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前渍水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段营营 王小燕 +1 位作者 于晶晶 王晓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2331-2334,共4页
为了研究花前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产量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花前渍水试验,在拔节期测量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黄绿叶面积比,孕穗期测量SPAD值和黄绿叶面积比,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为了研究花前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产量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花前渍水试验,在拔节期测量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黄绿叶面积比,孕穗期测量SPAD值和黄绿叶面积比,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渍水导致旗叶SPAD值下降,黄绿叶面积比上升,收获指数下降。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数下降。综合各个品种来看,不同品种的指标参数下降幅度不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指标参数下降幅度,寻找到优势品种襄麦25和皖麦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水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产量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主推小麦品种抗渍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于晶晶 王小燕 +2 位作者 段营营 王晓玲 胡兴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0-764,共5页
为了提高小麦在江汉平原的产量,研究了39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渍水后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以每盆子粒产量、渍水后产量降低比例作聚类分析,以筛选出耐渍高产的小麦... 为了提高小麦在江汉平原的产量,研究了39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渍水后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以每盆子粒产量、渍水后产量降低比例作聚类分析,以筛选出耐渍高产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小麦产量受渍害的影响较小,渍水后单株产量为7.11~17.17 g;其余3个时期渍水对产量均有较大影响,其中孕穗期渍水后单株产量为5.54~13.30 g,开花期渍水后单株产量为3.61~14.76 g,灌浆中期渍水后单株产量为4.21~16.59 g。对4个生育时期小麦受渍后子粒产量及其产量降低比例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3个耐渍性较高的品种,分别为扬麦11、扬麦16、郑麦9023,这3个品种在拔节期至成熟期均有较高耐渍性,可在江汉平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 抗渍能力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掺混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小燕 田小海 +3 位作者 王晓玲 狄浩 沈永龙 马国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86-2389,共4页
在2009年水稻生长季,以高产水稻品种准两优5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掺混尿素(缓速比7∶3)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掺混尿素施用量的增加,插秧后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 在2009年水稻生长季,以高产水稻品种准两优5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掺混尿素(缓速比7∶3)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掺混尿素施用量的增加,插秧后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量为225kg/hm2时子粒产量达最大;每公顷施纯氮180kg的掺混尿素处理B3与普通尿素处理CK比较,其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子粒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提高,表明施用掺混尿素比普通尿素更有利于提高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施用量为225kg/hm2的掺混尿素B3处理,最终子粒产量最高,达到11208.6kg/hm2,比普通尿素增10.1%,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0.6kg/kg,是掺混尿素运筹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混尿素 水稻 产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α-苯氧苯基-甘氨酸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4
作者 杜铁钢 方祖凯 +2 位作者 李俊凯 王勇 兰腾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4051-4052,4094,共3页
[目的]以二苯醚为母体衍生出氨基酸基团,改善二苯醚类化合物的传导性。[方法]从苯氧基苯甲醛出发,合成了不同取代的α-苯氧苯基-甘氨酸,并以水稻、黄瓜种子为试材,利用小杯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室... [目的]以二苯醚为母体衍生出氨基酸基团,改善二苯醚类化合物的传导性。[方法]从苯氧基苯甲醛出发,合成了不同取代的α-苯氧苯基-甘氨酸,并以水稻、黄瓜种子为试材,利用小杯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室内根、芽生长的影响;以3~4叶期玉米为材料,利用再生苗法检测了目标化合物在玉米苗中的传导性。[结果]供试化合物对水稻、黄瓜的根、芽生长基本表现出抑制作用。此外,在黑暗条件下,化合物I对水稻的根、芽在低浓度下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高浓度下表现出抑制生长的作用;在光照条件下,化合物I、II对黄瓜的根在低浓度下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在高浓度下表现出抑制生长的作用。2 000 mg/L目标化合物药液处理玉米苗后,对再生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二苯醚衍生氨基酸基团后,其生物活性和光活化活性得到了保留,具有潜在的除草剂或者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并能改善二苯醚类化合物本身在植物韧皮部向下传导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醚 氨基酸衍生物 合成 生物活性 传导性
下载PDF
易涝易渍农田水文学研究趋势分析
5
作者 李玲芝 朱建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174-4177,共4页
