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谭志雄 邱云淑 +2 位作者 罗佳惠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55,共18页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立足高铁的时空效应,重点考察劳动力流动引致的知识溢出等效应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以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以间接效应衡量空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考虑长江经济带高铁网络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高铁开通后引起的效应可能有所区别,分区域及细分行业研究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不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亦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产业集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作用高于中部城市,对西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并无明显影响;高铁开通对不同细分行业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对批发零售、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及教育等行业集聚水平作用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拓展了劳动力自由流动范围,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影响第三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也是高铁开通影响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加快推进高铁网络建设,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中、东部地区应加大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的承接力度,促使产业升级;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高铁对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重构效应,警惕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文章将空间溢出效应引入双重差分模型,判断高铁引致的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程度;基于“时空压缩”效应下劳动力流动视角考察“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双重影响下的异质性,丰富了高铁建设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理论研究,对高铁建设规划与第三产业布局协同联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第三产业集聚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劳动力流动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以“强基计划”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谭志雄 王佳怡 穆思颖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教育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强基计划”的战略背景与目标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态势入手,剖析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教育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强基计划”的战略背景与目标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态势入手,剖析总结人才培养阶段衔接性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及交叉学科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科教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二三三四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即以双轮驱动配合“三类整合”课程体系,注重三大能力培养与四阶段科研训练,构建五方支撑培养体系,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强基计划” 现实困境 路径优化
下载PDF
碳交易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
作者 谭志雄 刘胜男 韩经纬 《当代金融研究》 2024年第2期53-67,共15页
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基于碳交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运用中国2010-2019年208个样本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交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能显著缩小城... 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基于碳交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运用中国2010-2019年208个样本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交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碳交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碳排放强度高、城市化水平低和煤炭依赖度高的城市缩小效应更为明显。研究将碳交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统一框架,提出碳交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为实现“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两大目标提供证据支持和建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行星边界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理论拓展创新与实践应用
4
作者 陈思盈 谭志雄 韩经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41,共10页
系统把握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意涵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的拓展应用,对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丰富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行星边界框架内涵特征梳理,从思维范式、评价方法、全球治理三方面探索行星... 系统把握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意涵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的拓展应用,对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丰富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行星边界框架内涵特征梳理,从思维范式、评价方法、全球治理三方面探索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价值贡献:该框架具有“强约束”特征,通过量化人类活动的“安全运行空间”加深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由增长模式向包含模式转变的理解。可量化的边界与生命周期评估、足迹家族、投入产出法等环境可持续评价方法的融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融合应用提升了行星边界框架理论的全球影响力。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本土经验泛化而成的新范式新表征,蕴含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只有一个地球、理性增长等价值理念及行动逻辑差异之处辩证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与行星边界框架的逻辑关系,是行星边界框架理论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根底。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新思考:借助行星边界框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向,提高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认知,深化其与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碰撞;从拓展SDGs-PB研究尺度、注重异质性调整、强化数据支撑等维度促进行星边界框架与中国SDGs的有机融合;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的边界约束、“双碳”目标任务中的阈值设定等发挥行星边界框架支撑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方法工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边界框架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安全阈值
下载PDF
“四治融合”破解乡村治理复合碎片化——基于浙江省桐乡市微观实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谭志雄 杨玲 韩经纬 《公共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54,175,共1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理念以及治理信息资源四大板块呈现出“复合碎片化”样态,掣肘乡村治理效能发挥,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理念以及治理信息资源四大板块呈现出“复合碎片化”样态,掣肘乡村治理效能发挥,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本文通过研究浙江省桐乡市“四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启示,发掘乡村治理新思路如何打破“各自为战”的复合碎片化治理格局,探析“四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底层逻辑及实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范式。研究认为,锚定和破解乡村治理“复合碎片化”问题需要植入整体性治理思维,其核心的理论运作逻辑体现为通过“制度-人文-技术”三重驱动构造“村域”善治场景——刚性制度法规筑建乡村治理框架、柔性治理氛围优化乡村治理环境、高效信息技术畅通乡村治理流程,三重驱动融汇交互破解乡村治理“复合碎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治融合 复合碎片化 整体治理逻辑 乡村善治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养老保险制度公平与效率的测度及权衡理论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永求 冉光和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9,共9页
在对公平与效率内涵进行界定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公平与效率的测度方法:用养老金待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公平,而用养老金替代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效率;从而能够对不同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在对公平与效率内涵进行界定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公平与效率的测度方法:用养老金待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公平,而用养老金替代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效率;从而能够对不同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参考。同时,文章提出了养老保险公平与效率权衡理论;最优公平与效率组合的标准是:在保证所有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都可以改善福利的基本前提下,实现公平最大化的目标。以一个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为例,文章采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得到了该制度安排下最优公平与效率组合的数值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公平 效率 权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