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新冠肺炎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3-187,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施虐。多数轻症患者无明显症状,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肺炎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部分重症患者甚至出现全身多器官损伤。既往存在慢性心血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施虐。多数轻症患者无明显症状,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肺炎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部分重症患者甚至出现全身多器官损伤。既往存在慢性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或感染期间新发的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心血管系统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全身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因此,要加强新冠肺炎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重视疫情下心血管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系统损伤 危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时机选择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霍永凤 王学锋 +2 位作者 陈林 王咏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991-19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情况,以对IABP使用时机的选择进行进一步优化。方法筛选2015-2017年在我科行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8例,其中死...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情况,以对IABP使用时机的选择进行进一步优化。方法筛选2015-2017年在我科行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8例,其中死亡20例。排除死亡病例后,以IABP置入时机不同,分为术中IABP预防性置入组(n=34)与术后IABP治疗性置入组(n=44),分析两组间术前一般资料和心脏功能、术中情况以及术后乳酸(Lac)值、平均动脉压(MAP)、尿量、pH值的差异,评估不同IABP置入时机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性置入组术后早期Lac、p H、MAP平稳;与治疗性置入组比较:预防性置入组术前心功能较差[血清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1 172. 18±1 301. 02) vs (727. 54±835. 53) pg/d L,P=0. 014],术后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727. 54±835. 53) vs (85. 18±62. 60) h,P=0. 001]及ICU住院时间[(5. 62±1. 67) vs (8. 05±3. 27) h,P <0. 001]相对较短。本组病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18例(其中恶性心律失常7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难治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有效防治瓣膜手术围手术期出现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对于合并巨大左室、左室射血分数低的瓣膜疾病患者应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期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脏瓣膜病 置入时机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二叶畸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疗效的中期随访研究——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凌超 唐富琴 +4 位作者 李畑波 徐博 刘宸铖 肖颖彬 王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与三叶主动脉瓣(tricuspid aortic valve,TAV)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术后中期疗效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陆军...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与三叶主动脉瓣(tricuspid aortic valve,TAV)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术后中期疗效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AVR的2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TAV组,158例;BAV组,87例,其中0型Ap 15例,0型Lat 21例,1型45例,2型6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PSM)筛选匹配队列并比较术中、围手术期及随访结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评估影响升主动脉继续扩张的因素。结果PSM筛选出了69对匹配队列并平衡了两组之间的基线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及围手术期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45个月中位随访期间,两组升主动脉直径、主动脉窦部直径及其变化情况、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率、人工瓣膜的功能状态及心功能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AV组升主动脉变化差值、年变化率以及升主动脉继续扩张人数的比例均显著高于TAV组(P=0.016、0.010、0.041)。PSM队列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V分类(OR=3.296,95%CI:1.473~7.372)、主动脉瓣单纯反流(OR=6.491,95%CI:2.691~15.657)及主动脉瓣狭窄伴反流(OR=8.233,95%CI:2.565~26.429)与AVR术后升主动脉继续扩张存在独立正相关。进一步在PSM队列中筛选出BAV队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型BAV分型(OR=10.378,95%CI:1.587~67.853)、吸烟史(OR=4.959,95%CI:1.158~21.231)以及主动脉瓣单纯反流(OR=8.070,95%CI:1.729~37.674)与AVR术后升主动脉继续扩张存在独立正相关。结论BAV相较于TAV患者在AVR置换术后更容易发生升主动脉的继续扩张。1型BAV分型、吸烟史及主动脉瓣反流是BAV患者AVR术后升主动脉继续扩张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二叶畸形 主动脉瓣置换术 危险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彭晓波 鞠胜杰 +1 位作者 肖颖彬 陈劲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并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治疗组),其中女性5例,男性38例,年...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并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治疗组),其中女性5例,男性38例,年龄(62.40±9.14)岁,左主干病变20例(46.5%),多支病变23例(53.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8例(18.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35例(81.4%)。在同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8例,男性38例,年龄(62.40±9.14)岁,左主干病变25例(54.3%),多支病变21例(45.7%)。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第1天及住院期间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中2例术中发生室颤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发生脑梗死。对照组中无死亡病例,1例发生脑梗死。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第1天、住院期间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肌钙蛋白Ⅰ
