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1
作者 宋战平 杨子凡 +1 位作者 张玉伟 霍润科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55,共35页
为系统分析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从参数反演分析、施工机械参数预测与优化、施工及运营过程控制与风险评估、隧道安全监测与缺陷检测、隧道结构健康预测、围岩分级、掌子面图像识别与分类等7个方向对深度学习... 为系统分析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从参数反演分析、施工机械参数预测与优化、施工及运营过程控制与风险评估、隧道安全监测与缺陷检测、隧道结构健康预测、围岩分级、掌子面图像识别与分类等7个方向对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问题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参数反演理论体系的建立已基本完善,结合新型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仿真技术,建立多源化智能反演模型是今后隧道及地下工程反演方法的发展方向;2)掘进参数的准确预测对于优化施工机械性能及智能掘进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考虑掘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3)以多源监测数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高度融合为决策基础,基于数据驱动技术的风险控制分析方法为隧道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提供智能化管理;4)特征融合深度神经网络与自适应像素级分割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降低了缺陷检测成本,更进一步保障了智慧防灾及安全监测系统与工程现场之间的适用性;5)以结构健康监测方法为核心技术,通过融合物理机制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优化系统保障了隧道稳定性与变形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6)基于多源信息获取技术的深度学习框架可提取岩体结构面特征参数并转化为定量指标,实现对不同地质环境及施工方法的隧道围岩智能分级;7)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从复杂的掌子面图像中自动提取轮廓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精确的裂隙特征识别和量化分析。基于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7类应用方向的总结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数据处理实时共享难度大、缺乏模型预测准确度评价标准等问题,并结合隧道及地下空间智能化、绿色化与可持续化建设趋势,针对深度学习理论与其工程应用、隧道结构智能化防灾技术及“双碳战略”下新型隧道建造方式等方面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与地下工程 深度学习 多源监测数据 衬砌病害识别 智慧防灾系统
下载PDF
基于“黄土+”视角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华 刘乃飞 +2 位作者 宋战平 王铁行 张玉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2年第1期203-206,共4页
鉴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涵盖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下人防工程、能源矿建工程等行业和领域,且本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多、应用范围广、行业特色显著,结合黄土地区独有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 鉴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涵盖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下人防工程、能源矿建工程等行业和领域,且本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多、应用范围广、行业特色显著,结合黄土地区独有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具体岩土工程背景,以及现行工程设计施工体系的逐步拓展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使得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要求逐步变高。随着黄土地区城市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具体工程问题所面临的专业挑战也越来越复杂。本文在分析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建议在传统工程设计类和施工管理类毕业论文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黄土这一特色鲜明的特殊地质条件,通过对选题立项、开题答辩、过程管控和答辩环节进行梳理和重建,从而培养出熟悉掌握勘查设计、施工管理和具有良好科学研究素养的毕业生。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人才培养 黄土视角 毕业设计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科竞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玉伟 宋战平 +3 位作者 王军保 罗扬 刘乃飞 刘华 《高等建筑教育》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增加高校间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02年由中南大学首先开办,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对应的... 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增加高校间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02年由中南大学首先开办,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对应的学科竞赛举办时间也较短,目前仅举行了4届,虽然随着举办届数增加,参赛高校越来越多,但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竞赛建设模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本科生学科竞赛水平,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其学科竞赛的现状,提出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立统一管理系统,分析了学科竞赛的建设思路,最后讨论了学科竞赛对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参赛水平,提升学科竞赛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学科竞赛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校企合作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玉伟 宋战平 +2 位作者 冯志焱 王军保 刘乃飞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第2期15-21,共7页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企业需求脱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通过校企联合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等措施,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企业需求脱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通过校企联合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等措施,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工程项目建立人才孵化池,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可进入实践基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员工可通过网络平台补充理论知识,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赢的目的。文章分别从高校和企业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企业长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磷酸盐沉淀技术修复铅(Pb)污染地下水和黄土的影响机理研究
5
作者 秦鹏 郑文杰 +3 位作者 薛中飞 王琳 吕鑫江 何文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0,125,共11页
