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诊疗模式联合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丽玲 魏明阳 +1 位作者 孙慧 张建斌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2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70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70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教学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名。对照组使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使用MDT模式联合PBL教学法,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评分、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92.74±2.31)分、操作成绩(93.68±2.04)分、病案成绩(93.07±2.25)分均高于对照组(83.08±5.72)分、(82.54±5.41)分、(82.84±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0、9.821、8.589,P均<0.05)。观察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人文关怀、临床判断、卫教咨询、组织效能和整体表现等Mini-CEX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DT模式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实习生的成绩,还能提高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增进对教学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实践教学 多学科诊疗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 应用效果
下载PDF
Mini-CEX结合PBL教学在神经内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晓慧 魏明阳 张建斌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第23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结合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神经内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结合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神经内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的2016级五年制本科学生79名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39)。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配合PBL教学,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Mini-CEX教学,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实习生Mini-CEX评分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入科时,两组实习生Mini-CEX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时,两组Mini-CEX各项评分较入科时均有提升,但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教学满意度为97.50%,较对照组教学满意度84.62%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实习生临床教学过程中应用Mini-CEX结合PBL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CEX PBL 神经内科 实习
下载PDF
个性化康复辅导干预模式在神经内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3
作者 白晶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1583-1585,共3页
目前,针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集中于临床治疗(如急救治疗、对症药物干预及手术治疗等)和早期康复训练。其中,由于此类疾病被认为不仅具有明显的生理症状,且可能并发有多种不良心理症状。故在进行康复干预时应综合评估并实施全面... 目前,针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集中于临床治疗(如急救治疗、对症药物干预及手术治疗等)和早期康复训练。其中,由于此类疾病被认为不仅具有明显的生理症状,且可能并发有多种不良心理症状。故在进行康复干预时应综合评估并实施全面的康复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疾病 早期康复训练 急救治疗 内科患者 干预模式 个性化 应用 辅导
下载PDF
貌似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生殖细胞瘤一例
4
作者 张丽玲 孙慧 +2 位作者 张世敏 武雷 黄德晖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5-247,共3页
颅内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germinoma)是一种源于原始胚胎细胞的脑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发生于松果体、鞍上区,少部分发生于脑实质内如基底节区,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2%[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 颅内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germinoma)是一种源于原始胚胎细胞的脑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发生于松果体、鞍上区,少部分发生于脑实质内如基底节区,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2%[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累及脑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生殖细胞瘤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共济失调1例误诊原因分析
5
作者 刘超宇 张建斌 王俊娟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俗称“肺宝三效片”,可用于缓解由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所导致的支气管痉挛,该药品成分中的苯妥英钠治疗浓度(10~20 mg·mL^(-1))和毒性浓度(20 mg·mL^(-1)及以上)非常接近,长期大量服用可导致药...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俗称“肺宝三效片”,可用于缓解由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所导致的支气管痉挛,该药品成分中的苯妥英钠治疗浓度(10~20 mg·mL^(-1))和毒性浓度(20 mg·mL^(-1)及以上)非常接近,长期大量服用可导致药物蓄积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济失调 苯妥英钠 毒性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常宝 张建斌 王素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0-641,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01/2008-12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组,8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01/2008-12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组,8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TNF-α及sI-CA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脑梗死组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增高(P<0.01);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及sICAM-1水平均较轻度损伤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重度损伤组患者TNF-α及sICAM-1水平较中度损伤组明显增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TNF-α及sICAM-1表达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线性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618、0.613和0.606。结论:IL-1β、TNF-α及sICAM-1互相作用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再灌流损伤。对它们的监测可为早期临床治疗及康复干预提供试验指标,以便控制脑卒中的进展及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
原文传递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斌 李晓慧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SD雄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干预组(CIT组,又分干预14 d组和21 d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SD雄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干预组(CIT组,又分干预14 d组和21 d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使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别于术后14 d和21 d按不同的实验时间点,使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直径、密度和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免疫组化染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表达。结果模型制作后,干预14 d组和干预21 d组内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如下:术后14 d mNSS评分,生理盐水组评分为(6.57±1.13)分,干预14 d组评分为(4.39±0.92)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21 d mNSS评分,干预21 d组[(3.23±0.55)分]较干预14 d组[(4.14±0.74)分]明显降低(P<0.01)。术后14 d三维共聚焦结果显示:药物干预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见效。术后14 d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显示:相对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干预14 d组和干预21 d组血浆VEGF浓度显著增加,药物干预后的实验组VEGF蛋白水平可显著增高。术后14 d免疫组化分析法显示:干预21 d组缺血脑组织VEGF表达显著性高于干预14 d组(P<0.01)。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损伤和改善神经功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药物干预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强,其机制可能与VEGF介导的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脑缺血 神经保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秦蔚 任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4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型计算各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杓型血压与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型计算各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杓型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血压昼夜节律
下载PDF
