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模拟及分析
1
作者 徐琛 王丹 +9 位作者 薛振山 姜明 李濡旭 王孝海 秦树林 邹元春 吕宪国 武海涛 张仲胜 刘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5-1274,共10页
吉林省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近年气候变化导致吉林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因此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对沼泽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吉林省沼泽湿地6601个样点的30种优势植物分布数据... 吉林省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近年气候变化导致吉林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因此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对沼泽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吉林省沼泽湿地6601个样点的30种优势植物分布数据和19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SSDMs模拟了现状年(1981—2010年)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对各物种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并对21世纪末(2071—2100年)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3-7.0,SSP5-8.5)优势沼泽湿地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湿季度的降水量、土壤pH和最温暖月份的最高温度。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不均匀,东部物种丰富度高于西部,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为敦化市;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范围缩小,物种丰富度降低;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大部分现存已经被保护,模拟发现的一些适宜分布区和未来气候风险区,在保护网络建设时应予以考虑保护。期望研究结果为吉林省沼泽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物种分布模型 吉林省 沼泽湿地 优势植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吉林省2000-2018年生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鹏 王镜植 +3 位作者 李春景 金日 朱卫红 焉恒琦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1年第4期82-89,共8页
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0和2018年土地覆被数据,对吉林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生境质量指数划分出差、较差、中、良和优5个等级,对吉林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深入研究生境质量对土地覆被变化的... 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0和2018年土地覆被数据,对吉林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生境质量指数划分出差、较差、中、良和优5个等级,对吉林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深入研究生境质量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2000—2018年,吉林省土地流转主要为林地转为耕地、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转为林地间。18年间吉林省生境质量均值在0.73左右,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主要与林地面积波动较小有关。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变化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局域集聚的特征,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春市附近,热点区仅有四平市的龙潭区,其余地区生境质量变化空间集聚状况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对吉林省的生境保护及土地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覆被变化 生境质量 吉林省
下载PDF
拉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洪超 吕军 +2 位作者 王铭 李兴丽 郭蒙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6期38-41,I0003,共5页
拉林河为松花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张广才岭山脉的老爷岭,流域内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拉林河流域1976-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 拉林河为松花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张广才岭山脉的老爷岭,流域内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拉林河流域1976-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域内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趋于减少;耕地是拉林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转为耕地是其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类型;1976-2015年整个流域景观斑块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集中分布的趋向性愈加明显。拉林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等,使流域生态环境更加趋于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 景观格局 拉林河流域
下载PDF
长白山区金川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韩园园 王铭 +3 位作者 王升忠 董彦民 刘双双 徐志伟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1-678,共8页
土壤酶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影响着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长白山区金川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8月17日,分别采集臌囊薹草(Carex schmidtii)草丘、丘间和油桦(Betula fruti... 土壤酶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影响着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长白山区金川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8月17日,分别采集臌囊薹草(Carex schmidtii)草丘、丘间和油桦(Betula fruticosa)群落下0~50 cm深度土壤,测定其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1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0~10cm深度,油桦群落下土壤中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平均值为(2 116.78±65.41) nmol/(g·h),显著高于臌囊薹草草丘和丘间土壤(n=3,p〈0.05);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4 786.57±738.84) nmol/(g·h)和(8.98±0.377) nmol/(g·h),显著高于臌囊薹草丘间土壤(n=3,p〈0.05),与草丘土壤无显著差异(n=3,p〉0.05);油桦群落下的土壤中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平均值为(615.67±43.49) nmol/(g·h),显著低于臌囊薹草草丘土壤(n=3,p〈0.05)。在臌囊薹草草丘土壤中,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高于丘间土壤(n=3,p〈0.05)。在0~50 cm深度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在臌囊薹草草丘和丘间呈单峰型变化,而在油桦群落下的土壤中基本保持不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臌囊薹草草丘和丘间10~20 cm深度土壤中达到最大,而在油桦群落下的0~10 cm深度土壤中最大。在臌囊薹草群落草丘和油桦群落下的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波动变化,而在臌囊薹草丘间土壤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 土壤酶活性 植物群落 草丘微地貌
原文传递
