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探讨
1
作者 刘杰 黄雨田 刘婷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年第6期22-27,共6页
生物炭因其独特的吸附特性和制备来源广泛等优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生物炭的大量施用可能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文章对生物炭修复土壤污染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讨论在现场修复的应用中,一些潜在的非生物和生物... 生物炭因其独特的吸附特性和制备来源广泛等优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生物炭的大量施用可能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文章对生物炭修复土壤污染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讨论在现场修复的应用中,一些潜在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可能会削弱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化效应。同时总结了大量施用生物炭的缺陷,包括生物炭老化,生物炭原料附带有毒物质,以及生物炭对土壤动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负面影响。此外,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生物炭标准化、长期定位试验、修复机理研究及生产设计),为生物炭生产和合理施用提供科学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 土壤污染 潜在风险
下载PDF
部分碳化PTFE/PVDF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紫莹 肖芬 +1 位作者 盛明鑫 董永全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聚四氟乙烯(PTFE)是一种强疏水的氟碳材料,很难用相转化成膜。本文将PTFE粉体分散在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中得到PTFE悬浮液,首先用干湿相转化法制得PTFE/PVDF中空纤维膜胚;然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部分碳化,制得部分碳化PTFE/PVDF中空纤维... 聚四氟乙烯(PTFE)是一种强疏水的氟碳材料,很难用相转化成膜。本文将PTFE粉体分散在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中得到PTFE悬浮液,首先用干湿相转化法制得PTFE/PVDF中空纤维膜胚;然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部分碳化,制得部分碳化PTFE/PVDF中空纤维膜.用热重分析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研究了PTFE/PVDF中空纤维膜胚的碳化工艺、膜碳化前后表面元素和微观结构变化情况;最后测试了膜的亲疏水变化和油水分离性能.结果表明:PTFE/PVDF中空纤维膜胚中的PVDF在360~450℃时发生C-H断裂,PTFE保持原结构,可以得到部分碳化PTFE/PVDF中空纤维膜.经部分碳化工艺制得的中空纤维膜孔径减小,形成连续、完整的微孔结构.当PTFE含量为40%时,碳化后制得的膜接触角达到102°,疏水性提高;对10%的模拟含油废水的渗透通量达到30 L/(m^(2)·h)(跨膜压差:0.1 MPa)、分离效率达到80%,呈现出较好的油水分离性能和商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非溶剂致相分离-碳化 聚四氟乙烯 中空纤维膜
下载PDF
长/短期培养下石灰对土壤Cu、Cd的钝化机制
3
作者 丁园 龙燕 +2 位作者 何检荣 刘盛杰 时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22-629,共8页
石灰因其价格低廉、易获得和环境友好等特性,在南方酸性污染土壤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以石灰为钝化剂,探讨土壤Cu、Cd活性变化、土壤及其胶体中Cu、Cd形态分布与迁转规律,结合内源铁氧化物形态分布特点阐明长/短期培养下石灰对土壤Cu、C... 石灰因其价格低廉、易获得和环境友好等特性,在南方酸性污染土壤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以石灰为钝化剂,探讨土壤Cu、Cd活性变化、土壤及其胶体中Cu、Cd形态分布与迁转规律,结合内源铁氧化物形态分布特点阐明长/短期培养下石灰对土壤Cu、Cd的钝化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短期培养下(SL),CaCl_(2)提取态Cu、Cd(CaCl_(2)-Cu和CaCl_(2)-Cd)含量与对照组(CK)相比分别降低了96.49%和55.43%,但长期培养下(LL,12年),CaCl_(2)-Cu和CaCl_(2)-Cd与CK相比无显著性差异。HCl提取态Cu、Cd(HCl-Cu和HCl-Cd)含量变化规律与CaCl_(2)提取态一致。土壤及其胶体中重金属迁转结果表明,在短期培养条件下(SL),土壤非晶质氧化铁含量分别增加了2.72%和8.10%,易还原铁锰结合态Cu和Cd分别增加了5.43%和3.65%;胶体中非晶质氧化铁结合态Cu和Cd分别增加了13.77%和4.25%。施用石灰12年间,土壤氧化铁的晶胶比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最终与CK差异不显著,土壤Cu、Cd的钝化稳定化效果与其一致。综上所述,石灰在短期内能有效降低土壤Cu、Cd活性,但12年后无明显阻控效果,非晶质氧化铁结合态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是影响石灰阻控效果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南方地区酸性污染土壤Cu、Cd阻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水稻土 老化机制
原文传递