易涝易渍农田是我国南方平原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地资源,通过改造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影响这类农田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农田水分季节性过多。对易涝易渍农田水文学问题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明确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有待完善... 易涝易渍农田是我国南方平原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地资源,通过改造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影响这类农田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农田水分季节性过多。对易涝易渍农田水文学问题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明确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涝易渍农田 水文过程 作物
下载PDF
江汉平原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小燕 高春保 +4 位作者 熊勤学 苏荣瑞 朱展望 佟汉文 刘易科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针对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现状,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等限制因素出发,分析了日照不足、降水量过多、低温、水稻土和播种面积不足、排灌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江汉平原小麦产量的三点建议,以期... 针对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现状,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等限制因素出发,分析了日照不足、降水量过多、低温、水稻土和播种面积不足、排灌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江汉平原小麦产量的三点建议,以期为该地区小麦低产田实现高产栽培技术创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小麦生产 生态条件 生产条件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小麦湿害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淑贞 朱建强 +1 位作者 杨威 欧阳达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916-3920,共5页
探讨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湿害的含义和基本类型,归纳总结了小麦湿害发生的特征特性及敏感时期、发生规律及生理机制,分析了江汉平原小麦湿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小麦湿害防控的农田排水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综合配套措施。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湿害 防控措施 江汉平原
下载PDF
苦荞地方品种SRA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文英 方正武 王凯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8-150,152,共4页
利用从120对SRAP标记中筛选出的多态性丰富的23对引物组合,分析主要来源于湖北鄂西南地区的28份苦荞麦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8份苦荞麦品系分属两大不同的类群,第一大类包括3个不同的亚类;第二大类包括两个亚类。主... 利用从120对SRAP标记中筛选出的多态性丰富的23对引物组合,分析主要来源于湖北鄂西南地区的28份苦荞麦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8份苦荞麦品系分属两大不同的类群,第一大类包括3个不同的亚类;第二大类包括两个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大类群间存在相互渗透的情况,说明材料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和种质渗透。经综合比较分析,推断湖北省鄂西南地区是我国苦荞麦的一个生态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麦 地方品种 SRAP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文英 王凯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1期92-95,共4页
以分属冬性、半冬性、春性类型的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进行了2年试验,比较了不同材料间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分析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构建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研究了两类指标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异。试验结... 以分属冬性、半冬性、春性类型的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进行了2年试验,比较了不同材料间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分析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构建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研究了两类指标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异。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材料间SPAD值差异极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在部分材料间差异极显著,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材料间无差异。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正向显著相关,其中与叶绿素总量相关程度最高(r=0.9082),其次是与叶绿素b的相关(r=0.8366)。SPAD值及叶绿素含量年际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受年际间环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SPAD值 叶绿素含量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文英 王凯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83-2185,2189,共4页
以10份长江流域种植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为材料,分析与油菜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结果显示,植株性状中变异最大的是分枝部位,变异最小的是千粒重,表明进行株型改良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模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单株产量显... 以10份长江流域种植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为材料,分析与油菜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结果显示,植株性状中变异最大的是分枝部位,变异最小的是千粒重,表明进行株型改良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模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单株产量显著相关的主要有角果数和千粒重,表明产量的增长有赖于角果数的增加及千粒重的增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相关农艺性状综合为四大类:产量性状、株高性状、分枝性状及主花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盐胁迫对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飞 聂浩 徐延浩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分析盐胁迫对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结果:使用15对MSAP选择性引物对盐胁迫前后菘蓝基因组进行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扩增,共得... 目的:分析盐胁迫对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结果:使用15对MSAP选择性引物对盐胁迫前后菘蓝基因组进行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扩增,共得到632条清晰的带纹。共检测到菘蓝基因组44(6.9%)个CCGG位点在盐胁迫后发生了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中31(4.9%)个位点发生了超甲基化,13(2.0%)个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盐胁迫能引发菘蓝基因组CCGG位点甲基化模式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盐胁迫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三唑酮及其代谢物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被引量:5