长白山区苔草泥炭沼泽植物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铭 李兴丽 +4 位作者 董彦民 王升忠 刘波 姜明 王国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8-2146,共9页
本研究以长白山区典型苔草沼泽为对象,分析了密丛型苔草(瘤囊苔草、乌拉草)沼泽和疏丛型苔草(毛苔草)沼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3种苔草沼泽植物群落共有83个物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乌拉草沼泽有71个物种,瘤囊苔草沼泽有61个... 本研究以长白山区典型苔草沼泽为对象,分析了密丛型苔草(瘤囊苔草、乌拉草)沼泽和疏丛型苔草(毛苔草)沼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3种苔草沼泽植物群落共有83个物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乌拉草沼泽有71个物种,瘤囊苔草沼泽有61个物种,毛苔草沼泽有26个物种。密丛型苔草沼泽植物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疏丛型苔草沼泽,且密丛型苔草沼泽草丘位置的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丘间位置;草丘的物种丰富度与草丘的高度、基面积和表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草丘对苔草沼泽的物种多样性维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草丘和丘间的水分、养分(有机碳、总氮、总磷、碳氮比)及枯落物厚度的差异是影响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在密丛型苔草沼泽中,草丘微地貌主要通过增加表面积和生境异质性来促进沼泽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功能。鉴于其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维持功能,密丛型苔草可以作为退化泥炭沼泽植被恢复的优选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草泥炭沼泽 草丘 物种多样性 瘤囊苔草 乌拉草
原文传递
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逯炳君 徐志伟 +4 位作者 董彦民 李鸿凯 刘双双 王铭 王升忠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为了了解吉林省湿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在吉林省选择了26处湿地,于2015~2016年7~8月,采集各湿地的地表水样品,测定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其它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26... 为了了解吉林省湿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在吉林省选择了26处湿地,于2015~2016年7~8月,采集各湿地的地表水样品,测定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其它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的硝态氮和氨氮含量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偏小;东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氨氮含量大部分符合地表水Ⅱ类水域标准,但是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氨氮污染较严重;东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的氮以氨氮为主,而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的氮以硝态氮为主;东部山区草本沼泽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都相对最大,木本-泥炭藓沼泽和木本-草本沼泽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依次减小;西部平原区盐沼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都大于湖泊;东部中、低山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海拔正相关;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分别与溶解氧含量和pH显著相关;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与海拔、水温和pH显著正相关,氨氮含量与水温和pH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氨氮 地表水 空间分布 吉林省
原文传递
长白山白江河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云萍 刘石宁 +2 位作者 徐志伟 董彦民 王升忠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5-452,共8页
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10日、7月4日、8月4日、9月7日和10月12日,在天然泥炭沼泽和排水泥炭沼泽(指经过排水的泥炭沼泽)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 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10日、7月4日、8月4日、9月7日和10月12日,在天然泥炭沼泽和排水泥炭沼泽(指经过排水的泥炭沼泽)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和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土样的理化指标,分析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质量比为344.57~405.84 g/kg,其比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25%左右;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略大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分别为0.83×10~3~1.56×10~3nmol/(g·h)和0.26×10~3~0.38×10~3nmol/(g·h),其显著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为1.49×10~3~8.28×10~3nmol/(g·h),9月7日和10月12日其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 水解酶 氧化酶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水文管理措施对长白山区恢复泥炭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婧 段磊磊 +4 位作者 王铭 王升忠 陈聪 李鸿凯 李兴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8-954,共7页
以长白山区天然泥炭地、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高水位、高-低水位循环和低水位)及退化泥炭地(弃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文管理措施对恢复泥炭地表层土壤(0~10 cm)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泥炭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 以长白山区天然泥炭地、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高水位、高-低水位循环和低水位)及退化泥炭地(弃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文管理措施对恢复泥炭地表层土壤(0~10 cm)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泥炭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泥炭地>恢复泥炭地>退化泥炭地;退化泥炭地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天然泥炭地和恢复泥炭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天然泥炭地最低。在恢复泥炭地,随着恢复区管理水位的下降,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逐渐降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高-低水位循环恢复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水位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位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DA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共可解释研究区土壤酶活性变异的81.2%,水位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酶活性的主控因子。适宜的水文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退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氮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提升土壤的生态功能,加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泥炭地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 被引量:34
9
