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生态-潜力”适宜性和紧凑性的花椒产业布局评价——以重庆市江津区68个花椒村为例
1
作者 冉娜 张仕超 +3 位作者 张湘 张煊赟 唐俊霞 欧云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25-2535,共11页
【目的】乡村产业有序转型升级离不开精准的空间布局引导,而特色产业的布局多在县域/镇域空间尺度内统筹,凸显不出乡村用地差异。以适宜性底线为约束,确定集约紧凑的产业空间格局,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探索耦合... 【目的】乡村产业有序转型升级离不开精准的空间布局引导,而特色产业的布局多在县域/镇域空间尺度内统筹,凸显不出乡村用地差异。以适宜性底线为约束,确定集约紧凑的产业空间格局,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探索耦合适宜性和紧凑性的花椒产业空间布局,可为县域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8个花椒村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潜力”产业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模型探究花椒适宜性布局,进而在目标规模的约束下引入基于多智能体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AgentLA)进行连片性优化,促成紧凑性空间格局的形成。【结果】(1)仅考虑“园地”时,石门镇、先锋镇和白沙镇无法达到规模需求,在考虑“园地+旱地”的情况下石门镇和白沙镇能满足规模需求,在考虑“园地+旱地+水田”的情况下先锋镇仍无法达到规模需求;(2)利用市场、管理和生产因子对花椒生态适宜性进行修正后,村域差异更加明显,其中高度适宜主要聚集在绣庄村,中度适宜主要位于夹滩社区和永丰村等村社,勉强适宜在各村社均有分布;(3)差异化发展乡村花椒产业,将68个村划分为4大发展区,其中椒乡社区和绣庄村等4个村社为优先发展区,白坪村和双河村等19个村社为重点发展区,黄桷村和小园村等30个村社为一般发展区,毗罗村和新桥社区等15个村社为缓慢发展区。【结论】“生态-潜力”产业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够评价产业用地适宜性,AgentLA模型能够提供紧凑度更高的用地方案,二者结合可为江津乡村花椒产业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产业布局 适宜性 紧凑性 AgentLA 重庆市江津区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PSR模型的重庆市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峻 万其林 邵景安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采用PSR模型构建重庆市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与综合指数法对政策效果综合评价,并引进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判断。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显著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压力、状态、响应层... 采用PSR模型构建重庆市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与综合指数法对政策效果综合评价,并引进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判断。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显著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压力、状态、响应层面总体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工业废气排放持续有效控制尚需加强和人均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NO_(2)、O_(3)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需要加强;缺乏较为完善的大气环境污染协同防治体系,是制约重庆市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的重要障碍因素。因此,加强工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深度治理、加强新生产和在用汽车排放管理和完善“政-企-民”协同防治体系,是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主要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治理 PSR模型 障碍度 政策效果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下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重庆市青马片区为例
3
作者 包丽娟 何运兰 邵景安 《天津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66-74,共9页
为科学合理规划乡村国土空间,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整体功能和居民幸福感,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MCR模型研究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马头桥村与青山村空间适宜性分区及“三生空间”格局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青马片区中心... 为科学合理规划乡村国土空间,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整体功能和居民幸福感,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MCR模型研究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马头桥村与青山村空间适宜性分区及“三生空间”格局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青马片区中心区域建设适宜性最佳,片区外围区域生态适宜性最佳且分布较分散。(2)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将片区国土空间适宜性分为优先开发区、后备开发区等五类。(3)基于适宜性分区结果与片区土地利用现状,遵循功能主导性与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区划归为生态空间,将限制开发区和后备开发区划归为生产空间,将优先开发区划归为生活空间。(4)结合青马片区内外条件,提出片区发展定位以及三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为村庄发展提供参考。综上,基于MCR模型,科学划分青马片区国土空间适宜性,通过优化村域生活、生产及生态功能区布局,对推动乡村用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MCR模型 “三生”空间 格局优化
下载PDF
河流流域范围划分规则探讨——以重庆市壁南河为例
4
作者 刘琪 邵景安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1期70-76,共7页
为对璧南河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溯源,提供解决方案,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河网与河源密度法、均值变点法确定集水面积阈值,依据河段的连接关系划分河网等级,将流域提取生成3级集水区。提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依据土地... 为对璧南河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溯源,提供解决方案,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河网与河源密度法、均值变点法确定集水面积阈值,依据河段的连接关系划分河网等级,将流域提取生成3级集水区。提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依据土地主导功能类型将集水区分类。结果表示:均值变点分析法提取的璧南河流域水系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与河网、河源密度法所推求的阈值进行对比,二者结果相吻合;统计各级集水区数量,确定最大最小集水区面积,将结果与规范进行对照,验证得出3层集水区划分符合小流域的划分标准;对璧南河流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人机交互解译,解译数据通过随机抽样方式经实地调查结果验证,解译精度达95%;集水区最终划分为4大类型:农业生产主导型集水区、自然生态主导型集水区、农业自然混合型集水区、城镇主导型集水区。河流流域范围划分可直接识别该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性源区,进行最优土地主导功能重构,以便为流域分级调控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优化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协调集水区组合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集水区划分 土地利用 河网提取 壁南河
