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立倾斜试验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丹 薛小临 +4 位作者 侯军龙 蔡宝珍 王瑞 韩芳旗 梁家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1490-1492,共3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咸阳市中心医院行直立倾斜试验的1184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资料,观察受试者直立倾斜试验...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咸阳市中心医院行直立倾斜试验的1184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资料,观察受试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结果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间结果的差异。结果受试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583例,阳性率49.2%;其中混和型VVS 424例(72.7%),心脏抑制性VVS 8例(1.4%),血管抑制型VVS 151例(26.0%);不同性别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阳性类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阳性组以65岁为界,按年龄分为两个亚组,小于65岁者阳性率高于65岁及以上者(P<0.0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中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年轻女性患者阳性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神经官能症 直立倾斜试验
下载PDF
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阿利 许岭平 +4 位作者 左红 侯军龙 侯文兵 魏亚静 王格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进行倾斜试验,并与健康受试者12例作对照观察。结果:健康对照组12例均为阴性,病例组53例中23例阳性,阳性率为43%。其中基础试验阳性率占阳性病例的... 目的:探讨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进行倾斜试验,并与健康受试者12例作对照观察。结果:健康对照组12例均为阴性,病例组53例中23例阳性,阳性率为43%。其中基础试验阳性率占阳性病例的13%,药物倾斜试验阳性率占阳性病例的87%。结论: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诊断方法 倾斜台试验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事件预防 被引量:93
3
作者 李小花 王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5-7,11,共4页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护理6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价2组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结果 2组护理前SDS和SAS评分、心绞痛发生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缓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良事件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伊争伟 李环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2期1681-1683,168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参数(血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细胞黏滞度)、免疫功能(CD4^+、CD8^+、CD4^+/CD8^+)及血脂代谢情况[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血液流变参数对比:两组治疗后血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细胞黏滞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对比: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代谢情况对比: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低,HDL-C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凝集度,提高其免疫功能,并改善血脂代谢状况,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冠心病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免疫功能 血脂代谢
下载PDF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比较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杲 缪金龙 许岭平 《安徽医学》 2016年第6期696-698,共3页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进行PCI手术的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107例,根据PCI通路的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5例)与股动脉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手术并发症等...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进行PCI手术的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107例,根据PCI通路的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5例)与股动脉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更换途径率、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PCI治疗的高龄患者,桡动脉途径能够有效降低穿刺血管局部的并发症,但其穿刺失败率较高,穿刺及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冠心病 桡动脉 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大小、分叶、形态及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6
作者 崔蕾 雒尧 许岭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500-504,共5页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形态、分叶以及大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93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房颤组(340例)和非房颤组(153例)。两组患者均行RT-3D TEE检查,...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形态、分叶以及大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93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房颤组(340例)和非房颤组(153例)。两组患者均行RT-3D TEE检查,观察患者左心耳开口径、深度、容积、左心房内径(LAD)、左心耳分叶情况、左心耳形态情况、血栓形成和自发显影情况。结果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开口径、深度、容积、LAD显著高于非房颤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左心耳PEV显著低于房颤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与非房颤组患者在左心耳分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与非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分呈现仙人掌型及风向袋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呈现菜花型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呈现鸡翅型显著低于非房颤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房颤组患者无左心耳血栓形成和自发显影情况,房颤组患者中均存在142例自发显影情况患者及存在76例左心耳血栓形成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患者主要集中菜花型患者及二叶患者。结论 TEE在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形态、分叶以及大小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及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房颤动 左心耳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杲 伊争伟 毛亚妮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47-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支架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溶栓组患者则给予尿激酶溶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支架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溶栓组患者则给予尿激酶溶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率总体情况、治疗前后相关心脏参数、住院期间与1年后随访相关心血管事件。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与ST段回落率总体情况均明显优于溶栓组(P<0.05);住院期间总体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明显低于溶栓组(44%)(P<0.05);支架组患者治疗后LVESD(39.15±2.27)与LVEDD水平(55.02±2.20)比较均显著低于溶栓组[(45.01±3.67)、(59.75±2.38)](P<0.05),LVEF水平(65.83±3.54)比较显著高于溶栓组(56.32±3.09)(P<0.05);治疗后1年随访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统计学低于溶栓组(7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近期与远期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伊争伟 左红 王彦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期52-55,60,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于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随诊的ACS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6个月,按是否发生MACE分为预后良好组(115例)和预... 