作者 姜明 邹元春 +6 位作者 章光新 佟守正 武海涛 刘晓辉 张仲胜 薛振山 吕宪国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9-287,共9页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湿地研究源远流长。现代湿地科学发源于湖沼学,中国湿地科学历经60 a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从学科定义和分支、研究对象和内容、应用领域概述了湿...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湿地研究源远流长。现代湿地科学发源于湖沼学,中国湿地科学历经60 a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从学科定义和分支、研究对象和内容、应用领域概述了湿地科学的学科体系,从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湿地监测等方面评述了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并据此提出了未来优先研究领域。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赋予湿地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中国湿地科学研究得到了大力发展,并已经跻身于国际湿地科研队伍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体系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优先领域 新阶段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分子结构特征与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0
作者 张仲胜 李敏 +5 位作者 宋晓林 薛振山 吕宪国 姜明 武海涛 王雪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虽然目前在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全球等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在分子尺度上探究气候因子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库化学结构特征影响机制方面却鲜有研究...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虽然目前在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全球等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在分子尺度上探究气候因子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库化学结构特征影响机制方面却鲜有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气候因子变化及其导致的环境、生态因子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库分子结构特征的关系。气温升高不仅将改变土壤中源自植物部分的有机碳来源特征,同时也会将加速土壤木质素等碳组分分解,排水或者旱化引起有机质分解加速,土壤中C=O键增加。植被演替、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等与气候变化密的切相关的生态因子则会影响输入土壤植被残体性质,加速糖类、脂类及木质素分解、并改变有机碳结构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土壤中有机碳稳定性与分子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土壤中具有高的苯环结构(芳香族化合物)及O-烷基碳通常表明土壤碳库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之前认为较为稳定的木质素等结构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可能并不稳定。未来研究中应着重关注与土壤有机碳分子标志物的识别与生态意义判读、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转换过程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大尺度环境/生态过程与碳库分子结构转变的耦合机制及新的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辨识技术及判读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碳库 分子结构 稳定性
下载PDF
13CO2脉冲标记植物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霍莉莉 安毅 邹元春 《土壤科学》 2018年第3期60-67,共8页
为了探讨植物13C标记的方法及其效果,采用13CO2脉冲标记法对湿地植物及由其垦殖而来的旱田主栽作物大豆进行了标记。结果显示:经过四次标记,湿地植物和大豆植株δ13C值分别从?16.43‰和?28.33‰增加到1185.62‰和1311.82‰;Atom%13C分... 为了探讨植物13C标记的方法及其效果,采用13CO2脉冲标记法对湿地植物及由其垦殖而来的旱田主栽作物大豆进行了标记。结果显示:经过四次标记,湿地植物和大豆植株δ13C值分别从?16.43‰和?28.33‰增加到1185.62‰和1311.82‰;Atom%13C分别比未标记的湿地植物和大豆植株高1.198倍和1.34倍,湿地植物根、茎和叶的Atom%13C比未标记增加了1.03、1.78和0.91倍,大豆根、茎和叶的Atom%13C比未标记增加了1.20、2.19和2.99倍,大豆较湿地植物标记效果更好。湿地植物和大豆Atom%13C呈现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的趋势,大豆更明显。随标记次数(生育期)增加,湿地植物根Atom%13C先增加后降低,茎逐渐增加,叶先降低后增加;大豆根和茎Atom%13C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叶逐渐增加,同种植物各器官在不同生育期13C情况不同。13CO2脉冲标记法标记湿地植物和大豆效果良好,简单易行,实用可靠。同种标记方法和标记条件下,不同植物标记效果有差异,同类植物不同器官标记效果不同,同类植物相同器官不同标记时间的标记效果亦有不同,据此可根据需求调整标记原材料用量、标记时间和标记频率等,达到标记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标记 湿地 大豆 13C丰度
下载PDF
铁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王璐莹 秦雷 +2 位作者 吕宪国 姜明 邹元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050,共10页
土壤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可反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在众多的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因子中,铁在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方面发挥着"捕获"有机碳并形成"锈汇"的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土壤中... 土壤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可反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在众多的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因子中,铁在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方面发挥着"捕获"有机碳并形成"锈汇"的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土壤中有机碳的固持机制主要包括团聚体的物理保护、矿物质的化学保护、微生物的生物保护以及有机碳自身的保护,并以前两者为主,且铁紧密地参与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保护机制中的结论。这说明铁在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铁通过促进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碳发生共沉淀和吸附作用以及影响微生物活性的方式分别参与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保护机制中。有机碳自身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一部分有机碳的抗分解性。建议今后更多地关注氧化还原性质活跃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的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固持及碳汇功能恢复机制,更加注重不同机制的定量化研究及重要性对比研究,加强模拟实验研究,更好地实现理论服务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铁氧化物 团聚体 共沉淀 吸附 微生物
下载PDF
湿地景观生态美学感知与评估体系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明阳 邹元春 +2 位作者 于晓菲 于寒 姜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0-706,共7页
