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率与心血管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仁光 张英杰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率 Β受体阻滞剂 病死率 自主神经 控制 缺血性心脏病 持续 资料
下载PDF
先天性长QT综合征分子遗传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仁光 张英杰 刘爱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先天性长QT综合征 分子遗传学 研究进展 LQTS 尖端扭转室速 心电图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蔡继锐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骨髓干细胞动员 治疗手段 干细胞生物学 心肌组织 心脏移植 心肌内移植 生物学技术 收缩功能 居高不下
下载PDF
心房颤动电重构研究近况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琪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约为0.2%~0.3%,60~90岁组发病率增至5%~9%[1].
关键词 心房颤动 AF 细胞分子生物学 心律失常 心脏病
下载PDF
心脏生物起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兆龙 刘仁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2期83-85,共3页
心脏生物起搏主要包括基因生物起搏和细胞生物起搏。生物起搏尚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应用于临床还面临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生物起搏将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新技术。
关键词 生物起搏 基因生物起搏 细胞生物起搏
下载PDF
麻醉药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近况 被引量:1
6
作者 许讴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麻醉药 预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7
作者 张英杰 刘仁光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作用
下载PDF
一氧化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宋秀荣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1期875-878,共4页
关键词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氧化氮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再灌注心律失常 梗死面积扩大 微循环障碍 血管再通术 再灌注治疗
下载PDF
再生医学在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峰颖 张英杰 刘仁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4期466-468,共3页
再生医学的发展为终末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主要分三个阶段。现主要就第一阶段的研究现状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介绍。
关键词 再生医学 缺血性心脏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高血压病肾脏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兰婷 孟飞龙 张玉东 《黑龙江医学》 2005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肾脏是高血压病主要的靶器官,然而当肾脏受损后又加重高血压。该文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肾脏保护作用,血管紧张素、高血压及肾脏的关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高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和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加以综述。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学 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病 肾脏保护
下载PDF
家族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形态影响的研究
11
作者 韩蕊 孙志丹 张玉东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左室形态变化,探讨家族史在左室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为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等并发症的临床防治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左室形态变化,探讨家族史在左室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为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等并发症的临床防治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ed)、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LPW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相对室壁厚度(RWT),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左室几何构型的划分,对各几何构型中无家族史与有家族史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有家族史患者不同构型的LVIDed、IVST、LPWT、LVMI普遍比无家族史患者的大,家族史的影响在向心性肥厚型和离心性肥厚型中表现较为突出。结论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分布相近似;有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相比LVIDed、IVST、LPWT、LVMI增大;家族史对左室形态具有一定影响,在向心性肥厚型和离心性肥厚型中表现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史 高血压 左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异丙酚对幼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讴 孙国忠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日本大耳幼兔(雌雄不限,兔龄21~28d)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异丙酚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作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日本大耳幼兔(雌雄不限,兔龄21~28d)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异丙酚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作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其中C组只穿线不结扎,B组于结扎前给予异丙酚300μg·kg-1·h-1,A、B组结扎LAD60min,再灌注120min时抽取动脉血测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取缺血区心肌测心肌含水量,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区心肌超微结构。结果与C组比较,A组血清NO浓度[(246.04±11.65)μmol/L]、MDA浓度[(10.20±1.90)nmol/L]、Hcy浓度[(18.62±6.33)μmol/L]和心肌含水量[(77.26±0.42)%]均升高(P<0.05),B组血清NO浓度[(280.00±13.23)μmol/L]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NO浓度[(280.00±13.23)μmol/L]升高,MDA浓度[(8.00±1.17)nmol/L]、Hcy浓度[(10.54±3.76)μmol/L]和心肌含水量[(74.16±0.28)%]下降(P<0.05)。电镜观察显示,B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程度轻于A组,C组心肌结构接近正常。结论异丙酚对幼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异丙酚增加心肌的NO浓度、减少MDA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及减轻Hcy堆积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心肌 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剂
下载PDF
腺苷对心脏电生理作用和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严衍玲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394-396,共3页
1929年、1930年Drury、Honey先后报道了腺苷对哺乳动物和人的心脏电生理作用。腺苷使用方便,对心脏的电生理作用起效迅速、半衰期短(0.5-1.0s左右),近10年广泛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鉴别诊断及射频消融终点的判定。现结合近年... 1929年、1930年Drury、Honey先后报道了腺苷对哺乳动物和人的心脏电生理作用。腺苷使用方便,对心脏的电生理作用起效迅速、半衰期短(0.5-1.0s左右),近10年广泛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鉴别诊断及射频消融终点的判定。现结合近年文献将腺苷对心脏电生理作用研究和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简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心脏电生理作用 心律失常 窦房结
下载PDF
