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脑内科临床运作模式浅析
1
作者 牟君 杨泽松 +1 位作者 张锡坤 谢鹏 《医学教育探索》 2010年第9期1159-1161,共3页
玛丽医院是香港最好的公立医院,患者享受几乎全免费的诊疗。脑内科的临床运作模式,可基本代表香港医疗体系的特点。医护和辅助人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各司其职,注重科室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进行医患沟通。诊疗常规严格遵循最新的临床指... 玛丽医院是香港最好的公立医院,患者享受几乎全免费的诊疗。脑内科的临床运作模式,可基本代表香港医疗体系的特点。医护和辅助人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各司其职,注重科室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进行医患沟通。诊疗常规严格遵循最新的临床指南,紧跟循证医学证据。病例数少而精,随访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疗常规 玛丽医院 循证医学
下载PDF
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聂莹 张旭 +1 位作者 胡鸾娇 刘光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为完善静脉治疗质量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内27所三级医院和39所二级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包括“点线面”三维培训和静脉... 目的探讨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为完善静脉治疗质量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内27所三级医院和39所二级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包括“点线面”三维培训和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区域-医院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前后分别调研13984例和14040例住院患者,比较管理前后联盟内外周静脉留置针应用情况。结果管理后,外周静脉留置针以上肢作为穿刺部位占比从管理前的86.63%提高至89.31%,固定不规范由26.07%降至13.80%,维护不规范由40.84%降至20.58%,留置针总并发症现患率由10.10%降至7.43%,安全型输液装置选择率显著高于管理前(均P<0.05)。结论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搭建贯标宣标培训和质量控制平台进行管理,规范了联盟内留置针选择和使用,促进留置针固定和维护规范化,降低留置针并发症,推广了安全型输液装置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护理联盟 外周静脉留置针 行业标准 质量控制 贯标宣标 并发症 输液安全
下载PDF
血液内科护士遭遇工作暴力的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毛敏 吴有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6期24-26,共3页
目的:评估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血液内科护士遭遇工作暴力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为科学防范其发生及营造护患和谐氛围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对工作暴力事件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10... 目的:评估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血液内科护士遭遇工作暴力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为科学防范其发生及营造护患和谐氛围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对工作暴力事件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10年12月工作暴力发生率从30.00%增至53.57%。暴力应对方式中与对方讲理的发生率从50.00%降至21.05%,沉默的发生率从12.50%增至63.16%。大专及以下学历发生率为85.53%,本科及以上学历发生率为14.47%,经比较P<0.05。结论:近年来工作暴力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工作暴力发生率逐年上升;与对方争吵、与对方讲理的发生率逐年下降,求助上级或同事及沉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不同学历对工作暴力发生率有影响(P<0.05)。针对上述工作暴力特征,采用多样化综合应对措施,对减少工作暴力发生、维持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内科护士 工作暴力 回顾性分析 对策
下载PDF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熊艺颖 周琴 +3 位作者 陈琳 余伟 张红宾 陈建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控制营养状况 微小残留病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琳依 熊艺颖 +6 位作者 廖明燕 肖青 唐晓琼 罗小华 张红宾 王利 刘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0-256,共7页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LOHC发生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5岁(P=0.039)、强化预处理方案中包含氟达拉滨/克拉屈滨+阿糖胞苷(P=0.002)、移植后d 30白蛋白≤30 g/L(P=0.007)、CMV-DNA+(P=0.028)、移植前有真菌感染(P=0.026)、Ⅱ-Ⅳ度a GVHD的发生(P=0.006)是发生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发生LOHC的移植患者中,LOHC发生的时间在移植后32 d内(P=0.008)、移植后d 30的白蛋白≤30 g/L(P=0.032)是发展为重度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LOHC组的OS率显著低于未发生LOHC组(P=0.041)。结论:对于年龄≤45岁、强化预处理或LOHC发生较早的移植患者,需要警惕发生LOHC或发展为重度LOHC,应早期做好防治;定期监测CMV-DNA、白蛋白水平,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抗真菌治疗及防治a GVHD是预防LOHC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危险因素 移植物抗宿主病
原文传递
104例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熊艺颖 刘林 +6 位作者 陈建斌 唐晓琼 肖青 张红宾 王建渝 王欣 王利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04例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30d内)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粒细胞缺乏时间等因素进行... 目的回顾性分析104例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30d内)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粒细胞缺乏时间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造血重建,73例(70.19%)在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未发生感染相关死亡。共分离25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0株(40.00%),革兰阳性菌7株(28.00%),真菌8株(32.00%)。粒细胞缺乏时间大于10d是移植后早期感染以及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08和0.044),而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对患者的早期感染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粒细胞缺乏时间大于10d可能增加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风险;加速造血重建,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预防感染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能降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移植疗效以及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118例生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文静 刘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7月接受auto-HSCT的11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髓系白血病23例,...