12
作者 兰腾芳 李俊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2,共3页
评价了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经乙腈浸泡,超声波或摇床振荡提取,活性炭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三唑酮、三唑醇浓度为0.031~2 mg/L时,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三唑酮、三唑醇... 评价了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经乙腈浸泡,超声波或摇床振荡提取,活性炭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三唑酮、三唑醇浓度为0.031~2 mg/L时,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三唑酮、三唑醇在小麦植株、土壤中的最小检出量为6×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5 mg/kg;二者在小麦植株、土壤中4个添加水平下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1%~105.2%、87.6%~108.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三唑酮、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9~2.5、28.9~43.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酮 三唑醇 小麦 气相色谱 消解动态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早抽薹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表型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文英 王凯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9-2421,2425,共4页
以欧洲冬性甘蓝型油菜材料Tapidor为早抽薹供体亲本,以中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7号为轮回亲本,利用分离群体对抽薹性状等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构建了2个早抽薹近等基因系(BC6F4)。对两个近等基因系及其轮回亲本的... 以欧洲冬性甘蓝型油菜材料Tapidor为早抽薹供体亲本,以中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7号为轮回亲本,利用分离群体对抽薹性状等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构建了2个早抽薹近等基因系(BC6F4)。对两个近等基因系及其轮回亲本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调查鉴定,以评价其近等性。结果表明,构建的两个近等基因系的早抽薹性状表现整齐,分别比轮回亲本抽薹时间提早42 d和45d;除抽薹性状,部分生育期性状与轮回亲本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其中1个近等基因系形态学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内还存在一定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早抽薹 近等基因系 表型评价
下载PDF
N-苯氧苯基取代的α-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14
作者 方祖凯 王勇 +2 位作者 李俊凯 杜铁钢 兰腾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999-5005,共7页
【目的】合成N-苯氧苯基取代的α-氨基酸衍生物,并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方法】通过氨基二苯醚类化合物分别与乙醛酸乙酯和丙酮酸乙酯缩合,形成2个希夫碱化合物(Ia-Ib),并经NaBH4还原,合成了5个N-苯氧苯基取... 【目的】合成N-苯氧苯基取代的α-氨基酸衍生物,并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方法】通过氨基二苯醚类化合物分别与乙醛酸乙酯和丙酮酸乙酯缩合,形成2个希夫碱化合物(Ia-Ib),并经NaBH4还原,合成了5个N-苯氧苯基取代的α-氨基酸衍生物,以二苯醚类除草剂三氟羧草醚为对照药剂,测定化合物对水稻幼苗根、芽的室内生物活性;以空心莲子草为试验材料,以苯氧苯基甘氨酸乙酯(IIa)为试验药剂,喷雾处理空心莲子草后采用HPLC法测定该化合物在植株根中的含量来判断其传导性。【结果】化合物Ⅰa和Ⅱa对水稻幼苗的根、芽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Ⅱb在低浓度下对水稻芽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化合物Ⅱc和Ⅱd在低浓度下对水稻幼苗的根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供试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生物活性均比在黑暗条件下高;利用化合物Ⅱa 300 mg.L-1的药液喷雾处理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12 h后,在其根部检测到目标化合物(IIa)含量为8.67 mg.kg-1 FW。【结论】二苯醚类化合物衍生出氨基酸基团后,所得衍生物既保留了二苯醚类除草剂的需光性除草活性特点,又增加了经由植物韧皮部向根部的传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醚 氨基酸衍生物 合成 生物活性 传导性
下载PDF
花魔芋45s rDNA定位及FISH核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飞 徐延浩 《亚太传统医药》 2013年第4期13-15,共3页
对花魔芋45SrDNA进行染色体物理定位,并分析花魔芋荧光染色体核型。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定位。花魔芋有1对45SrDNA位点位于7号染色体短臂端部处;核型公式为K(2n)=2x=26=16m+6sm+4st,属2B核型。该研究为花魔芋染色体识别、分... 对花魔芋45SrDNA进行染色体物理定位,并分析花魔芋荧光染色体核型。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定位。花魔芋有1对45SrDNA位点位于7号染色体短臂端部处;核型公式为K(2n)=2x=26=16m+6sm+4st,属2B核型。该研究为花魔芋染色体识别、分子细胞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稳定有效的细胞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4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
原文传递
6-BA对小麦开花期渍害的缓减效应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杜厚江 王小燕 赵晓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72-1676,共5页