下载PDF
近50年重庆市气候干湿变化时空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宇辉 韦杰 黄小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7,共7页
以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降雨、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计算了近50 a全市的湿润指数。运用Kriging法将年均气温、降雨和湿润指数的倾向率和倾向系数进行空间插值,并对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年气温、降雨量和气候湿润指数等... 以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降雨、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计算了近50 a全市的湿润指数。运用Kriging法将年均气温、降雨和湿润指数的倾向率和倾向系数进行空间插值,并对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年气温、降雨量和气候湿润指数等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 a,重庆年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9℃/(10 a),空间分布上年均气温呈现由西南向东北升高,但整体差异不显著;2降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降雨量倾向率为15 mm/(10 a),空间上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3重庆市湿润指数总体上略有下降,其空间特征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趋于干旱,下降幅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但总体差异性不显著;4气温、降雨与湿润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和0.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指数 干湿变化 空间插值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WPI模型的重庆市水资源安全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喆 何太蓉 +1 位作者 舒瑞琴 刘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15,共6页
为综合评价重庆市水资源安全情势,分析多重背景下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以WPI模型构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5个子系统:资源(R)、途径(A)、效率(U)、能力(C)和环境(E)。采用加权函数法计算1997—2013年重庆市水资源安全综合... 为综合评价重庆市水资源安全情势,分析多重背景下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以WPI模型构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5个子系统:资源(R)、途径(A)、效率(U)、能力(C)和环境(E)。采用加权函数法计算1997—2013年重庆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和5个子系统得分值,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水资源安全因素判定模型,对子系统进行优等、中等、劣等因素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市水资源安全值呈阶梯式上升,趋势系数为0.022 8/a,水资源安全状况趋于好转,并且与因子分析对比结果基本一致;但各子系统时序变化差异较大,途径和能力子系统分值逐年上升,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分值比早年有所下降,该阶段的效率子系统分值变化不大;因素评判结果显示,途径因素和能力因素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从劣等因素变为优等因素,但资源和环境因素却逐渐演变为重庆市水资源安全的劣等因素,效率因素降为中等因素。未来重庆市水资源安全存在一定风险,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改善,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来加以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WPI模型 因素评判模型 因子分析法 重庆市
下载PDF
生态脆弱山区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评价及空间优化——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成凤 闵婕 +1 位作者 翁才银 信桂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生态脆弱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目前生态脆弱山区中的集中连片特困区缺乏相关研究以供参考,且已有关于乡村韧性的研究较少以安全韧性为视角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缺... 生态脆弱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目前生态脆弱山区中的集中连片特困区缺乏相关研究以供参考,且已有关于乡村韧性的研究较少以安全韧性为视角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缺乏对安全韧性概念的解析以及对特色区域的研究。本文以生态脆弱山区的秀山县隘口镇为例,基于ArcGIS和Fragstats4.2平台,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安全韧性评价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测度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等级,结合安全韧性等级、村规、地灾防范点及村域实际情况,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隘口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地势走向基本一致,且数量多、面积小、集中度低;(2)农村居民点安全韧性水平整体较高,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态势,韧性水平为极安全和安全的斑块744个,占斑块总数的41.10%;(3)优化后的隘口镇农村居民点可分为城乡融合型、集聚提升型、保留发展型、特色保护型(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及搬迁撤并型等5种类型。将安全韧性评价方法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分区相结合,可为提升生态脆弱山区农村居民的居住安全、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安全韧性 农村居民点 空间优化 重庆隘口镇
下载PDF
多方法支持的重庆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朝阳 张军以 李海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目的]研究重庆市土利用格局时空演化规律,为促进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山地高密度区的重庆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定量分析重... [目的]研究重庆市土利用格局时空演化规律,为促进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山地高密度区的重庆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研究期内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城乡居民用地、工矿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大幅缩减并集中向林地转化;25 a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整体处于发展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及其周围地区;渝西水田密度降低,渝东南林地高值密度面积增加,但草地高值密度区大幅缩减;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主城区,工矿建设用地高密度核心为星点状分布,增长幅度大;社会经济因素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其中人口密度为主导性因子。[结论]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演化 重庆市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下载PDF
