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平台及专利保护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梦 邹贤刚 +2 位作者 刘作华 杨松全 葛良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8,共7页
回顾治疗性抗体药物从鼠源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到全人抗体的演进历程,以及用于全人单克隆抗体发现的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常用的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平台的特点及其核心专利保护。分析人源抗体转基因动... 回顾治疗性抗体药物从鼠源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到全人抗体的演进历程,以及用于全人单克隆抗体发现的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常用的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平台的特点及其核心专利保护。分析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利用表达人抗体的免疫球蛋白基因替换动物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能够直接表达人类的抗体蛋白,研究其在全人抗体药物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展望为解决转入的人免疫球蛋白基因与动物B细胞发育的匹配性问题,获得多样性更丰富、亲和力更高的候选抗体,需要对动物抗体产生的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基础研究,同时,在面临突发性生物安全事件时,如何快速大量的生产全人抗体,也是未来人源抗体转基因动物培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鼠 专利保护 抗体药物 人源化
下载PDF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梦 张浩 +3 位作者 刘雪芹 涂长春 刘艳 葛良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6,共7页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上述单克隆抗体在目前狂犬病暴露后治疗的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存在的血源供应、中和效价、质量控制及潜在病毒感染等问题,指出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发的重要性,尤其是抗体的中和效价和中和广度,进而提出针对狂犬病病毒遗传谱系Ⅱ/Ⅲ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开发,以及针对G蛋白多个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鸡尾酒(mAb cocktail)疗法是当前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单克隆抗体 中和抗体 抗原表位
下载PDF
猪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梦 刘雪芹 +4 位作者 刘子嘉 肖普英 丁玉春 刘作华 葛良鹏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40,共6页
猪人工授精(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但精液来源基本是17℃保存的新鲜猪精液,不利于精液长期保存和猪种资源保存。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是猪精液长期保存最有效的方法,冷冻精液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优良种猪精液间的交流,... 猪人工授精(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但精液来源基本是17℃保存的新鲜猪精液,不利于精液长期保存和猪种资源保存。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是猪精液长期保存最有效的方法,冷冻精液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优良种猪精液间的交流,从而大大提高猪种资源的利用率,但冷冻解冻后的精液质量较差,受胎率、窝产仔数远低于鲜精,极大地限制了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概况、猪精液冷冻损伤机理和猪精液冷冻保存影响因素,以期为猪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 冷冻保存
下载PDF
Peyer结介导的小肠黏膜免疫及其物种间差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沈阳 孙静 +2 位作者 葛良鹏 张进威(指导) 李周权(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919-2926,共8页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的消化器官,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Peyer结位于肠相关淋巴组织的诱导部位,是小肠黏膜免疫的重要组织,是产生IgA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了Peyer结的组织...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的消化器官,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Peyer结位于肠相关淋巴组织的诱导部位,是小肠黏膜免疫的重要组织,是产生IgA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了Peyer结的组织学特征,重点归纳了Peyer结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及其参与的黏膜免疫过程,并对人及主要模式动物Peyer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Peyer结介导的黏膜免疫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黏膜免疫 Peyer结 IGA 物种间差异
下载PDF
利用微秒和微纳秒脉冲电场诱导细胞融合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梦 柯强 +3 位作者 刘雪芹 肖普英 李成祥 葛良鹏 《生物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551-557,共7页
[目的]以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比较了SP2/0细胞在不同微秒(μs)脉冲和微纳秒(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的细胞存活率和融合率,并确定了最优的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参数。[方法]将SP2/0细胞分别用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I... [目的]以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比较了SP2/0细胞在不同微秒(μs)脉冲和微纳秒(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的细胞存活率和融合率,并确定了最优的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参数。[方法]将SP2/0细胞分别用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I)进行染色,分别选取3组μs脉冲和3组μs/ns复合脉冲对染色后的SP2/0细胞进行电融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后细胞的存活率和融合率。[结果]对比不同μs和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存活率和融合率结果得知,μs/ns复合脉冲比μs脉冲电融合效果更好,且电融合参数为2.5 k V/cm、20μs、1次,10 k V/cm、200 ns、8次时存活率和融合效率相对最好,存活率和融合率分别为88.5%±6.2%和80.1%±2.6%。[结论]通过采用不同μs和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比较了SP2/0细胞的存活率和融合效率,结果显示μs/ns复合脉冲电融合参数在2.5 k V/cm、20μs、1次,10 k V/cm、200 ns、8次时,存活率比μs脉冲电融合提高6.4%,融合率提高23.3%,为利用μs/ns复合脉冲研究杂交瘤细胞电融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秒 纳秒 复合脉冲 电融合 骨髓瘤细胞
原文传递
真核细胞mRNA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进威 马继登 +1 位作者 孙静 葛良鹏 《生命的化学》 CAS 2021年第5期900-908,共9页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APA)是前体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形成具有编码能力的成熟mRNA的重要加工过程。APA事件是一种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在发育、增殖、分化、神经元活化等许多生...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APA)是前体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形成具有编码能力的成熟mRNA的重要加工过程。APA事件是一种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在发育、增殖、分化、神经元活化等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前体mRNA的APA事件会形成具有不同长度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或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 3’UTR)的3’端亚型,进一步增加了转录组的多样性,从而精细调控mRNA的稳定性、定位和翻译效率。随着RNA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技术的应用和改进,使从全基因组水平研究真核细胞复杂的APA事件成为可能。本文就现阶段mRNA APA的形成过程、调控机制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近年来AP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以期为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 顺式/反式调控作用 研究方法 基因表达调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