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强声驱散样机对静音室内实验动物的损伤效应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段朝霞 李冠桦 +7 位作者 张东冬 翁昌梅 陈魁君 张洁元 张良潮 陈志强 谢秀娟 王建民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 为了解低频强声驱散样机(75~85Hz)在不同声强(108~141.5dB)情况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低频强声对不同实验动物损伤效应特点,为低频强声驱散样机的定型与使用安全,也为制定该类伤员的诊断、救治、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用... 目的 为了解低频强声驱散样机(75~85Hz)在不同声强(108~141.5dB)情况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低频强声对不同实验动物损伤效应特点,为低频强声驱散样机的定型与使用安全,也为制定该类伤员的诊断、救治、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用不同声强1(08~141.5dB)作用于放于静音室的不同类实验动物(山羊6只、巴马小香猪4只和SD大鼠40 只3)0min。采用大体与病理解剖、心电、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行为学等手段评估不同声强的低频驱散样机在静音室内对实验动物的生物损伤效应。结果 不同强度的低频强声作用于放于静音室内的实验动物30 min后,最高声强1(41.5dB)作用后可引起部分动物脏器(心、肺、肝)的点状出血(轻微损伤),但未发现听阈、功能及行为学异常;≤130dB声强作用后均未发现动物听阈、解剖、功能及行为学异常。结论 该低频强声驱散样机在声强141.5dB时可引起部分大动物(山羊和巴马小香猪)的轻微损伤;低频强声主要引起大动物的内脏损伤,对听觉器官损伤不明显;该低频强声驱散样机在现有频率和强度下仅会引起实验动物主要脏器的点状出血,无不可逆性损伤,具有安全性且具有潜在的驱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强声 丙氨酸转氨酶 血尿素 肌酸激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听力 动物行为学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密闭巷道内气体爆炸致动物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翁昌梅 李冠桦 +3 位作者 甘惠方 张东冬 张良潮 康建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843-849,共7页
目的通过在密闭巷道内引爆甲烷致伤动物,分析气体爆炸所致动物急性肺损伤的特点。方法在密闭的地下巷道试验系统内布放动物并引爆200 m^(3)甲烷气体,用压力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置于各布放点测定冲击波及温度物理参数,测定伤前、伤后动物... 目的通过在密闭巷道内引爆甲烷致伤动物,分析气体爆炸所致动物急性肺损伤的特点。方法在密闭的地下巷道试验系统内布放动物并引爆200 m^(3)甲烷气体,用压力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置于各布放点测定冲击波及温度物理参数,测定伤前、伤后动物肺损伤标志物浓度,观察伤后动物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评估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羊重度及中度肺损伤均占22.2%,兔极重度、重度、中度肺损伤均占12.5%;伤后48 h内羊和兔血清相关肺损伤标志物浓度显著高于伤前;肺损伤主要表现为肺出血、肺水肿、肺泡间隔断裂等。结论在可燃气体爆炸所致的早期急性肺损伤中,动物血清中相关肺损伤标志物浓度较伤前显著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损伤严重程度,为气体爆炸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特点研究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冲复合伤 急性肺损伤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表面活性蛋白A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下载PDF
肠道NDRG2参与PTSD状态下内脏高敏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静 王彦钧 +8 位作者 王悠 邓天伟 曾玮玮 梁华平 王建民 陈东风 张健 陈阳美 杨敏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44,共6页
背景: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胃肠病(FGIDs)发生的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状态下存在广泛的内脏敏感性改变,但在肠道水平敏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PTSD状态下N-Myc下游调控基因2(NDRG2)在肠道水平参与内脏高敏... 背景: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胃肠病(FGIDs)发生的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状态下存在广泛的内脏敏感性改变,但在肠道水平敏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PTSD状态下N-Myc下游调控基因2(NDRG2)在肠道水平参与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一连续刺激(SPS)方法建立PTSD模型。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X组、PTSD组、PTSD+CTX组,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组、NDRG2^(-/-)组和NDRG2^(-/-)+PTSD组。