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原则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绥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10-118,共9页
苏联教科书用本体论模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未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梳理重构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 苏联教科书用本体论模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未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梳理重构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命题的原则;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框架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体系主体的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原则;以历史主体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为主线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一切社会关系与社会现象根源和本质的原则;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统领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 实践唯物主义 理论体系 重构原则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权政 赵绥生 付奋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2期5-10,18,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判断和命题,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再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测了共产主义文明形态基本特征,认为社会主义属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判断和命题,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再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测了共产主义文明形态基本特征,认为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属于同一文明形态范畴。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文明新形态具有十个方面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基本特征
下载PDF
基于学生视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文奇 程凡 +3 位作者 王斌 朱璐 曲梅 展海燕 《内江科技》 2023年第7期118-120,共3页
新业态下学生对双创教育的需求情况反映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理论,通过问卷、访谈形式对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涵盖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双创教育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校... 新业态下学生对双创教育的需求情况反映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理论,通过问卷、访谈形式对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涵盖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双创教育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校生和毕业生双创教育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特别在双创选择领域、学校的教育服务、开展形式等方面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双创教育 学习动机理论 高等教育供给 访谈形式 学生视角 新业态 在校生
下载PDF
“短视频+直播”模式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石文奇 程凡 展海燕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第5期56-60,共5页
“互联网+”业态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创业机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当前“短视频+直播”模式下陕西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3个主要因素为个体特质、返乡创业教育和家... “互联网+”业态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创业机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当前“短视频+直播”模式下陕西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3个主要因素为个体特质、返乡创业教育和家乡的服务政策,但个体特质因素中创业态度的个体性格、主观规范中的亲朋好友及父母的支持都未能显著影响返乡创业意愿。据此,提出高校应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观念的培养,强化乡村振兴的创业教育,构建新模式下创业政策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直播 农村籍大学生 返乡创业意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
5
作者 杨继顺 韩雨颖 《西部素质教育》 2023年第18期58-61,共4页
文章首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向。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高校
下载PDF
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探究——评《大学生法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涛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2期I0020-I0020,共1页
大学时期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法治教育方式和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正面临着亟待变革的迫切需... 大学时期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法治教育方式和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正面临着亟待变革的迫切需求。《大学生法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一书以法治、法治文化、法治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概念、理论基础、历史演变和现状反思几部分,系统地阐释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发展脉络和问题症结。在书中的各个章节,作者对法治教育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下面将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历史嬗变和现状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法治教育 现状反思 法律素养 法治观念 信息技术 问题症结 历史嬗变
原文传递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评《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静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I0036-I0036,共1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紧扣时代脉搏,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分析了...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紧扣时代脉搏,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探讨思政教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以期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时代新人 高校实践 思政教育创新 时代脉搏 研究和探索 创新与发展 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
8
作者 杨建云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2期I0019-I0019,共1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以及学生群体结构的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是否仍然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以及学生群体结构的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是否仍然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一书共分为五章,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反思,以期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政治素养 教学改革 群体结构 体系的构建 当代大学生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路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岳帅廷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期170-173,189,共5页
为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路径和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联系,挖掘影响农村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农村生态污染现状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 为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路径和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联系,挖掘影响农村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农村生态污染现状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引入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以多主体投入与有效整治相结合、政府引领协调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以及培育清洁产业与塑造乡风文明相结合三个角度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路径分析 问题分析 多主体协同治理
下载PDF
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与发展探讨——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与发展研究》
10
作者 王丹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I0003-I0003,共1页
在当今社会,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愈发显得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德育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因此,如何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开展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 在当今社会,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愈发显得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德育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因此,如何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开展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微阵地’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JK0051)过程中认真学习了《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与发展研究》一书,该书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以及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教育厅 科学研究项目 高校德育工作 德育模式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与发展 创新和改进 亟待解决的问题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
11