三峡库区耕地转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陵 闵婕 孔祥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11期1511-1519,共9页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乡镇尺度上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15年的耕地转型空间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等方面剖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结...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乡镇尺度上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15年的耕地转型空间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等方面剖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耕地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南增北减"的地域差异特征,土地转型以耕地和林地互相转换为主。(2)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对耕地转型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不同,发生相同耕地转型的不同区域,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开展耕地相关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转型 影响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分析——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毅 邵景安 +3 位作者 梁修银 刘洋 范冠龙 罗倩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8-67,共10页
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典型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研究,可为当地及类似区域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重庆市两江新区2010—2018年自然、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 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典型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研究,可为当地及类似区域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重庆市两江新区2010—2018年自然、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两江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江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呈先快后缓;扩展区域集中在“四山槽谷地带”和嘉陵江沿岸;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为耕地,以及少部分林地和园地;扩张的主要时间驱动因素为GDP值和第二产业占比,主要空间驱动因素为河流、坡度、距行政中心和距主要高速公路距离;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多因素影响,在长时间序列下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在空间上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主导因素 两江新区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重庆市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再利用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强丹阳 邵景安 +2 位作者 陈娟 张威 牟耀杰 《西部资源》 2020年第2期169-173,共5页
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工程是解决减轻建设占用给耕地资源带来压力问题的措施之一,而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技术体系又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重庆市涪陵区马武至龙潭一级公路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程,针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 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工程是解决减轻建设占用给耕地资源带来压力问题的措施之一,而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技术体系又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重庆市涪陵区马武至龙潭一级公路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程,针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再利用工程技术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在了解了国内外表土剥离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实地调查,描述了完整的技术流程。研究表明,表土剥离是一个整体工程,工程开展前,需设计科学的技术方案,才能确保工程效果,避免土壤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占用耕地 耕作层土壤剥离 技术流程 表土利用
下载PDF
近60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变化及其与环流指数遥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曾慧琪 滕顺林 +2 位作者 邵蒙 张璐 王跃峰 《人民珠江》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分析大尺度气候环流与极端降水相关性,对区域洪旱灾害预警和极端天气管理意义重大。现有研究较好揭示了单一环流指数的影响,而多种环流的影响特点尚不明确。基于三峡库区1960—2019年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从降水持续性、绝对性等... 分析大尺度气候环流与极端降水相关性,对区域洪旱灾害预警和极端天气管理意义重大。现有研究较好揭示了单一环流指数的影响,而多种环流的影响特点尚不明确。基于三峡库区1960—2019年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从降水持续性、绝对性等方面构建8个极端降水指数(CDD、CWD、R10、R20、Rx1d、Rx5d、R95p、R99p),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MLR)等方法,分析了库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从单因子和多因子两方面揭示了气候环流与极端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近60年,库区R10、R20、Rx1d、Rx5d、R95p、R99p在空间上均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状态,与多年平均降水空间趋势相同;(2)CWD、CDD、R10、Rx5d总体呈下降趋势,而R20、Rx1d、R95p和R99p则表现为上升趋势,三峡库区持续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有所降低,但短期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均有所增加;(3)从极端降水与环流指数的遥相关分析来看,多因子回归分析对极端降水指数的解释程度优于单因子,其中EASMI和SASMI组合为最强解释因子组合。该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遥相关分析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社会转型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贾丽媛 张军以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3年第3期15-26,共12页
