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学业导师评价体系构建——以重庆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宏 杨永川 蒋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51期181-184,共4页
通过研究分析现行的学业导师制度,找出了限制学业导师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关键因素,进而重新构建了一套涵盖选拔、培训、考核、奖励等要素的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学业导师评价体系。在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通过研究分析现行的学业导师制度,找出了限制学业导师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关键因素,进而重新构建了一套涵盖选拔、培训、考核、奖励等要素的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学业导师评价体系。在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进行两年实践检验后发现,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比例和获奖率大幅提升,学生深造率显著提高。表明该体系在加强学业导师指导意义、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导师 拔尖人才培养 本科生 评价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的长江重庆段江心岛生态管理策略研究
2
作者 毛华松 万雯洋 +3 位作者 李萍 罗评 杨永川 蔡建军 《园林》 2024年第5期30-39,共10页
长江重庆段江心岛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高生态区位节点,而当前静态保护模式忽略了多元主体对于岛屿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共融发展的新需求,造成江心岛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协同好岛屿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对促进长江重庆段江心岛生态系... 长江重庆段江心岛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高生态区位节点,而当前静态保护模式忽略了多元主体对于岛屿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共融发展的新需求,造成江心岛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协同好岛屿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对促进长江重庆段江心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国土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结合长江重庆段14个江心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情况的田野调查,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交互关系进行解读,搭建江心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耦合关联框架,指明统筹好自然空间和多元利益主体的综合治理是促进江心岛“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从支持与调节服务退化、供给和文化服务价值发挥不足、供需协调综合效能提升不足等三个层面识别出当前造成江心岛生态服务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最后整理归纳出岛屿生态管控、系统要素配置和多元主体共治三大策略,以期为更多同类型江心岛的生态管理提供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重庆段江心岛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多元利益主体 供需协同 生态管理
下载PDF
重庆大气中多环芳香类物质气粒分配模型预测
3
作者 王子倩 郝炜伟 +3 位作者 董玲池 陈静 赵鑫泉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9-637,共9页
本研究以典型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及含氧PAHs(OPAHs)为研究对象,基于对重庆典型城区冬季大气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多环芳香类化合物的气粒分配特征及其模型预测.结果表明,OPAHs较同环数PAHs更倾向于分配至颗粒相.PAH... 本研究以典型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及含氧PAHs(OPAHs)为研究对象,基于对重庆典型城区冬季大气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多环芳香类化合物的气粒分配特征及其模型预测.结果表明,OPAHs较同环数PAHs更倾向于分配至颗粒相.PAHs的温度经验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其气粒分配行为,但已有模型对OPAHs气粒分配的预测效果均不理想.本研究借鉴PAHs温度经验模型建立方法,利用前期监测数据分别基于温度和相对湿度(RH)建立了预测OPAHs气粒分配的两种经验模型.预测值落入合理偏差区域内的百分数(67.57%及88.74%)及均方根误差(1.05及0.65)分析均表明,相较于前期模型(百分数:52.25%、4.95%、61.26%,均方根误差:1.26、2.21、1.16),基于RH的经验模型可较好地预测OPAHs的气粒分配行为.可见,与PAHs不同,RH对OPAHs气粒分配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多环芳烃 气粒分配 预测模型 相对湿度
下载PDF
美国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借鉴
4
作者 王小铭 岳东北 +2 位作者 阳春 李宏 何梅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第4期128-134,共7页
从“两山理论”到“双碳”目标,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为例,... 从“两山理论”到“双碳”目标,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为例,从研究生培养学制、目标、课程设置与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探讨中美研究生培养的异同。研究认为,科学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密切的产学结合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有效经验。研究结果对提升我国环境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型大学 本硕博贯通 北卡州立大学
下载PDF
重庆市秀山县北部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5
作者 蔡柯柯 赵志强 +3 位作者 蒙丽 王孝萌 刘键 罗仁凤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1期237-244,共8页