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7月接受auto-HSCT的11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髓系白血病23例,恶性淋巴瘤69例,多发性骨髓瘤26例。对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复发率等进行统计。结果:除1例因感染未成功植入外,余117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个/L平均时间为9.8d,血小板≥20×10^9个/L平均时间为12.3 d,中位生存时间为47.6月(1-80)月,3年OS及DFS分别为62.3%、54.3%,5年OS及DFS分别为49.0%、42.8%,累积复发率为28.0%,其中淋巴瘤预后较白血病、骨髓瘤较好(P〈0.05)。结论:aut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有效,能明显提高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多发性骨髓瘤应个体化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维护中皮肤问题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毛敏 廖明燕 +3 位作者 毛建 黎红 徐鸟飞 粟庭庭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2期2033-2034,共2页
目的:分析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维护中皮肤问题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两组患者,由28名专科护士为患者行PICC维护中皮肤问题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比分析实施管理前、后PICC皮肤问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操作流程情况、患... 目的:分析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维护中皮肤问题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两组患者,由28名专科护士为患者行PICC维护中皮肤问题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比分析实施管理前、后PICC皮肤问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操作流程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PICC维护中皮肤问题发生率有明显降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流程及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与管理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接触性皮炎无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PICC维护可降低患者皮肤问题的发生率,促进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得到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PICC维护 效果评价
下载PDF
关于基层医院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清 廖和东 +3 位作者 蒋迷 吴婧 杨泽松 李招权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1404-1407,共4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中最基本、最简便、最实用的检验方法,血细胞形态学技能高低往往能评价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滞后、人才匮乏,加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培养...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中最基本、最简便、最实用的检验方法,血细胞形态学技能高低往往能评价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滞后、人才匮乏,加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培养既必要又迫切,应克服制约基层医院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发展的弊端,采用“多级联动”的培养模式,从政策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科室、奖励机制、培养主体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 人才培养 基层医院 临床实验室技术
下载PDF
心理护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缪丽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2-0116,共5页
分析心理护理方案在急性白血病临床干预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1年3月至次年3月之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选出90例,在随机性分组原则的支持下完成分组,且要求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例数一致。在实验探究期间,为达成研究目的,需... 分析心理护理方案在急性白血病临床干预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1年3月至次年3月之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选出90例,在随机性分组原则的支持下完成分组,且要求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例数一致。在实验探究期间,为达成研究目的,需要为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常规护理方案分配给对照组,将心理护理方案分配给观察组。在分组实施护理后,结合观察指标的数据汇总结果,纵向分析每组护理前后的数据差异性,横向分析两组数据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根据心理情绪评分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在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方面测得的平均评分依次为(61.91±3.147)分、(55.73±3.085)分;对照组患者在这两种情绪方面测得的平均评分依次为(61.93±3.063)分、(55.71±3.131)分,根据数据比较结果分析,小组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评分依次改变为(54.91±3.059)分、(48.71±3.087)分;对照组患者的情绪评分依次改变为(55.38±2.507)分、(50.73±3.011)分。综合上述所有的情绪得分依次进行纵向对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均有所好转(P<0.05)。单从护理后的情绪得分情况来看,观察组的平均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反馈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满意度为97.98%,对照组的整体满意度为93.33%,相比之下,观察组的数值水平更高(P<0.05)。结论 针对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期间,为其采取心理护理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但可以使其情绪得以好转,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强护患联系,使患者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配合工作,综合作用效果突出,在临床领域可以进行针对性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急性白血病 护理 应用
下载PDF
2017-2020年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鸟飞 唐晓琼 +2 位作者 毛敏 冉晓芳 廖明燕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9期1515-1520,共6页