以重庆市29个区、县为例,基于2011—2020年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借助改进CRITIC算法从社会人口、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社会文化4个维度构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乡村社会转型发展指数、乡村社会转型内部协调指数与乡村社... 以重庆市29个区、县为例,基于2011—2020年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借助改进CRITIC算法从社会人口、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社会文化4个维度构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乡村社会转型发展指数、乡村社会转型内部协调指数与乡村社会转型综合发展协调指数,进而分析重庆乡村社会转型时空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2011—2020年重庆市乡村社会转型趋势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武隆区、黔江区、梁平区等区县乡村社会转型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平均转型发展指数从0.63提高到0.66,但全市整体乡村社会转型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重庆市乡村社会转型指标各维度间协调度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主城新区乡村社会转型内部协调度普遍高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各区县乡村社会转型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协调度聚类逐渐多样化。(3)重庆市乡村社会转型综合发展协调指数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集中于主城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全市多数区县乡村社会综合发展协调度属于初级协调型。(4)政策引导、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行为主体、经济能力、文化特质是重庆市乡村社会转型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转型 协调度 时空格局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重庆市乡村发展格局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杜先兵 《市场周刊》 2023年第5期50-52,123,共4页
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识别乡村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揭示乡村经济、社会、粮食生产、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宽,社会和粮食生... 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识别乡村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揭示乡村经济、社会、粮食生产、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宽,社会和粮食生态位宽度偏窄,综合生态位宽度各区县差异不显著,对比经济-社会-粮食-农业生态环境综合生态位宽度和经济-社会-粮食综合生态位宽度,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农业生态环境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耦合协调度 乡村振兴 生态位理论
下载PDF
近20a三峡库区(重庆段)县域尺度耕地利用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赵修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2-894,共13页
耕地碳状况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达成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又可反应农业对生态影响程度。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数据、耕地数据等,对库区各区县近20年来耕地利用碳状况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 耕地碳状况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达成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又可反应农业对生态影响程度。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数据、耕地数据等,对库区各区县近20年来耕地利用碳状况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吸收从2000年到2020年增加了818.15万t,增幅为62.68%,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比例最大;碳排放量21年间增加了8.49万t,增幅为15.23%,化肥为主要碳排放贡献者,年均碳排放比例为57.22%;库区耕地利用21年间均存在碳生态盈余,且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逐年递减,碳足迹减幅高达44.72%。(2)从空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在空间上均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而碳足迹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但三者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幅度差异都较大。库区耕地利用的碳汇功能总体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中和 碳达峰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2000—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规律
16
作者 刘睿 彭瑶 肖林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81,F0002,F0003,共9页
【目的】研究2000—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基于MOD16-ET产品,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样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ET时空分布特征(多年平均以及月尺度)及该特征与土地利用... 【目的】研究2000—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基于MOD16-ET产品,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样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ET时空分布特征(多年平均以及月尺度)及该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地形的空间耦合规律。【结果】2000—2014年研究区域多年平均ET为749.0 mm;呈现西低东高的基本特征,ET剖面线上出现"长寿—涪陵"陡增点。ET年际变化整体表现为先增后减态势,其中ET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减少(p<0.05)的区域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14.5%,而ET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增加(p<0.05)的区域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4.34%。ET年内变化特征与该区域水热季节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月尺度上ET存在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趋势(最大ET出现在7月,为117.4 mm)。地表覆盖类型按ET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草地、耕地、其他稀疏植被。地表覆盖类型与海拔及坡度在空间分布上与ET存在高度空间耦合。【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ET时空分布规律明显,受地表覆盖类型及地形影响较强,研究结果可为分析三峡库区旱涝灾害成因,构建合理生态需水配置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地表蒸散量 时空分布 土地覆被/土地利用 地形
原文传递