为了解秀山北部大气干湿沉降物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使该区环境污染防治和农田土壤安全利用更具针对性,2019年4月~2020年4月,连续接收秀山县北部18个样点大气干湿沉降物,并分析测试其中Cd、Cr、Cu、Ni、Pb、Zn、Hg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为了解秀山北部大气干湿沉降物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使该区环境污染防治和农田土壤安全利用更具针对性,2019年4月~2020年4月,连续接收秀山县北部18个样点大气干湿沉降物,并分析测试其中Cd、Cr、Cu、Ni、Pb、Zn、Hg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分析秀山县北部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来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估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除Hg外,6种重金属元素存在明显的分区性,沉降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川河盖两翼及东部,该区域大气干湿沉降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远高于全国及重庆市平均值;其余一般沉降区6种元素沉降通量均小于全国均值25%百分位。川河盖两翼较高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受东部花垣县铅锌矿开采及特殊地形地貌的综合影响,陡增的地形使得沉降中7种重金属通量增加了49倍,应加强该类型地貌区环境安全的监测与评估工作。经地累积指数法评估,川河盖两翼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中Cd为中度污染—严重至极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Zn为轻度污染—中度至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干湿沉降 重金属 来源分析 秀山
下载PDF
水体氧化性氯的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6
作者 冯婧 赵志伟 +1 位作者 林儒雅 梁志杰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0年第2期14-19,共6页
氧化性氯是一类常用的含氯氧化剂,在市政水处理、工业水系统、卫生环保等领域常用作消毒药剂。为保证消毒效果,其使用量通常做过量处理。剩余氧化性氯可能进入水体环境并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效应,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平衡。本文主要总... 氧化性氯是一类常用的含氯氧化剂,在市政水处理、工业水系统、卫生环保等领域常用作消毒药剂。为保证消毒效果,其使用量通常做过量处理。剩余氧化性氯可能进入水体环境并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效应,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平衡。本文主要总结氧化性氯在水环境中的来源与分布、水环境行为及其水生态风险,并就水体氧化性氯对水生环境的影响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性氯 水环境行为 生态风险 氧化胁迫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重庆长生河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赖生平 张涵博 +4 位作者 石德智 童海航 罗丹 杨洪伟 聂明建 《能源与环保》 2022年第4期39-44,共6页
以重庆市长生河流域待清淤治理的3条干支流为研究对象,针对河道底泥中的含水率、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单项指数法、有机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为河道疏浚工作以... 以重庆市长生河流域待清淤治理的3条干支流为研究对象,针对河道底泥中的含水率、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单项指数法、有机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为河道疏浚工作以及疏浚底泥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析表明,底泥中全氮(TN)、有机质(OM)污染均为轻微程度,有一半采样点的TP污染为中度和重度污染;7种重金属中,Zn含量最大,而Cd的单重金属生态潜在危害程度最大,其各样点的Cd均高于中度危害;16种多环芳烃含量低,均为低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底泥 污染特征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
8
作者 杨盛贇 陈俊鸿 +6 位作者 陈菁 金秋 彭鑫鑫 沙玥 粟世华 郭攀 李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3-710,共8页
为考察广西桂林地区生物-生态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实际效果,构建了调节池+生物滤池+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塘组合设备,对污水处理前后的水质进行监测,详细分析了季节变化对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影响,并针对各单元的污染物处理特征进行研... 为考察广西桂林地区生物-生态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实际效果,构建了调节池+生物滤池+潜流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塘组合设备,对污水处理前后的水质进行监测,详细分析了季节变化对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影响,并针对各单元的污染物处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COD、 TN、 NH_(3)-N及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57%、 72.18%、 80.98%及74.54%,冬季为77.46%、 57.52%、 64.48%及67.03%,桂林地区污水处理结果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组合系统中生物滤池对COD及NH_(3)-N的去除贡献率最大,而人工湿地对TN和TP的去除贡献率最大,氧化塘对污染物的处理呈现出较强的低温稳定性。该装置在桂林地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表现出良好效果。与桂林地区不同,太湖地区受温度及地区污水排放量影响,TN去除效果的季节波动性较大,组合工艺的进一步推广应考虑地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生态组合处理 季节效应 氮磷 地区效应
下载PDF
大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9
作者 缑亚峰 谢鸣捷 陈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35-4150,共16页