为了解6-苄氨基嘌呤(BA)对小麦开花期渍害的减缓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以郑麦9023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喷施BA对小麦光合、干物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渍水使小麦两年分别减产51.4%和52.3%,减产的主... 为了解6-苄氨基嘌呤(BA)对小麦开花期渍害的减缓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以郑麦9023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喷施BA对小麦光合、干物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渍水使小麦两年分别减产51.4%和52.3%,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和穗粒数降低,尤其是千粒重的下降,而穗粒数的减少主要归因于弱势粒的减少(两年分别减少21.4%和71.4%)。渍水前喷施6-BA处理比渍水处理显著增产,两年分别增产7.8%和31.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千粒重和穗粒数。渍水前喷施6-BA可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及SPAD值、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收获指数,缓减旗叶及倒三叶衰老。说明渍水前喷施6-BA可通过促进小麦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分配,减缓渍水对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ativum L.) 6-BA 渍水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郑麦9023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宝强 王小燕 孙伟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3期3093-3097,共5页
为了让湖北地区种植郑麦9023获得高产、稳产,试验设置了4个播期水平和3个密度水平,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郑麦9023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10月11日)时成穗数减少,产量降低;适播(10月24... 为了让湖北地区种植郑麦9023获得高产、稳产,试验设置了4个播期水平和3个密度水平,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郑麦9023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10月11日)时成穗数减少,产量降低;适播(10月24日)时,旗叶干重较大,成穗数最多,产量最高;晚播(11月10日、11月24日)时,播期越迟,旗叶叶绿素含量由孕穗期到开花期上升幅度越大,千粒重增加,但成穗数急剧越少.产量显著降低.且加剧了赤霉病和穗发芽现象的发生。适宜的种植密度因播期而异:早播和适播时,密度加大.产量增加;晚播时,密度加大,产量先增加后减少。播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密度.适播配以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发挥郑麦9023高产潜力的基本条件。产量三因素对郑麦9023产量效应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维持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13.50t/hm^2左右、保持成穗数460万~490万/hm^2是郑麦9023在湖北地区获得高产的关键。相应的适宜播期为11月24日到11月初,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00万。375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密度 子粒产量
下载PDF
不同作物染色体DAPI荧光显带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延浩 高伟 张文英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28,51,共3页
对花生、大豆、玉米、芝麻和丝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DAPI荧光显带并比较它们DAPI带纹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DAPI染色能在花生、玉米染色体上显现清晰的带纹,可进行染色体识别;与花生和玉米相比,芝麻和丝瓜染色体上DAPI带纹反差较弱... 对花生、大豆、玉米、芝麻和丝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DAPI荧光显带并比较它们DAPI带纹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DAPI染色能在花生、玉米染色体上显现清晰的带纹,可进行染色体识别;与花生和玉米相比,芝麻和丝瓜染色体上DAPI带纹反差较弱,能进行部分染色体识别;在大豆染色体上则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带纹。这说明染色体DAPI荧光带纹模式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荧光显带 作物 DAPI
原文传递
四倍体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飞 徐延浩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分析四倍体菘蓝Isatis indigotica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对四倍体菘蓝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筛选36对MSAP... 目的分析四倍体菘蓝Isatis indigotica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对四倍体菘蓝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筛选36对MSAP选择性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1 733条清晰的条带。二倍体菘蓝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为24.05%,四倍体菘蓝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为23.70%。检测到83个(4.86%)CCGG位点在四倍体菘蓝基因组中发生了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其中37个(2.13%)位点发生了超甲基化,36个(2.08%)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二倍体和四倍体菘蓝在CCGG位点上存在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四倍体 二倍体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原文传递
温度对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飞 徐延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116,共4页
目的:分析高温对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筛选36对选择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扩增共得到1 612条清晰的带纹,共检测到82(5.1%)个CCG... 目的:分析高温对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筛选36对选择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扩增共得到1 612条清晰的带纹,共检测到82(5.1%)个CCGG位点在高温胁迫后发生了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中58(3.6%)个位点发生了超甲基化,24(1.5%)个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温度是调节菘蓝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DNA甲基化 高温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