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玮川 李剑 +4 位作者 王志宇 杨航 刘庆辉 李艳 严文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内生菌联合植物修复体系对修复自然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从内生菌联合植物进行污染修复的机理和应用两方面入手,介绍了内生菌接种宿主植...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内生菌联合植物修复体系对修复自然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从内生菌联合植物进行污染修复的机理和应用两方面入手,介绍了内生菌接种宿主植物根、茎、叶部的几种方法及定殖的检测方法,总结了污染土壤中内生菌在植物组织内的定殖动态,以及内生菌-植物联合体系强化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的应用,并从内生菌调节生长因子、生物固氮和溶磷、在宿主植物体内的共代谢有机物、产生特异性酶降解有机物、提升植物对重金属抗性和降低重金属毒性几个方面解释了内生菌和植物的联合修复机理。最后指出,虽然已经有许多对于内生菌联合植物修复体系的研究,但是目前两者相互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对于多种内生菌组合体系以及处理水体和大气污染的研究并不完善,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 植物修复 定殖 土壤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下载PDF
壳聚糖-生物铁锰氧化物去除水体中锑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5
作者 侯冬梅 张兰 +3 位作者 李春成 陈露童 王盼盼 邹建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42-1853,共12页
锑作为一种强致畸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利用壳聚糖包埋生物质铁锰氧化物,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率高的生物质吸附材料(CH-BFMO)。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该... 锑作为一种强致畸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利用壳聚糖包埋生物质铁锰氧化物,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率高的生物质吸附材料(CH-BFMO)。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水体中三价锑和五价锑的吸附性能。基于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并借助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探究了CH-BFMO对水体中Sb(III)和Sb(V)的吸附机制。其结果表明:负载壳聚糖后,CH-BFMO的形貌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仍为无定型结构,但其比表面积由79.2 m^(2)·g^(-1)增加到91.3 m^(2)·g^(-1),更加有利于对物质的吸附。批次实验表明,CH-BFMO对Sb(III)和Sb(V)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7.6 mg·L^(-1)(pH 4)和24.8 mg·L^(-1)(pH 6),二者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接近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CH-BFMO对Sb(III)和Sb(V)均以化学吸附为主。Sb(III)和Sb(V)的吸附等温曲线都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说明该过程均为单层吸附。FTIR及XPS分析表明:CH-BFMO表面含有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C=O、C=C、O–H),有利于CH-BFMO对Sb(III)和Sb(V)的吸附去除。对于Sb(V)来说,主要是依靠与CH-BFMO发生化学吸附而实现去除。而对于Sb(III)的来说,其去除过程则可能涉及化学吸附和氧化的共同作用。SO_(4)^(2-)、CO_(3)^(2-)对CH-BFMO吸附Sb(III)和Sb(V)的影响较小,但PO_(4)^(3-)会抑制材料对Sb(III)和Sb(V)的吸附去除。5次循环后,CH-BFMO对Sb(III)与Sb(V)的吸附量仍能保持在92%以上,说明CH-BFMO循环性能优良,是一种潜在的去除水体中锑污染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生物质吸附剂 三价锑 五价锑 吸附去除 机理研究
下载PDF
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去除废水中铅离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丁琳 王鹏翔 +2 位作者 刘浩 熊谟鹏 王慧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6-46,共11页
含铅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高效、绿色低碳处理含铅废水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具有结构可调、易于合成、比表面积大和官能团密度高等特点,近... 含铅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高效、绿色低碳处理含铅废水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具有结构可调、易于合成、比表面积大和官能团密度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吸附去除废水中Pb^(2+)的领域取得了众多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探讨了功能化MOFs材料的结构和组成特征,对比了不同类型功能化MOFs对水中Pb^(2+)的吸附性能和吸附规律,阐述了MOFs材料对Pb^(2+)的吸附机理,最后着重分析了MOFs材料在实际吸附去除Pb^(2+)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功能化 吸附 铅离子 水处理
下载PDF
一株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Rhodococcus sp.LS-2的分离鉴定与脱氮性能研究
7
作者 侯冬梅 张兰 +2 位作者 李春成 陈露童 邹建平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50-58,102,共10页