目的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于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随诊的ACS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6个月,按是否发生MACE分为预后良好组(115例)和预后不良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LAVI、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分析MACE的影响因素,检验LAVI对ACS患者发生MACE的诊断效能。结果6个月的随访时间内,ACS患者MACE发生率为41.92%(83/198)。预后不良组年龄、Killp分级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LAVI、LAD、LVEDD及LVESD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LVEF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illp分级、LAVI是ACS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OR>1,P<0.05),LVEF是保护因素(OR<1,P<0.05)。LAVI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CI:0.819~0.929,P<0.001),截断值为27.00,准确度为0.67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90%、85.20%。结论LAVI是ACS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MACE的诊断效能较高,据此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脏不良事件 左心房容积指数 危险因素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血浆微小RNA-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左红 侯文兵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RNA(miR)-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SYNTAX评分结果,将114例SAP患者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40例及重度组32例,选择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疾病的住院患者...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RNA(miR)-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SYNTAX评分结果,将114例SAP患者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40例及重度组32例,选择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疾病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4组患者血浆miR-30c-5p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血浆miR-30c-5p表达水平与SYNTAX评分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YNTAX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4组间有高脂血症病史、入院后使用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患者比例及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miR-30c-5p表达水平分别为1.02±0.22、0.95±0.23、0.72±0.21、0.65±0.18,中度组和重度组均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AP患者血浆miR-30c-5p表达水平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4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血浆miR-30c-5p水平与SYNTAX评分独立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30c-5p水平是SYNTAX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血浆miR-30c-5p水平与SYNTAX评分相关,有望成为评估SAP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miR-30c-5p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应用X线胃肠造影机行倾斜试验85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许岭平 王瑞 +1 位作者 王阿利 陈剑辉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36期6763-6763,共1页
目的:探讨应用X线胃肠造影机(胃肠机)行倾斜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对151例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的患者分为两组,前85例在胃肠机上行倾斜试验,后66例在专用倾斜床上行倾斜试验,观察阳性率。结果:X线胃肠机完全符合倾斜试验要求,阳性率与... 目的:探讨应用X线胃肠造影机(胃肠机)行倾斜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对151例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的患者分为两组,前85例在胃肠机上行倾斜试验,后66例在专用倾斜床上行倾斜试验,观察阳性率。结果:X线胃肠机完全符合倾斜试验要求,阳性率与专用倾斜床一致。结论:应用X线胃肠机可以行倾斜试验,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提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机 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下载PDF
高血压控制不良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11
作者 秦黎明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5期19-20,共2页
与其他慢性病相比,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普及程度在我国已经相对较普遍,尽管如此,每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仍然成递增趋势,
关键词 血压控制不良 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患者 健康教育 慢性病 发病率
下载PDF
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其他部位消融术治疗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军龙 陈斌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291-293,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其他部位射频消融术在治疗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中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就诊的1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96例(71.64%)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 目的研究并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其他部位射频消融术在治疗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中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就诊的1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96例(71.64%)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其余38例(28.36%)为非肺静脉起源。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肺静脉起源环肺静脉消融组(CPVI)(74例),肺静脉起源环肺静脉消融+其他部位消融(RAOS)(22例)(CPVI+RAOS),非肺静脉起源环肺静脉消融(NPVF)+其他部位消融(38例)(NPVF+RAOS)。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三组患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VI+RAOS组与NPVF+RAOS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较CPVI组患者明显延长(P<0.05);随访12个月后,CPVI组与CPVI+RAOS组患者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PVF+RAOS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较CPVI组与CPVI+RAOS组患者均降低(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其他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较高,且术后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复合征/治疗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主动固定电极的应用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王阿利 许岭平 左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97-198,共2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起搏适应证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68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简称RVOT组),另1组100例,应用被动固定...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起搏适应证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68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简称RVOT组),另1组10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RVA组),观察电极置入的影像学与心电图特点,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LVEF。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与被动固定电极组植入10m in,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52±0.18)V vs(0.68±0.12)V,P>0.05〕;术后随访1、3、9个月,1年,两组的起搏阈值无显著差异,主动固定电极组脱位率较低。主动固定电极组患者心脏超声的LVEF较被动固定电极组较高〔(42±11)%vs(49±12)%,P<0.05〕。68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中有55例(80.9%)位于间隔部,11例位于游离壁(19.1%);21例(30.9%)位于高位流出道,47例(69.1%)位于低位流出道。结论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