环境空气中的硝基多环芳烃(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NPAHs)因致癌和致突变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环境空气中NPAHs的组成特征、时空分布、粒径分布、气固分配、来源和毒性效应的研究.我国城市... 环境空气中的硝基多环芳烃(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NPAHs)因致癌和致突变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环境空气中NPAHs的组成特征、时空分布、粒径分布、气固分配、来源和毒性效应的研究.我国城市地区大气环境中的NPAHs浓度常高于农村地区;受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9-硝基蒽对城市地区NPAHs浓度的贡献占比最高.尽管NPAHs在夏季存在二次源,不利的气象条件和升高的一次排放导致我国大气中NAPHs的峰值常出现在秋、冬季节.NPAHs因蒸气压较低主要分布在颗粒物中,而颗粒态NPAHs主要分布在亚微米级颗粒物中(Dp<1μm).低分子量NPAHs(例如,1N-NAP和2N-NAP)可随着温度变化经蒸发、冷凝过程迁移至粗颗粒物(Dp>2.5μm).根据考虑不同气固分配机制模型的气固分配系数模拟结果,吸附作用在NAPHs的气固分配过程中不应被忽略.NPAHs的来源包括化石和生物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以及母体PAHs在大气中的二次反应过程.相关性分析和特征比值常用于推断NPAHs的主要来源,但无法量化NPAHs的源贡献分布.根据环境空气中NPAHs的毒性风险评估结果,颗粒物中NPAHs对所有PAHs衍生物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贡献比其质量占比高数倍,并且因毒性累积效应对成年人具有更高的致癌风险.为进一步了解NPAHs的环境行为,合理评估其健康效应,有必要在将来的研究中完善NPAHs的排放信息,厘清NPAH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多环芳烃 时空分布 气固分配 源解析 毒性
原文传递
好氧颗粒污泥的解体机制及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郭媛 冯思琪 +3 位作者 权晨妍 李家科 王新华 时文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720,共13页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被誉为有望替代活性污泥法的下一代污水生物法处理技术,但其存在长期运行下颗粒易解体而造成系统失稳的瓶颈问题,未能大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系统归纳了造成AGS解体的各类不利因素及其危害阈值与作...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被誉为有望替代活性污泥法的下一代污水生物法处理技术,但其存在长期运行下颗粒易解体而造成系统失稳的瓶颈问题,未能大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系统归纳了造成AGS解体的各类不利因素及其危害阈值与作用机制,梳理了解体AGS的现有修复策略,成效及其再颗粒化机理,并基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实现AGS系统a解体-再颗粒化”的动态稳定运行,推动污水厂采纳AGS技术而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影响因素 解体 修复 生物强化
下载PDF
具有抗菌功能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11
作者 郑怀礼 刘薇 孙漫梨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水中的细菌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传统的杀菌剂存在二次污染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寻求更加高效、环保和可靠的细菌灭活方法,逐步替代传统消毒方式,已经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众多学术研究者积极探索具... 水中的细菌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传统的杀菌剂存在二次污染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寻求更加高效、环保和可靠的细菌灭活方法,逐步替代传统消毒方式,已经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众多学术研究者积极探索具有抗菌功能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这些材料基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壳聚糖、淀粉和木质素等,不仅表现出环境友好、广泛来源和可再生的特性,还具备极高的改性潜力以满足复杂的实际应用需求。本综述详细阐述了近15年来具有抗菌功能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内容包括基材、改性方法、接枝单体、絮凝性能及机理、抗菌性能及机理等各个方面。此外,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些高分子絮凝剂的性能,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水处理需求,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学术性观点。为进一步探索具有抗菌功能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学术研究提供深刻的内涵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絮凝剂 抗菌 天然高分子 抗菌机理
下载PDF
固相自养-异养反硝化脱氮同步去除微污染物
12
作者 曹阳 刘彩虹 +2 位作者 陈子惟 刘乾亮 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5-1277,共13页
针对固相反硝化体系,以聚己内酯复合花生壳(PCL/PS)的固体碳源为基底,耦合以S和Fe O主导的自养反硝化,构建新型多功能碳源,考察其对典型微污染物(Cr(Ⅵ)、ClO_(4)^(-)、BPA、NPX)与硝酸盐的同步降解效能,探究自养异养共存的反硝化体系... 针对固相反硝化体系,以聚己内酯复合花生壳(PCL/PS)的固体碳源为基底,耦合以S和Fe O主导的自养反硝化,构建新型多功能碳源,考察其对典型微污染物(Cr(Ⅵ)、ClO_(4)^(-)、BPA、NPX)与硝酸盐的同步降解效能,探究自养异养共存的反硝化体系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CL/PS异养反硝化体系具有更好的反硝化脱氮和同步去除Cr(Ⅵ)、BPA性能,对NO_(3)^(-)-N、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94%、92%,对NO_(3)^(-)-N、BPA的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PCL/PS同时耦合Fe O和S的体系反硝化脱氮同步去除ClO_(4)^(-)、NPX性能良好且稳定,在反硝化率均维持90%的基础上,对NO_(3)^(-)-N、ClO_(4)^(-)的去除率分别达90%、96%,对NO_(3)^(-)-N、NPX的去除率分别达96%、99%;固体碳源种类不同,其对微污染物降解去除的选择性也不同.测序结果表明,耦合自养反硝化后,反应体系内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提高,Clostridium_sensu_strito、Lactococcus和Prevotella是4个固体碳源体系中影响污染物去除性能的主要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碳源 自养反硝化 微污染物 同步去除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