高盐含氮废水通常采用生物法处理,但高盐带来的盐胁迫会影响淡水菌的脱氮性能,导致普通反硝化微生物难以有效脱氮。海洋微生物对盐浓度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可以用于高盐废水脱氮。本研究从深海底泥中富集筛选出一株耐盐的异养硝化−好氧... 高盐含氮废水通常采用生物法处理,但高盐带来的盐胁迫会影响淡水菌的脱氮性能,导致普通反硝化微生物难以有效脱氮。海洋微生物对盐浓度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可以用于高盐废水脱氮。本研究从深海底泥中富集筛选出一株耐盐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LS-2,利用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基于单因素实验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生长及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鉴定菌株LS-2为革兰氏阳性菌,隶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其对盐的最大耐受浓度可高达6%。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盐浓度为4%、C/N=15、初始氨氮浓度为120 mg/L、pH 7、30℃、140 r/min。在此条件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5.5%,且没有硝态氮与亚硝态氮的积累。该菌株具有良好的耐盐能力以及脱氮性能,在高盐含氮废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异养硝化 同步硝化反硝化 分离鉴定 脱氮特性
下载PDF
蒙脱石负载溶磷菌联合磷肥对茶园土壤磷的调控
8
作者 丁园 习莉 +1 位作者 龙燕 熊晓晖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84-489,共6页
我国南方土壤磷素低、单施磷肥效果差,采用以溶磷菌为基础的调控手段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以庐山云雾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溶磷菌(PSB)、磷肥(过磷酸钙P1、钙镁磷肥P2)、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调控效果与作... 我国南方土壤磷素低、单施磷肥效果差,采用以溶磷菌为基础的调控手段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以庐山云雾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溶磷菌(PSB)、磷肥(过磷酸钙P1、钙镁磷肥P2)、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调控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茶树为喜酸植物,钙镁磷肥(P2)及其组配剂碱性强,不适于茶园土壤调控。溶磷菌(PSB)、磷肥(P1)、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PSB+P1、Mt@PSB+P1)调控后,茶园土壤pH均处于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4.5~6.5),处理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培养45 d后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1%、30%、18%、41%和63%,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4%、104%、10%、47%和107%。极差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个因子对土壤磷的改善效果依次为Mt@PSB、PSB和P1,且Mt@PSB+P1的效果最佳。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PSB、Mt@PSB、P1主要通过将有机磷矿化为无机磷提高其有效性。PSB+P1和Mt@PSB+P1组配下,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Ca-P和Fe-P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溶磷菌 速效磷 酸性磷酸酶 磷肥
原文传递
全有机S型异质结PDI-Ala/S-C_(3)N_(4)光催化剂增强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喜宝 刘积有 +5 位作者 黄军同 何朝政 冯志军 陈智 万里鹰 邓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170,共14页
有机光催化剂以其适宜的氧化还原能带、低成本、高化学稳定性、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可调控性而备受关注。PDI-Ala(N,N’-二(丙酸)-苝-3,4,9,10-四羧酸二亚胺)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光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响应、低价带位置、强氧化能力... 有机光催化剂以其适宜的氧化还原能带、低成本、高化学稳定性、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可调控性而备受关注。PDI-Ala(N,N’-二(丙酸)-苝-3,4,9,10-四羧酸二亚胺)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光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响应、低价带位置、强氧化能力等特点。然而,低的光生电荷转移速率和高的载流子复合率限制了它的应用。由于g-C_(3)N_(4)存在芳香杂环结构且PDI-Ala的刚性平面结构存在着离域大π键,g-C_(3)N_(4)和PDI-Ala可以通过π–π相互作用和N―C键紧密结合。通过硫掺杂g-C_(3)N_(4)合成了S-C_(3)N_(4),其能带结构相比于g-C_(3)N_(4)更能与PDI-Ala相匹配。电子离域效应、内建电场和新形成的界面化学键共同促进了PDI-Ala与S-C_(3)N_(4)之间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因此,采用原位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由有机半导体PDI-Ala和S-C_(3)N_(4)组成的S型(阶梯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PDI-Ala通过横向氢键和纵向π–π堆积自组装成超分子。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电化学阻抗谱(EIS)、Mott-Schottky曲线(MS)等多种表征方法,对PDI-Ala/S-C_(3)N_(4)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价态、光学性能、稳定性和能带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材料的功函数和界面耦合特性。研究了合成的光催化剂在H2O2生产中的光催化活性以及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四环素(TC)和对硝基苯酚(PNP)的降解作用。该S型异质结具有能带匹配和紧密的界面结合,加速了分子间的电子转移,拓宽了异质结的可见光响应范围。