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背景下《设施园艺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晓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14期228-229,共2页
《设施园艺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核心课程,“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为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也可为教与学提供更好的沟通平台。通过初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设施园艺学》课程“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表明“雨课堂”... 《设施园艺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核心课程,“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为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也可为教与学提供更好的沟通平台。通过初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设施园艺学》课程“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表明“雨课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雨课堂” 《设施园艺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与地方产业需求融合的教学改革
2
作者 李文峰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文章从培养高质量工程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当前‘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分别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方面提出了食品工程原... 文章从培养高质量工程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当前‘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分别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方面提出了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食品工程原理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尚淑梅 谭永忠 《知识经济》 2019年第5期129-129,131,共2页
长江师范学院正按照"发展品质上新台阶、教育质量上新水平、学科建设有新成就、体制机制有新面貌"的"四新"要求,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面对当今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集知识、建设、管理、创新等为一... 长江师范学院正按照"发展品质上新台阶、教育质量上新水平、学科建设有新成就、体制机制有新面貌"的"四新"要求,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面对当今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集知识、建设、管理、创新等为一体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开展"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基础知识扎实、市场洞察力敏锐、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强,可以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离工程 评价 考核方式
下载PDF
羊妊娠相关糖蛋白5的制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卢春霞 刘长彬 +4 位作者 倪建宏 傅祥伟 周平 卢守亮 万鹏程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9,共10页
旨在异源表达羊妊娠相关糖蛋白5(ovPAG5),并对其蛋白结构及功能进行预测分析,为ovPAG5抗体制备和羊早孕诊断技术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ovPAG5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根据宿主细胞HEK293的密码子偏好性... 旨在异源表达羊妊娠相关糖蛋白5(ovPAG5),并对其蛋白结构及功能进行预测分析,为ovPAG5抗体制备和羊早孕诊断技术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ovPAG5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根据宿主细胞HEK293的密码子偏好性对ovPAG5基因进行优化,全基因合成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ovPAG5,转染至HEK293细胞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纯化,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ovPAG5蛋白的结构及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ovPAG5基因有效密码子数(NEC)和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分别为51.91和0.78,表明该基因密码子选择偏性较弱。优化后ovPAG5基因密码子适用指数(CAI)由0.78提高到0.96,GC总含量由48%提高到57%,并成功合成优化的ovPAG5基因,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重组质粒测序结果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优化后基因完全一致,氨基酸未发生突变。表达的重组蛋白ovPAG5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分析,其相对分子质量约52 kDa。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显示,ovPAG5蛋白具有2个糖基化修饰位点、12个B细胞抗原表位以及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其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40.81%)、延伸链(31.74%)、α-螺旋(22.17%)和β转角(5.29%)组成。本研究为今后ovPAG5抗体的制备和羊早孕检测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相关糖蛋白 密码子优化 重组蛋白 真核表达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分析重庆马尾松适生的生物气候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宏群 刘晓莉 +1 位作者 符勇耀 汪建华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4期129-134,共6页
马尾松是我国南部地区主要用材、产脂和荒山造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分析马尾松适生的气候特征,为马尾松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626个分布点和19个气候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模拟马尾松在重庆的地理分布并检测其气候主导... 马尾松是我国南部地区主要用材、产脂和荒山造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分析马尾松适生的气候特征,为马尾松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626个分布点和19个气候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模拟马尾松在重庆的地理分布并检测其气候主导因子及其适宜值。马尾松最适宜(分布值为p≥0.5)分布的地区是在南岸、大渡口、巴南、江北、云阳、渝北的东部和南部、北碚的东南部、沙坪坝的东北部、九龙坡的东部和南部、石柱的北部、江津的东北部、綦江的东北部、万盛的中西部、南川的中南部、涪陵的西部和北部、长寿的中南部和东部、丰都的中部和西北部、忠县的东部和南部、万州的中部和东北部、开州的中部和西南部以及武隆局部地区等。分布值0.50>p≥0.25的区域是以上高分布值区域的向外扩展。同时,渝东南部分区县西南方向也进入该分布值。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和全年平均温度对马尾松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最暖月份最高温度的适宜值为大于32.8℃,最适值为大于34.2℃;最暖季度平均温度的适宜值为大于26.8℃,最适值为28.2℃;全年平均温度的适宜值为大于16.8℃,最适值为大于18.5℃。该结果反映出马尾松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并揭示马尾松在重庆分布上所需的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MaxEnt模型 刀切法 主导气候因子 重庆
