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1
作者 白玉树 陈锴 +24 位作者 邵杰 翟骁 陈铭 李危石 许建中 钱邦平 朱泽章 朱锋 李淳德 仉建国 沈建雄 郝定均 朱晓东 杨军林 张学军 张雪松 张方迤 王其杰 张文智 海涌 赵建华 邱勇 王岩 邱贵兴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筛查 手术规划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手术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晓敏 余专一 +6 位作者 李浩 聂小羊 顾佳龙 袁亚南 周江军 谢肇 赵敏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7-971,共5页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水泥组(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n=15)。比较两组患者清创次数、伤口愈合情况、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评分,及内固定保留情况。结果骨水泥组均行一次性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旷置,感染均被根治,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其余8例保留;9例伤口均于清创2周内愈合,1例因骨水泥间隔外露无法愈合,二次手术取出后愈合。非骨水泥组有8例行一次性清创后治愈,其余7例需多次清创;其中5例取出内固定,其余10例保留。骨水泥组末次随访躯体健康评分及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非骨水泥组(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减少死腔的同时,也实现了局部靶向给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 抗生素骨水泥 手术部位感染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复杂肩胛盂骨折的治疗进展
3
作者 杨斐龙 邹雨龙 +1 位作者 王潭 梁凯路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2035-2041,共7页
肩胛骨骨折常由车祸、高坠等高能量创伤直接引起,占肩部骨折的3%~5%、其中10%~20%的肩胛骨骨折为复杂肩胛盂骨折,比较少见。但随着交通与工业的高速发展,此类复杂创伤逐年增多。现对于复杂肩胛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诸多争议。本... 肩胛骨骨折常由车祸、高坠等高能量创伤直接引起,占肩部骨折的3%~5%、其中10%~20%的肩胛骨骨折为复杂肩胛盂骨折,比较少见。但随着交通与工业的高速发展,此类复杂创伤逐年增多。现对于复杂肩胛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当前对于复杂肩胛盂骨折的治疗进展,对各种治疗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治疗参考,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复杂肩胛盂骨折 治疗
下载PDF
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正义 姜保国 +21 位作者 唐康来 张建中 俞光荣 徐向阳 马昕 陈兆军 胡勇 桂鉴超 梁晓军 宋卫东 苗旭东 张奉琪 杨茂伟 徐海林 王旭 高鹏 谢鸣 鲍同柱 洪建军 黄雷 王爱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87-95,共9页
外翻畸形的矫正依赖于手术治疗,其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性。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知名专家与部分对外翻的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撰写成我国首部《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供骨科、尤其是足踝外科同仁们在临床... 外翻畸形的矫正依赖于手术治疗,其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性。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知名专家与部分对外翻的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撰写成我国首部《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供骨科、尤其是足踝外科同仁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检查和评估、外翻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常用术式的适应证与矫形能力评价,还介绍了可能发生的外科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外翻 足畸形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颖 李远强 +4 位作者 洪浩 丁浩洋 陈举 衣龙云 赵军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223-229,共7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和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标准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参数,并评价SVA及PI-LL改善程度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46(22.3±6.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内固定患者TLK、PT、冠状位Cobb角、SVA、PI-LL较术前明显减小,LL和SS较术前明显增大;短节段内固定患者PT、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SS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SVA≥95 mm的患者腰痛VAS评分和ODI均高于SVA≤50 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LL>9°患者腰痛VAS评分与PI-LL≤9°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LL>9°患者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PI-LL≤9°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国人中老年DS患者术后残留轻度的矢状面失衡对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LL=PI±9°可能不适合作为国人的矫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内固定器 骨盆测量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构建增强力学自适应性和生物活性的功能化组织工程骨
6
作者 智伟 吴金结 +4 位作者 王振雄 吴月皓 汪建新 汪小华 谢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0-30,共1页