预激综合征对QRS中间向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严衍玲 刘仁光 李占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中间向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得 12 9例 ,根据旁路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 (RL)、右后壁 (RP)、右前间...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中间向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得 12 9例 ,根据旁路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 (RL)、右后壁 (RP)、右前间隔 (RAS)、右中间隔 (RMS)、左后间隔 (RPS) ,对比分析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结果 ①与消融旁路后心电图对比 ,12 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中间向量。②中间向量变化与旁路位置有关 :aVL(和Ⅰ )导联 ,aVF(和Ⅱ、Ⅲ )导联及V1导联中间向量改变与旁路部位有明显关系。③预激综合征影响QRS电轴 :LA、LL旁路出现心电轴右移 (P <0 .0 1) ;LP、RL、RP、RMS及RPS旁路出现心电轴左移 (右中间隔P <0 .0 5 ,余P <0 .0 1) ;RA、RAS旁路术前、术后心电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④预激综合征影响横面移行区 :LA、LL、LP和RP、RPS及RMS旁路常使横面移行区右 (前 )移。⑤中间向量改变与预激向量有关 :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群中间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 (P <0 .0 1)。结论 显性预激综合征影响QRS波群初始向量同时 ,影响中间向量 ,且中间向量改变与δ波方向基本相同 ;观察中间向量的改变将有助δ波不明显的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电描记 QRS中间向量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仁光 张英杰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BRUGADA综合症 鉴别 诊断 晕蹶 猝死 心电图 心脏疾病 心脏病
下载PDF
以终末向量和波形改变为主要表现的预激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仁光 张英杰 +1 位作者 陶贵周 李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6期487-488,共2页
患者,男,61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11年,当地医院以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于2001年11月26日转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前12导联心电图(图1,A)示:P-R间期0.14s;QRS波初始无粗钝,除V1导联R/S>1外,余心... 患者,男,61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11年,当地医院以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于2001年11月26日转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前12导联心电图(图1,A)示:P-R间期0.14s;QRS波初始无粗钝,除V1导联R/S>1外,余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检查 心动过速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丽爽 张英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2期929-931,共3页
目的探讨短期阿托伐他汀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9只随机分四组:假手术组(n=7,生理盐水2ml/d)、缺血再灌组(n=14,生理盐2ml/d))、阿托伐他汀组(n=14,阿托伐他汀20mg·kg-1·d-1... 目的探讨短期阿托伐他汀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9只随机分四组:假手术组(n=7,生理盐水2ml/d)、缺血再灌组(n=14,生理盐2ml/d))、阿托伐他汀组(n=14,阿托伐他汀20mg·kg-1·d-1)、阿托伐他汀+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n=14,阿托伐他汀20mg·kg-1·d-1、L-NAME15mg/kg)。灌喂3d后制作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于缺血前15min静脉注射。再灌注后,测定血清心肌酶及一氧化氮(NO),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Evansblue、TTC双重染色后,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梗死面积。结果阿托伐他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心梗面积减小;LDH、CK降低,NO增加;TSOD升高、MDA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较阿托伐他汀组心梗面积增大;LDH、CK升高,NO降低;TSOD降低、MDA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组相似(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减轻心肌I/R损伤;其作用机制与增加NO含量、提高心肌组织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肌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下载PDF
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严衍玲 刘仁光 李占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53-455,共3页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终末向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选择经射频消融 (RFCA)术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 12 9例 ,据旁道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RL)、右后壁 (RP)、右...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终末向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选择经射频消融 (RFCA)术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 12 9例 ,据旁道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RL)、右后壁 (RP)、右前间隔 (RAS)、右中间隔 (RMS)、右后间隔 (RPS) ,对比分析RFCA术前、后心电图。结果 :①与消融旁道后心电图对比 ,12 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终末向量。②终末向量改变与旁道位置有关 :aVL(和Ⅰ )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 ,或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主要出现在LA、LL旁道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振幅减小或变为正向波主要出现在LP、RA、RL、RP、RAS、RMS、RPS旁道。Ⅲ (和aVF)导联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变为正向波 ,或终末无变化主要出现在LA、LL、RA、RAS旁道 ;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 ,或正向波振幅减小 ,或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LP、RL、RP、RMS、RPS旁道。V1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减小或消失主要出现在LA、LL、LP旁道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RA、RL、RP、RAS、RMS、RPS旁道。③终末向量改变与预激波有关 :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终末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 (P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预激综合征 心电描记 QRS终末向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凯 刘仁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AF)为心内科急症,发作时可导致快速的心室率,严重者可导致心室颤动、猝死,进一步理解其发生机制对临床处理及防治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预激综合征合并AF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旁路对心房电生理...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AF)为心内科急症,发作时可导致快速的心室率,严重者可导致心室颤动、猝死,进一步理解其发生机制对临床处理及防治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预激综合征合并AF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旁路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和旁路逆传致波峰碰撞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 发生机制
下载PDF
沃-帕-怀综合征心电图诊断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兆龙 刘仁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380-382,共3页
沃-帕-怀(WPW)综合征是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即经典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0.1%-0.3%,其解剖学基础是房室间除房室结一希蒲系(AVN一HPS)通路(正路)外。
关键词 沃-帕-怀综合征 心电图 WPW 预激综合征 心动过速 遗传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