此外,在PDI-Ala/S-C_(3)N_(4)光催化降解反应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多种活性物种(h^(+)、·O^(-)_(2)和H_(2)O_(2))。因此,PDI-Ala/SC_(3)N_(4)异质结在降解TC、PNP和H_(2)O_(2)生产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光催化性能。在可见光照射下,30%PDI-Ala/S-C_(3)N_(4)样品在90 min内去除了90%的TC,H_(2)O_(2)的产率为28.3μmol·h^(-1)·g^(-1),分别是PDI-Ala的2.9倍和S-C_(3)N_(4)的1.6倍。结果表明,由苝二酰亚胺(PDIs)基超分子和S-C_(3)N_(4)组成的全有机光催化剂可有效地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和生产H_(2)O_(2)。本研究不仅为全有机S型异质结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而且为理解具有有效界面键合的异质结构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光催化 S型异质结 C_(3)N_(4) Π-Π相互作用 H_(2)O_(2)
下载PDF
全绿吊兰茎叶系统净化室内甲醛及其生理指标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钟娇婵 李剑 +4 位作者 占婷 刘庆辉 杨航 郭谍 颜流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1-348,共8页
为了对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净化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效率及其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研究,采用动态熏蒸系统在甲醛环境下对全绿吊兰进行长达7 d的熏蒸处理,分析盆栽茎叶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空气中甲醛的去除率及熏蒸后叶片... 为了对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净化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效率及其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研究,采用动态熏蒸系统在甲醛环境下对全绿吊兰进行长达7 d的熏蒸处理,分析盆栽茎叶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空气中甲醛的去除率及熏蒸后叶片的生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在φ(甲醛)为1×10^-6、5×10^-6及8×10^-6时对空气中甲醛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4%、48.2%和30.7%,并且白天的去除率(71.1%±0.2%)明显高于夜间(36.2%±0.2%),下午的去除率(60.0%±0.0%)高于上午(50.7%±0.1%),熏蒸后期的去除率(57.0%±0.2%)高于前期(51.9%±0.3%).对熏蒸后全绿吊兰盆栽叶片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除了叶片中w(叶绿素)和CAT活性下降外,其余生理指标均表现为上升,其中,电导率和H_2O_2含量的变化最大,φ(甲醛)为8×10^-6时分别提高了165.8%和522.2%,而抗氧化酶总活性的增强有效地清除了积累的氧化物,维持了全绿吊兰盆栽的正常生长.另外,经过8×10^-6的甲醛熏蒸后,与对照组相比,叶片表面气孔形态变得更加细小狭长甚至完全闭合,但是全绿吊兰盆栽的茎叶外观并无明显受损症状,而且叶片中MDA含量与T-AOC活性在熏蒸后15 d时基本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显示,全绿吊兰盆栽对甲醛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且有较强的抗耐性及自愈能力,其叶片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则反映了全绿吊兰盆栽与甲醛之间的相互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甲醛 全绿吊兰盆栽 去除率 生理特征 恢复期
下载PDF
植物-内生菌联合处理环境污染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艳 李剑 +4 位作者 刘庆辉 杨航 王志宇 张玮川 刘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06-1715,共10页
植物-内生菌联合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克服微生物和植物单独处理污染物时的缺陷,而且更加高效、无二次污染.对内生菌的接种方式、定殖过程、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植物-内生菌联合技术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应用和作用机理进行全面综述.... 植物-内生菌联合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克服微生物和植物单独处理污染物时的缺陷,而且更加高效、无二次污染.对内生菌的接种方式、定殖过程、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植物-内生菌联合技术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应用和作用机理进行全面综述.植物与内生菌二者可以相互合作,内生菌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且在适应和耐受胁迫环境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内生菌通过释放抗菌化合物、产生铁载体、争夺空间和营养以及调节植物的抗逆性,对宿主植物产生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或耐受性.一些菌株可以通过阻断植物乙烯合成途径来缓解植物胁迫.同时协同植物隔离、转化、降解、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特别是一些难降解的物质.但这些研究大都以土壤、水体为介质,关于大气处理的研究非常缺乏,关于内生菌的定殖过程和机理研究也较少.此外总结了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s,PMs)、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无机污染物的处理和修复.虽然目前关于植物-内生菌联合处理环境中污染物的研究较多,但是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特别是内生菌的定殖动态和植物-内生菌相互作用的持续性还不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联合技术 内生菌定殖 土壤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颗粒物 挥发性有机物
