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教学病例库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培医师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旺 王导新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年第7期557-560,共4页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专科医师培训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PCCM专科人才的重要途径。PCCM是一门涵盖范围广,疾病分类复杂的实践性学科。典型教学病例库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专科医师培训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PCCM专科人才的重要途径。PCCM是一门涵盖范围广,疾病分类复杂的实践性学科。典型教学病例库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该院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能够激发专培医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临床思维、临床实践、临床科研和团队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教学病例库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病例教学
下载PDF
重症肺炎的病原学诊断进展
2
作者 赵智岭 杜先智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2115-2122,共8页
重症肺炎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复杂且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尽管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早期诊断,尤其是病原学诊断,仍是提高重症肺炎救治能力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的流行,重症肺炎的病原学谱发生了相应... 重症肺炎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复杂且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尽管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早期诊断,尤其是病原学诊断,仍是提高重症肺炎救治能力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的流行,重症肺炎的病原学谱发生了相应变化。分子诊断技术的使用在过去十年中有所增加,这些技术有助于在一个呼吸道样本中检测多种病毒,使得严重CAP中呼吸道病毒的报告频率越来越高。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CAP及SCAP的诊断及治疗将取得更多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服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症肺炎病原学诊断的最新进展,旨在为提高重症肺炎的救治能力提供参考。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has a complex condition, high treatment costs, and a high mortality rate, 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its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have declined, early diagnosis, especially etiological diagnosis, is still the key link to improve the rescue ability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With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COVID-19, the pathogenic spectrum of severe pneumonia has changed accordingly. The use of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decade, which helps detect multiple viruses in a respiratory sample, leading to an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reporting respiratory viruses in severe CAP. In the future,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medical technology, more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P and SCAP, providing patients with more accurat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ervic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recent years,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capacity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病原学 新冠 诊断
下载PDF
肥胖状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1年死亡率的影响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3
作者 张梦琦 王导新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1207-1216,共10页
背景:本研究主要探索肥胖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构建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肥胖患者长期死亡风险模型,进一步探究“肥胖悖论”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我们使用大型公共数... 背景:本研究主要探索肥胖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构建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肥胖患者长期死亡风险模型,进一步探究“肥胖悖论”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我们使用大型公共数据库提取进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的合适的患者,将患者根据BMI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类。首先,调节协变量后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减少选择偏差,探究肥胖状态与VAP不良预后的具体关系。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VAP肥胖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因素,我们通过套索回归分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联合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选择特征变量来构建VAP肥胖患者长期死亡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最后,通过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最终,我们提取到资料齐全的1506名VAP患者,其中肥胖患者有665名。调整一切混杂变量后,进行PSM后发现肥胖状态并不影响VAP患者短期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而在1年死亡率中,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非肥胖患者(P Background: This study primari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the 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t aims to construct a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model for obese patients with VAP an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besity paradox” on VAP. Methods: We extracted data from a large public database for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categorized them into obese and non-obese groups based on BMI. Initiall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was used after adjusting for covariates to reduce selection bia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adverse outcomes in VAP. Subsequently,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obese VAP patients, we applied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 regression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select feature variables and constructed a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long-term mortality in obese patients with VAP. Finally, we assessed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through calibration curves. Results: A total of 1506 VAP patients with complete data were included, of whom 665 were obese. After adjusting for all confounding variables and performing PSM, it was found that obesity status did not affect the short-term mortality of VAP patients,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However, in terms of 1-year mortality, obese patient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 of death compared to non-obese patients (P < 0.05). Thus, after selecting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by LASSO regression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e constructed a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to predict the 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obese VAP patients, and fou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mortality were age,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 whether or not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 Conclusion: Our study found that the obesity paradox still exists in VAP. Older age, higher CCI, and the need for RRT during hospitaliza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in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呼吸机相关肺炎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虚拟教研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育中的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佳 许瑞 +2 位作者 吴婧 江瑾玥 郭述良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8期27-30,共4页