湿地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是,目前还罕有从美学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从景观生态美学视角出发,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审美感知分析,以生态美学审美观为指导,构建出属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特有的生态价值体系... 湿地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是,目前还罕有从美学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从景观生态美学视角出发,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审美感知分析,以生态美学审美观为指导,构建出属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特有的生态价值体系和审美价值体系,对湿地中的非生物与生物环境进行生态美学评估,以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进行了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研究是一种双目标定位研究,一方面是满足人对湿地生态指标的客观量化,另一方面是满足人对湿地审美指标的主观量化。这种感知与评估对湿地恢复或重建过程中景观生态美学规划与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评估了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美学现状,明确指出其未来提升优化的具体方向,对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价值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景观 景观生态美学 感知 评估体系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冻融循环对金川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嘉鸿 郭彤 +3 位作者 董彦民 王升忠 汪祖丞 徐志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63-2773,共11页
冻融作用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碳氮循环过程。以长白山金川泥炭沼泽0—15 cm和15—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冻融交替模拟实验。实验设置两个冻融幅度(-10—10℃和-5—5℃)。经过0/1/3/5/7/15次冻融循环后,分别采用氯仿熏蒸法... 冻融作用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碳氮循环过程。以长白山金川泥炭沼泽0—15 cm和15—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冻融交替模拟实验。实验设置两个冻融幅度(-10—10℃和-5—5℃)。经过0/1/3/5/7/15次冻融循环后,分别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法测定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量及磷脂脂肪酸含量,并与未进行冻融处理的FTC(0)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01)。15次冻融交替作用后,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均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两种冻融模式下,各类型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冻融作用显著改变了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比值(-5—5℃,0—15 cm土壤除外),增加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5—5℃冻融作用下,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变幅大于-10—10℃,土壤MBC的变化则与其相反,在-10—10℃变化幅度更大。两种冻融幅度下MBC与大部分微生物群落在15—30 cm土壤的变幅更大,这说明冻融作用对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冻融次数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各类型磷脂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与MB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DO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冻结作用促进了微生物的死亡,为融化期微生物生存提供更多碳源与营养物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冻融期间各类型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降低,可能会降低泥炭沼泽土壤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室内模拟实验 泥炭沼泽 磷脂脂肪酸 土壤有机碳、氮
下载PDF
不同水盐条件对三江藨草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超凡 燕红 +5 位作者 潘丽铭 姚明远 刘庚 李伟东 齐巍 马琼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580-6587,共8页
水、盐条件是盐沼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莫莫格湿地优势植物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盐条件及其交互作用对湿地植物三江藨草功能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以期加深对... 水、盐条件是盐沼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莫莫格湿地优势植物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盐条件及其交互作用对湿地植物三江藨草功能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以期加深对湿地盐渍化背景下内陆盐沼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的了解,为指导湿地水盐管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实验采用室内模拟控制水盐条件的方法,设置盐度(300、1000、2000、3000、4000 mg/L和5000 mg/L)和水位(-10,0,20,40,60 cm和80 cm)各6个梯度处理,结果表明,三江藨草株高变化仅受水位处理的影响(P<0.05),随水位的升高株高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株数变化仅受盐度处理的影响,并且受水位的限制,适宜盐度能促进浅水域植株分株数增加;水位、盐度和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三江藨草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水位和盐度的升高,三江藨草球茎、地下、地上和单株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量分配受水盐交互作用较明显,在1000、2000 mg/L和3000 mg/L盐度处理时,随着水位升高球茎生物量分配和地下生物量分配增加,地上生物量分配减少。综合三江藨草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累积,认为其在40—80 cm水位和1000—3000 mg/L盐分处理环境中生长状态较好,适宜的盐分处理可以增加三江藨草对水深的耐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水位 盐度 功能性状 生物量分配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金川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彤 孙嘉鸿 +2 位作者 徐志伟 王升忠 董彦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348-5359,共12页
为研究冻融作用对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选取金川草本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15 cm)和深层(15—30 cm)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冻融模拟实验。实验设置(-5—5℃)和(-10—10℃)两个冻融幅度,分析经0、1、3、5、7、15次冻融循环处... 为研究冻融作用对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选取金川草本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15 cm)和深层(15—30 cm)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冻融模拟实验。实验设置(-5—5℃)和(-10—10℃)两个冻融幅度,分析经0、1、3、5、7、15次冻融循环处理后土壤3种水解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和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ER)和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土壤有机碳、氮组分,探讨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冻融频次与冻融幅度均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及土壤酶活性。-10—10℃冻融作用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与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5℃的冻融作用下土壤DOC与DON释放相对-10—10℃冻融作用更为缓慢,在冻融结束后呈现增加趋势。冻融循环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氮(MBN)含量。冻融幅度对土壤MBC和MBN的影响表现为-5—5℃<-10—10℃。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MBC、MBN和DOC含量的幅度变化表现为0—15 cm<15—30 cm,而土壤DON含量幅度变化表现为0—15 cm>15—30 cm。冻融循环降低了土壤水解酶活性和氧化酶活性。冻融幅度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5—5℃>-10—10℃,对土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5—5℃<-10—10℃。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解酶活性变化的幅度表现为0—15 cm<15—30 cm,土壤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幅度表现为0—15 cm>15—30 cm。土壤酶活性与土壤MBC和MBN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初期促使部分微生物死亡,其死亡残体释放的可利用养分,促进了适应冻融作用的微生物生长,但在培养后期随着土壤养分的消耗,土壤微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进而最终降低了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泥炭沼泽 水解酶 氧化酶 土壤有机碳氮