原文传递
大气中乙二醛光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志宇 李剑 +3 位作者 杨航 刘庆辉 张玮川 李艳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第1期1-3,共3页
乙二醛是最小的α二羰基化合物,是大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氧化的典型中间产物,在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章介绍了大气中乙二醛光谱分析的检测方法,包括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CEAS... 乙二醛是最小的α二羰基化合物,是大气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氧化的典型中间产物,在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章介绍了大气中乙二醛光谱分析的检测方法,包括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CEAS)、激光诱导磷光技术(LIP)等技术的光谱分析方法。并对该类方法的原理、特点、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指出当前乙二醛分析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对以后分析方法的改进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醛 光谱法 检测限 分析方法
下载PDF
膜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耦合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芬梅 董永全 +2 位作者 徐洁 钟荣 梁静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1-135,共5页
封装和加工了膜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A/MBR)耦合工艺的膜组件和实验装置。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分别在MABR池和MBR池中培养和驯化了生物膜和活性污泥。考察了耦合工艺对模拟生活污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发现:MAB... 封装和加工了膜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A/MBR)耦合工艺的膜组件和实验装置。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分别在MABR池和MBR池中培养和驯化了生物膜和活性污泥。考察了耦合工艺对模拟生活污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发现:MABR采用无泡膜曝气,曝气量仅需30 L/min,MBR膜出水运行条件为8:2(开8 min停2 min)时,MA/MBR耦合工艺对污水中的COD、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7.5%和74.1%,出水COD与氨氮浓度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MA/MBR耦合工艺对总磷的去除受MA/MBR系统排泥时间的影响,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有限,但通过缩短MABR系统的排泥时间,将可以大大提高污水中总磷的去除。耦合工艺采用无泡曝气、能耗低、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易于自动化运行,呈现出很好的商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 膜生物反应器 耦合工艺 污染物去除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D2EHPA的新型绿色协同萃取配方用于从镀镍废液中回收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英朋 罗秀玉 +7 位作者 王忠兵 关乾 倪晨权 张捷菲 刘春力 姬海燕 罗旭彪 曾桂生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282-1295,共14页
开发一种新型绿色协同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癸醇)用于从镀镍废液中回收Ni(II)。结果表明,D2EHPA-癸醇混合载体在萃取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果。当磺化煤油或葵花籽油为稀释剂时,Ni(II)的单级萃取率分别达到97.8%和97.1... 开发一种新型绿色协同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癸醇)用于从镀镍废液中回收Ni(II)。结果表明,D2EHPA-癸醇混合载体在萃取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果。当磺化煤油或葵花籽油为稀释剂时,Ni(II)的单级萃取率分别达到97.8%和97.1%。经过3次萃取后,镀镍废水中Ni(II)浓度降至1 mg/L以下。另外,在反萃取阶段,Ni(II)在D2EHPA-癸醇混合载体中的反萃取效率高于D2EHPA。机理研究表明,癸醇提供的极性基团(—OH)会破坏D2EHPA二聚体结构中的氢键,导致P—O键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变短,同时形成氧原子富电子中心,最后,P—O与Ni离子在静电力促使下形成新的P—O—Ni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萃取 废水 D2EHPA 绿色稀释剂
下载PDF
铜熔炼渣中组元Fe_(3)O_(4)对铜的阻滞行为及机制
15
作者 喻澳 龚杰 +7 位作者 查石林 王忠兵 吴安琪 曾桂生 谭荣 米雪 刘鹏飞 刘春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7-484,共8页