在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主动学习能力,具备创新性、创造型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主动学习能力,具备创新性、创造型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不充分、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资源相对陈旧等问题。文章分析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构建虚拟教研室的可行性及具体建设的构想,并在注重学生的成长、推进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建设、聚焦前沿创新的科研平台建设、完善全方位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虚拟教研室建设及其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虚拟教研室 临床胜任力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典型教学病例库在呼吸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5
作者 邓旺 王导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8期140-143,共4页
呼吸系统疾病范围广,种类复杂,涵盖了呼吸生理、呼吸病理、呼吸解剖、肺功能等抽象的基础理论,且与其他系统疾病存在交叉覆盖的情况,同时还存在教学病例不足、患者配合度不高、实际教学难度较大等问题。呼吸系统典型教学病例库的建立是... 呼吸系统疾病范围广,种类复杂,涵盖了呼吸生理、呼吸病理、呼吸解剖、肺功能等抽象的基础理论,且与其他系统疾病存在交叉覆盖的情况,同时还存在教学病例不足、患者配合度不高、实际教学难度较大等问题。呼吸系统典型教学病例库的建立是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筛选、收集和建立病例库,通过典型病例的教学,营造身临其境的诊疗环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使呼吸系统疾病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又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将典型案例库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可使学生在短期内更好地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疾病诊断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教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教学病例库 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教学 整合课程 临床思维 病例教学 病例库建设
下载PDF
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彭俊男 戚迪 +6 位作者 宋玉燕 崔勇 罗亚东 邓旺 何婧 田文广 王导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3-857,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3月30日于重庆市4所... 目的:探讨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3月30日于重庆市4所定点医院收治的225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柏林定义标准将患者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和预后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获得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各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s,OR)进行赋值,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225例患者中,男性141例,女性84例;年龄中位数56岁。62例患者(27.6%)并发ARDS。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849,95%CI=2.716~12.593,P=0.000)、淋巴细胞计数≤1.0×10^9个/L(OR=4.318,95%CI=2.001~9.316,P=0.000)、D-二聚体≥0.5 mg/L(OR=3.049,95%CI=1.300~7.152,P=0.010)及合并糖尿病(OR=2.491,95%CI=1.102~5.632,P=0.000)为COVID-19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94~0.892,P=0.000)。结论:年龄≥60岁、淋巴细胞计数≤1.0×10^9个/L、D-二聚体≥0.5 mg/L及合并糖尿病是预测COVID-19患者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COVID-19并发ARDS具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慕课在呼吸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邓旺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8期164-167,共4页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作为信息教育时代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授课的模式,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势,实现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与互补,有助于发挥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临床思维能...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作为信息教育时代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授课的模式,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势,实现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与互补,有助于发挥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呼吸系统整合课程中引入慕课,可利用国内外高校的精品课程,较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弥补实际教学中的不足,缩小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地方差异。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在自我管理、病案分析、团队协作等能力在慕课教学中均得到提升,对慕课的总体学习体验感到满意。同时,慕课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医学院校的软硬件投入、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慕课,探讨在呼吸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从慕课在呼吸系统整合课程中的优势、慕课的指标评价体系、慕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分析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为整合系统课程的教学改进给予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 呼吸系统疾病 整合课程 教学模式 开放课程 临床教学 慕课平台
下载PDF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梦萍 王静(综述) 兰箭(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1673-1676,共4页
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高,一直是呼吸危重症领域的治疗难题。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重症监护病房透析的主要形式,在重症感染领域其不仅可作为肾脏的脏器支持手段,同时还能清除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
关键词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 综述
下载PDF
CXCL10/CXCR3轴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盛琪 童瑾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92-896,共5页
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信号轴是介导Th1型免疫反应的重要通路,通过放大炎性风暴广泛参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发展,同时促进血管内皮凋亡、抑制修复可增加肺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此外也因可调节... 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信号轴是介导Th1型免疫反应的重要通路,通过放大炎性风暴广泛参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发展,同时促进血管内皮凋亡、抑制修复可增加肺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此外也因可调节细胞迁移、限制细胞外基质沉积发挥抗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本文系统讨论了CXCL10/CXCR3信号轴在ARDS发生发展作用中的不同调节机制,为ARDS的诊治提供新思考和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L10/CXCR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炎性反应 肺血管栓塞 肺纤维化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10