目的力学刺激与组织工程构建体的发育存在响应关系,力学刺激有利于构造体上细胞的分布和分化。微振动作为一种生理力学刺激,能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利用微振动生物反应器和磷酸钙生物陶瓷支架,在体外构建具有力学自适应性和增强生物活... 目的力学刺激与组织工程构建体的发育存在响应关系,力学刺激有利于构造体上细胞的分布和分化。微振动作为一种生理力学刺激,能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利用微振动生物反应器和磷酸钙生物陶瓷支架,在体外构建具有力学自适应性和增强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微振动和磷酸钙陶瓷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同调控机制。方法分别对磷酸钙生物陶瓷支架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循环力学刺激(30 m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刺激 组织工程骨 间充质干细胞 微振动 磷酸钙陶瓷 骨重建 自适应性 磷酸钙生物陶瓷
原文传递
agrB/D/C对Agr系统活性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的影响
7
作者 王海连 姜北 +3 位作者 喻胜鹏 黎庶 胡晓梅 谭利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6-493,共8页
目的: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ΔagrB/D/C/Newman敲除株,分析agrB/D/C对Agr系统活性及金葡菌毒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不同型别Agr系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pBT2为敲除载体,构建ΔagrB/D/C/New... 目的: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ΔagrB/D/C/Newman敲除株,分析agrB/D/C对Agr系统活性及金葡菌毒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不同型别Agr系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pBT2为敲除载体,构建ΔagrB/D/C/Newman敲除株,检测野生株和敲除株的溶血能力,色素形成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基因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ΔagrB/D/C/Newman敲除株,与野生株Newman相比,敲除株溶血能力显著降低,色素形成能力显著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加;敲除株培养上清中的蛋白种类和数量较野生株显著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结果显示ΔagrB/D/C/Newman敲除株毒力因子的转录水平较野生株显著降低.结论:agrB/D/C能够影响AgrA的表达从而影响Agr系统的功能,agrB/D/C基因敲除后显著改变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agrB/D/C 毒力因子 蛋白水平
下载PDF
中国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38
8
作者 施忠民 陈城 +30 位作者 马燕红 姜迎萍 郭秦炜 华英汇 魏世隽 桂鉴超 朱永展 杨云峰 王旭 张晖 陈凯 洪建军 曾宪铁 史冬泉 黄崇侠 刘国辉 陶旭 高鹏 苏佳灿 洪劲松 江少华 徐海林 武勇 马昕 胡跃林 王正义 徐向阳 张建中 俞光荣 唐康来 姜保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747-753,共7页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专家共识,供全国骨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护理人员等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宣教、软组织肿胀处理、疼痛管理、支具保护和负重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觉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基本功能恢复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出院随访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康复 术后
下载PDF
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强 武文杰 +7 位作者 王成 荣志刚 刘勋 张泽华 侯天勇 代飞 许建中 罗飞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_1~S_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_1~S_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外固定器 骨牵引复位法 截骨术
下载PDF
臀肌挛缩综合症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齐 丁陶 +1 位作者 李智 吴宏日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第7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综合症(gluteal muscle contructure,GMC)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有助于在运动中有效识别此类患者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某部队高校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训练中筛查出的9例GM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9例患者因...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综合症(gluteal muscle contructure,GMC)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有助于在运动中有效识别此类患者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某部队高校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训练中筛查出的9例GM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9例患者因异常体态无法提升中长跑成绩,并且功能评估不合格而发现患有GMC。经前期耐力训练和手术治疗后,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异常姿态(站姿、蹲姿、行走姿态)和运动能力的变化(3 km跑时间、配速、步频、步幅)。结果9例患者均表现为并腿下蹲困难、行走异常呈典型GMC体征。9例患者3 km跑阶段1:术前初始成绩总用时长为(16.07±0.69)min,阶段2:术前训练后为(15.86±1.39)min,阶段3:术后6个月为(13.35±0.58)min,3个阶段总时长逐渐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0,P<0.05)。平均配速阶段1:术前初始成绩(5.50±0.07)min,阶段2:术前训练后(5.50±0.29)min,阶段3:术后6个月(4.50±0.19)min,3个阶段的平均配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千米配速中第1个1 km、第2个1 km、第3个1 km分别在3个阶段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幅及步频散点图进一步对比提示,步幅与每分步频术后改善明显。