作者 刘权政 白雪祺 赵绥生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8,153,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其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把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党的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其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把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党的执政基础重大政治问题的战略高度,提出要与时俱进动态推进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定性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以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把精神文明纳入共同富裕内涵与目标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基础;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同富裕;推出共同富裕试验区探索新时代共同富裕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共同富裕 理论突破 实践创新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逻辑探析
12
作者 刘权政 赵绥生 刘静宇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7-12,153,共7页
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政治逻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政治逻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五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共同富裕 内在逻辑
下载PDF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深远影响
13
作者 赵绥生 白雪祺 刘权政 《南海学刊》 2023年第5期87-97,共11页
中世纪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制度类型,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两种国家治理模式:中央集权制治理模式和分权制治理模式。秦朝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拓疆辟土客观形势的产物,是消除... 中世纪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制度类型,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两种国家治理模式:中央集权制治理模式和分权制治理模式。秦朝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拓疆辟土客观形势的产物,是消除战乱平定社会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多民族统一及大国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国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远远走在世界政治文明演进历史进程的前列,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体现出中华民族高度的政治智慧。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华民族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政治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中国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对于我们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秦汉时期 中央集权制度 分权制度 政治文明 政治文化遗产
下载PDF
大学生宪法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维维 蒋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0-92,共3页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这进一步丰富了宪法的内容、契合了宪法发展的本质,意义重大。对当前大学生宪法认同教育的路径进行阐释、问题予以剖析,将史料、案例、媒体有机...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这进一步丰富了宪法的内容、契合了宪法发展的本质,意义重大。对当前大学生宪法认同教育的路径进行阐释、问题予以剖析,将史料、案例、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对宪法认同教育的可适性进行分析,进而构建有助于宪法认同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是文章对大学生宪法认同教育的一种探索,希望有助于宪法认同的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路径
下载PDF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研究
15
作者 杨建云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9-12,共4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要着眼于学,建立理论武装的学习制度;着眼于信,建立触及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着眼于行,建立躬身实践的调查研究制度;着眼于实,建立排忧解难的为民服务制度;着眼于促,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担当作为制度;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要着眼于学,建立理论武装的学习制度;着眼于信,建立触及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着眼于行,建立躬身实践的调查研究制度;着眼于实,建立排忧解难的为民服务制度;着眼于促,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担当作为制度;着眼于改,建立立查立改的检视整改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心 使命 制度
下载PDF
生活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研究
16
作者 杨建云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38-43,共6页
鉴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思政课“金课”建设应有其基本特征。从生活化的角度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语言、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使高校有效建设思政课“金课”,落实立... 鉴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思政课“金课”建设应有其基本特征。从生活化的角度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语言、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使高校有效建设思政课“金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化 思政课 金课
下载PDF
基于中国远古神话传说视角的民族文化基因解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权政 赵绥生 李丽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93,100,共8页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本质上它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追溯民族精神的渊源,具有文化寻根的价值和意义。远古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的雏形形态和...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本质上它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追溯民族精神的渊源,具有文化寻根的价值和意义。远古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的雏形形态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始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源头的源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析发掘远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与精神追求,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力,凝聚民族向心力,拓展民族文化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远古神话 文化自信 文化基因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18
作者 赵亚萍 杨蕾 何梦焕 《新西部》 2019年第23期139-140,126,共3页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内涵及培育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深远意义,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要从宏观上予以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优化和培植作用;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发挥内因作用...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内涵及培育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深远意义,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要从宏观上予以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优化和培植作用;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发挥内因作用。从而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大学生 友善价值观 培育路径
下载PDF
生产实践蕴含了人类历史展开的全部胚芽与秘密——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19
作者 赵绥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0-117,共8页
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性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奠基性范畴。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纽带,把整个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都理解为实践的产物。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构成人类历史的起点。生... 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性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奠基性范畴。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纽带,把整个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都理解为实践的产物。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构成人类历史的起点。生产实践制约着人类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自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的本质即人性是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根本物质力量是生产实践。马克思把一部人类历史还原为生产劳动发展史,通过生产实践最终破译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否定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赵汀阳先生轻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生产实践 实践思维 实践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唯物史观创立的独特思想逻辑
20
作者 赵绥生 王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5-101,共7页
探究唯物史观创立的思想逻辑与思维模式,有助于把握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思想脉络,感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超人智慧与非凡才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把“现实的人”确定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把哲学的主题和核心转向人,同时确立起... 探究唯物史观创立的思想逻辑与思维模式,有助于把握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思想脉络,感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超人智慧与非凡才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把“现实的人”确定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把哲学的主题和核心转向人,同时确立起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在确认“现实的人”三个历史事实基础上,顺着劳动的线索找到了解开人类社会秘密的“锁钥”,借助于“两个归结”把历史运动最基本的规律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第三个归结”,破解了历史观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现实的人 生产劳动 思想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