原文传递
64例右心房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文成 王学锋 +1 位作者 冯泽洲 王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87-1592,共6页
目的探讨右心房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科收治的64例右心房肿瘤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要点、术后并发症及转移复发情况。结果本组总体良性肿瘤占比78.1%,恶性肿瘤占比21.9%... 目的探讨右心房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科收治的64例右心房肿瘤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要点、术后并发症及转移复发情况。结果本组总体良性肿瘤占比78.1%,恶性肿瘤占比21.9%;手术组良性肿瘤占比83.0%,恶性肿瘤占比17.0%。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前三位依次为疲乏、胸闷胸痛或心前区不适感、面部或下肢水肿,最常见的术前合并症为房颤/房扑,其次为肺栓塞。住院总死亡率为3.1%,在院术后死亡率为1.9%。良性肿瘤患者中残留下腔静脉远端瘤栓无法取出1例;心律失常需介入手术干预1例;三尖瓣中至重度反流3例;转移性复发2例。接受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死亡1例,6例在半月到2年7个月间转移复发,2例失访。结论右心房肿瘤多为原发性良性肿瘤。手术治疗良性右心房肿瘤,即使对于复发病例,均安全且有效;选择性手术治疗恶性右心房肿瘤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但总体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黏液瘤 心房 诊断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术后死亡危险因素研究: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葛开恒 刘凌超 +1 位作者 朱雨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指导围术期治疗。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资料,将术后死亡患者50例纳入死亡组(已排除3例资料不全患者),另从4078例心脏瓣膜手术治愈患者中随机选择150例治疗患...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指导围术期治疗。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资料,将术后死亡患者50例纳入死亡组(已排除3例资料不全患者),另从4078例心脏瓣膜手术治愈患者中随机选择150例治疗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死亡组、对照组)进行配对,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肝素用量、术中最低体温、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手术过程、瓣膜类型、术后血气分析结果等临床特征,分析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结果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出46对患者,死亡组失血量、IABP植入率、术后二氧化碳分压、术后乳酸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术后氧分压、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氧饱和度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高乳酸血症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危险因素(P<0.05),术后乳酸及二氧化碳分压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0.793,术后乳酸与二氧化碳分压的临界值分别为7.55 mmol/L、49.50 mmHg。结论高乳酸血症及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是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治疗应该维持充足氧供,改善组织灌注状况以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性评分匹配 瓣膜手术 死亡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文成 王学锋 +2 位作者 王伟 肖颖彬 王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治疗、手术方法。结果术后早期死...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治疗、手术方法。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2.4%,家属放弃救治2例,余患者顺利出院。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心衰(16.9%)、Ⅲ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4%)。随访3个月至5年,4例残余分流,其中2例自愈,6例人工瓣膜流速增快,无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干预治疗。结论早期发现及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多学科团队合作,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再次Bentall手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病变的病例系列报道
8
作者 彭晓波 李帆 +5 位作者 李畑波 刘宸铖 徐博 夏晗 肖颖彬 王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观察再次升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Redo-Bentall)手术在主动脉根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10年6月至2022年4月我科接受再次Bentall手术的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3.37±12.79)岁,距上一次手... 目的观察再次升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Redo-Bentall)手术在主动脉根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10年6月至2022年4月我科接受再次Bentall手术的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3.37±12.79)岁,距上一次手术(4.96±6.76)年,收集、分析患者围手术期、随访期间临床资料,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各病因组生存率。结果本组病例中心内膜炎9例、白塞氏病12例,其余病因25例。术后出现心跳骤停4例(8.70%)、肾功能衰竭4例(8.70%)、消化道出血2例(4.35%)、新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置永久起搏器2例(4.35%),围手术期死亡3例(6.52%)。出院后随访(5.03±3.27)年,失访5例(11.63%),死亡1例(2.33%),发生腔隙性脑梗死1例(2.33%),其余无严重出血或栓塞并发症。心内膜炎组(62.3%)、白塞氏病组(70.0%)远期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余病因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Bentall手术在主动脉根部病变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白塞氏病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再次手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 白塞氏病
