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复合型实验室体系建设 |
梁华
杨光祥
胡健
刘小明
朱超平
|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
2019 |
22
|
|
2
|
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构筑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实践创新平台 |
杨光祥
胡健
朱超平
彭燕妮
|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3
|
结合商业模式探索物联网控制技术课程创新的改革策略 |
屈盈飞
严胡勇
李明
|
《计算机时代》
|
2021 |
1
|
|
4
|
基于HOG的目标分类特征深度学习模型 |
何希平
张琼华
刘波
|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5
|
信号的SVD重建模型及其应用 |
何希平
杨劲
刘波
|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6
|
幂函数拟合研究LED圆形阵列光斑的发散特性 |
刘启能
代洪霞
|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8
|
|
7
|
大型LED矩形阵列光斑照度的均匀性研究 |
刘启能
刘沁
|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8
|
金属-光子晶体-金属结构中偏振光Tamm态的吸收特性 |
刘启能
代洪霞
|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9
|
异构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差分进化的调度算法 |
李明
胡江平
|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0
|
基于学习自动机的异构有向传感器节点调度算法 |
李明
胡江平
|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1
|
金属材料对M-PC-M结构中光学Tamm态的影响 |
刘启能
刘沁
|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2
|
金属介电常数的色散模型对光学Tamm态的影响 |
蒋和伦
刘启能
|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3
|
Drude-Lorentz色散模型研究光学Tamm态的性质 |
蒋和伦
刘启能
|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异构有向传感器网络两阶段动态覆盖算法 |
李明
胡江平
|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5
|
互穿网络结构导电高分子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研制与应用 |
陆胜
张翠玲
|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6
|
混合推荐点餐模型的优化实现 |
杨艺
李宝琳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
1
|
|
17
|
基于膜计算模型的数独游戏基本解法 |
江赟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
1
|
|
18
|
基于聚类数的评分矩阵恢复算法 |
刘波
何希平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9
|
一种研究M-PC-M结构中光学Tamm态的新方法 |
刘启能
刘沁
|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20
|
基于栈式自编码器模型的汇率时间序列预测 |
寇茜茜
何希平
|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
2017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