基于高光谱特征的三峡库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预测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白鹤林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丹 刘春红 赵浣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目的】为快速有效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三峡库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有机质含量和原始光谱反射率(R)进行测定,基于R进行C(R)、log_(10)(1/R)、R′、R″、[log_(10... 【目的】为快速有效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三峡库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有机质含量和原始光谱反射率(R)进行测定,基于R进行C(R)、log_(10)(1/R)、R′、R″、[log_(10)(1/R)]″等5种光谱反射率形式变换,构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的MLSR、PLSR和BPNN高光谱反演模型。【结果】1)紫色土有机质含量范围为7.68~31.49g·kg^(-1),变异系数为31.65%,属中等变异性质,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2)有机质含量与R呈负相关,与log_(10)(1/R)则呈正相关关系,且不同光谱变换形式下的最佳显著性波段主要集中在534~889nm、1450~1976nm和2281~2328nm;除log_(10)(1/R)外,R的另外4种变换形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R有显著提高,最大相关系数达0.676。3)对比MLSR、PLSR、BPNN等3种反演模型,C(R)处理的PLSR模型是预测紫色土有机质含量的最佳模型,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71和0.532,RMSE分别为2.99和4.03g·kg^(-1)。【结论】PLSR-C(R)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三峡库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为三峡库区紫色土肥力管理和农业速测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土壤有机质 紫色土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睿 周李磊 +4 位作者 彭瑶 嵇涛 李军 张虹 戴技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2-942,共11页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研究得到了2000~2013年时间序列区...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研究得到了2000~2013年时间序列区域土壤保持服务"流量"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重庆段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604.39 t/hm^2·a,沿长江干流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区域差异显著;(2)三峡库区的土壤保持服务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随着高程的增加,以300 m与900 m为节点,出现递减-递增-递减的分段规律,与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增加森林覆被面积是改善区域土壤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三峡库区开展坡改梯工程,减少坡耕地的数量能够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三峡库区重庆段 时空格局 InVEST模型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重庆段人类活动时空分布及其类型演变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睿 周李磊 +3 位作者 彭瑶 覃月 戴技才 李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6,F0003,共11页
结合多期土地利用/覆被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AHP层次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人口、经济、交通、农业等5个方面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区域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模型,探索2000年以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类型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 结合多期土地利用/覆被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AHP层次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人口、经济、交通、农业等5个方面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区域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模型,探索2000年以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类型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库尾地区,以渝中区为中心呈现圈层递减特征;库腹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小于库尾地区,从西向东依次递减。2)200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逐年增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库尾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上升显著,库腹地区无明显变化。3)土地利用是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主因,近年来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逐年下降,经济因子、交通因子的影响逐年上升。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在三峡库区的动态变化,可为三峡库区重庆段人类活动方向与速率的调控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时空分布 类型演变 AHP层次分析法 三峡库区重庆段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李磊 杨华 刘睿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56,共8页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根据2004—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足迹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当前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足迹的研究进行了分类综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经典生态足迹模型在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根据2004—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足迹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当前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足迹的研究进行了分类综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经典生态足迹模型在三峡库区(重庆段)的运用、计算方法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在该区域的运用以及模型的优化扩展的运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5点:缺乏完整区域的研究成果、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研究成果、缺乏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的动态研究、缺乏对生态赤字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缺乏新方法的研究运用。最后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足迹的应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重庆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