采用结直肠扩张法(CRD)和内脏运动反射(VMR)评估大鼠和小鼠的内脏敏感性变化,免疫荧光法评估大鼠肠道NDRG2表达。结果:CRD压力为40、60 mm Hg时,PTSD小鼠的VM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小鼠(P=0.033,P=0.021),NDRG2^(-/-)+PTSD组小鼠的VMR显著低于PTSD小鼠(P=0.015,P=0.002)。CRD压力为40、60 mm Hg时,PTSD大鼠的VM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03,P<0.001),CTX组VM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大鼠(P=0.022,P=0.012),PTSD+CTX组的VMR显著低于PTSD大鼠(P=0.003,P<0.001)。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PTSD大鼠结肠NDRG2表达显著增高(P=0.007),CTX大鼠显著降低(P=0.001);与PTSD大鼠相比,PTSD+CTX组大鼠结肠NDRG2表达显著降低(P<0.001)。结论:在PTSD状态下,肠道NDRG2在外周水平参与了内脏高敏感的形成,CTX干预可下调NDRG2表达,从而发挥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创伤后 基因 NDRG2 内脏高敏感 内脏运动反射 头孢曲松
下载PDF
低附带毁伤弹药概况及其对人体杀伤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兵仓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7期486-489,共4页
低附带毁伤弹药(LCDA)是一款新型弹药,特别之处在于用非金属弹壳代替传统金属弹壳,用高密度惰性金属炸药(DIME)代替传统单质高能炸药,因而其破片的杀伤距离和杀伤动能都小于传统的金属弹片,DIME具有近场冲击波超压高和金属颗粒杀伤距离... 低附带毁伤弹药(LCDA)是一款新型弹药,特别之处在于用非金属弹壳代替传统金属弹壳,用高密度惰性金属炸药(DIME)代替传统单质高能炸药,因而其破片的杀伤距离和杀伤动能都小于传统的金属弹片,DIME具有近场冲击波超压高和金属颗粒杀伤距离近的特点。虽然LCDA的杀伤威力和范围小,但仍导致近爆心处人员伤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非金属破片难以被X线发现,重金属颗粒团可造成蜂窝状损伤,手术摘取非常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附带毁伤弹药 高密度惰性金属炸药 人体杀伤
下载PDF
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何静 郭玲 单锦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早晚期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肺癌患者67例为肺癌组及健康体检者40位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计数...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早晚期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肺癌患者67例为肺癌组及健康体检者40位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卡松黏度等指标。结果肺癌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计数、卡松黏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血细胞比容低于对照组;肺癌晚期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卡松黏度指标均高于肺癌早期组,而血细胞比容低于肺癌早期组;肺癌转移组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卡松黏度指标均高于肺癌未转移组,而血细胞比容低于肺癌未转移组(P<0.05)。结论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在肺癌晚期及肺癌转移患者中表现更突出,因此监测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参数指标,对肺癌的进展及病程的观察具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血小板参数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的外科学处理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越 冯华 李兵仓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864-869,共6页
周围神经损伤(PNI)治疗仍然是目前临床外科面临的复杂挑战。本文从PNI发生率、分类、周围神经再生、周围神经外科修复、PNI临床修复效果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并指出周围神经火器伤比周围神经普通创伤的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PNI)治疗仍然是目前临床外科面临的复杂挑战。本文从PNI发生率、分类、周围神经再生、周围神经外科修复、PNI临床修复效果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并指出周围神经火器伤比周围神经普通创伤的修复难度更大,临床修复效果也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神经修复 外科处理
下载PDF
大鼠脑冲击伤早期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
7
作者 杨丽 朱细燕 +7 位作者 李思 廖志康 向洪义 初翔 李奎 王建民 吴敬杰 赵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 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爆震伤 细胞焦亡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