目的探讨2017~2020年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发生血流感染的306例患者共分离出病... 目的探讨2017~2020年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发生血流感染的306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4株(61.7%),革兰阳性球菌106株(30.5%),真菌27株(7.8%)。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热带念珠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好>90.7%。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喹诺酮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91.7%,高于碳青霉烯类。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好,发现一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率高>30%,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均较好。结论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较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应根据本地区本病种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流感染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用于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白小丽 王革 +1 位作者 刘光维 黎红 《中国药业》 CAS 2021年第1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血液科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学治疗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1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血液科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学治疗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PICC换药时用0.5%碘伏消毒,试验组患者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皮肤表面菌落数显著更少,消毒液待干时间显著更短,敷料固定效果显著更优,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显著更低(P <0.05)。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用于血液肿瘤患者PICC维护效果较好,可减少皮肤表面的菌落数,缩短消毒液的待干时间,降低敷贴卷边、接触性皮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 导管维护 效果评价
下载PDF
《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整合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俊南 李平 +2 位作者 王欣 陈建斌 万敬员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0期77-80,共4页
课程思政是时代对高校医学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血液与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应积极响应时代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在专业课基础上诠释科学知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课程组教师将是极大... 课程思政是时代对高校医学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血液与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应积极响应时代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在专业课基础上诠释科学知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课程组教师将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首先,需要深入认识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其次,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最后,选择课程的部分内容优先进行课程思政实践。通过以上方法构建有深度、有难度的《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整合课程的课程思政,为实现全方位育人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血液与免疫学 整合课程 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下载PDF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防治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左微 肖青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4期252-256,共5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十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逐步完善,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建立,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其发病率较前下降,但死亡率仍高。合理有效的防治...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十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逐步完善,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建立,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其发病率较前下降,但死亡率仍高。合理有效的防治可降低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该综述简述了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预防、治疗策略的更新及目前真菌治疗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侵袭性真菌感染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FOCUS-PDCA循环在降低血液肿瘤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鸟飞 聂莹 +3 位作者 庞佳坭 杜瑞婵 王革 廖明燕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2065-2067,共3页
目的探讨FOCUS-PDCA循环在降低血液肿瘤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科实施FOCUS-PDCA循环前2351例接受静脉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12月实施FOCUS-PDCA循环后2416例接受静脉化疗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 目的探讨FOCUS-PDCA循环在降低血液肿瘤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科实施FOCUS-PDCA循环前2351例接受静脉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12月实施FOCUS-PDCA循环后2416例接受静脉化疗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有效配合化疗情况、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率、静脉炎发生率、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及化疗药物外渗后愈合时间,同时对58名护士相关业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有效配合率、使用PICC化疗率高于对照组,而静脉炎发生率、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后愈合时间中位数为9(6.5,13.75)d,短于对照组的22(18,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9,P=0.003)。FOCUS-PDCA循环实施后,护士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化疗药物外渗标准处理流程知晓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CUS-PDCA循环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提升化疗药物使用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US-PDCA循环 血液肿瘤 化疗药物外渗
下载PDF
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模式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小丽 王革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2102-2104,共3页
