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场磁共振ADC定量分析联合多技术成像鉴别实性肿块型脑泡型包虫病和脑结核瘤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王国俊 蒲鹏 +1 位作者 刘丽 苟代文 《医师在线》 2023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探究高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DC)测值联合多技术成像在实性肿块型脑泡型包虫病(CAE)和脑结核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例实性肿块型CAE患者(CAE组)和17例脑结核瘤患... 目的探究高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DC)测值联合多技术成像在实性肿块型脑泡型包虫病(CAE)和脑结核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例实性肿块型CAE患者(CAE组)和17例脑结核瘤患者(脑结核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脑常规磁共振、增强和DWI扫描。评估两组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征象及ADC值。结果两组患者磁共振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影像表现类似,CAE组病灶实性区平均ADC值明显大于脑结核瘤组(t=-4.114,P<0.05)。结论DWI联合磁共振多技术成像有助于实性肿块型CAE与脑结核瘤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性肿块型脑泡型包虫病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脑结核瘤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精准肝切除在肝包虫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罗玲 田发兰 +1 位作者 陈见中 喻定刚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1685-1688,1693,共5页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精准肝切除在肝包虫病快速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生成专家V1.5软件生成随机数编号,然后采取抛硬币正反面奇偶数法,奇数设为研究组,偶数设为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精准肝切除在肝包虫病快速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生成专家V1.5软件生成随机数编号,然后采取抛硬币正反面奇偶数法,奇数设为研究组,偶数设为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三维重建精准肝切除及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管理;对照组不给予术前三维重建,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管理。比较2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胆漏等)、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患沟通满意度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术前肝功能、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住院时间及费用、医患沟通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精准肝切除在肝包虫病快速康复中效果明显,降低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提高了医患沟通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病 肝叶切除 快速康复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像计分与GSC评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初探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泽奎 杜刚 蒲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期22-24,4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像计分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S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SCT连续扫描,收集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由2名资深影...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像计分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S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SCT连续扫描,收集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由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生并对87例患者进行CT像计分,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型组(CT像计分≤5分)、中型组(CT像计分6-10分)和重型组(CT像计分≥11分),与GC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颅脑损伤硬脑膜下血肿外形多为呈现"新月形",血肿在CT图像表现随时间而变化,由高密度、等密度、液性低密度改变,损伤区域局部呈现低密度改变。CT像计分情况:轻型39例、中型19例、重型29例。GCS评分轻度昏迷者30例,中度昏迷者28例,重度昏迷29者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2,P=0.818),颅脑损伤CT像计分与GCS评分呈现正相关性(r=0.76,P<0.005);39例轻型CT像计分患者,37例治愈,仅仅2例患者出现轻度残疾;29例重型轻型CT像计分患者出现17例患者轻度残疾,轻度残疾率明显高于轻型CT像计分(P<0.05);随着CT像计分严重程度的上升,患者预后出现轻度残疾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34,P<0.001)。结论MSCT可有效显示颅脑损伤典型图像特征,CT像计分与GSC评分存现一定相关性,可采用CT像计分进行患者预后评估,CT像计分越高预后发生轻度残疾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CT像计分 GSC 相关性 临床预后预测
下载PDF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丽 丁世荣 +4 位作者 蒲鹏 王国俊 苟代文 王统文 何旭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7年第3期373-379,共7页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肺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肺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肺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内膜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累及脉管系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丽 丁世荣 +4 位作者 蒲鹏 王国俊 苟代文 王统文 何旭兵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0期74-76,共3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脉管系统损害情况进行评价。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评价脉管系统受累情况,并将肝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所见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图像显示117例患者中59...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脉管系统损害情况进行评价。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评价脉管系统受累情况,并将肝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所见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图像显示117例患者中59例病变累及肝动脉、肝静脉或门静脉,与手术所见对比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肝血管评价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93%和93%。另外31例患者存在肝内胆道系统不同程度扩张。