13
作者 晏鹏 方芳 陈猷鹏 《科教文汇》 2024年第8期90-94,共5页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注入了新的内涵。该文基于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结合新出现的研究热点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注入了新的内涵。该文基于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结合新出现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提出未来“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三条突破路径:广泛而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内化融合;促进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交叉出新;构建多维度高质量的课程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的“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双碳”目标 研究生课程思政 突破路径
下载PDF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面临的问题
14
作者 李东 蒋妮娜 +1 位作者 李紫龙 章玥 《能源与环境》 202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的系列标准及规范,其中《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严格的六价铬筛选值对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我国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 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的系列标准及规范,其中《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严格的六价铬筛选值对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我国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从修复目标值的影响、土壤六价铬测定方法的局限性、六价铬分步提取法的错误使用、异位修复技术的核心问题以及原位修复的局限性5个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土壤修复 铬检测
下载PDF
纳米银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效应
15
作者 雍玲丽 陈猷鹏 +3 位作者 郭劲松 方芳 孙壮壮 晏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519,共10页
探究了两种纳米银(AgNPs)即由支链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和由柠檬酸盐修饰的带负电荷的纳米银(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物毒性,以揭示AgNPs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依赖性.结果表明:与... 探究了两种纳米银(AgNPs)即由支链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和由柠檬酸盐修饰的带负电荷的纳米银(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物毒性,以揭示AgNPs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依赖性.结果表明: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相比,带负电荷的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0.5mg/L Citrate-AgNP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峰值(100.8nmol/mgprot))高于同浓度BPEI-AgNP组(82.5nmol/mgprot).与BPEI-AgNPs相比,相同浓度的Citrate-AgNPs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sod2基因和GPX基因的表达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导致藻细胞中过氧化水平显著地升高.同时,与Citrate-AgNPs相比,BPEI-AgNPs显著促进藻细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0.5mg/L BPEI-AgNP组达到32.21mg/gSS(16d),EPS的包覆作用有效地抵抗了BPEI-AgNPs的毒性.0.5mg/L Citrate-AgNP组最终胞内Ag+离子释放量是0.5mg/L BPEI-AgNP组的2.13倍,藻细胞严重破裂.因此,Ag+离子的激增导致Citrate-AgNPs对细胞的剧烈损伤.此外,Citrate-AgNPs显著抑制了光合作用(rbcS和rbcL)和能量代谢(por)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表面电荷 铜绿微囊藻 生物毒性 转录组学
下载PDF
川东地区天然气开采场站废气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估
16
作者 汪波 冯小波 +5 位作者 袁增 程伟 郭劲松 吴建勇 高俊敏 杨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针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有/无组织废气排放,调研和分析川东地区16个天然气开采场站废气污染物的赋存特征,评估各场站检出的废气污染物对作业人员和周边群众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20年13个单井井站气田水池无运转状态时检出的硫化氢、... 针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有/无组织废气排放,调研和分析川东地区16个天然气开采场站废气污染物的赋存特征,评估各场站检出的废气污染物对作业人员和周边群众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20年13个单井井站气田水池无运转状态时检出的硫化氢、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01~0.016、0.007~0.023、0.012~0.047 mg/m^(3),与2017—2019年连续3 a对JZZ井和TD71井检出的浓度相当,反映了川东气田近年来固定源排放废气浓度水平。硫化氢、二硫化碳和氨是无组织排放的主要恶臭气体,但排放浓度较低,均达到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限定的二级标准要求。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气田水池运转时,硫化氢和氮氧化物在气田水池和转水池处的非瘤症危害商(HQ)值均大于0.1,可能会对作业人员的健康产生风险;气田水池未运转时,硫化氢、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除TD62外的其他井站气田水池处和居民处的HQ均低于0.1,基本不会对作业人员和居民的健康产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开采场站 气田水池 废气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溶解性Mn(Ⅱ)配合物活化亚硫酸盐降解有机物的效能和机理研究