肌电图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玲玲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经临床综合诊断后被确诊的1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32例患者均进行肌电图检查。然后,观...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经临床综合诊断后被确诊的1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32例患者均进行肌电图检查。然后,观察这些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的结果。结果:使用肌电图检查对这132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43.93%(58/132)。这132例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的结果为:其肌电图均有异常表现;其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异常率为47.7%(63/132),胫总神经MCV的异常率为58.3%(77/132),正中神经MCV的异常率为44.7%(59/132),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异常率为48.5%(64/132),尺神经MCV的异常率为43.9%(58/132),尺神经SCV的异常率为63.6%(84/132)。结论:肌电图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序贯替罗非班治疗对溶栓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丽雅 张金 牛腾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序贯替罗非班治疗对静脉溶栓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接受替罗非... 目的探讨序贯替罗非班治疗对静脉溶栓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接受替罗非班、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和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基线特征差异。主要评价指标是远期预后,即发病3个月时预后良好(mRS≤2分)的比率。次要结果是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及临床疗效。结果3个月时,替罗非班组的远期功能良好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的早期神经功能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第7 d,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 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治疗对SAO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AIS患者溶栓再通治疗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小动脉闭塞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彩霞 李晓慧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病因,抗血小板是基础治疗,但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并未完全覆盖所有血小板聚集的信号通路。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新的抗血小板药物,起效快,半衰期短,具有可逆性,通过阻...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病因,抗血小板是基础治疗,但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并未完全覆盖所有血小板聚集的信号通路。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新的抗血小板药物,起效快,半衰期短,具有可逆性,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途径发挥作用。替罗非班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成熟,但在脑血管领域仍属于探索阶段,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本文对目前的关于替罗非班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卒中 血管内介入术 神经功能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建斌 张丽玲 +1 位作者 刘旭峰 柏雪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099-6100,共2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肌电组、电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技...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肌电组、电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技术,4 w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法(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疗效。结果治疗4 w后,所有患者FMA、M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疗效值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01);而且综合组各项指标的改善较另外两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脑梗死能进一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肌电生物反馈 电针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晓雁 魏建宏 +4 位作者 任旭 刘晗睿 琚小红 段圣杰 肖志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3653-3654,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变化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外周血Treg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进行分组,比...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变化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外周血Treg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的差异;对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患者外周血Ox-LDL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凋亡染色确定Ox-LDL对Treg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在不同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与患者外周血Ox-LDL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2=0.500 5;P<0.01);Ox-LDL可诱导Treg细胞出现凋亡,且随着Ox-LDL浓度的升高,凋亡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结论 Ox-LDL可通过诱导Treg细胞凋亡进而导致ACI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外周血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脑脉泰胶囊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建斌 张丽玲 吴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4期2270-2272,共3页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8例ATCI患者进行了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的常...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8例ATCI患者进行了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用脑脉泰胶囊治疗前、治疗28 d后进行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 I),并对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病灶一侧CVD I中,脑血流量(Q)及血流速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管阻力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治疗ATCI患者疗效好,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作为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泰胶囊 脑梗死 脑循环动力学参数 疗效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建斌 张丽玲 +1 位作者 王素芳 吴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5期14-16,共3页
目的为观察和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6例该病患者进行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把患者分为两组,同样接受脑梗死的基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生理盐水250ml加... 目的为观察和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6例该病患者进行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把患者分为两组,同样接受脑梗死的基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均以14d为1个疗程。对患者进行丹红注射液治疗前、治疗后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I)。结果①丹红注射液组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组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1%;②丹红注射液组患者病灶一侧CVDI中,脑血流量(Q)及血流速度(V)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较对照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血管阻力(R)、弹性及临界压力(CP)经丹红注射液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较病灶对侧大脑差异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脑梗死 脑循环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MP-2、MMP-9和血脂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晓雁 肖志杰 +1 位作者 申亚巍 魏伟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9-161,共3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探究辛伐他汀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MP-2、MMP-9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以及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 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探究辛伐他汀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MP-2、MMP-9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以及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n=70)予常规治疗,口服非诺贝特;实验组(n=70)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1个月为1个疗程。6个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MMP-2、MMP-9、血脂、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MMP-2、MMP-9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RP及IL-6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MMP-2、MMP-9、血脂、CRP及IL-6水平,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脑动脉粥样硬化 MMP-2 MMP-9 血脂 CRP IL-6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及体重指数与压疮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媛媛 杨艳 +2 位作者 郝育红 史卫霞 贾薇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体重指数与压疮Brade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未发生压疮的脑卒中患者,应用入院评估单、Braden评分表对其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同时测量所有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以及计算体重指数,分析皮...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体重指数与压疮Brade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未发生压疮的脑卒中患者,应用入院评估单、Braden评分表对其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同时测量所有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以及计算体重指数,分析皮下脂肪厚度、体重指数与压疮Brade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与压疮Braden评分具有相关性(r=0.2196,P<0.05);体重指数与压疮Braden评分具有相关性(r=0.2302,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和体重指数均与压疮Braden评分有相关性,认为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的相关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 体重指数 压疮 BRADEN评分
下载PDF
立普妥治疗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8
作者 段圣杰 李昆屯 +3 位作者 任旭 琚小红 胡晓雁 刘晗睿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较长期随诊观察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脂脉康胶囊等非他汀类... 目的:本研究旨在较长期随诊观察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脂脉康胶囊等非他汀类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共有74例患者最终完成了12月的随诊观察。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0例,对照组34例,两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治疗6个月以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时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斑块积分下降,而对照组积分增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如无严重不良反应应坚持长期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检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建斌 李晓慧 +1 位作者 张丽玲 吴丽丽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4.26±1.02)μmol/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2.86±1.15)μ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1.24±0.69)μ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