下载PDF
基于SPOC的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姗 陈今朝 向伟 《现代盐化工》 2021年第2期138-139,共2页
主要探索基于SPOC的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重塑课程教学目标、调整专业教师队伍、搭建线上教学环境、优化混合式教学设计、改进线下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取得了良... 主要探索基于SPOC的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重塑课程教学目标、调整专业教师队伍、搭建线上教学环境、优化混合式教学设计、改进线下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SPOC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第1期103-104,共2页
本文主要探索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途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元素、重构教学设计、结合多方评价,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 本文主要探索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途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元素、重构教学设计、结合多方评价,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专业课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下载PDF
6个平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8
作者 刘先超 常培丹 +2 位作者 彭熙 伍乐 杜萍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为筛选栽培性状优良的平菇菌株,比较6个平菇菌株母种、原种和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6个平菇菌株母种、原种的菌丝日均生长速度快慢顺序均为菌株yh2>菌株p39>菌株平x>菌株平2011,... 为筛选栽培性状优良的平菇菌株,比较6个平菇菌株母种、原种和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6个平菇菌株母种、原种的菌丝日均生长速度快慢顺序均为菌株yh2>菌株p39>菌株平x>菌株平2011,菌株平2011在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菌株平x、平15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6个平菇菌株子实体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菌株yp2>菌株yh2>菌株平x>菌株p39>菌株平2011>菌株平15。综上,平菇菌株yp2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商品性状良好,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7.8%,适宜中高温季节出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比较试验 农艺性状 生物学效率 菌丝长势 产量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蛹虫草液体发酵配方及条件的研究
9
作者 童奇伟 周吉亮 +3 位作者 罗珊珊 曹天旭 蒋佳颖 杜萍 《食药用菌》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蛹虫草是一种珍稀的药食两用真菌,为提高其菌丝体的液体发酵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蛹虫草液体发酵的最优碳源、氮源及适宜培养的pH、温度、装液量和转速6个因素。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葡萄糖、牛肉膏、温度是... 蛹虫草是一种珍稀的药食两用真菌,为提高其菌丝体的液体发酵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蛹虫草液体发酵的最优碳源、氮源及适宜培养的pH、温度、装液量和转速6个因素。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葡萄糖、牛肉膏、温度是影响蛹虫草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最终获得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佳配方及条件为:牛肉膏13.34g/L、葡萄糖20.00g/L、MgSO41.5 g/L、KH2PO41.5 g/L,pH 6.5,摇床转速150 r/min,温度27℃。验证试验表明,优化后条件培养的菌丝生物量可达1.489 g/105 mL,是优化前的2倍,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优化效果较好,可为蛹虫草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及后续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液体发酵 响应面法 菌丝生物量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复配小曲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韩国强 孙协平 +3 位作者 吴鹏飞 陈今朝 陈春 王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80-85,共6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复配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35个门、378个属的细菌和4个门、38个属的真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 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复配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35个门、378个属的细菌和4个门、38个属的真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小曲白酒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发酵前2 d细菌优势菌属为不明立克次体菌属(unidentified Rickettsiales),发酵3 d后的绝对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直至发酵结束。真菌优势菌属为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根霉属(Rhizopus)、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和曲霉属(Aspergilus)。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根霉属和曲霉属相对丰度都在降低,而酵母菌属在发酵第2天后其相对丰度在不断提高并成为优势菌。本研究揭示了复配小曲白酒酿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变化规律,为复配小曲白酒的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小曲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真菌群落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构建氯化血红素/G-四链体DNA酶比色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苏丹红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春霞 闫圣坤 +3 位作者 刘成江 林祥群 王双慧 冯晓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346-352,共7页
