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与医院感染控制 被引量:8
1
作者 谭力权 姚小红 +1 位作者 罗灿平 黄秀良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3期18-20,共3页
总结了心血管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护理及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术前、术后护理体会。认为无菌技术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介入治疗 护理 医院感染
下载PDF
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通欢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19期53-53,55,共2页
目的:探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成立前为对照组,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成立后... 目的:探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成立前为对照组,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成立后为试验组。对比两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所需时间、不良结局出现率。结果:试验组不良结局总出现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试验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降低不良结局出现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 进门-球囊扩张时间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预后
下载PDF
以气促为首发表现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3
作者 张灿 邓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0期196-198,共3页
应激性心肌病是以急性短暂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临床上应激性心肌病常与急性心肌梗死难以区分,且在临床表现中难以鉴别。本文通过描述1例以气促为首发表现的应激性心肌病案例,汇报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 应激性心肌病是以急性短暂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临床上应激性心肌病常与急性心肌梗死难以区分,且在临床表现中难以鉴别。本文通过描述1例以气促为首发表现的应激性心肌病案例,汇报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复习应激性心肌病相关文献,并总结该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鉴别诊断。本病例提示以气促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应注意在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脑利钠肽前体、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等方面鉴别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和病毒性心肌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促 应激性心肌病 肌钙蛋白 脑利钠肽前体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林楚伟 周胜华 +4 位作者 戴海鹰 邓平 尹芝兰 关贤颂 夏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7期5039-5045,共7页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使移植部位大量肌纤维母细胞聚集,分泌大量胶原蛋白,从而使梗死后心脏得到有利修复,并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过程...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使移植部位大量肌纤维母细胞聚集,分泌大量胶原蛋白,从而使梗死后心脏得到有利修复,并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模拟心肌梗死后微环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②体内实验:将大鼠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PBS分别移植到梗死后心肌内,免疫细胞化学染色、PCR、Wester-blot等方法检测移植后大鼠心肌胶原蛋白Ⅰ、Ⅲ形成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微环境下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d可检测到培养基内有高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大鼠心肌部位可检测到肌纤维母细胞的聚集及胶原蛋白Ⅰ、Ⅲ表达。结果显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可促进胶原蛋白Ⅰ、Ⅲ的生成,从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心肌梗死 胶原蛋白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心房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汤长春 陈然 +2 位作者 张翼 曾向辉 彭珍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35-937,共3页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右心房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146例,按术后1年随访时程控仪获取的右心房起搏比例分为≥50%组(A组)66例和<50%组(B组)80例,比较两组术后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右心房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146例,按术后1年随访时程控仪获取的右心房起搏比例分为≥50%组(A组)66例和<50%组(B组)80例,比较两组术后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电图起搏QRS波时限、心房高频事件及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RAD、LVDd、RVD、LVEF、AMV、ATV及NT-proBNP的差异,以对数NT-proBNP为应变量拟和多元线性模型,探讨NT-proBNP与右心房起搏比例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电图起搏QRS波时限、心房高频事件及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RAD、RVD、LVDd、LVEF、AMV及A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LAD与A组比较显著减少[(32.1±4.7)mm vs(36.4±3.5)mm,P<0.05],血清NT-proBNP与A组比较显著减少[(231.5±86.7)pg/ml vs(318.4±67.8)pg/m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NT-proBNP的因素为高右心房起搏比例(P<0.01)。结论在Ⅲ度AVB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右心房起搏比例增多而升高,右心房起搏比例增多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右心房起搏比例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功能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后TIMI血流Ⅲ级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 被引量:8
6
作者 叶国红 关贤颂 +1 位作者 戴海鹰 蒋路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564-568,共5页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溶栓后TIMI血流Ⅲ级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择期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53例在外院行溶栓治...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溶栓后TIMI血流Ⅲ级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择期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53例在外院行溶栓治疗成功后转入长沙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示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Ⅲ级的STEMI患者,根据处理措施分为早期PCI组(即溶栓后24 h内行PCI者,74例)和择期PCI组(起病7~9 d后行择期PCI者,79例)。