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策探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志玲 王贵学 +2 位作者 王伯初 刘万钱 吕永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149,共4页
作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保障。新工科的建设也需要新型的实验室作为支撑,新工科必将对实验室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结合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从提升实验室的研究水... 作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保障。新工科的建设也需要新型的实验室作为支撑,新工科必将对实验室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结合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从提升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与贡献、提升研究团队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4个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实验室应对人才培养创新变革的关键策略,以期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为具有新工科高素质复合型的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下载PDF
基于X射线光子计数探测技术的材料K-edge特性识别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何鹏 吴晓川 +5 位作者 安康 邓刚 王星 周仲兴 魏彪 冯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929-3933,共5页
X射线光子计数探测器是多能谱CT成像技术的核心,其通过能量阈值可以选择记录不同能量的X射线光子,有助于分析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利用搭建的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多能谱CT系统,开展高纯度金属材料K-edge特性识别实验研究。通过设置探... X射线光子计数探测器是多能谱CT成像技术的核心,其通过能量阈值可以选择记录不同能量的X射线光子,有助于分析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利用搭建的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多能谱CT系统,开展高纯度金属材料K-edge特性识别实验研究。通过设置探测器的不同能量阈值,在不同能量范围获取金属材料投影图像,利用投影图像灰度信息分析不同能量X射线的衰减特性,以识别金属材料K-edge特性。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X射线能谱CT系统,能够识别金属材料与特定能量X射线光子发生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K-edge特性。通过计算K-edge特征峰能量阈值与材料K-edge理论能量值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对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量阈值进行了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计数探测器 多能谱CT K-edge特性 能量阈值 投影图像
下载PDF
基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力学生物学机制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及抗肿瘤应用
3
作者 孟润 张瑞雅 +2 位作者 王磊 周晓荣 王伯初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5-225,共1页
目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能与其受体蛋白(GP60)/结合蛋白(SPARC)相互作用,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阻碍了以HSA为基础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研究旨在阐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为以HS... 目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能与其受体蛋白(GP60)/结合蛋白(SPARC)相互作用,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阻碍了以HSA为基础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研究旨在阐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为以HSA而构建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合理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旨在揭示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原理和分子生物学规律等。进而对HSA进行合理改造设计,构建更为精准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通过荷瘤小鼠实验模型,对构建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估。结果HSA的ⅡAⅡB结构域是其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域,分子间疏水相互作用是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主要分子力。通过对ⅡAⅡB结构域进行截短和亲疏水性改造设计,能有效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该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展现了精准的肿瘤靶向性和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结论HSA与GP60/SPARC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受主要作用区域、关键氨基酸等生物学机制调控,还受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代表的分子力影响。揭示HSA与GP60/SPARC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不仅有助于以HSA为基础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合理设计,还为以其他蛋白质为基础构建新型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递送系统 力学生物学 肿瘤治疗效果 生物学机制 疏水相互作用 分子力学 SPARC 有效性评估
