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治疗
1
作者 陈旭东 韦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1期332-334,共3页
探讨给予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修复扩张主动脉,能否改善术后二次手术发生率或死亡率。方法:选取回顾既往手术治疗二瓣化畸形患者30例。A组采取主动脉瓣置换术,B组使用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升主动脉修复。通过收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患... 探讨给予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修复扩张主动脉,能否改善术后二次手术发生率或死亡率。方法:选取回顾既往手术治疗二瓣化畸形患者30例。A组采取主动脉瓣置换术,B组使用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升主动脉修复。通过收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以及术后二次手术发生率或死亡率。结果: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的基本状况没有明显的差别,当患者采用两者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时,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当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二次手术发生率或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主动脉置换术 主动脉
原文传递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治疗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旭东 张逸杰 韦洋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二尖瓣反流(MR)是老龄化社会中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由二尖瓣膜自身结构或功能改变引发的原发性MR是MR的一大类。体外循环下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是原发性MR的标准临床治疗方案,但其适应证窄、风险高且术后并发症多。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 二尖瓣反流(MR)是老龄化社会中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由二尖瓣膜自身结构或功能改变引发的原发性MR是MR的一大类。体外循环下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是原发性MR的标准临床治疗方案,但其适应证窄、风险高且术后并发症多。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药物治疗无效性和手术治疗高风险性的问题,成为原发性MR治疗的重要手段。TMVR设备大多处于早期安全性评估和可行性临床试验阶段,二尖瓣结构的复杂性也使TMVR治疗方法面临诸多挑战,人工二尖瓣的密封性、持久性以及左心室流出道阻塞和潜在血栓的形成均为TMVR技术难点。现综述目前用于原发性MR治疗的各类人工二尖瓣装置及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 治疗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方骏 韦洋 +2 位作者 陈旭东 王学锋 夏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88-179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2例患者为封堵组。对照组为同期40例体外循环下行传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2例患者为封堵组。对照组为同期40例体外循环下行传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病例术前ASD大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相的右心房大小、肺动脉压力、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无残余分流。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右心大小较术前明显减小(P <0.05)。封堵组在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胸部微创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靠、微创、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优于传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危险因素的分析
4
作者 韦洋 夏晗 陈旭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1-3,共3页
探究影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018年重庆市新桥医院心外科20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对各项术前与术后的因素与术后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 探究影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018年重庆市新桥医院心外科20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对各项术前与术后的因素与术后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Scr≥130μmol/L与术后死亡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患者的Scr水平是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分型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血栓栓塞性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陈旭东 傅晓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49-50,共2页
使用华法林药物进行抗凝作用治疗,可能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我们的目的就是分析出现在抗凝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医院的2018年一月份至2019年十二月份的在抗血栓患者中使用华法林大于4周的患者的出... 使用华法林药物进行抗凝作用治疗,可能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我们的目的就是分析出现在抗凝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医院的2018年一月份至2019年十二月份的在抗血栓患者中使用华法林大于4周的患者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事件可以分为小事件,大事件以及重大事件,应用多种方式来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相关的危险事件。结果:采取了有250名口服华法林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6-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5(55)岁左右。出血的患者有31例(12.4%)其中发生致命性的出血事件的有3例(1.2%),研究显示年龄和肝硬化对患者的出血情况的发生是有重要关联的。结论:出血事件的发生是华法林的不良反应,而年龄和肝硬化则是导致出血事件的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抗凝 影响因素 出血 血栓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