结论 MSCT可用于分析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脉管系统受累情况,为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泡状棘球蚴淋巴结转移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蒲鹏 刘丽 +1 位作者 陈增雄 代净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转移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淋巴结部位、数量、密度、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4例肝泡状棘球...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转移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淋巴结部位、数量、密度、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出现31枚淋巴结肿大,5枚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6枚淋巴结转移,其中2枚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和24枚淋巴结呈完全凝固性坏死。5枚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CT平扫呈等密度,T_1WI和T_2WI呈等信号。26枚淋巴结转移中,增强后24枚淋巴结不强化,2枚不均匀强化;CT平扫13枚呈稍低密度,10枚呈等密度,3枚呈高密度;MRI扫描18枚淋巴结T_1WI呈稍低、T_2WI稍高信号,8枚T_1WI等、T_2WI低信号。T_2WI在7枚转移淋巴结内显示高信号小囊泡。10枚合并液化坏死。9枚可见砂粒、结节样钙化。结论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完全性凝固性坏死最多见,CT密度和MRI信号异常可提示转移,增强后不强化是淋巴结转移的可靠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状棘球蚴病 淋巴结转移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用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国俊 蒲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10期172-173,共2页
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而最复杂的关节,损伤最多。由于膝关节韧带强大,脱位罕见。常见的损伤有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撕裂。传统检查手段通常采用X线及CT确诊,但X线、CT等检查膝关节损伤有一定的局限性... 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而最复杂的关节,损伤最多。由于膝关节韧带强大,脱位罕见。常见的损伤有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撕裂。传统检查手段通常采用X线及CT确诊,但X线、CT等检查膝关节损伤有一定的局限性。膝关节磁共振(MRI)检查时一种无创伤检查技术,能清晰的显示关节软骨、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存在的病理改变,目前,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损伤 磁共振
下载PDF
神经内镜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对脑室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泽玲 喻定刚 +1 位作者 田发兰 陈见中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992-99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对脑室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室出血患者108例,其中52例采用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引流组),56例采用神经内镜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前、术后...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对脑室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室出血患者108例,其中52例采用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引流组),56例采用神经内镜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前、术后15 d、术后30 d的神经功能状况,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血肿清除时间、手术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均短于引流组(P<0.05),术后1 d血肿残余量少于引流组(P<0.05)。2组患者术后3 d、7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术前,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联合组低于引流组(P<0.05)。2组患者术后15 d、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术前,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联合组低于引流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脑室外引流术的基础上辅以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术 神经功能 神经内镜手术 炎症因子 脑室出血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脊椎泡状棘球蚴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蒲鹏 代静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5期103-105,10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在脊椎泡状棘球蚴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脊椎泡状棘球蚴病的MSCT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观察椎体病变部位、破坏形态、钙化死骨形成、椎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在脊椎泡状棘球蚴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脊椎泡状棘球蚴病的MSCT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观察椎体病变部位、破坏形态、钙化死骨形成、椎间隙改变及椎旁软组织受累情况。结果 10例脊椎泡状棘球蚴病中,胸椎6例,胸腰椎3例,腰椎1例。7例相邻多椎体和3例单椎体共19个椎体破坏。MSCT扫描6个(31.6%)椎体呈蜂窝样、小囊状骨质破坏,11个(57.9%)呈斑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2个(10.5%)椎体骨皮质局限性侵蚀。12个(63.2%)椎体病变周围片状骨质硬化。7个(36.8%)椎体破坏灶内死骨、钙化形成。9个(47.4%)椎弓骨质膨胀性破坏。5个(26.3%)椎间盘破坏和椎间隙变窄。10例椎旁软组织增厚,7例呈囊性,2例呈囊实性,1例呈实性;7例出现结节、沙粒样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明确脊椎泡状棘球蚴病的病变部位并显示病变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脊椎 转移 诊断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基于CT-3D VRT测量髌骨推断四川汉族人群性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占梦军 李明 +3 位作者 李春琳 张奎 丁世荣 邓振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636-641,共6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测量髌骨推断四川汉族人群的性别,探索髌骨在性别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0例髌骨CT三维容积重建影像,通过测量髌骨长、髌骨宽、髌骨厚以及髌骨体积4项测量指标,运... 目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测量髌骨推断四川汉族人群的性别,探索髌骨在性别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0例髌骨CT三维容积重建影像,通过测量髌骨长、髌骨宽、髌骨厚以及髌骨体积4项测量指标,运用t检验筛选出具有性别差异的测量指标,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性别判别函数,并通过留一交叉验证法计算判别准确率。结果4项指标的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髌骨长建立的单指标判别方程准确率最高(82.0%)。全指标判别方程以及逐步判别方程的性别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0.4%和81.6%。结论应用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测量髌骨推断四川汉族人群的性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缺乏其他准确性更高骨骼的情况下,可作为四川汉族人群性别推断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法医影像学 髌骨 性别推断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三维容积重建 四川 汉族