结论GMC除了改变患者正常姿态外,还通过限制步幅水平影响其运动能力。手术结合特定训练是改善其运动能力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肌挛缩症 运动能力 手术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骶髂关节骨折前脱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潭 邹雨龙 +1 位作者 周鸿 梁凯路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3期3077-3082,共6页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骨盆骨折中不稳定型损伤之一,是一种多因间接或直接暴力造成的高能量损伤。近年来报道了越来越多的骶髂关节骨折后脱位的病例,但对骶髂关节骨折前脱位的诊断、损伤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回顾了骶髂关节前骨折...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骨盆骨折中不稳定型损伤之一,是一种多因间接或直接暴力造成的高能量损伤。近年来报道了越来越多的骶髂关节骨折后脱位的病例,但对骶髂关节骨折前脱位的诊断、损伤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回顾了骶髂关节前骨折脱位的相关文献,就骶髂关节骨折前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损伤机制和治疗恢复等方面内容作一综述,以期使读者对骶髂关节骨折前脱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骨折 前脱位 治疗
下载PDF
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被引量:4
12
作者 沈杰 孙东 +3 位作者 汪小华 傅景曙 王舒琳 谢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0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41(22~5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膜...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41(22~5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塞,钢板内固定;6~8周感染控制后行诱导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同时更换内固定。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7(24~3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及临床愈合,影像学愈合时间平均为4.5(4~6)个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6(5~8)个月。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一期清创后感染复发,经过再次清创感染控制后二期重建达到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功能量表(LEFS)评分平均为70(59~80)分。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感染复发率低、骨愈合快、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固定术 感染性骨不连 膜诱导技术
下载PDF
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玉华 方青 +1 位作者 史凡凡 吴新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8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3例接受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由本院医生进行伤口换药,院外按时返院复诊进行换药直至切口愈合.对发生...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3例接受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由本院医生进行伤口换药,院外按时返院复诊进行换药直至切口愈合.对发生感染的患者记录其术中结核菌培养及感染后切口细菌培养情况,并分析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3例患者术后有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其中有2例患者伴窦道形成.5例患者中3例经换药后切口愈合,1例切口感染伴窦道形成患者再次行清创手术,1例接受了CT引导下穿刺引流置管,后经换药及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5例患者术中结核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2例为耐药结核菌,但5例患者感染后切口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为术区来源结核菌感染.对于结核患者切口感染预防需严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和处理,术中及术后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健康宣教、营养支持,规律使用抗痨药物,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可有效降低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切口感染 预防 护理
原文传递
要游泳不要“游泳肩”
14
作者 周兵华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8年第7期55-55,共1页
无论是哪种泳姿,都需要借助上肢的力量前行。这些动作会让肩部的肌肉和肩袖反复负重,容易导致肩峰下滑囊炎和肩袖损伤。临床上所见绝大多数“游泳肩”患者,就是因为游泳者有肩峰下撞击的病理因素,同时游泳运动量过度引起。
关键词 游泳者 肩峰下滑囊炎 肩袖损伤 肩峰下撞击 病理因素 运动量
下载PDF
避开伤骨坏习惯
15
作者 袁成松 《晚霞》 2019年第11期58-58,共1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而在生活中,很多习惯都会对骨骼造成损害,不知不觉就会加速骨骼老化,还会诱发诸多健康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背单肩包长期背单肩包会让人的肩膀酸痛,甚至出现“高低肩”。因为人们为了防止包带滑下来,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而在生活中,很多习惯都会对骨骼造成损害,不知不觉就会加速骨骼老化,还会诱发诸多健康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背单肩包长期背单肩包会让人的肩膀酸痛,甚至出现“高低肩”。因为人们为了防止包带滑下来,一侧肩膀总是习惯向上挺一下,并向内用力。长期如此,脊柱还可能发生侧弯。相较于单肩包来说,双肩包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习惯 健康问题 骨骼 生活
下载PDF