以苏丹红Ⅲ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氯化血红素/G-四链体DNA酶为信号探针,结合杂交链反应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一种简单、新颖、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苏丹红比色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进行评估,最后将其... 以苏丹红Ⅲ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氯化血红素/G-四链体DNA酶为信号探针,结合杂交链反应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一种简单、新颖、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苏丹红比色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进行评估,最后将其应用食品中苏丹红Ⅲ快速检测,并与GB/T 19681-2005法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苏丹红Ⅲ质量浓度在0.5~250 ng/mL范围与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方法检测限为0.09 ng/mL。特异性分析显示,本方法可用于苏丹红I~IV的检测。实际样品分析中表明,食品中苏丹红Ⅲ加标回收率为84.3%~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4.13%~8.36%,本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与GB 19681-2005法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批量食品中苏丹红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红 适配体 杂交链式反应 氯化血红素/G-四链体DNA酶 比色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野生Paxillus ammoniavirescens菌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萍 凃慧 +2 位作者 蒋佳颖 崔宝凯 戴玉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目的]对野生食用菌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其进一步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一野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由新鲜子实体分离得... [目的]对野生食用菌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其进一步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一野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由新鲜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菌株为Paxillus ammoniavirescens,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4.5。[结论]卷边网褶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 g,蛋白胨2 g,KH2PO43.0 g,MgSO44.5 g,水1 L。按此配方培养,可获得平均干质量为80 mg的菌丝体,明显高于其他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xillus ammoniavirescens 菌种分离 转录间隔区(ITS) 系统发育学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柚子皮制备磁性生物炭的表征及其对水中氯胺酮的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双 游嘉德 +3 位作者 巫端浩 江茉莉 周琴 曹淑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71-1677,共7页
该研究以柚子皮为原料,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磁性生物炭吸附剂,建立了快速检测氯胺酮的磁性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扫描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磁性生物炭。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 该研究以柚子皮为原料,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磁性生物炭吸附剂,建立了快速检测氯胺酮的磁性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扫描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磁性生物炭。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溶液pH值,并采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考察了解吸剂比例、解吸体积、解吸时间对水中氯胺酮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00μg·L^(−1)范围内,氯胺酮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0.263μg·L^(−1),定量下限为0.878μg·L^(−1)。方法在不同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4.0%~99.9%,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0%~3.4%和0.25%~1.9%。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高效,灵敏度高,适用于水中氯胺酮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生物炭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氯胺酮 吸附
下载PDF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赖彪 罗刚军 陈发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6期268-269,273,共3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分析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注重课外实践的一系列提高学生的生物技术应用能力的改革思路与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应用型园...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分析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注重课外实践的一系列提高学生的生物技术应用能力的改革思路与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食品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飔 周琴 +1 位作者 郑俏然 高晓旭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年第15期128-129,共2页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如何在课程学时有限学习难度较大的背景下,增加学习兴趣,保障学习效果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顺应“互联网+教育”改革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详细...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如何在课程学时有限学习难度较大的背景下,增加学习兴趣,保障学习效果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顺应“互联网+教育”改革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详细介绍了食品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生物化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LcMYB1激活荔枝花色苷生物合成关键基因LcDFR和LcUFGT1的启动子区域分析
16
作者 赖彪 王琪 +2 位作者 罗刚军 杜丽娜 王惠聪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51-2157,共7页
花色苷含量是荔枝果实呈现鲜红色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前人研究结果表明,LcMYB1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而影响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的积累,其中LcDFR和LcUFGT1是荔枝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但是LcMYB1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是否与结构... 花色苷含量是荔枝果实呈现鲜红色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前人研究结果表明,LcMYB1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而影响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的积累,其中LcDFR和LcUFGT1是荔枝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但是LcMYB1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是否与结构基因启动子结合以及具体结合区段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克隆和分析LcDFR和LcUFGT1的启动子区域并对其进行分段处理,利用双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探究LcMYB1与LcDFR和LcUFGT1的启动子的结合区域。结果表明,LcDFR起始密码子上游1927 bp和LcUFGT1起始密码子上游1584 bp的启动子上分别有3个可能的MYB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均显示LcMYB1可以结合LcDFR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904 bp到1425 bp包含有1个MYB-CORE元件的区域,LcMYB1与LcUFGT1基因启动子结合的区域是起始密码到上游610 bp,此区域包含有2个MYB-CORE元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LcMYB1通过与基因LcDFR和LcUFGT1启动子结合发挥调控作用,并缩小了结合位点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YB1 花色苷 LcDFR LcUFGT1 启动子
