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1
作者 王庚 张镓 +9 位作者 王欣 黄媛 毛镭篥 韩红 张馨霏 伍博深 连荷清 方喆君 李柏蕤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外周血涂片 手工推片 机器推片
下载PDF
PBL案例教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方续方 梁珏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35期142-145,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PBL案例教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期间入校的45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该组学生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入校的48名临... 目的分析研究PBL案例教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期间入校的45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该组学生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入校的48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作为观察组,该组采用PBL案例教学法,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学生期末考试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案例教学法用于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等,教学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 案例教学 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检验专业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恶性肿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F_(1+2)、TF+MP、TAT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朱秋良 王菊香 +1 位作者 陈晰 杨晓刚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恶性肿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_(1+2))、组织因子阳性微粒(TF+M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长沙市第三医院64例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恶性肿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_(1+2))、组织因子阳性微粒(TF+M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长沙市第三医院64例恶性肿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n=32)、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以低分子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血流速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F_(1+2)、TF+MP、TAT水平,分析血浆F_(1+2)、TF+MP、TAT水平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下肢周径差、血流速度、APTT、P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65.63%)(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周径差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P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_(1+2)、TF+MP、TA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F_(1+2)、TF+MP、TAT水平与症状改善时间、下肢周径差呈正相关,与血流速度、APTT、PT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与对照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浆F_(1+2)、TF+MP、TAT水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F_(1+2)、TF+MP、TAT水平,促进症状改善,有效减小下肢周径差,改善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疗效显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瑞替普酶 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 血液凝固因子
原文传递
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晓刚 盛赠美 朱秋良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720-724,共5页
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联合甲氨蝶呤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长沙市第三医院56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联合甲氨蝶呤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长沙市第三医院56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ICE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肿瘤控制率、毒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miR-451a及miR-15a表达水平、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血清肿瘤标志物[β_(2)微球蛋白(β_(2)-MG)、糖类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两组miR-15a较治疗前降低,miR-451a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miR-15a低于对照组,miR-451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降低,CD8^(+)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25、LDH及β_(2)-M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6、9、12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DLBCL可通过调节血清miR-451a、miR-15a表达,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及对免疫损害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甲氨蝶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miR-451a miR-15a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细菌学与血浆巨噬细胞刺激蛋白表达及肺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镓 魏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痰细菌学与血浆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表达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6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74例(急性加重期组),...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痰细菌学与血浆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表达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6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74例(急性加重期组),稳定期患者52例(稳定期组),同期选取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MSP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检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对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痰液进行痰菌培养,并根据痰菌培养结果将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分为革兰阳性球菌组28例、革兰阴性杆菌组31例及真菌组15例,分析痰细菌学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组血浆MSP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稳定期组血浆MSP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加重期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球菌组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微球菌3例、草绿色链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16例;革兰阴性杆菌组主要为:不动杆菌5例、肠杆菌3例、克雷伯菌18例、假单胞菌5例;真菌组主要为:酵母菌15例。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痰细菌学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均相关(rho=0.288、0.511;P均<0.05)。结论痰细菌学、血浆MSP及FEV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评估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且痰细菌学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痰细菌学培养 巨噬细胞刺激蛋白 呼吸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