下载PDF
复杂泡型肝包虫病MDT讨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见中 喻定刚 +3 位作者 兰晓蓉 丁世荣 雍记智 张泽奎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52-156,共5页
目的通过MDT讨论提高复杂泡型肝包虫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1例复杂泡型肝包虫患者在术前进行MDT讨论,进行术后治疗效果评价,并总结MDT在复杂泡型肝包虫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术前CT及MRCP检查... 目的通过MDT讨论提高复杂泡型肝包虫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1例复杂泡型肝包虫患者在术前进行MDT讨论,进行术后治疗效果评价,并总结MDT在复杂泡型肝包虫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术前CT及MRCP检查发现肝包虫病病灶巨大,侵犯第一肝门,致左右肝管梗阻,严重黄疸,经MDT讨论术前行PTCD减黄,肝功能好转后行根治性右三肝切除术加肝管成形及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继续阿苯达唑治疗。结论复杂泡型肝包虫病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通过MDT多学科讨论可提高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泡型肝包虫病 多学科综合治疗 根治性右三肝切除术 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下载PDF
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苟代文 刘丽 丁世荣 《癌症进展》 2017年第7期802-805,共4页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上下腹CT检查,观察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显示情况,分析术前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N、M分期的评价价值。结果 CT多平面重组...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上下腹CT检查,观察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显示情况,分析术前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N、M分期的评价价值。结果 CT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直肠癌比例最高,为30.0%(15/50),横结肠癌比例最低,为6.0%(3/50)。肿瘤径线中,以升结肠癌最大,直肠癌最小。所有结直肠癌最大径平均值为(2.25±0.58)cm,与手术测量值的(2.27±0.62)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1)。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分期、N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0%(44/50)和92.0%(46/50),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分期、N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对结直肠癌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在术前分期的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螺旋CT 多平面重组 分期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田发兰 张泽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4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行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2组护理前与护理4周后的焦虑情况、术...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行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2组护理前与护理4周后的焦虑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焦虑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4周后观察组正常及轻度焦虑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焦虑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2%,对照组总发生率为61.36%,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组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7.73%和61.36%,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改善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 并发症 循证护理
下载PDF
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苟代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10期95-98,共4页
目的研究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肝泡型包虫病的患者61例,其中22例行CT平扫,39例行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 目的研究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肝泡型包虫病的患者61例,其中22例行CT平扫,39例行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患者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结果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诊断准确率89.74%明显较CT平扫准确率68.18%高(P<0.05)。肝左右叶多发包囊虫(泡状棘球蚴或细粒棘球蚴)CT平扫可见肝左(右)叶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占位,囊内可见更低密度影,病变内部不均,部分可探及强回声结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小结节或环状钙化;泡型肝包虫病CT平扫可见圆形、椭圆形囊性包块,不规则低密度影,密度均匀,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斑块状、沙粒状钙化,肝实质斑片状异常强化,胆道受侵,门静脉受压推移;肝包虫并感染CT平扫可见内部有囊性暗区的不规则囊性包块,可见更低密度,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凝固性液化坏死囊变,有钙化组织深入,呈"小泡征"(小囊肿)。结论 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泡型包虫病中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且影像表现特征更明显,对临床诊断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平扫 动态增强 肝泡型 包虫病
下载PDF
CTA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苟代文 王国俊 廖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4期149-150,共2页
目的:分析探究CTA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经CTA确诊为肺栓塞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将原始数据进行MPR、MIP、VRT等CT后处理,将肺栓塞的最佳位置显示... 目的:分析探究CTA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经CTA确诊为肺栓塞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将原始数据进行MPR、MIP、VRT等CT后处理,将肺栓塞的最佳位置显示。结果:70例患者经过抗凝以及溶栓治疗后病情均有好转,未出现死亡情况。结论:将CTA应用于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中,操作方式简单,检查速度快速,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患者在检查中不会受到任何创伤,能够为患者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肺栓塞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肝圆韧带修补下腔静脉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1例报道 被引量:1
16