原文传递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郝智鹏 王咏 +3 位作者 朱雨 王海龙 刘凌超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9-936,共8页
目的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手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16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72 h内氧合指数(PaO2/FiO2)≤100 mmH... 目的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手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16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72 h内氧合指数(PaO2/FiO2)≤100 mmHg为重度低氧组,PaO2/FiO2>100 mmHg为非重度低氧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并分析重度低氧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50.6%(82/162),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非重度低氧血症组患者显著延长(P<0.05)。术后早期死亡率11.7%(19/162),重度低氧血症组17.1%(14/82)显著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6.1%(5/80)(P=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MI>24 kg/m2[OR=2.604,95%置信区间CI(1.055-6.427);P=0.038],术前PaO2/FiO2≤300 mmHg[OR=2.963,95%CI(1.283-6.841);P=0.011]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195 min[OR=1.007;95%CI(1.000-1.014);P<0.044]为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24 kg/m2、术前PaO2/FiO2≤300 mmHg、CPB时间>195 min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血症 主动脉夹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骏 韦洋 +2 位作者 陈旭东 王学锋 夏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88-179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2例患者为封堵组。对照组为同期40例体外循环下行传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超声引导下胸部微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2例患者为封堵组。对照组为同期40例体外循环下行传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病例术前ASD大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相的右心房大小、肺动脉压力、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无残余分流。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右心大小较术前明显减小(P <0.05)。封堵组在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胸部微创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靠、微创、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优于传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经胸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炜 周艳荣 +4 位作者 肖颖彬 陈柏成 郝嘉 饶荣生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84-178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经验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28例行微创封堵技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经1~3年的随访,复查本组病例心脏超声、胸部平片及心电图,总结手术...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经验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28例行微创封堵技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经1~3年的随访,复查本组病例心脏超声、胸部平片及心电图,总结手术经验并评价中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2岁零1个月至39(12. 1±5. 7)岁,体质量13~77 (31.8±1.6)kg。全部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无1例术中转开胸体外循环手术。2例患者术中超声提示腰部极少量分流,几天后复查消失,出院随访1~3年分流全部消失,无1例残余瘘发生,无1例传导阻滞发生,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Ⅰ级。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通过中期临床随访有很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微创 封堵术
原文传递
CaMKⅡ和PLB在房颤心房重构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哲哲 马瑞彦 +2 位作者 蹇朝 唐富琴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右心房组织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B)及其调节蛋白钙调蛋白(CaMKⅡ)的mRNA水平、蛋白及磷酸化水平,探讨CaMKⅡ和PLB在心房纤颤(房颤)与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7-10月30例风心病...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右心房组织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B)及其调节蛋白钙调蛋白(CaMKⅡ)的mRNA水平、蛋白及磷酸化水平,探讨CaMKⅡ和PLB在心房纤颤(房颤)与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7-10月30例风心病患者右心房组织标本[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4~68(50. 8±11. 4)岁],其中窦性心律组11例,房颤心律组19例。RTPCR检测两组CaMKⅡ和PLB的mRNA,Western blot检测两组CaMKⅡp286、PLBp17和PL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心律组CaMKⅡ(0. 006±0. 003)和PLB(1. 704±1. 008)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 <0. 05),CaMKⅡp286(0. 812±0. 227)和PLBp17(0. 649±0. 354)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 <0. 05),而PLB蛋白水平则显著降低(0. 886±0. 364,P <0. 05)。结论心房组织内CaMKⅡ和PLB的mRNA水平以及CaMKⅡp286和PLBp17的水平与房颤呈正相关,从而PLB单体水平降低,调节PLB来调控心房肌细胞钙离子循环有望成为房颤心房重构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蛋白 受磷蛋白 心房重构 心房纤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