原文传递
可视化阵列传感器技术鉴别不同香型白酒 被引量:18
4
作者 霍丹群 尹猛猛 +6 位作者 侯长军 秦辉 张苗苗 董家乐 罗小刚 沈才洪 张宿义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6-520,共5页
决定白酒香型的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采用可视化阵列传感器技术对中国白酒五大香型的代表酒样进行检测,在可视化区分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不同香型的白酒在聚类分析中可以正确归... 决定白酒香型的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采用可视化阵列传感器技术对中国白酒五大香型的代表酒样进行检测,在可视化区分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不同香型的白酒在聚类分析中可以正确归类,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3个主成分所代表的白酒7 5.8%的信息量就可以将不同香型白酒完全区分开,表明可视化阵列传感器可以很好地用于白酒香型的鉴别。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检测方法,可视化阵列传感器技术可在白酒的检测和鉴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香型 可视化阵列传感器 白酒检测 白酒鉴别
下载PDF
分子印迹传感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眉 陈学敏 +3 位作者 李钰 刘辉 侯长军 霍丹群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传统的大型仪器检测及免疫检测等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印迹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分子印迹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实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及特异性... 传统的大型仪器检测及免疫检测等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印迹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分子印迹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实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好等优点,目前已被应用于多数种类杀虫剂及部分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检测,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从原理和方法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传感技术与电化学、光学以及质量敏感技术联用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聚合物 传感器 农药 残留检测
下载PDF
可视交叉传感阵列对蛋白质及其热变性过程的快速识别 被引量:4
6
作者 霍丹群 李娟 +5 位作者 董家乐 侯长军 黄承洪 戴斌 法焕宝 张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22-2429,共8页
以卟啉及其衍生物和特异性染料为敏感化学元件,基于交叉响应原理构建了识别蛋白质的可视6×6阵列.该阵列以颜色差谱图显示其与蛋白质作用呈现的特异性光谱反应,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欧氏距离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阵... 以卟啉及其衍生物和特异性染料为敏感化学元件,基于交叉响应原理构建了识别蛋白质的可视6×6阵列.该阵列以颜色差谱图显示其与蛋白质作用呈现的特异性光谱反应,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欧氏距离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阵列可以鉴别模式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牛血红蛋白(BHb)和卵清白蛋白(Ova)及其混合物,且有望实现定量分析.此外,阵列的高敏感性使其不仅能识别天然蛋白质和不同变性程度的蛋白质,还能对其热变性过程进行可视化实时监控.该阵列产生的特殊颜色变化与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微环境pH值的差异及溶解度有关.因此,该方法不仅能实现对蛋白质的快速识别,为蛋白质热变性机理的研究提供新途径,而且在临床医学和食品安全等的实时快速检测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可视交叉传感阵列 蛋白质识别 变性蛋白
下载PDF
采用空气静压技术的非接触眼压测量系统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骥 庞娜娜 +1 位作者 赵晓明 方典典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9,共7页
针对目前国外对非接触眼压测量技术的垄断,以及国内现存技术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力平衡原理和空气静压技术的非接触式眼压测量系统。该系统以ARM9S3C2440A为核心处理器,主要包括气浮测量模块、控制模块、人机交互及通讯接口等模... 针对目前国外对非接触眼压测量技术的垄断,以及国内现存技术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力平衡原理和空气静压技术的非接触式眼压测量系统。该系统以ARM9S3C2440A为核心处理器,主要包括气浮测量模块、控制模块、人机交互及通讯接口等模块,其中气浮式测量模块能够对CCD摄像头信号、压力传感器信号、角膜反射的光电信号进行采集和测量,控制模块实现中心气腔供气压力的控制。利用研制的系统对人体眼压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眼压测量的重复性误差≤6.01%,与进口仪器相比眼压测量的绝对误差≤1.3mmHg,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方便地检测出人体的眼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非接触式 力平衡原理 空气静压技术 传感器