作者 尕藏东周 喻定刚 +1 位作者 田发兰 陈见中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在CT三维重建辅助下利用肝圆韧带修补下腔静脉个体化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采用免费软件CT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精准评估,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制定手术方案,行标准肝包虫病根治术,再利用肝圆韧带修补下腔... 目的探讨在CT三维重建辅助下利用肝圆韧带修补下腔静脉个体化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采用免费软件CT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精准评估,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制定手术方案,行标准肝包虫病根治术,再利用肝圆韧带修补下腔静脉缺损。结果本例患者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精确,术中与术前讨论情况基本一致,术中利用肝圆韧带修补下腔静脉缺损。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约600 mL,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9个月时患者情况良好,无包虫病复发及下腔静脉狭窄。结论在基层医院医生可利用免费软件行术前CT三维重建,可较好地满足手术需要;应用肝圆韧带修补下腔静脉缺损后围手术期及中远期疗效良好,为复杂肝泡型包虫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种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病 肝切除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下腔静脉 肝圆韧带
原文传递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泡型棘球蚴病精准肝切除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陈见中 罗玲 +3 位作者 王琼 扎西卓玛 喻定刚 田发兰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15期2340-2344,2350,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HAE)精准肝切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72例HA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3DVT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采用免费软件行3DVT+精...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在肝泡型棘球蚴病(HAE)精准肝切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72例HA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3DVT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采用免费软件行3DVT+精准肝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二维增强CT影像+精准肝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Pringle法全肝阻断时间,术后7、14 d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腹腔感染、胆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患沟通满意度。结果手术成功7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232.03±25.04)min vs.(259.63±28.23)min]、Pringle法全肝阻断时间[(26.94±5.39)min vs.(33.53±10.06)min]更短,术中出血量[(328.13±75.07)mL vs.(382.08±92.37)mL]更少,术后7 d肝功能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4.00±21.36)U/L vs.(157.93±27.29)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5.91±19.73)U/L vs.(115.38±25.07)U/L,总胆红素(44.84±3.50)μmol/L vs.(48.45±3.19)μmol/L,白蛋白(30.69±2.10)g/L vs.(29.20±2.09)g/L]更优,住院时间[(15.56±1.27)d vs.(16.60±1.82)d]更短,住院费用[(4.60±0.26)万元vs.(4.81±0.46)万元]更低,医患沟通满意度[(89.69±3.35)分vs.(81.13±3.90)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VT在HAE精准肝切除治疗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棘球蚴病 三维可视化技术 影像增强 精准肝切除
下载PDF
脊柱泡型包虫病的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蒲鹏 刘丽 王国俊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52-2156,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特征及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脊柱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3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13例脊柱泡型包虫病中,1例... 目的分析脊柱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特征及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脊柱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3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13例脊柱泡型包虫病中,1例单椎体和12例相邻多椎体破坏,共34个椎体受累。CT扫描26个(76.5%)椎体表现为簇状或弥漫的蜂窝状、囊样和斑片样溶骨性骨质破坏。18个(52.9%)椎体破坏区周围骨质硬化,19个(55.9%)可见结节、砂砾样钙化或死骨形成。21个(61.8%)椎体附件受累,20个(58.8%)骨性终板局限性骨质破坏,13个(38.2%)椎间盘破坏,12个(35.2%)椎间隙变窄、消失。8例MRI扫描病例中,抑脂T2WI椎体及附件小囊泡检出率为62.5%(5/8)。综合CT和MRI扫描发现,在13例伴椎旁软组织泡型包虫病中,87.5%(7/8)显示高信号小囊泡。结论脊椎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影像表现互为补充,综合分析更有利于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泡型包虫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颅脑CT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世荣 苟代文 王国俊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2021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CT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并在入院后24h内行颅脑CT检查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计算综合CT评分进行半定量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 目的探讨颅脑CT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并在入院后24h内行颅脑CT检查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计算综合CT评分进行半定量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DEACMP组和无DEACMP组患者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绘制ROC曲线评估综合CT评分用于预测DEACMP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65名患者进行分析,DEACMP患者14例(21.54%),无DEACMP组患者51例(78.46%),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组患者相比无DEACMP组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CO接触的时间更长、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更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更低,严重症状者和脑CT异常的患者比例较高(81.5%vs 51.0%);DEACMP组的综合CT评分(73.63分)明显高于无DEACMP组(51.39分);ROC曲线用于评估综合CT评分在预测DEACMP中的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00(95%CI:0.584~0.8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CT综合评分在预测DEACMP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风险因素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