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9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探讨发热的择时用药 被引量:9
1
作者 侯茗 《中国中医急症》 2004年第9期603-604,共2页
本文探讨人体发热的节律性变化,提出依时辨阴阳、察气血、定脏腑以诊察发热;在给药方面,认为应结合脏腑、经络功能的节律性变化而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关键词 中医时间医学 生物节律 体温 发热 治疗
下载PDF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认识及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振华 武玉和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5年第7期2-3,共2页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因此称为第三状态,也称为灰色状态、病前状态等。它拥有广泛的内涵,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因此称为第三状态,也称为灰色状态、病前状态等。它拥有广泛的内涵,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WHO的一项全球统计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渐增加,对它的研究也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医学认识 健康低质量状态 治疗 第三状态 灰色状态 病前状态 社会竞争 疾病 统计表 WHO
下载PDF
目前中医院病案质量分析
3
作者 郑四平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6-7,共2页
从对我省目前中医院病案质量检查的情况分析,加强病案质量管理势在必行。要求病案书写主诉、现病史、诊断必须正规;能体现出主治医师查房制度;病案分析要求全面、准确;辨证施治与理法方药相一致;提高人才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病案质量... 从对我省目前中医院病案质量检查的情况分析,加强病案质量管理势在必行。要求病案书写主诉、现病史、诊断必须正规;能体现出主治医师查房制度;病案分析要求全面、准确;辨证施治与理法方药相一致;提高人才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病案质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院 病案 质量分析 医院管理
下载PDF
中医时间医学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晓明 杨丽华 《吉林中医药》 1990年第3期36-37,共2页
近年来,随着时间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医时间医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得到发掘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它为揭示自然界与人体内在联系,用于诊治疾病,指导养生和保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时间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祖国医学认为,人体... 近年来,随着时间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医时间医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得到发掘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它为揭示自然界与人体内在联系,用于诊治疾病,指导养生和保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时间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有明显的节律性,并随着季节的变动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又《素问·咳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医学 中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从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8
5
作者 朴春丽 南红梅 +1 位作者 姜喆 南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5-367,共3页
探讨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与中医学毒损肾络病机理论的相关性,阐明解毒通络保肾法可作为抑制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 机制探讨 炎症 发病机制 病机理论 毒损肾络 有效方法 解毒通络 相关性 中医学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何泽 南红梅 南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634-636,共3页
关键词 实验性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关晓清 于敏 +3 位作者 刘平夫 盛春华 赵艳鸿 王克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5期306-308,共3页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中医 临床研究进展 病因 病机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404例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6
8
作者 杜宝新 黄培新 +14 位作者 黄燕 卢明 梁伟雄 蔡业峰 贾妮 王小艳 奚肇庆 陈眉 董少龙 陆晖 李军 东贵荣 李海聪 赵建军 刘茂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对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199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在28 d、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对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199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在28 d、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failure,NF)、愈显率的比较,在14、21、28 d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28 d及3个月后随访,NF评分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28 d后愈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愈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4、21 d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NF评分、提高随访愈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急性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愈显率 中医证候评分
下载PDF
中医对非典治与防 被引量:15
9
作者 任继学 宫晓燕 《天津中医药》 CAS 2003年第3期9-11,共3页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历史已久 ,对病因病机、证治都有一定的见识、研究和发展 ,已形成具有内涵的系统理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季节为冬春季 ,冬有烈风 ,春有余寒 ,渐伤人体抗病之原。其临床病象多有前驱症状 ;传染途径多由口鼻而入 ;...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历史已久 ,对病因病机、证治都有一定的见识、研究和发展 ,已形成具有内涵的系统理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季节为冬春季 ,冬有烈风 ,春有余寒 ,渐伤人体抗病之原。其临床病象多有前驱症状 ;传染途径多由口鼻而入 ;本病发生发展既有伏邪内潜 ,又有时疫病毒之感 ,既伤肺卫又伤肺体 ,久之出现肺积 ,息贲难医之疫。治疗宜早不宜晚 ,当以宣肺通络 ,清热透毒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春温病 《温疫论》 传染途径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202例临床病例资料 被引量:19
10
作者 于秀明 刘学明 《吉林中医药》 2006年第4期16-17,共2页
对2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病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证候 寒湿痹阻 肾气虚寒 瘀血痹阻
下载PDF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被引量:6
11