原文传递
图像处理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流体运动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蔡绍皙 赵振礼 +1 位作者 邹米莎 宋振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3-50,共8页
介绍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解决微管中流体运动状况的精确检测问题。处理过程:通过视频录像等方法获取目标运动的序列图片,根据帧图片之间差异定位运动目标轨迹区域,然后采用帧差法处理得到运动轨迹图像,将轨迹图像裁剪出,以减少后面... 介绍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解决微管中流体运动状况的精确检测问题。处理过程:通过视频录像等方法获取目标运动的序列图片,根据帧图片之间差异定位运动目标轨迹区域,然后采用帧差法处理得到运动轨迹图像,将轨迹图像裁剪出,以减少后面处理运算量;将所得图像进行亮度变换、数次开闭运算等,进行运动轨迹图像边缘平滑和背景噪声消除,利用边界跟踪法标定运动轨迹边缘,最后霍夫变换方法检测到运动直线,求得运动长度,结合流动时间可求出目标的运动速度,进而获取流体剪切力、流体粘度等数据。结合微流控芯片流动状况测量,阐述了该方法测量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及广泛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微流控技术 运动检测 粘度测量 剪应力
原文传递
在衰老过程中红细胞弹性滞后环的变化研究
9
作者 唐福州 陈东 +2 位作者 陈晋 王翔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81-81,共1页
细胞的变形性分为被动变形和主动变形,但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主动变形。细胞主动形变是细胞变形性能的重要组成成份,与细胞迁移、浸润、游走等紧密相关。本文以红细胞为例,探索在衰老过程中红细胞弹性滞后环(包括主动形变和被动形变)的... 细胞的变形性分为被动变形和主动变形,但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主动变形。细胞主动形变是细胞变形性能的重要组成成份,与细胞迁移、浸润、游走等紧密相关。本文以红细胞为例,探索在衰老过程中红细胞弹性滞后环(包括主动形变和被动形变)的变化情况。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的弹性模量。此外,还计算了相应区域的变形性能、被动变形值和主动变形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变形 细胞迁移 原子力显微镜 红细胞 衰老过程 组成成份 主动变形 弹性滞后
原文传递
缺血性神经阻滞状态下神经肌肉电刺激诱发感觉皮层活动的研究
10
作者 赵云 谢光辉 +8 位作者 闫艳影 秦海燕 高凤梅 杨仁强 孙红 古绍洁 蒋勤 吴小鹰 侯文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基于缺血性神经阻滞(INB)技术能够成功剥离出运动阈值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前臂肌肉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本文旨在探究INB状态下感觉运动皮层如何感知运动阈值上NMES所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方法本文设计了一个2×2因素... 目的基于缺血性神经阻滞(INB)技术能够成功剥离出运动阈值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前臂肌肉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本文旨在探究INB状态下感觉运动皮层如何感知运动阈值上NMES所诱发的肌梭感觉传入信息。方法本文设计了一个2×2因素(INB:前、后;NMES强度:运动阈值上、下)的实验任务方案,任务期间记录健康受试者大脑64通道脑电信号,并利用脑电beta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beta ERD)量化感觉运动皮层区域的激活水平。通过心理物理学测试评估血压袖带施加于右手腕处后受试者右手感觉与运动的变化。结果在INB状态下,运动阈值上NMES诱发的对侧感觉运动皮层脑电beta ERD显著减弱,并且在INB施加前,运动阈值上、下NMES诱发的对侧感觉运动皮层脑电beta ERD幅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此差异在INB状态下消失。此外,阻滞成功后NMES诱发的感觉运动皮层脑电beta ERD的对侧优势转移到了同侧。结论INB导致运动阈值上NMES诱发的皮层活动显著减弱,对侧感觉运动皮层对NMES刺激强度的感知减弱,这可能由INB引起感觉运动皮层产生快速功能重塑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神经阻滞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梭 躯体感觉皮层
原文传递
应力松弛丝素凝胶支架基于力学传导和骨免疫调节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1
作者 董立立 李林昊 +1 位作者 杨力 黄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7-558,共2页
目的天然骨ECM与骨再生微环境在力学上呈现黏弹性,且具有较快应力松弛。而黏弹性在体内外调节细胞应答与骨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构建应力松弛可控的SF冷冻凝胶,旨在探究应力松弛通过调控骨免疫微环境促进骨再生的作用及其调... 目的天然骨ECM与骨再生微环境在力学上呈现黏弹性,且具有较快应力松弛。而黏弹性在体内外调节细胞应答与骨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构建应力松弛可控的SF冷冻凝胶,旨在探究应力松弛通过调控骨免疫微环境促进骨再生的作用及其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与免疫应答的力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冷冻相变法构建黏弹性可调的SF冷冻凝胶,以模拟骨再生力学微环境;通过构建大鼠股骨髁缺损模型,考察应力松弛SF凝胶的促骨再生效应;体内sc RNA-seq并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应力松弛效应促进骨再生的机制及介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力转导机制。结果通过冷冻相变法可成功构建黏弹性可控的大孔径丝素冷冻凝胶,在骨缺损修复中证实快速应力松弛SF凝胶显著促进骨再生。体内sc RNA-seq结果表明,相比于纯弹性与慢松弛SF凝胶,快松弛凝胶在骨修复前期(10 d左右)诱导了更高比例的Mrc1+/CD163+的促再生型巨噬细胞。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应力松弛通过Piezo1-YAP途径调节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进而调控巨噬细胞促再生型极化。结论骨修复材料的黏弹性与应力松弛效应对骨再生至关重要。其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微环境促进骨再生。尤为重要的是,巨噬细胞膜上的力感应蛋白Piezo1通过感知凝胶应力松弛,促进下游YAP激活与核转位,进而调节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最终向再生型极化以参与骨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应力松弛 细胞应答 骨再生 免疫调节 生物学机制 再生效应 免疫应答
