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
1
作者 李晓峰 龚恺 +15 位作者 李浈 卢健松 梁宇舒 张宇 陈志宏 罗德胤 李哲 周立军 潘莹 靳亦冰 赵宏宇 刘桐 韦宝畏 杨大禹 陈蔚 汤诗旷 《新建筑》 2024年第6期148-156,共9页
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呈现了对乡野俚俗与人伦礼序的融通和适应。地方文明与价值系统、山河地貌与气候条件、工匠精神与营建技艺,共同构成了传统居住文化的底色,塑造了镶嵌在这片壮美土地上多彩斑斓的居住样貌。这种文、野杂糅的状态,贯穿... 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呈现了对乡野俚俗与人伦礼序的融通和适应。地方文明与价值系统、山河地貌与气候条件、工匠精神与营建技艺,共同构成了传统居住文化的底色,塑造了镶嵌在这片壮美土地上多彩斑斓的居住样貌。这种文、野杂糅的状态,贯穿了传统居住文化的衍化历程,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多样化生境;而村落与民居作为载体,也成为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文野形构”。2023年5月12日,第27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召开之际,“文野形构--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成果邀请展”在华中科技大学揭幕。至8月22日,民居展移至中国建筑科技馆,重新整理布置后面向公众展出,受到普遍关注。2024年1月20日至3月20日,经过再次酝酿调整后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在四川李庄成功举办。此次民居展受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指导,由宜宾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承办,新建筑杂志社、中国建筑科技馆协办,共邀请国内17所高校参展。展览以地域方位为经,以地方性特征为纬,意欲以一幅幅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村落与民居多彩画卷,诠释与呈现中华大地村落与民居的过去、当代与未来。本文依托与展览同期举办的“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研讨会成果,邀约参展高校学者撰写笔谈文章。学者们从乡土调查与测绘、乡土智慧、传统民居的定义、民居研究成果的科普化展示与传播、跨学科研究与整体观照、地域优势与学科特色的结合、地区化的民居研究,以及传统民居活态保护与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该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与延伸。我们期望,通过组织这类面向公众的展览,对民居保护与利用议题进行不断讨论,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增进对乡土建筑遗产多元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进而提升对优秀建筑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民族建筑 传统民居 建筑遗产 中国民居 科技馆 景区管理 中华优秀传统
下载PDF
身份与边界: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聚居地“圣-俗”文化景观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 2021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藏彝走廊 纳西 普米 神圣空间 文化景观
下载PDF
藏彝走廊氐羌民族住屋主室“中柱-火塘”空间原型衍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蔚 戴月 +1 位作者 郭宏楠 刘晨 《建筑技艺》 2022年第10期26-31,共6页
原型是建筑研究的基础话题之一。借助荣格“集体无(潜)意识”文化原型生产理论,对影响藏彝走廊地区住屋主室空间结构深层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本结构和象征寓意非常稳固的“中柱-火塘”结构的共享内核。
关键词 走廊 氐羌 原型 火塘 中柱
下载PDF
释义“室”兼论中国早期明堂路寝建筑空间形式寓意
4
作者 陈蔚 刘晨 邹晔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2期35-41,共7页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关系,再论王国维先生“四栋(阿)之室”原型理论对于分析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的重要价值,进而论证了以“择中”和“顺应天时”为思想核心的周制明堂“五室”形制来源以及早期宫殿建筑路寝“一室四堂”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对宫城“三大殿”格局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室 明堂 路寝 四栋之室 一室四堂
下载PDF
洞穴空间原型隐喻与建筑
5
作者 陈蔚 古佳玉 《当代建筑》 2021年第11期15-21,共7页
漫长的穴居生活使"洞穴"作为建筑的原型之一根植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在神话情绪及生命崇拜的观念下,洞穴被赋予与神沟通、实现重生的功能,并对后世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墓葬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梳理洞穴空间隐喻的形... 漫长的穴居生活使"洞穴"作为建筑的原型之一根植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在神话情绪及生命崇拜的观念下,洞穴被赋予与神沟通、实现重生的功能,并对后世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墓葬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梳理洞穴空间隐喻的形成出发,以生者容器、死者容器、通道为例阐释"洞穴原型"的形态发展;从"母体关怀"的解读角度结合对建筑学本体的思考,阐释20世纪非线性建筑师基斯勒在其代表作品中对"子宫—洞穴"空间的重塑,管窥当代建筑创作中洞穴回归现象,探析洞穴空间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思维 洞穴 子宫 回归
下载PDF
建筑学视域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选题研究
6
作者 戴秋思 周浩楠 《中国建筑教育》 2023年第1期151-158,共8页
从建筑学视角出发,本研究通过关键词搜索和标题读审,筛选出2010年至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与建筑学关联类项目共226项。在此基础上,获得建筑学主题的项目在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下的分布概貌;再对项目集中分布的艺术学、考古学、中国历... 从建筑学视角出发,本研究通过关键词搜索和标题读审,筛选出2010年至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与建筑学关联类项目共226项。在此基础上,获得建筑学主题的项目在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下的分布概貌;再对项目集中分布的艺术学、考古学、中国历史、民族学和民族问题学科分别展开选题定性分析和基于项目所发文章的知识图谱分析,进而得到各学科类型下选题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展开对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和热点的总结以及对发展趋势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选题研究 知识图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