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县域尺度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1
作者 李良鑫 李文颜 +1 位作者 李慧 魏兴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67-274,共8页
为探究县域尺度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18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利用OLS模型和GWR模型分析四川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为探究县域尺度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18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利用OLS模型和GWR模型分析四川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川省大部分区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处于初中水平,区域差距显著,两极分化明显;成都平原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高,周边低山丘陵区相对均衡,高山、高原和边远地区相对较低;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间热,西部冷,呈现出数字“10”字形分布格局,热点区以成都市为核心呈类圆状分布,冷点区多见于西部,随着时间推移冷热点区域变化不明显;GDP、第一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单位面积学校所服务范围、小学生师比5个变量估计系数的空间分异明显,且各因素间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未来四川省在保障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时,要明确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冷点区与热点区的差距,补齐落后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是实现教育脱贫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受教育年限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分布 时空分异 四川省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探测
2
作者 朱林富 杨华 +2 位作者 谢世友 夏军 杨金燕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56,共9页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山、大娄山,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西昌和雅砻江,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米仓山、大巴山、峨眉山、凉山、龙门山和若尔盖,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沙鲁里山和金沙江东岸,无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和贡嘎山。盆地平原及周围丘陵、低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盆地周围中高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年均气温影响,川西南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MODIS-EVI 地理探测器 四川
下载PDF
秦巴山区县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袁开升 何太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0,共10页
【目的】秦巴山区以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探究秦巴山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秦巴山区的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目的】秦巴山区以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探究秦巴山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秦巴山区的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3个子系统构建城口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TOPSIS模型对城口县2007—2018年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2007—2018年,城口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自然资源子承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子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子承载力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对城口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影响最大的是自然资源子承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子承载力,最后是社会经济子承载力。【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秦巴山区其他县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改进TOPSIS模型 秦巴山区 城口县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大洋钻探研究进展——古海洋与古气候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亚南 仲义 +6 位作者 陈艇 赵德博 王敦繁 盖聪聪 姜兆霞 蒋晓东 刘青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2,共17页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东亚夏季风和西部边界流演化,以及其对高低纬热量、水汽的传输;(2)北太平洋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性质变化、分布范围和驱动机制,以及冰期旋回中水体垂直交换作用的气候响应;(3)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环境的反映,及其对北太平洋生产力的铁肥效应。尽管前人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在对北太平洋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括,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北太平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圈层、多系统角度对深入认识过去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大洋航次开展的理想靶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东亚夏季风 西部边界流 风尘 生产力 北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
5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2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夏军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5,共9页
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MODIS-EVI数据,在ArcGIS中运用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变化中,增加类型的面积占46.35%,减少类型的面积占45.81%,不... 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MODIS-EVI数据,在ArcGIS中运用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变化中,增加类型的面积占46.35%,减少类型的面积占45.81%,不变类型的面积占7.84%;植被覆盖减少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小于500 m、3000—4500 m,坡度小于5°,平地、南坡、西南坡,平原、台地等区域,以灌丛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增加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500—3000 m,坡度5—15°,东北坡、东坡、东南坡,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等区域,以耕地和林地为主;植被覆盖不变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4500 m,坡度大于15°,北坡、西坡、西北坡,大起伏山地、极大起伏山地等区域,以建设用地和高山植被为主。研究结果从宏观上揭示了四川省近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可以为四川省在未来的生态植被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Google Earth Engine 变化趋势 分布指数 地形分布
下载PDF
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探索 被引量:12
6
作者 袁兴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如何进行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消落带复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澎溪河流域消落带为例,在阐述消落带生态...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如何进行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消落带复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澎溪河流域消落带为例,在阐述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策略和技术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持续10余年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分析了植物物种筛选及种源库建立、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多功能基塘修复、复合林泽修复、多维湿地修复、地形-底质-植物-动物协同修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成效。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植物耐淹性能及存活状况良好,修复后的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提升、面源污染削减效果明显。澎溪河流域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解决了大幅度水位变化和冬季深水淹没的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为大型湖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方法及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生态系统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澎溪河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植被覆盖地形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2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夏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132,共11页
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和分布指数定量分析四川省近20年来的植被覆盖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64.56%),低覆盖度次之(17.04%),高覆... 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和分布指数定量分析四川省近20年来的植被覆盖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64.56%),低覆盖度次之(17.04%),高覆盖度第三(13.59%),劣覆盖度第四(4.03%),无植被覆盖仅占0.78%;②无植被覆盖和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4500 m、坡度>15°、北坡、东北坡、西南坡和大起伏、极大起伏山地区域;③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3000~4500 m、西坡和西北坡区域;④中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1000 m、坡度≤15°、台地、丘陵和小起伏山地区域;⑤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1000~3000 m、平地、东坡、东南坡、南坡和平原、中起伏山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植被覆盖度 分布指数 地形分布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四川植被覆盖度变化中的相对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2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夏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6,共9页