原文传递
艾草源碳量子点通过增强润滑和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12
作者 王四祥 杨力 +1 位作者 董立立 王雪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6-336,共1页
目的线粒体功能障碍逆转和高性能润滑在骨性关节炎(OA)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粒体靶向在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中表现出巨大的前景,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种具有线粒体靶向的艾草源碳量子点(A-CDs),考察其在OA治疗中作用和分子机制。... 目的线粒体功能障碍逆转和高性能润滑在骨性关节炎(OA)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粒体靶向在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中表现出巨大的前景,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种具有线粒体靶向的艾草源碳量子点(A-CDs),考察其在OA治疗中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以艾草为碳源制备A-CDs,三苯基膦修饰制备TPP-A-CDs。使用TEM、XRD和XPS等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检测,使用SOD试剂盒和CAT试剂盒等方法检测其CAT和SOD活性。使用线粒体染色和摩擦学试验对TPP-A-CDs的线粒体靶向和润滑性能进行检测。通过前交叉韧带切除构建OA模型,使用TPP-A-CDs给药进行干预,通过组织学观察、Micro CT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评估软骨及软骨下骨变化。使用RNA-seq测序对TPP-A-CDs的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结果TPP-A-CDs为尺寸低于10 nm的纳米颗粒,具有CAT和SOD活性。线粒体染色的结果显示,TPP-A-CDs具有线粒体靶向的能力。摩擦学试验结果显示,TPP-A-CDs具有增强软骨润滑的能力。体内实验显示,TPP-A-CDs能显著抑制软骨层的退变,并改善软骨下骨微结构。RNA-seq的结果显示,TPPA-CDs显著抑制TNF和NFκB信号通路,上调PARP信号通路和昼夜节律信号通路。结论线粒体靶向的碳量子点,可持续发挥活性氧清除和润滑的双重功能,可作为关节内注射材料有效治疗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前交叉韧带 软骨下骨 骨性关节炎 关节内注射 昼夜节律 艾草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用于肌电假肢手控制的表面肌电双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涛 侯文生 +2 位作者 吴小鹰 万小萍 郑小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07-1913,共7页
表面肌电信号(sEMG)被广泛应用于假肢控制,但是由于解剖组织、生理状态等因素使肌电信号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参数归一化方法需要大样本的训练构建适合用户的肌电控制模型,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动作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线性模... 表面肌电信号(sEMG)被广泛应用于假肢控制,但是由于解剖组织、生理状态等因素使肌电信号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参数归一化方法需要大样本的训练构建适合用户的肌电控制模型,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动作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线性模型为肌电假肢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指总伸肌的综合强度和肌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双线性模型,将指总伸肌肌电活动从神经-肌肉生理机制的角度分解为用户相关的个人因素矩阵和与动作相关的动作模式矩阵。为了验证该模型,设计了食指、中指、无名指在20%MVC、40%MVC、60%MVC 3个力量水平的单指按压实验,然后利用32通道柔性阵列电极所采集的6名志愿者的指总伸肌sEMG完成双线性模型的构建,在较少的样本训练下实现了对力量水平和手指模式的较好识别。结果表明双线性模型可用于简化肌电假肢接口的训练过程,对肌电假肢手力量和手指动作控制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sEMG) 双线性模型 手指动作识别 肌电假肢手
下载PDF
CXCR7-shRNA慢病毒载体对人肝癌细胞生长及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戴小珍 熊新 +3 位作者 王兰 潘克俭 何浪 李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94-998,共5页