作者 李海韵 童瑾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218-1224,共7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合并病毒感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COPD急性发作中最常见的病毒。在RSV感染的COPD患者中,RSV通过多种TOLL样受体、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合并病毒感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COPD急性发作中最常见的病毒。在RSV感染的COPD患者中,RSV通过多种TOLL样受体、细胞质视黄酸诱导基因-1样受体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三种模式识别受体参与COPD患者的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损伤反应引起Th1/Th2比例失调,产生细胞因子失衡。RSV的免疫逃逸增强了COPD患者的炎症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及组织破坏。支持治疗仍是治疗RSV的主要手段,开发中的RSV疫苗集中在减毒活疫苗、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颗粒疫苗和mRNA疫苗。本文对RSV对COPD作用的发病机制、先天免疫、获得性免疫、免疫逃逸、治疗方案和疫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RSV对COPD发病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治疗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雨晴 王导新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364-371,共8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急性肺损伤(ALI)的状态,其特征是短时间内弥漫性肺损伤、双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白细胞介素-6 (IL-6)是一种能与自身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通过信号传导发挥生物学作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急性肺损伤(ALI)的状态,其特征是短时间内弥漫性肺损伤、双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白细胞介素-6 (IL-6)是一种能与自身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通过信号传导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与ARD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现有研究发现ARDS患者循环IL-6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中,使用IL-6信号转导抑制剂显著减少了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靶向IL-6信号传导可能是治疗ARDS的有效方法。为了更深入理解IL-6在ARDS中的作用,该综述主要对IL-6的生物学特性、IL-6不同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以及目前靶向IL-6信号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进一步以IL-6信号通路为靶点的ARDS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6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不同随访方式对戒烟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艺 童瑾 《现代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739-742,747,共5页
吸烟是呼吸、心血管和免疫等多种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依赖定义为一种慢性成瘾性、高复发和致死性疾病,戒烟是减少其危害的最有效手段。戒烟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吸烟是呼吸、心血管和免疫等多种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依赖定义为一种慢性成瘾性、高复发和致死性疾病,戒烟是减少其危害的最有效手段。戒烟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戒断反应明显、复吸率高,并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开展强化戒烟随访有利于减轻吸烟者烟草依赖程度,强化自我认知,提高戒烟率。该文对常用随访方式及其疗效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有利于指导控烟相关人群更系统地制定个性化戒烟随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烟 随访研究 治疗结果 综述
下载PDF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无创通气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导新 王可 朱涛 《西部医学》 2019年第1期1-3,共3页
近20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NIV)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医生对此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经验逐渐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NIV在重症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近20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NIV)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医生对此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经验逐渐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NIV在重症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的合理应用需要关注及重视。本文将综合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以供临床医生学习、借鉴和提高专业应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下载PDF
鉴别肺孢子菌感染与定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星辰 童瑾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耶氏肺孢子菌(PJ)是一种非典型的条件致病性真菌,PJ定植是肺孢子菌肺炎(PJP)的潜在危险因素,积极鉴别PJ定植或感染有利于合理指导抗生素使用。血清G试验结合分子检测技术、外周血CD4^(+)T水平以及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滋养体和包囊独立... 耶氏肺孢子菌(PJ)是一种非典型的条件致病性真菌,PJ定植是肺孢子菌肺炎(PJP)的潜在危险因素,积极鉴别PJ定植或感染有利于合理指导抗生素使用。血清G试验结合分子检测技术、外周血CD4^(+)T水平以及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滋养体和包囊独立表征等方法在鉴别PJ定植与感染上虽有获益,但尚未建立统一标准。本文立足于PJ病原学、致病机制、PJP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通过阐述鉴别PJ感染与定植的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鉴别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氏肺孢子菌 肺孢子菌肺炎 定植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医学生控烟知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佳 许瑞 陈虹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4期2160-2162,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学教育中控烟相关知识教育现状。方法选取2017年2—10月重庆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268人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268名医学生中,66.42%(178/268)以选修课形式选修过控烟课程。控烟课程学时数...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学教育中控烟相关知识教育现状。方法选取2017年2—10月重庆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268人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268名医学生中,66.42%(178/268)以选修课形式选修过控烟课程。控烟课程学时数主要集中在>0~15学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0~10、>10~15、>15~20学时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各学时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各学时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7)。控烟课程开展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占77.53%。医学生对于控烟相关知识的掌握主要处于很少了解或部分了解水平。60.07%(161/268)的医学生希望在一个有标准化患者的模拟临床环境中学习控烟课程。结论重庆地区医学生控烟课程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在未来医学教育课程中,需花更多精力去加强控烟相关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烟课程 控烟方法 医学教育 问卷调查 重庆
下载PDF
实性肺结节的良恶性分析
16
作者 刘芯宇 兰箭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861-866,共6页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肺癌主要表现为肺结节,目前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其中实性肺结节是检出最多的结节类型,对实性肺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是重点。本文综述了实性...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肺癌主要表现为肺结节,目前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其中实性肺结节是检出最多的结节类型,对实性肺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是重点。本文综述了实性肺结节的影像学及临床危险因素。影像学表现如结节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及生长速度,结合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等临床信息,有助于评估实性肺结节的良恶性。Lung cancer is the malignant tumor with the highe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and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is the key to reducing the mortality rate. Early lung cancer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lung nodule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lung nodule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mong which solid lung nodule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nodule typ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differentiate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nature of solid lung nodul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maging and clinical risk factors of solid lung nodules. Imaging manifestations such as nodule size, morphology, margin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rat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patient’s age, smoking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 are helpful in assessing the benign or malignant nature of solid lung nod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结节 实性肺结节 良恶性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病理组学技术在肺癌诊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与挑战