17
作者 钟正 丁魏 +3 位作者 李琳 刘霜 刘朝 郑怀礼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亚硫酸盐(S(Ⅳ))对有机废污水几乎没有净化作用,利用可溶性二价锰配合物(Mn(Ⅱ)-NTA(次氮基三乙酸盐))活化S(Ⅳ),并用于氧化降解近中性污染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探讨了pH、Mn(Ⅱ)和NTA的投加量和比例、S(Ⅳ)浓度和常见阴离子对Mn(Ⅱ)/NTA/S... 亚硫酸盐(S(Ⅳ))对有机废污水几乎没有净化作用,利用可溶性二价锰配合物(Mn(Ⅱ)-NTA(次氮基三乙酸盐))活化S(Ⅳ),并用于氧化降解近中性污染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探讨了pH、Mn(Ⅱ)和NTA的投加量和比例、S(Ⅳ)浓度和常见阴离子对Mn(Ⅱ)/NTA/S(Ⅳ)体系氧化降解目标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B))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中性条件下(pH=6~7.5),氧化降解2μmol/L RhB最适宜的Mn(Ⅱ)、NTA和S(Ⅳ)投加量分别为50、150、500μmol/L,此时RhB在15 min内的总降解率均>85%。紫外可见光谱实验证明中间价态锰(Mn(Ⅲ))的产生及其对S(Ⅳ)活化的关键作用;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证明SO_(4)^(·-)是Mn(Ⅱ)/NTA/S(Ⅳ)体系实现有机污染物快速降解的主要活性氧化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配合物 次氮基三乙酸盐 亚硫酸盐 硫酸根自由基 高级氧化技术
原文传递
微塑料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
18
作者 唐子超 唐晋 +4 位作者 梁伦套 黎彦均 蒋艳雪 方芳 郭劲松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156,共11页
微塑料是一类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其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尚不明确。文中分析了0.1%~10%含量微塑料对土壤磷吸附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微塑料会使得吸附第一阶段液膜扩散阶段速率显著提升(p<0.05)。与纯土壤(qe=6.456 mg... 微塑料是一类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其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尚不明确。文中分析了0.1%~10%含量微塑料对土壤磷吸附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微塑料会使得吸附第一阶段液膜扩散阶段速率显著提升(p<0.05)。与纯土壤(qe=6.456 mg/g)相比,含量1%以下的微塑料显著降低了土壤磷吸附容量(p<0.05),但5%以上的微塑料显著提升了土壤磷吸附容量(p<0.05)。同等含量下,微塑料粒径越小,微塑料-土壤体系的磷吸附量越大。微塑料可与磷竞争吸附位点,降低了微塑料-土壤体系对磷的吸附,但微塑料也可直接吸附磷,故当微塑料为5%及以上时,微塑料-土壤体系对磷的吸附量升高。因此,土壤微塑料污染可显著改变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且与微塑料的含量和粒径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 吸附
下载PDF
对标工程认证基本要求的毕业生设计选题探索
19
作者 王勇 刘猛 +3 位作者 陈金华 肖益民 刘勇 付祥钊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关键环节,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某毕业设计选题为例,基于该选题的背景与目的,对该毕业设计的关键内容、任务要求与传统毕业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其不同点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关键环节,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某毕业设计选题为例,基于该选题的背景与目的,对该毕业设计的关键内容、任务要求与传统毕业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其不同点进行剖析。以该毕业设计工作内容为基础,对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项基本要求,对该毕业设计的各重要环节进行了对应解析,分析了各环节相关工作以及能力提升与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基于过程分析结果,构建了毕业设计能力培养与工程认证基本要求的关系图谱。以期通过建环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内容,对标工程认证的基本要求,为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力提升提供思路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 毕业设计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对标 能力
下载PDF
基于综合减污降碳策略的成渝地区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模拟
20
作者 段林丰 李振亮 +6 位作者 蒲茜 曹云擎 卢培利 王锋文 薛文博 雷宇 张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6-1768,共13页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及路径.结果显示,成渝地区要实现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目标,与2017基准年相比,2025年和2035年的SO_(2)、NOx、PM2.5、VOCs和CO_(2)减排比例分别为29%、32%、19%、24%、3%和35%、49%、28%、39%、12%.从综合减污降碳措施减排贡献来看,近中期阶段,末端治理(尤其是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仍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驱动力,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20%~55%.中长期阶段,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措施对污染减排具有关键作用,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65%~87%.此外,重点排放源减排贡献具有较大差异,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对NOx和VOCs减排贡献显著,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对CO_(2)减排贡献均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减污降碳 空气质量改善 情景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