机械夹带和化学溶解是造成铜冶炼过程金属损失的主要路径,而这两种损失路径均受铜熔炼渣成分影响明显。以Fe_(3)O_(4)和Cu2O为研究对象,模拟铜熔炼造渣过程的主要条件,研究铜熔炼渣中组元Fe_(3)O_(4)对铜的阻滞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组元F... 机械夹带和化学溶解是造成铜冶炼过程金属损失的主要路径,而这两种损失路径均受铜熔炼渣成分影响明显。以Fe_(3)O_(4)和Cu2O为研究对象,模拟铜熔炼造渣过程的主要条件,研究铜熔炼渣中组元Fe_(3)O_(4)对铜的阻滞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组元Fe_(3)O_(4)对铜离子具有明显的阻滞效应,包括化学溶解阻滞和物理性阻滞。化学阻滞主要是Cu(Ⅰ)与Fe_(3)O_(4)结构中次晶格八面体中Fe(Ⅱ)发生离子交换,取代部分铁位形成Fe(Ⅲ)—O—Cu(Ⅰ)键,铜离子被滞留在四氧化三铁晶格中形成铜掺杂态铁氧化物;物理阻滞主要与以Fe(Ⅲ)为网络形成剂构建的玻璃网络体有关,Fe(Ⅲ)与渣中[SiO4]四面体中的Si—O键结合形成Fe(Ⅲ)—O(BO)—Si键,桥氧键含量增加导致渣黏度增大,铜离子和金属铜颗粒流动性变差,被Fe(Ⅲ)—O(BO)—Si网络体包裹进入玻璃体中,造成铜熔炼渣中铜的多元化损失。通过提高铜熔炼渣碱度,破坏玻璃网络结构和Fe_(3)O_(4)结构中Fe(Ⅲ)—O—Cu(Ⅰ)键,可以明显增加铜的资源化回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熔炼渣 化学阻滞 铜资源 物理阻滞 Fe(Ⅲ)—O—Cu(Ⅰ)键
下载PDF
高效苯酚降解菌Bacillus sp. L5-1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庆辉 李剑 +6 位作者 杨航 王志宇 李艳 张玮川 贾银娟 张秋根 罗旭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41-2448,共8页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L5-1,经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5-1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的注册号为MN784421.将苯酚设置为唯一碳源,对其生长和苯酚...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L5-1,经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5-1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的注册号为MN784421.将苯酚设置为唯一碳源,对其生长和苯酚降解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5-1在10%接种量、温度30~35℃、pH值7~8的条件下,均能高效降解培养基中苯酚(培养基体积为100mL,初始苯酚浓度为500mg/L,14h时降解率>93%).而在最优降解条件下(10%接种量,培养温度为35℃,pH值7.0,NaCl浓度为1%),初始苯酚浓度为500mg/L,菌株在14h内的苯酚降解率可达97.1%;而当初始苯酚浓度为1000mg/L,菌株也可在46h内达到97.71%的降解率.运用Haldance方程动力学模拟菌株在不同浓度苯酚下的生长过程,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355h^(-1),半饱合常数104.27mg/L,抑制常数为322.83mg/L,R^(2)=0.997.菌株L5-1为目前已报道的Bacillus菌属中降解苯酚能力较强的菌株,为实际处理含酚废水中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cereus 苯酚 生物降解 动力学
下载PDF
铁膜促进水稻土N_(2)O排放的根际微域反硝化微生物机制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子娴 刘婷 +1 位作者 秦树平 周顺桂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7-447,共11页
稻田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反硝化作用是引起N_(2)O释放的重要过程,主要由微生物驱动完成,nirK、nirS和nosZ功能基因是反硝化菌的重要生物标志.本研究通过诱导水稻根表形成铁膜,使用N_(2)O直接测定法和基于反硝... 稻田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反硝化作用是引起N_(2)O释放的重要过程,主要由微生物驱动完成,nirK、nirS和nosZ功能基因是反硝化菌的重要生物标志.本研究通过诱导水稻根表形成铁膜,使用N_(2)O直接测定法和基于反硝化功能基因引物的高通量测序,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土N_(2)O累积排放浓度、根际土和根内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_(2)O累积排放浓度与铁膜含量呈正相关,铁膜促进N_(2)O排放.诱导根表形成铁膜后,反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具体表现为nirK、nirS和nosZ型OTU增多,nirK型在根内明显增加,而nirS型在根际土中增加.此外,假单胞菌(Pseudomonas)是水稻根际土和根内优势菌属,铁膜提高其丰度,尤其是nirS、nosZ型假单胞菌丰度占比提升更显著.显然,铁膜的形成改变了水稻根际和根内nirK、nirS和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而可能促进水稻土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膜 氧化亚氮 水稻土 反硝化功能基因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退役三元锂电材料高效清洁回收利用技术与示范
18
作者 杨利明 王超强 +5 位作者 邵鹏辉 王利华 林艳 杨思蔚 石慧 罗旭彪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2年第4期61-63,共3页
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各国抢夺先发优势的焦点产业,而动力电池的研发与回收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核心.加快研发绿色可持续的电池回收技术,是应对退役电池所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关键所在.退役三元锂电池主要由正负极材料、集流体、隔... 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各国抢夺先发优势的焦点产业,而动力电池的研发与回收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核心.加快研发绿色可持续的电池回收技术,是应对退役电池所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关键所在.退役三元锂电池主要由正负极材料、集流体、隔膜和电解液等构成,若处置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它又蕴含丰富的Li、Ni、Co等有价金属元素,潜在资源量巨大,回收经济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发优势 新能源汽车 回收利用技术 生态环境 动力电池 环境污染 潜在资源量 资源紧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