下载PDF
基因工程理论案例教学探索——以转基因植物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廖静静 《生物化工》 2022年第6期121-124,131,共5页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索基于案例教学的基因工程理论教学内容,阐述案例教学对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本文选择3个转基因植物的案例进行介绍,从试验的设计思路、采用的主要技术及原理和最终获得的试验结果等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索基于案例教学的基因工程理论教学内容,阐述案例教学对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本文选择3个转基因植物的案例进行介绍,从试验的设计思路、采用的主要技术及原理和最终获得的试验结果等方面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案例介绍,旨在为学生展示所学技术方法的使用环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所学技术及原理,提高学习兴趣及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案例教学 转基因植物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Ya-1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及其对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志祥 王殿东 +5 位作者 周亚林 王培 严婉荣 严蓓 罗路云 张卓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3-224,共12页
探究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Ya-1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辣椒受尖孢镰刀菌侵染后根际真菌群落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Ya-1为接种菌,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Ya-1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接种前,接种后10 d,2... 探究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Ya-1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辣椒受尖孢镰刀菌侵染后根际真菌群落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Ya-1为接种菌,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Ya-1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接种前,接种后10 d,20 d时受尖孢镰刀菌侵染后辣椒根际真菌群落变化。与FOC处理(C)相比,Ya-1+FOC(D)在第10天和第20天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77.93%和77.26%。同时接种枯草芽孢杆菌Ya-1和辣椒枯萎病菌组真菌α多样性在10 d和20 d时真菌香农指数均高于接种辣椒枯萎病菌组。在进行处理后真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同一时间点处理组和对照组真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接种辣椒枯萎病菌组和同时接种辣椒枯萎病菌和枯草芽孢杆菌Ya-1组也具有显著差异(P <0.05)。各处理土壤优势真菌种群分别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在10 d和20 d,接种病原菌(OTU_1)相对丰度在接种辣椒枯萎病原菌组和同时接种辣椒枯萎病菌组和枯草芽孢杆菌Ya-1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相比较接种辣椒枯萎病原菌组,OTU_1相对丰度降低,被孢霉菌(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升高。相比较对照组,接种辣椒枯萎病菌处理后连接数减少,而在加入枯草芽孢杆菌Ya-1处理后,正连接数降低。枯草芽孢杆菌Ya-1处理对辣椒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它也改变了接种病原菌辣椒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降低了真菌群落的复杂度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辣椒枯萎病 微生物群落 辣椒 根际 真菌
下载PDF
基于适配体-阳离子化合物诱导纳米金聚集比色法快速检测苏丹红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长勇 卢春霞 +2 位作者 陈霞 唐宗贵 党富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本研究以苏丹红Ⅲ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未修饰的纳米金传感信号,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作为纳米金聚集的诱导剂,构建了一种简单、经济、快速的苏丹红比色检测方法。在优化条件下评估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最后应... 本研究以苏丹红Ⅲ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未修饰的纳米金传感信号,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作为纳米金聚集的诱导剂,构建了一种简单、经济、快速的苏丹红比色检测方法。在优化条件下评估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最后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快速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国标法(GB/T 19681-2005)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在PDDA浓度20 nmol/L、适配体浓度5 nmol/L、反应时间4 min等优化条件下,纳米金吸光度比值(A_(650nm)/A_(530nm))与苏丹红Ⅲ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86),线性检测范围为3.13~50 ng/mL,可视化检测限为3.13 ng/mL,检测时间约为5 min。特异性分析显示,本方法对苏丹红Ⅰ、Ⅱ、Ⅲ和Ⅳ有高的特异性,与柠檬黄、日落黄、分散橙11等无交叉反应。将本方法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检测,加标回收率为85.4%~102.5%,相对标准偏差为3.37%~6.75%。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易读等优点,适用于批量样品中苏丹红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红 适配体 纳米金 比色分析
下载PDF
发酵法脱除萝卜红色素异味的菌种筛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阳晖 彭秀分 +5 位作者 余思瑾 黄洁 豆念 罗雪 李昌满 宁诗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4-151,共8页
为解决萝卜红色素中含有异味的问题,以萝卜红色素为研究对象,以感官评分和萝卜红色素含量为指标,筛选出能有效脱除萝卜红色素中异味的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脱味效果较佳的4株菌,分别为酿酒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米根霉,最佳... 为解决萝卜红色素中含有异味的问题,以萝卜红色素为研究对象,以感官评分和萝卜红色素含量为指标,筛选出能有效脱除萝卜红色素中异味的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脱味效果较佳的4株菌,分别为酿酒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米根霉,最佳质量比为2∶2∶1∶0;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pH5.0、发酵温度30℃、复配菌种接种量2%。在该条件下,萝卜红色素的感官评分为8.70±0.07,萝卜红色素的提取量为0.02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红色素 菌种 筛选 脱异味 发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