目的探讨CXCR7-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靶向抑制CXCR7的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CXCR7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肺转移肝癌细胞株HCCLM3,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CCLM3细胞中CXCR7 m... 目的探讨CXCR7-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靶向抑制CXCR7的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CXCR7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肺转移肝癌细胞株HCCLM3,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CCLM3细胞中CXCR7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然后通过MTT法考察CXCR7沉默对HCCLM3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粘附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考察CXCR7沉默对HCCLM3细胞粘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CXCR7-shRNA慢病毒载体的HCCLM3细胞中CXCR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SDF-1诱导的HCCLM3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同时HCCLM3细胞的粘附及侵袭能力也明显受到CXCR7-shRNA的抑制(P<0.01)。结论靶向沉默CXCR7能显著抑制结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潜在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CXCR7-shRNA 生长 侵袭
下载PDF
基于新型可视化学传感阵列的氨基酸快速识别 被引量:5
15
作者 霍丹群 张国平 +6 位作者 侯长军 董家乐 张玉婵 刘振 罗小刚 法焕宝 张宿义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5-1120,共6页
以卟啉和其衍生物及指示剂为传感元件,构建了一种对氨基酸敏感的可视传感阵列。可视化学传感阵列以交互响应的敏感元件组成阵列,对不同物质产生特异的响应,并通过信号识别处理系统,将检测结果以图谱的方式显示,实现检测的可视化。研究... 以卟啉和其衍生物及指示剂为传感元件,构建了一种对氨基酸敏感的可视传感阵列。可视化学传感阵列以交互响应的敏感元件组成阵列,对不同物质产生特异的响应,并通过信号识别处理系统,将检测结果以图谱的方式显示,实现检测的可视化。研究中筛选了对氨基酸敏感的36种化学物质,构建了6×6的传感阵列,使用自主研发的阵列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对10种具有代表性的常见氨基酸进行了检测,氨基酸溶液与阵列的反应时间为5min。对实验检测结果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阵列响应的可视差图可以将浓度为375μmol/L的10种氨基酸明显区分。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本可视阵列对氨基酸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7%。二维主成分散点图和判别分析散点图对10种氨基酸都有显著分辨效果。本可视传感阵列可用于氨基酸的快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传感阵列 氨基酸 识别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钟军 蒋雪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2-286,共5页
在现代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能够检测药物分子化学组成、结构及其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始终是人们最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而光谱分析(包括红外、紫外和核磁共振)是最常用的分析手段。其中,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通过检测组成有机... 在现代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能够检测药物分子化学组成、结构及其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始终是人们最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而光谱分析(包括红外、紫外和核磁共振)是最常用的分析手段。其中,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通过检测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原子核在周围化学环境影响下的跃迁规律,来获得反映核相关性质的参数,而这些参数包含了详尽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核磁共振波谱能在液态、固态、气态,甚至在生物原位环境等多种复杂条件下,提供体系中分子组成、原子水平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等丰富信息,特别是药物研发中极其重要的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信息。因此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而有关核磁共振波谱专门应用于药物研发方面的综述并不多见。由此,在简单阐述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药物靶标生物大分子受体的结构与动力学、药物设计与筛选,以及药物代谢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以期系统的为分析工作者们提供核磁共振波谱在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波谱 大分子结构 药物设计 药物代谢
下载PDF
NiTi合金表面微观形貌对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阳 王贵学 +3 位作者 张勤 唐朝君 葛淑萍 俞青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8-1022,共5页