为了从宏观上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四川省200... 为了从宏观上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四川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中的相对作用。结果显示:(1)四川省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其改善趋势的面积占43.95%,退化趋势的面积占40.57%,基本不变的面积占15.48%;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产生抑制作用的面积分别占19.65%、50.01%,产生促进作用的面积分别占31.51%、42.31%。(2)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变化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面积占10.66%,单独影响的面积分别占9.36%、23.93%;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变化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面积占8.82%,单独影响的面积分别占4.87%、26.88%。(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7.83%、72.17%,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变化中的贡献率分别为33.42%、66.58%,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变化中的贡献率分别为21.86%、78.14%;在21个市(州)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范围分别为13.12%~48.55%和51.45%~86.88%。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四川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后续生态植被恢复中应更加注意人为因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相对贡献
下载PDF
淡水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航 王晓锋 +3 位作者 袁兴中 王继龙 李贤祥 周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3-1172,共20页
淡水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最具不确定性的组成部分。淡水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之间观测结果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或区域间的相互比较,是造成目前全球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 淡水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最具不确定性的组成部分。淡水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之间观测结果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或区域间的相互比较,是造成目前全球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关于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监测方法的系统梳理、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鲜见报道。本研究在总结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基础上,整理当前主要监测方法(箱法、边界层模型法、微气象法、倒置漏斗法)的基本原理、通用模型与算法、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等,评价不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方法观测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当前箱法与边界层模型法存在方案众多、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为研究方法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综述了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大部分研究发现箱法估算结果高于边界层模型法,而微气象法与箱法、边界层模型法观测的结果的一致性仍存在争议;最后,本研究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淡水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的偏差来源及潜在影响,建议开展更多相关的方法学研究,进一步优化相关的估算模型及参数,研发具有普适性的监测规范,为提高监测结果的精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水体 温室气体排放 监测方法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与岩溶关键带:结构、特征、底界 被引量:4
10
作者 蒲俊兵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0-241,共12页
地球关键带已成为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代表了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岩溶分布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2%。岩溶关键带是一个独特的关键带类型。目前对岩溶关键带的科学内涵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对岩溶关... 地球关键带已成为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代表了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岩溶分布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2%。岩溶关键带是一个独特的关键带类型。目前对岩溶关键带的科学内涵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对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征和底界等问题还缺少相关的讨论。在回顾地球关键带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归纳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梳理了岩溶关键带概念提出的背景、发展的过程,总结了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并对仍存在较大争议的岩溶关键带底界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对岩溶关键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总结表明,岩溶关键带是在可溶岩地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界面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所塑造的地球关键带类型。岩溶关键带的范围是可溶岩地区的植被冠层到岩溶含水层底板,包括了植被层、土壤层、表层岩溶带、包气带、饱水带。岩溶关键带具有典型地表、地下双层地质结构及特殊的以碳水钙耦合循环为主的地球化学过程,对环境变化敏感。通过对比发现,岩溶关键带具有以下8个主要特征:①碳酸盐岩积极参与关键带物质循环过程;②对环境变化敏感;③多层次水文地质结构;④横向空间异质性强;⑤地下空间网络庞大;⑥具有大跨度的生物群;⑦具有基岩-植被-水直接相互作用的独特的生态水文过程;⑧横向边界受分水岭变迁的控制。岩溶关键带的底界为地表以下一定范围降雨补给来源的水体对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的溶解已没有影响且已没有可能产生进一步溶解碳酸盐矿物能力的深度。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今后应进一步关注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①我国不同类型岩溶关键带的结构、形成及演化机制;②退化岩溶生态区关键带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③工程活动对我国岩溶关键带结构、属性和演化过程的影响;④气候变化与我国岩溶关键带结构、功能、属性变化的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岩溶关键带 结构 特征 底界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林富 杨华 +2 位作者 谢世友 马明国 夏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8,共11页
【目的】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特征,以便从宏观上了解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方法】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地形地貌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省2... 【目的】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特征,以便从宏观上了解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方法】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地形地貌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轻度波动类型为主,然后依次为稳定、中度波动和重度波动类型,它们的占比分别为55.28%,25.55%,13.96%和5.21%。在高程小于或等于1 500 m和大于5 500 m,坡度小于或等于15°,坡向为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和南坡,地貌为台地、丘陵、小起伏和中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稳定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1 500~2 500 m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轻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2 500~4 500 m,坡向为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地貌为大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中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4 500~5 500 m,坡度大于15°,坡向为平地、北坡,地貌为平原和极大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重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结论】200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地形地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后续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Google Earth Engine 变异系数 分布指数 地形分布 四川省
原文传递
自然与人的协同共生之舞——三峡库区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与生态实践 被引量:23
12
作者 袁兴中 杜春兰 +5 位作者 袁嘉 王晓锋 熊森 黄亚洲 刘杨靖 高磊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4,共8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包括对水库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对库区移民生存质量的影响。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开州区汉丰湖为例,基于协同进化、协同共生及水敏性设计等生态学原理,针对汉丰湖水位变化特点...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包括对水库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对库区移民生存质量的影响。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开州区汉丰湖为例,基于协同进化、协同共生及水敏性设计等生态学原理,针对汉丰湖水位变化特点,将汉丰湖消落带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了消落带生态修复设计及工程实践。9年的观测研究表明,人与自然合作进行的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设计及营建,发挥了地表径流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稳定湖岸、美化景观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不同水位时期优美的消落带及滨湖景观,为开州城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观赏、游憩场所,这个移民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善。由于充分吸纳了原住民对消落带及滨水空间的良好意愿,使得消落带生态修复及景观优化这一生态实践活动融入开州城区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成为社会系统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生之舞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实践 协同共生 汉丰湖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