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5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重庆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思考
1
作者 田国丽 《环球慈善》 2019年第9期0157-0157,共1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否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而且也是推动高等院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重师文学院学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本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否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而且也是推动高等院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重师文学院学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本学科的发展更为优化,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必须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文学院 学科建设 思考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意象研究
2
作者 许明益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以姚鼐《登泰山记》中典型意象“苍山负雪”为对象,探讨了“苍山负雪”意象色彩生成的泰山独特地貌与气候条件,并结合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精神信仰以及姚鼐的人生境遇,挖掘出“苍山负雪”蕴含的内在情感指向,... 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以姚鼐《登泰山记》中典型意象“苍山负雪”为对象,探讨了“苍山负雪”意象色彩生成的泰山独特地貌与气候条件,并结合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精神信仰以及姚鼐的人生境遇,挖掘出“苍山负雪”蕴含的内在情感指向,进一步拓展了游记散文意象研究与解读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登泰山记》 “苍山负雪” 意象研究
下载PDF
抗战时期崛起于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阳红 李文平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崛起于北碚夏坝,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社刊鲜明独特的“抗日”文本主题;战时大学教育教学相长的有力中介;联系校园与社会媒体的坚实桥梁。
关键词 重庆 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 复旦新闻通讯社 社会媒体
下载PDF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重庆 文化与文学 地理性
下载PDF
逃离幽暗:虹影小说中重庆形象的文学性建构——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5-109,共5页
在《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虹影主要是从叙述历史、空间叙事与女性叙事的角度展开对重庆形象的文学性建构。首先,虹影在历史维度上主要书写了重庆南岸饥饿的大饥荒年代与苦难的文革年代;其次,虹影将写作视阈... 在《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虹影主要是从叙述历史、空间叙事与女性叙事的角度展开对重庆形象的文学性建构。首先,虹影在历史维度上主要书写了重庆南岸饥饿的大饥荒年代与苦难的文革年代;其次,虹影将写作视阈限定在重庆南岸,并率先奠定一种"幽暗"的叙述氛围;最后,虹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塑造出了一批在绝望中挣扎、逃离幽暗的女性形象。虹影基于其"主观经验感受的生活",构造出一种独特的贫民窟城市形象和独特的贫穷市民形象,这使得虹影在重庆文学史上刻画出一种独特而个性化的重庆形象——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城市贫民如何直面"幽暗",追逐"光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影 《饥饿的女儿》 《好儿女花》 叙述历史 空间叙事 女性叙事
下载PDF
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异乡”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全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重庆完全可以跟北京、上海并称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但由于重庆的中心地位来自于政治的机缘,不是自身文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作为中心城市,有着与京沪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如果说京沪...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重庆完全可以跟北京、上海并称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但由于重庆的中心地位来自于政治的机缘,不是自身文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作为中心城市,有着与京沪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如果说京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那么重庆就只能算是"异乡"了。它的这一"异乡"身份赋予了现代文学新的特质,从而与京沪形成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后方文学 陪都 抗战文学 异乡
下载PDF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 被引量:2
7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24,共8页
陪都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 陪都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文学 重庆形象 变迁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文学中雾意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莉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5-97,共3页
重庆是一个多雾的城市,在抗战时期更是以"雾都"著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雾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而在抗战文学中关于雾的提及与描写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在抗战语境中,雾不仅仅指示其单纯的自然含义,已被... 重庆是一个多雾的城市,在抗战时期更是以"雾都"著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雾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而在抗战文学中关于雾的提及与描写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在抗战语境中,雾不仅仅指示其单纯的自然含义,已被赋予许多政治因素与情感寄托,而其中蕴藏的深刻含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文学 抗战时期 雾意象
下载PDF
每期一题 区域文学视阈中的重庆坐标
9
作者 周晓风 王本朝 +1 位作者 蒋登科 邓伟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69-73,共5页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站在中国区域文学视阈中审视当代重庆文学,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失语的落寞。尽管也偶有佳...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站在中国区域文学视阈中审视当代重庆文学,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失语的落寞。尽管也偶有佳作,但却构不成文学思潮的整体力量,无法产生巨大的国际国内影响。提及重庆文学,人们所能想到的,仅有《红岩》、《一双绣花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寥寥数部经典作品,以及20世纪80年代重庆作为中国诗歌重镇异军突起的短暂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学 重庆文学 视阈 20世纪80年代 坐标 中国诗歌 经典作家 栏目定位