作者 巩琪 栾杰男 +1 位作者 郑大为 王文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5,共2页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 ,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 ,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 ,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 ,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 ,实际上也就是...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 ,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 ,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 ,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 ,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 ,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抗核抗体谱的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然 刘学明 《吉林中医药》 2005年第10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辨证分型与抗核抗体谱等免疫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51例辨证分为4型,并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ENA测定。结果:49例ANA异常,4组证型间ANA滴度按均值大小依次为风湿热痹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辨证分型与抗核抗体谱等免疫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51例辨证分为4型,并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ENA测定。结果:49例ANA异常,4组证型间ANA滴度按均值大小依次为风湿热痹证>瘀热痹阻症>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18例抗ds-DNA抗体异常,按阳性率大小依次为风湿热痹>瘀热痹阻>阴虚内热>脾肾阳虚,抗ENA抗体阳性率检验比较无差异。结论:ANA是SLE的筛选实验,抗ds-DNA抗体可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辨证分型 抗核抗体(ANA) 抗ENA抗体
下载PDF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现况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丽华 杨戈 马春 《吉林中医药》 2005年第1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病因病机 治疗 针灸 综述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TCD特征与中医辨证关系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玉洁 张洁 《吉林中医药》 1997年第6期13-13,共1页
脑梗塞患者TCD特征与中医辨证关系探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30021)杨玉洁吉林省干部疗养院张洁【关键词】脑梗塞TCD中医辨证笔者自1996年2月~1996年12月,对59例脑梗塞患者以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 脑梗塞患者TCD特征与中医辨证关系探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30021)杨玉洁吉林省干部疗养院张洁【关键词】脑梗塞TCD中医辨证笔者自1996年2月~1996年12月,对59例脑梗塞患者以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TCD 中医辨证 超声波诊断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斑秃57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世忠 方卓 +2 位作者 刘铁军 杨玉洁 刘凌毅 《吉林中医药》 1996年第2期14-15,共2页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57例,班秃49例,全秃8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51岁,平均年龄2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6年。患者头发迅速成片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致数个不等,小如指甲,大如掌心,甚则全秃。脱落后皮肤平滑有光泽。 方药...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57例,班秃49例,全秃8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51岁,平均年龄2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6年。患者头发迅速成片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致数个不等,小如指甲,大如掌心,甚则全秃。脱落后皮肤平滑有光泽。 方药与用法 取内外合治的方法。 1.内服加味四物汤 当归15g,白芍15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关晓清 刘平夫 +3 位作者 于敏 盛春华 于秀华 刘京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中医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非溶栓者)中医药抢救新方案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永生 刘爱东 《中国中医急症》 2003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非溶栓者)中医药抢救新方案的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者对比,以确定该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将符合观察要求的患者1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按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抢救新方案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非溶栓者)中医药抢救新方案的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者对比,以确定该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将符合观察要求的患者1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按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抢救新方案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综合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清心肌酶、MDA、SOD的变化。结果两组综合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相近,而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本中医药抢救新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非溶栓 中医药治疗 抢救 速效救心丸 参麦注射液
下载PDF
急性期中风中医诊断与颅脑CT扫描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范刚启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分析325例急性期中风的病类、证名诊断与颅脑CT扫描所见的关系,认为中络、中经以缺血性改变为主,病灶小,病灶周围多清晰或仅见模糊,占位表现不明显或较轻;中腑、中脏以出血性改变为主,病灶大,病灶周围多见水肿或模糊不清,占位表现明显,... 分析325例急性期中风的病类、证名诊断与颅脑CT扫描所见的关系,认为中络、中经以缺血性改变为主,病灶小,病灶周围多清晰或仅见模糊,占位表现不明显或较轻;中腑、中脏以出血性改变为主,病灶大,病灶周围多见水肿或模糊不清,占位表现明显,两者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病类诊断与中风的病变部位、病位侧、病灶数目;证名诊断与颅脑CT扫描所见皆关系不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中医诊断 颅脑 CT
下载PDF
中医养生中的哲学观 被引量:8
19
作者 邢玉瑞 杨丽华 《现代中医药》 CAS 2003年第6期1-3,共3页
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 ,儒、道诸家均十分重视对人道及长生久视之道的研究。《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保命全形”。因此 ,中医养生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常常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其中 ,天人观、形神观、... 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 ,儒、道诸家均十分重视对人道及长生久视之道的研究。《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保命全形”。因此 ,中医养生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常常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其中 ,天人观、形神观、动静观、中和观、无为观等哲学思想 ,在中医养生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们不仅是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论 ,同时也是中医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养生学 哲学观 天人观 形神观 动静观 中和观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丽华 马春 杨戈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2-1012,F0003,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中医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