目的探讨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模式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于该科室治疗的122例置入PICC的血液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 目的探讨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模式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于该科室治疗的122例置入PICC的血液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模式,比较2组患者置管时焦虑评分、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置管后活动依从性评分及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时焦虑评分为(33.41±8.47)分,低于对照组的(49.15±13.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活动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模式能减轻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时焦虑状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置管后活动依从性及对护士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属同步健康教育 血液肿瘤 PICC 护理
下载PDF
静疗专科护理APP对血液内科PICC置管患者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
17
作者 陈倩 冉书容 王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0085-0087,共3页
探讨静疗(静脉治疗)专科护理APP对血液内科PICC置管患者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科室2021年5月—7月新置入PICC且未应用静疗专科护理APP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本科室2021年8月—10月新置入PICC且已应用静疗专科护理... 探讨静疗(静脉治疗)专科护理APP对血液内科PICC置管患者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科室2021年5月—7月新置入PICC且未应用静疗专科护理APP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本科室2021年8月—10月新置入PICC且已应用静疗专科护理APP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置管后对管道维护的总依从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管道维护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疗专科护理APP能提高患者PICC置管后维护依从性,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应加强静疗专科护理APP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疗 APP PICC 依从性前言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熊艺颖 刘林 +4 位作者 陈建斌 唐晓琼 肖青 张红宾 王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3-521,共9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和难治性CMV感染(R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MV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和难治性CMV感染(R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MV将患者分为CMV组(67例)和non-CMV组(179例),再根据是否发生RCI将CMV患者进一步分为RCI组(18例)和non-RCI组(49例)。分析CMV感染和RCI的危险因素,并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意义,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以及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MV感染的患者,首次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8(7-183)d,感染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1(7-158)d。患者年龄偏大、合并EB病毒(EBV)血症或者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能显著增加CMV感染风险(P=0.032,<0.001和0.037),RCI的危险因素为EBV血症和诊断时的CMV-DNA峰值≥1×10^(4) copies/ml(P=0.039,0.006),而移植后14 d的白细胞≥4×10^(9)/L是CMV感染和RCI的保护因素(P=0.013,0.014)。CMV组的OS率显著低于non-CMV组(P=0.033),RCI组的OS率亦显著低于non-RCI组(P=0.043)。造血重建是OS的有利因素(P<0.001),而移植后60 d内CMV-DNA≥1.0×10^(4) copies/ml是OS的危险因素(P=0.005)。结论:移植后白细胞数量恢复较晚以及合并EBV血症是CMV感染和RCI的共同危险因素;CMV-DNA载量1×10^(4) copies/ml是重要临界值,高于该值可导致高RCI及低OS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难治性
原文传递
维罗非尼联合西达苯胺促进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衰老
19
作者 周巧 梁思敏 +2 位作者 蔡铎 向文琼 王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671-1681,共11页
目的探索维罗非尼(vemurafenib,VEM)联合西达苯胺(chidamide,CDM)方案对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econda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sAML)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以sAML细胞系为研究对象(n=3),实验分为对照组、VEM单药组、CDM单药组、VEM+CD... 目的探索维罗非尼(vemurafenib,VEM)联合西达苯胺(chidamide,CDM)方案对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econda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sAML)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以sAML细胞系为研究对象(n=3),实验分为对照组、VEM单药组、CDM单药组、VEM+CDM组。CCK-8实验检测sAML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AML细胞衰老发生;流式细胞术检测sAML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发生;Swiss Target Predict、TargetNe、SEA及PharmMapper等4个网络药理学数据库预测VEM联合CDM的可能靶点和信号通路;RT-qPCR实验分析及验证VEM联合CDM的可能机制。结果VEM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AML细胞增殖,VEM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在SKM-1和MOLM-13细胞中分别为(24.15±1.18)μmol/L(P<0.0001)和(11.30±0.38)μmol/L(P<0.0001),VEM(SKM-1:1/3 IC_(50)-VEM,MOLM-13:1/2 IC_(50)-VEM)联合CDM协同抑制sAML细胞增殖(P<0.01);VEM联合CDM促进sAML细胞衰老相关标志物TRF2和Lamin B1表达;VEM联合CDM可使sAML细胞周期停滞于G_0/G_1期(P<0.05),并促进sAML细胞凋亡发生(P<0.05)。同时,网络药理学及RT-qPCR实验分析并验证VEM协同CDM通过抑制PI3K-AKT及MAPK信号通路促进sAML肿瘤细胞衰老发生(P<0.05)。结论VEM联合CDM通过下调PI3K-AKT及MAPK信号通路促进sAML细胞衰老发生、抑制sAML细胞增殖及促进sAML细胞凋亡,提示VEM联合CDM方案可能是sAML患者新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维罗非尼 西达苯胺 细胞衰老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的克隆异质性与克隆演变
20
作者 陈琳 陈建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9-74,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即使患者在治疗后达到深度缓解,最终仍会复发,这可能与克隆异质性和克隆演变有关。克隆异质性是MM的特征,在骨髓微环境和抗肿瘤治疗的选择压力下,亚克隆遵循不同的进化模式发生演变,如分支进化模式...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即使患者在治疗后达到深度缓解,最终仍会复发,这可能与克隆异质性和克隆演变有关。克隆异质性是MM的特征,在骨髓微环境和抗肿瘤治疗的选择压力下,亚克隆遵循不同的进化模式发生演变,如分支进化模式、线性进化模式、中性进化模式等,克隆演变贯穿于MM各个阶段,推动着MM的发生、耐药及复发。该文对MM克隆异质性、克隆演变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克隆异质性 克隆演变 骨髓微环境 抗肿瘤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