下载PDF
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论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明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8-42,共5页
随着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一词所蕴涵着的“副都”与“临时首都”的语义得到了统一,确立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特征。
关键词 陪都 重庆文化与文学 战时性
下载PDF
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合理配置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良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合理的课程配置是一个专业形成核心知识结构的关键,是构成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知识由系列主干课程构成,主干课的安排应当形成相互支撑。而选修课又是对主干课的深化。合理的核心知识,合理的主干课配置,以及选修课对主干课的强... 合理的课程配置是一个专业形成核心知识结构的关键,是构成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知识由系列主干课程构成,主干课的安排应当形成相互支撑。而选修课又是对主干课的深化。合理的核心知识,合理的主干课配置,以及选修课对主干课的强有力支撑,这是一个专业培养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知识 主干课 选修课 课程配置
下载PDF
当代区域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以重庆文学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9,共8页
文学中的区域因素是指文学中的区域文化特色,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区域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控制程度以及文化发展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文学和区域文学是其典型代表。当代区域文学研究应该从行政区划的... 文学中的区域因素是指文学中的区域文化特色,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区域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控制程度以及文化发展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文学和区域文学是其典型代表。当代区域文学研究应该从行政区划的现实出发,从中引出区域文学发展固有的规律。这既可以开拓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也为文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重庆文学因其行政区划的几经变迁,成为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研究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区域文学 地域文学 重庆文学
下载PDF
试析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13,共5页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陪都重庆 文学期刊
下载PDF
简论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14,共4页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区域发展为基点,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例,通过主导性影响与主流性地位这两个向度的探讨,确证陪都重庆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体现了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
关键词 区域文学 全国代表性 陪都重庆戏剧运动
下载PDF
现代性、区域性与20世纪重庆文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2-39,共8页
现代性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过去人们只注意到现代性文学普适性的一面,忽略了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区域性正是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所在。20世纪重庆文学的研究似乎可以成为理解文学现代性与区域性复杂关联的一个典型... 现代性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过去人们只注意到现代性文学普适性的一面,忽略了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区域性正是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所在。20世纪重庆文学的研究似乎可以成为理解文学现代性与区域性复杂关联的一个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区域性 20世纪 重庆文学
下载PDF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8,共4页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抗战文学与文献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建设重庆城市文学的策略初探
17
作者 彭斯远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C00期59-63,共5页
发展重庆城市文学必须大力改善文学的生存环境 ,这需要宽松的环境以及必要的物质与政策的支撑。除此之外 ,笔者以为更重要的 ,还在于依托读者大众充分认可的传统巴渝特色文化 ,从而为搭建重庆城市文学高楼 ,打造一个坚实的地基。
关键词 重庆 城市文学 地方文化 竹枝词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试析陪都重庆的“民族文学运动”
18
作者 郝明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5,共5页
陪都重庆的"民族文学运动",一开始就遭到政治性批评,而缺乏学术性考察,这就需要进行历史还原,通过文本解读以还其本来面目,从而给予其应有的评价,来澄清长期以来的种种偏见。
关键词 陪都重庆 民族文学运动 历史还原
下载PDF
无名氏的小说与战时重庆文学界
19
作者 熊飞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7-71,共5页
抗战后期,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畅销一时,重庆文艺界针对其色情成分和灰色的人生观展开批评,同时论及其流派特征与创作动机。其中李长之、邵子南多侧重于艺术分析和思想评价,何其芳则上升为政治批判。这次批评活动,... 抗战后期,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畅销一时,重庆文艺界针对其色情成分和灰色的人生观展开批评,同时论及其流派特征与创作动机。其中李长之、邵子南多侧重于艺术分析和思想评价,何其芳则上升为政治批判。这次批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上缺席已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氏 重庆 批评
下载PDF
试论陪都重庆文学的审美特征嬗变
20
作者 郝明工 《抗战文化研究》 2009年第1期219-230,共12页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以陪都重庆文学为核心构成。陪都重庆文学在宣传性与艺术性这两大战时审美诉求之间进行着现实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从抗战前期文学审美的正面性与纪实性,转向抗战后期文学审美的真实性与史诗性。正是在这一陪都重庆文...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以陪都重庆文学为核心构成。陪都重庆文学在宣传性与艺术性这两大战时审美诉求之间进行着现实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从抗战前期文学审美的正面性与纪实性,转向抗战后期文学审美的真实性与史诗性。正是在这一陪都重庆文学审美特征嬗变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导倾向,而且显露出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现代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重庆文学 陪都 审美特征 嬗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