下载PDF
水位影响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分解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志伟 辛沐蓉 +2 位作者 王钰婷 刘莎莎 王升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729-7739,共11页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其独特的氧化还原过程使得退化泥炭沼泽及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分解与存储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泥炭沼泽排水/再湿过程会显著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改变土壤微...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其独特的氧化还原过程使得退化泥炭沼泽及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分解与存储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泥炭沼泽排水/再湿过程会显著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驱动铁氧化还原过程,影响SOC分解。已有研究对“缺氧是维持泥炭地碳存储的关键”的传统理论提出了质疑,而土壤酶及铁(Fe)在土壤SOC分解与存储过程中分别扮演着“酶锁”和“铁门”的作用,二者同时受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然而,有关退化泥炭沼泽及其恢复过程中酶-土壤SOC-Fe相互作用及微生物驱动机制还有待深入。总结了干旱/排水/再湿对泥炭沼泽土壤SOC组分、分子结构、碳排放的影响,并从微生物、酶、Fe化学的角度归纳总结了泥炭沼泽土壤SOC分解的生物化学机制。未来研究中应将土壤水分与土壤SOC分解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联系起来,探寻水位变化过程中生物及非生物要素对土壤SOC分子结构变化的调控机制及土壤氧化酶-酚类物质/SOC分子结构-水解酶之间的作用机制。同时,关注Fe的氧化和还原过程,评估Fe-SOC在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中的地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水位变化过程中酶-SOC分解/碳排放-铁之间的权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 水位变化 有机碳分解 微生物 酶锁 铁门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树种精细分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晶 金日 +1 位作者 朱卫红 张鹏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7-23,共7页
森林树种精细分类对于森林管理、森林扰动监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评估以及碳储量和蓄积量估算至关重要,遥感技术凭借其快速获取大范围、连续性、长时间序列空间数据的技术优势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类型。该文通过查阅... 森林树种精细分类对于森林管理、森林扰动监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评估以及碳储量和蓄积量估算至关重要,遥感技术凭借其快速获取大范围、连续性、长时间序列空间数据的技术优势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类型。该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针对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取树种信息研究的不同数据源与不同树种信息提取模型,按其基于不同数据源提取的原理与方法,将其归纳为多光谱遥感、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多源遥感协同4个方面,并且对现有研究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讨论了各个方法模型和所用遥感数据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制约树种提取精度的瓶颈和解决措施,最后对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树种信息提取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分类 精细分类 遥感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区范围调整初探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晓辉 姜明 +2 位作者 朱庆龙 邹畅林 侯光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7-533,共7页
从吉林省自然资源、湿地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在科学调查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范围调整的方案,即将该保护区的部分边界调整至与镇赉县的对应边界重合,将缓冲区、实验区中的社区用... 从吉林省自然资源、湿地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在科学调查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范围调整的方案,即将该保护区的部分边界调整至与镇赉县的对应边界重合,将缓冲区、实验区中的社区用地和实验区中的基本农田用地划出保护区范围。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范围调整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减小为127482.21 hm^(2),核心区面积和缓冲区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大为43.46%和43.97%,实验区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减小为13.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区 调整 社区用地 基本农田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监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丛毓 邹元春 +2 位作者 吕宪国 于寒 姜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7-284,共8页
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是获取湿地资源及其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其结果能够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核心信息,可以为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目前,在中国湿地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尚未明确区分湿地资源调查与湿... 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是获取湿地资源及其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其结果能够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核心信息,可以为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目前,在中国湿地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尚未明确区分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监测的内涵和差别,因此,在实践中还不能将二者完全分开。对国内外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通过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和区别;湿地资源调查侧重于掌握湿地资源现状,其具有周期长、尺度大和时效性差的特点;湿地监测偏重于掌握湿地动态,其具有持续性、频次高和实时性强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未来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应该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监测 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