比较两组患者30 d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症状、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心源性休克,6个月和12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死亡,以及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PCI组行PCI的患者共70例(70/74,94.6%),择期PCI组行PCI的患者共67例(67/79,84.8%),两组患者PCI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早期PCI组血栓抽吸[17.1%(12/70)比6.0%(4/67),P=0.024]、PCI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81.4%(57/70)比64.2%(43/67),P=0.003]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择期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慢血流无复流[8.6%(6/70)比1.5%(1/67)]患者比例在早期PCI组中亦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早期PCI组和择期PCI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在随访30 d[12.2%(9/74)比13.9%(11/79),P=0.747]、6个月[8.1%(6/74)比7.7%(6/78),P=0.924]、12个月[10.8%(8/74)比11.5%(9/78),P=0.887]时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期PCI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较择期PCI组[17.6%(13/74)比12.7%(10/79)]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结论 STEMI溶栓成功后CAG示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Ⅲ级的患者,早期PCI不能降低30 d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对长期死亡率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无明显改善,且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然 谢洪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59-1061,共3页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病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147例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9例)不稳定心绞痛(52例)和心肌梗死(86例)3组,对比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危险因...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病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147例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9例)不稳定心绞痛(52例)和心肌梗死(86例)3组,对比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危险因素的评价。结果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大量吸烟史为其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损伤以左前降支单支病变最多占63.6%,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多占72.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13例C A G无明显狭窄占8.8%,4例系变异型心绞痛,9例系急性心肌梗死。结论中青年C H D患者吸烟为其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单支受累为主,狭窄程度重,部分患者C A G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成年人
下载PDF
硫化氢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邓平 赵正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2期146-148,共3页
关键词 硫化氢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 再灌注 高血压 肺性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人软骨糖蛋白39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周言 黄红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5期383-386,共4页
心血管疾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死率而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3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患者也有350万。
关键词 YKL-40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心力衰竭
下载PDF
Th17细胞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超 黄红光 任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1期73-75,共3页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和免疫密切相关。辅助T细胞17(Th17)是初始CD4^+T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分化而成的,在炎症、自身免疫、过敏、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h17细胞分泌许多细胞因子介导炎性反应的发...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和免疫密切相关。辅助T细胞17(Th17)是初始CD4^+T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分化而成的,在炎症、自身免疫、过敏、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h17细胞分泌许多细胞因子介导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从而参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力衰竭等)的发病机制。本文对Th17细胞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炎症 免疫 TH17细胞
下载PDF
美托洛尔对高血压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 被引量:3
11
作者 申强 邓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01-403,共3页
关键词 美托洛尔 高血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半乳凝素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超 黄红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229-232,共4页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多发疾病之一。其中,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早期诊断及快速评估对其治疗及预后的改善极为重要。现阶段已存在许多生物标志物如脑钠肽(brain nitric peptide,BNP)/N末端脑钠肽前...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多发疾病之一。其中,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早期诊断及快速评估对其治疗及预后的改善极为重要。现阶段已存在许多生物标志物如脑钠肽(brain nitric peptide,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itric peptide,NT-pro B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半乳凝素3 炎症 纤维化
下载PDF
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关贤颂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6期97-98,共2页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58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周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62例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58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周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62例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1周开始口服4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服药前及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术后12 h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Ⅱ、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0%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急性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Q和IL-6的变化及芪苈强心胶囊对其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芝兰 邓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720-722,共3页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芪苈强心胶囊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0例CHF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将CHF患者随机分...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芪苈强心胶囊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0例CHF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将CHF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重复上述检测。[结果]CHF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心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经4周治疗后芪苈强心胶囊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TNF-d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LVEF则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芪苈强心胶囊具有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血液 慢性病 心力衰竭 充血性/A液 肿瘤坏死因子n/分析