主要探讨血管支架材料——NiTi合金不同表面形貌对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黏附的影响。采用机械抛光、机械刻蚀和化学浸蚀的方法制备微孔、微凹槽等微结构特征的NiTi合金表面。利用扫描电镜、粗糙度轮廓仪等对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和... 主要探讨血管支架材料——NiTi合金不同表面形貌对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黏附的影响。采用机械抛光、机械刻蚀和化学浸蚀的方法制备微孔、微凹槽等微结构特征的NiTi合金表面。利用扫描电镜、粗糙度轮廓仪等对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和平均粗糙度进行表征,并测定微孔和微凹槽的材料表面对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表明:NiTi合金基体表面制备纳米级粗糙度的微孔和微凹槽等不同微观形貌对血小板黏附的影响不显著,但可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具有微孔结构的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最多,且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材料表面微凹槽结构对细胞的早期黏附具有接触诱导效应。微粗糙化的各种不同材料表面形貌对血小板黏附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合金 表面形貌 血管内支架 细胞黏附 血小板黏附
下载PDF
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的研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皮喜田 林玉琳 +2 位作者 刘洪英 贾子如 郑小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94-1600,共7页
本文将微推进器用于遥控释药胶囊,解决了传统释药胶囊由于机械负压而引起的药物回流,无法完全释药的问题。微推进器是该遥控释药胶囊最关键的部件,它由基于MEMS的微加工技术制成的微点火器构成,内填充二硝基重氮酚作为起爆剂,黑火药为... 本文将微推进器用于遥控释药胶囊,解决了传统释药胶囊由于机械负压而引起的药物回流,无法完全释药的问题。微推进器是该遥控释药胶囊最关键的部件,它由基于MEMS的微加工技术制成的微点火器构成,内填充二硝基重氮酚作为起爆剂,黑火药为推进剂。通过微推进器动力学分析获取推进剂理论值。点火实验证明了推进器的可行性;体外释药实验表明仅需要16~20 mg推进剂即可完成一次点火达到完全释药。整个部件功耗低,仅需166 mW,并通过安全性分析,证明其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推进器 固体推进剂 MEMS 遥控释药胶囊 药物释放
下载PDF
力生长因子E肽与应力刺激对成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福春 张兵兵 +5 位作者 辛娟 向燕 鲜成玉 邓墨渊 彭琴 王远亮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在力生长因子E肽(MGF-Ct24E)和应力作用下成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原代成骨细胞,分别对细胞施加周期性拉伸刺激(应变12%,频率0.5 Hz)和MGF-Ct24E(50 mg/L)直接作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力学刺激和MGF...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在力生长因子E肽(MGF-Ct24E)和应力作用下成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原代成骨细胞,分别对细胞施加周期性拉伸刺激(应变12%,频率0.5 Hz)和MGF-Ct24E(50 mg/L)直接作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力学刺激和MGF-Ct24E作用对原代成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用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实验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力学加载组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 866个,其中上调基因1 113个,下调基因753个;MGF-Ct24E处理组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 178个,其中上调基因796个,下调基因382个。GO分析发现两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致性,并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与分化调节、细胞对应力刺激的响应和力学转导通路等。定量PCR实验结果验证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应力刺激和MGF-Ct24E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具有类似的调控效应,为后续使用MGF-Ct24E治疗骨修复以弥补应力刺激不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力生长因子 应力刺激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浓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三维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的研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卢斯媛 蔡绍皙 +2 位作者 戴小珍 陈思佳 宋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目的制作化学浓度梯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细胞三维培养微流控芯片,构建可模拟在体细胞生长所处动态微环境的体外模型。方法利用光刻成型技术、模塑法以及等离子键合工艺,制作3通道结构的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通过微注射泵控制微通道内溶... 目的制作化学浓度梯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细胞三维培养微流控芯片,构建可模拟在体细胞生长所处动态微环境的体外模型。方法利用光刻成型技术、模塑法以及等离子键合工艺,制作3通道结构的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通过微注射泵控制微通道内溶液流动生成浓度梯度,利用液面高度差生成压力梯度,并通过骨架染色比较二维培养与三维培养下的细胞形态。结果获得了化学浓度梯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在2μL.min-1的流速下,中间通道的浓度梯度3 h后可达到相对稳定。100 Pa的压力差在中间通道生成的视在压力梯度为0.11 Pa/μm,从而驱动三维支架内间隙渗流的生成。并在微流控芯片内实现脐静脉内皮细胞稳定的三维培养。结论该芯片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灵活调控细胞生长所处的微环境,可进一步用于研究不同的微环境参数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微环境 细胞培养 浓度梯度 间隙渗流 压力梯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