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手术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晓敏 余专一 +6 位作者 李浩 聂小羊 顾佳龙 袁亚南 周江军 谢肇 赵敏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7-971,共5页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水泥组(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n=15)。比较两组患者清创次数、伤口愈合情况、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评分,及内固定保留情况。结果骨水泥组均行一次性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旷置,感染均被根治,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其余8例保留;9例伤口均于清创2周内愈合,1例因骨水泥间隔外露无法愈合,二次手术取出后愈合。非骨水泥组有8例行一次性清创后治愈,其余7例需多次清创;其中5例取出内固定,其余10例保留。骨水泥组末次随访躯体健康评分及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非骨水泥组(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减少死腔的同时,也实现了局部靶向给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 抗生素骨水泥 手术部位感染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颖 李远强 +4 位作者 洪浩 丁浩洋 陈举 衣龙云 赵军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223-229,共7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和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标准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参数,并评价SVA及PI-LL改善程度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46(22.3±6.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内固定患者TLK、PT、冠状位Cobb角、SVA、PI-LL较术前明显减小,LL和SS较术前明显增大;短节段内固定患者PT、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SS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SVA≥95 mm的患者腰痛VAS评分和ODI均高于SVA≤50 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LL>9°患者腰痛VAS评分与PI-LL≤9°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LL>9°患者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PI-LL≤9°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国人中老年DS患者术后残留轻度的矢状面失衡对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LL=PI±9°可能不适合作为国人的矫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内固定器 骨盆测量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鹏 侯天勇 +2 位作者 邢军超 罗飞 许建中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11-15,11,共6页
目的 比较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和同种异体骨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矫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前瞻性选取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LenkeⅠ-Ⅲ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 目的 比较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和同种异体骨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矫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前瞻性选取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LenkeⅠ-Ⅲ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与观察组(1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骨作为植骨融合材料,观察组采用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作为植骨融合材料。术后随访24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弯矫正率、矫正丢失、融合率、VAS评分、ODI评分、SRS-30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矫正率、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SRS-30评分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融合率高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脊柱融合Lenke分级情况略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是一种安全、有效、易构建的植骨材料,用于脊柱融合可获得优于同种异体骨的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骨髓富集技术 同种异体骨 脊柱融合
下载PDF
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强 武文杰 +7 位作者 王成 荣志刚 刘勋 张泽华 侯天勇 代飞 许建中 罗飞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_1~S_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_1~S_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外固定器 骨牵引复位法 截骨术
下载PDF
微创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正伟 卢宏伟 +3 位作者 胡峻贤 罗飞 许建中 何清义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93-499,共7页
目的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化脓性腰椎... 目的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20例23个节段,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54.9岁。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以评估矢状位平衡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纠正、间接减压指标特点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1~56个月,平均18.9个月。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79.6±73.9)min,出血量(241.3±70.1)mL,术后平均卧床(4.4±2.8)d。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0.65±0.49)分、ODI评分(9.30±1.6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6.60±1.05)分和(77.65±9.41)%( P <0.05)。腰椎前凸角增加6.12°(14.7%)( P <0.05),腰椎矢状位平衡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减少1.99°(-21.6%)( P <0.05),后凸畸形得到纠正。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椎管中央矢状径等间接减压指标较术前均显著提高( P <0.05)。植骨均获融合,术后临床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于选择合适的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病例,微创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好,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均显著改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腰椎间隙感染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隙感染 微创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成像技术评估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的初步临床研究
6
作者 陈春华 张承旻 +1 位作者 陈灿 罗飞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39-145,共7页
目的探索磁共振单体素波谱(SMRS)成像技术定量评估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的技术方法,并探究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脊柱矢状面失衡程度的关联。方法公开招募3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DSD)患者(DSD组)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 目的探索磁共振单体素波谱(SMRS)成像技术定量评估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的技术方法,并探究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脊柱矢状面失衡程度的关联。方法公开招募3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DSD)患者(DSD组)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SMRS序列扫描并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磁共振扫描部位为L4\5椎间盘层面的双侧多裂肌,观察指标包括:脂肪分数(FF)、水脂比(W\F)、脂肪波峰下面积(FP)、不对称程度(DOA)。通过ROC曲线计算上述指标曲线下面积,观察两组人群多裂肌退变特点及其与矢状面平衡的关联。结果畸形组FF、FP、DOA高于对照组(P<0.05),畸形组W\F低于对照组(P<0.05),双侧多裂肌FF、FP、DOA、W\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1、0.349、0.694、0.662,畸形组人群双侧多裂肌各退变指标与脊柱矢状面失衡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MRS序列可以用于定量评估多裂肌退变情况,双侧多裂肌DOA可作为评估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椎旁肌退变程度的敏感指标;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脊柱矢状面失衡程度缺乏关联,前者可能是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畸形 多裂肌 磁共振单体波谱
原文传递
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帅 王嘉嘉 +3 位作者 徐美涛 许建中 谢肇 王序全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观察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43例确诊为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 目的观察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43例确诊为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的方式进行保肢治疗。随访时观察并记录患肢功能,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了解截骨端是否愈合、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内固定有无失效及再手术等情况,并采用MST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43例中共有26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为60.5%,其中门诊随访22例,其它方式随访(如电话、微信等) 4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平均25.8 (9~63)岁。末次平均随访时间74.3 (7~141)个月。16例(61.5%)获得无瘤生存,8例(30.8%)死亡,2例(7.7%)带瘤生存。3例(11.5%)在灭活骨以外组织内复发,行截肢手术。平均的MSTS评分为81.9%(43.3%~93.3%)。大多数患者截骨端获得了牢固的骨愈合,有3例(11.5%)患者骨不连,2例因术后不久截肢和死亡未观察到骨愈合,1例因延迟愈合行截骨端自体髂骨植骨。12例(46.2%)患者发生感染、内植物失效、骨不连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瘤段切除复合^(60)钴辐照灭活回植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偏高,对一些特定选择的病例,目前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多种保肢手段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灭活回植 保肢
原文传递
分子诊断儿童耐药结核病研究进展
8
作者 武文杰 张强 +2 位作者 罗飞 许建中 张泽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278-1280,共3页
近些年来随着儿童耐药结核病发生率的增高,儿童结核病作为威胁全球儿童公共健康的严重疾病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科医师的关注.由于儿童结核病灶内结核杆菌含量很低,常常不能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同时"金标准"结核分枝杆菌(MT... 近些年来随着儿童耐药结核病发生率的增高,儿童结核病作为威胁全球儿童公共健康的严重疾病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科医师的关注.由于儿童结核病灶内结核杆菌含量很低,常常不能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同时"金标准"结核分枝杆菌(MTB)检测耗时长,且阳性率低,使儿童结核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儿童结核的分子诊断技术因其快速、准确、高效、操作简便等显著优点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和发展,以期为儿童耐药结核分子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诊断 耐药结核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