下载PDF
神经外科ICU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与管理的证据总结
15
作者 龚艳辉 周兰 +2 位作者 张灿芝 陈秋 刘畅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ICU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及管理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整合和总结。方法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澳大利亚JBI(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研究中心数据库、Cochr...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ICU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及管理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整合和总结。方法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澳大利亚JBI(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研究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关于神经外科ICU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及管理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2021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评价、进行证据提取及整合。结果通过整理、合并,汇总了风险评估时机及方法、预防策略及方法、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健康指导4个方面的17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关于神经外科ICU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提供了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管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 预防 循证护理 最佳证据
下载PDF
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窦性心律震荡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国红 戴海鹰 +1 位作者 夏欣 李勋 《右江医学》 2016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震荡(HRT)和微伏级T波电交替(m TWA)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60例,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震荡(HRT)和微伏级T波电交替(m TWA)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60例,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采用时域法检测m TWA,比较两组的差别;同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心源性猝死,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非猝死性心血管死亡,评估死亡组与存活组,死亡各亚组之间HRT及m TWA的差异性。结果死亡组m TWA及HRT2明显升高。其中心源性猝死亚组m TWAmax和HRT2异常较非猝死组明显升高;而06:00 m TWA(WF1/8)则以非心源性猝死组为高。COX回归分析发现,LVEDD、HRT2、m TWA(06:00 AM)为最有意义的独立致死因子;LVEDD、HRT2、m TWA(100次/分)和室性早搏数量为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异常TO/TS联合m TWA(100次/分)大于64.5 mc V则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RR,28.5(95%CI 4.2-138.5),P〈0.001]及心源性猝死风险[RR,62.5(95%CI 6.2-516.5),P〈0.001]。当三个危险因素均出现时其增加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居中。LVEDD大于60 mm和HRT2能更好地预测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结论当患者HRT和m TWA异常时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波电交替 窦性心律震荡 扩张型心肌病 猝死
下载PDF
综合护理联合院外随访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及SAS评分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艳芬 马秀琴 +2 位作者 彭巧 谭慧 黄梨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3期163-163,166,共2页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联合院外随访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及SAS评分影响。方法:2017年4月-2019年1月收治慢性心衰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综合护理联合院外随访,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SAS评分结...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联合院外随访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及SAS评分影响。方法:2017年4月-2019年1月收治慢性心衰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综合护理联合院外随访,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SAS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联合院外随访在慢性心衰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在临床的实用价值显著,应广泛地推荐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院外随访 慢性心衰 效果 SAS评分
下载PDF
S100A1蛋白基因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焕 邓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3期302-305,共4页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S100A1蛋白高度特异性表达于心肌细胞,在心力衰竭时,其表达明显降低。S100A1蛋白可具有抑制心肌程序性细胞死亡、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及增强心肌细胞收缩力的作用。近年来,许多...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S100A1蛋白高度特异性表达于心肌细胞,在心力衰竭时,其表达明显降低。S100A1蛋白可具有抑制心肌程序性细胞死亡、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及增强心肌细胞收缩力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S100A1蛋白高表达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A1蛋白 心力衰竭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尼可地尔与丹参多酚酸盐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4期508-509,共2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与丹参多酚酸盐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尼可地尔治疗,研究组采用...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与丹参多酚酸盐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尼可地尔治疗,研究组采用尼可地尔与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与单一使用尼可地尔治疗相比,采用尼可地尔与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丹参多酚酸盐 冠心病心绞痛 效果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脉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赵云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12期2406-2408,共3页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院1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56例和晚发冠心病组64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院1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56例和晚发冠心病组64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肥胖情况等。[结果]早发冠心病组中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血清总胆固醇,肥胖发生率高于晚发冠心病组;而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低于晚发冠心病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发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以左前降支(LAD)多见,晚发冠心病组以多支病变为主。[结论]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均是早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单支病变为主,以累及LAD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