动态稳定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牟遐平 戢勇 +1 位作者 许建中 张劲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稳定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46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Dynesys组),24例采用后路融合固定(PLIF组)。比... [目的]前瞻性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稳定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46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Dynesys组),24例采用后路融合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期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ynesy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PLIF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5.47±6.69)个月。末次随访两组的VAS、0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Dynesys组VAS和0DI评分均优于P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均无显著改变(P>0.05);手术节段ROM和腰椎整体ROM均显著减小,而邻近节段ROM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和腰椎整体ROM显著大于PLIF组(P<0.05),Dynesys组的邻近节段UCLA评级显著优于PLIF组(P<0.05)。[结论]动态稳定和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能保留更多运动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病率,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DYNESYS 动态稳定 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疼痛弹响肩胛骨的手术方法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洪鑫 陶旭 +2 位作者 杨明宇 龚继成 唐康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疼痛弹响肩胛骨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6-12采用手术治疗的6例疼痛弹响肩胛骨。2例骨软骨瘤及1例血管瘤行小切口包膜外切除,并行周围肩胛胸壁间炎性滑膜切除;2例无明显增生肿块者行小切... 目的探讨疼痛弹响肩胛骨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6-12采用手术治疗的6例疼痛弹响肩胛骨。2例骨软骨瘤及1例血管瘤行小切口包膜外切除,并行周围肩胛胸壁间炎性滑膜切除;2例无明显增生肿块者行小切口单纯炎性滑囊切除术;1例行小切口炎性滑囊切除联合肩胛骨上内角和下角切除成形术。结果 2例骨软骨瘤与1例血管瘤患者在肩胛骨病灶切除后疼痛即刻得到缓解,术后疼痛VAS评分均降至0分,肩部弹响消失,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4分。2例小切口单纯滑囊切除者术后仍残留疼痛,术后疼痛VAS评分为5分和4分,肩胛区弹响仍存在, Constant-Murley评分为83分和79分。1例行小切口炎性滑囊切除联合肩胛骨成形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疼痛VAS评分为0分,肩胛区弹响消失,Constant-Murley评分95分。结论小切口炎性滑囊切除联合肩胛骨上内角和下角切除成形术治疗疼痛弹响肩胛骨效果满意,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恢复良好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弹响肩胛骨 肩胛胸壁滑囊切除术 肩胛骨成形术
原文传递
肩关节前脱位骨性不稳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洪鑫(综述) 唐康来(审校)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1期1221-1226,共6页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运动是复杂的复合运动,包含初期的盂肱关节运动和后期的肩胛骨与脊柱活动。盂肱关节的解剖结构是肩关节获得灵活性的基础,同时也存在骨性结构不稳定的隐患。长期以来,学者们将肩...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运动是复杂的复合运动,包含初期的盂肱关节运动和后期的肩胛骨与脊柱活动。盂肱关节的解剖结构是肩关节获得灵活性的基础,同时也存在骨性结构不稳定的隐患。长期以来,学者们将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比作是高尔夫球中球座和球的关系,肩胛骨关节盂仅包容了肱骨头面积的30%左右,即嵌合指数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头 脊柱活动 关节盂 盂肱关节 肩关节运动 肩关节前脱位 肩胛骨 复合运动
原文传递
钛缆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 被引量:14
19
作者 汤勇 陈灿 +4 位作者 孙东 谭玖林 谢肇 罗飞 许建中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2-697,共6页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髓内 老年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原文传递
Scarf联合改良Mcbride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袁毅 瞿刚波 +3 位作者 罗兵 杨家福 周兵华 唐康来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14期1900-1903,1907,共5页
目的探讨Scarf联合改良Mcbride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Scarf联合改良Mcbride截骨术治疗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38例(47足),获得随访31例(38足)。对趾骨近端关节固定... 目的探讨Scarf联合改良Mcbride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Scarf联合改良Mcbride截骨术治疗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38例(47足),获得随访31例(38足)。对趾骨近端关节固定角(PAA)增大患者加用拇趾近节趾骨Akin截骨,对第2、3跖骨头转移痛患者,行第2、3跖骨Weil截骨。通过手术前后足站立位、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比较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DMAA)、PAA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42个月。HVA由术前(41.82±5.28)°降至术后(17.03±4.04)°,IMA由术前(19.00±3.78)°降至术后(9.24±1.98)°。DMAA由术前(19.42±5.65)°降至术后(8.71±2.74)°,PAA由术前(5.66±3.27)°降至术后(3.82±2.09)°,AOFAS评分从术前(41.47±6.29)分上升为(84.82±6.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arf联合改良Mcbride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具有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rf Mcbride 截骨术 拇外翻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