17
作者 应凤 李升锦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892-899,共8页
在精准医疗时代,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高度依赖于精确的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近年来,全切片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病理组学技术的进步。病理组学在肺癌病理图像分析中,尤其是在肿瘤区域识别、预后预测、肿瘤微环... 在精准医疗时代,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高度依赖于精确的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近年来,全切片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病理组学技术的进步。病理组学在肺癌病理图像分析中,尤其是在肿瘤区域识别、预后预测、肿瘤微环境表征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回顾了病理组学在肺癌诊疗及预后评估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当前应用中的局限,并对病理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the treatment plans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heavily rely on accurat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hole-slide imaging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significantly advanced the progress of pathological histology technology. Pathomics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the analysis of lung cancer pathological images, especially in tumor region identification, prognostic prediction,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haracteriz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pathomics for lung cance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analyzes its limitations in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provides an outlook 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patho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病理组学 人工智能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肺腺癌病理分级预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肿瘤病理分级预测标志物探索
18
作者 黎杨 江德鹏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768-774,共7页
肺腺癌(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类型,其病理分级对于评估肿瘤侵袭性和预后至关重要。不同病理级别的LUAD在基因表达、TP53基因突变、转录因子FOSB、循环肿瘤细胞(CTC)以及外周血炎症因子等生物标志物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可预... 肺腺癌(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类型,其病理分级对于评估肿瘤侵袭性和预后至关重要。不同病理级别的LUAD在基因表达、TP53基因突变、转录因子FOSB、循环肿瘤细胞(CTC)以及外周血炎症因子等生物标志物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可预测病理分级。因此,确定可靠的病理分级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围绕LUAD病理分级预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预后。Lung adenocarcinoma (LUAD) is the predominant type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nd its pathological grading is crucial for assessing tumor aggressiveness and prognosis. LUADs of different pathological grades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biomarkers such as gene expression, TP53 gene mutations, transcription factor FOSB,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and peripheral blood inflammatory factors, which can predict pathological grading. Therefore, identifying reliable 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pathological grading is essential for selecting appropriate treatment regimen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biomarkers related to LUAD pathological grading prediction, aiming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lans and improve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生物标志物 病理分级 预后
下载PDF
循环微粒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价值
19
作者 葛文品 戚迪 +4 位作者 王导新 何婧 赵燕 邓旺 朱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25期1-3,6,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微粒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16例)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2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加强治疗病房(RICU... 目的探讨循环微粒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16例)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2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加强治疗病房(RICU)收治的共38例ARDS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将ARDS患者分为轻(n=20)、中(n=9)、重度(n=9)三组,依据入院28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n=21)和死亡组(n=18),微粒捕获法检测诊断成立当天患者外周循环血浆中微粒水平,并比较各组循环微粒水平差异。应用相关分析循环微粒水平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循环微粒数水平对ARDS28d病死率的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生存组ARDS患者循环微粒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1.92)μmol/L,(5.80±2.06)μmol/L;t=4.04,P=0.00)],且重度ARDS患者的循环微粒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1±1.96)μmol/L,(6.08±2.45)μmol/L;t=3.65,P=0.03]。循环微粒水平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81,y=19.45-1.572x,F=66.59,P=0.00),与氧合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y=44.25+40.76x,F=74.37,P=0.00),但与APACHEⅡ评分、PCT、CRP、总住院时间未见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示循环微粒水平降低与ARDS28d病死率升高相关;ROC曲线示循环微粒在3.28μmol/L以下时,ARDS28d病死率明显升高,预测ARDS28d病死率的敏感度为59.0%,特异度为95.0%(AUC=0.82,95%CI:0.68~0.96,P=0.001)。结论ARDS患者急性期循环微粒水平与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循环微粒水平可作为评估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ARDS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循环微粒 炎性反应 微血管损伤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泠西 邓旺 《临床肺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753-1757,共5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是一种由非心源性肺水肿引起的以双侧胸部浸润性影像学改变,伴严重低氧血症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1])。且ARDS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根据初始严重程度类别,死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是一种由非心源性肺水肿引起的以双侧胸部浸润性影像学改变,伴严重低氧血症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1])。且ARDS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根据初始严重程度类别,死亡率约为35%~45%^([1])。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识别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风险分层和预测疾病结局。它们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揭示预后和监测对治疗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低氧血症 非心源性肺水肿 侧胸部 影像学改变 生物标志物 ARDS 风险分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