中国西北金属矿藏开发利用虽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然而不当的含铅(Pb)废水处置将导致场地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该研究分别探究了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和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技术修复铅污染地下水... 中国西北金属矿藏开发利用虽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然而不当的含铅(Pb)废水处置将导致场地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该研究分别探究了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和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技术修复铅污染地下水和黄土的潜力,并对二者修复效率和内在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在酸性条件解脲能力较差导致尿素水解程度较低,得到的修复效率仅为10.82%,且矿化产物碳酸铅(PbCO3)和碱式碳酸铅(Pb3(CO3)2(OH)2)化学稳定性低;而巨大芽孢杆菌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解磷能力,仍可以得到80%以上的修复效率,且矿化产物磷氯铅矿(Pb5(PO4)3Cl)化学稳定性高,微观试验识别的矿化产物是以细菌为成核位点的共沉淀结构(Ca2Pb3(PO4)3Cl矿物与磷酸盐矿物),降低了Pb2+再次迁移扩散的概率。铅污染黄土修复试验中,巨大芽孢杆菌得到修复效率较高且赋存形态主要为铁锰氧化态Pb,相较巴氏芽孢八叠球菌修复后的碳酸盐结合态Pb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更低的生态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 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 铅污染地下水 铅污染黄土 修复效率
原文传递
2012-2021年间岩土工程领域国家基金资助情况探析
6
作者 王雨航 刘乃飞 +1 位作者 赵家伟 于泽铭 《市政技术》 2024年第1期86-93,224,共9页
岩土工程是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各类工程问题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大量重大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开工建设,给岩土工程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岩土... 岩土工程是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各类工程问题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大量重大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开工建设,给岩土工程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岩土工程日渐成为了我国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目前国内自然学科领域最高级别的研究支持项目,受到了各方关注,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主流与前沿代表。因此,以岩土工程为主题,对该领域近10年(2012—2021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了资助规模、依托单位和学科门类统计,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整体发展态势;基于对该领域国家基金资助情况的整理与分析,浅析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该科研成果可为研究人员基金申报与科研选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统计 研究主题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弱渗透性土中地下结构承受水压规律试验研究
7
作者 梁泽田 郑山锁 +3 位作者 刘晓航 胡文乐 杜宜阳 宋枳含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6,共14页
为合理评估地下结构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抗浮性能,设计一种多功能模型试验系统,模拟不同水力梯度作用下重塑黄土和粉质黏土中孔隙水压力的传递过程,开展竖向渗流条件和侧向渗流条件下两种土体介质中地下结构承受水压变化规律试验;基于修... 为合理评估地下结构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抗浮性能,设计一种多功能模型试验系统,模拟不同水力梯度作用下重塑黄土和粉质黏土中孔隙水压力的传递过程,开展竖向渗流条件和侧向渗流条件下两种土体介质中地下结构承受水压变化规律试验;基于修正K-C(Kozeny-Carman)渗流理论提出用于描述弱渗透性土体介质中孔压竖向传递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力梯度作用下粉质黏土中同一测点的孔压值较重塑黄土中小,且趋于稳定所需时间较长;当两种土体介质中发生竖向渗流或侧向渗流时,地下结构承受的水压均比理论静水压力小;所提出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重塑黄土和粉质黏土介质中孔压的传递过程;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结构自身对地下渗流场的影响和特殊土体介质对孔隙水渗流的影响,从而实现更合理的抗浮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浮力 地下结构 模型试验 孔隙水压力 阻挡效应
原文传递
四川省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超挖处理措施及锚杆注浆时机研究
8
作者 王海胜 丁新潮 +1 位作者 韩斌 石广斌 《西北水电》 2024年第1期62-66,84,共6页
为了解决金川水电站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超挖严重问题,综合考虑现场地质状况、开挖现状、施工条件以及后续开挖可能进一步加剧围岩劣化等因素,对岩台超挖部分实施混凝土回填,并与岩壁吊车梁同期施工。通过建立岩壁吊车梁和回填混凝... 为了解决金川水电站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超挖严重问题,综合考虑现场地质状况、开挖现状、施工条件以及后续开挖可能进一步加剧围岩劣化等因素,对岩台超挖部分实施混凝土回填,并与岩壁吊车梁同期施工。通过建立岩壁吊车梁和回填混凝土及围岩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洞室下部开挖过程中的洞壁应力释放和桥机轮压、受拉锚杆注浆时机对岩壁吊车梁受拉锚杆应力以及壁吊车梁应力影响。结果表明:岩壁吊车梁锚固锚杆应力主要受洞壁应力释放影响,轴向拉应力最大值位于岩体中,桥机轮压影响幅度仅为0.32~3.15 MPa;岩壁梁锚固锚杆不宜与系统锚杆同时注浆。岩壁吊车梁运行状态良好,满足稳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岩壁吊车梁 岩台超挖 受拉锚杆 注浆时机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MICP固化风积砂的性能劣化试验研究
9
作者 刘小军 朱芮 +1 位作者 王东亚 孙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为了探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固化风积砂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劣化机理,在微生物加筋联合糖钙固化风积砂的基础上对加固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分析质量损失、无侧限抗... 为了探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固化风积砂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劣化机理,在微生物加筋联合糖钙固化风积砂的基础上对加固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分析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压汞试验及微观试验,分析冻融循环对微生物固化风积砂的劣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加固试样在冻融循环过程中,表面剥蚀情况加剧,出现蜂窝、麻面等劣化情况;质量损失率在10次循环后开始收敛;试样强度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先减小后收敛,到20次时降至最低;试样孔隙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增大,整体性能下降;在低次数冻融循环中,主要影响胶结较差的砂颗粒间的碳酸钙晶体,高次数循环后试样表面变光滑,碳酸钙晶体流失,导致颗粒联结减弱,试样强度和整体性能下降。研究结果可为MICP加筋联合糖钙固化风积砂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MICP 力学试验 劣化机理
下载PDF
微波加热岩石与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25
10
作者 邵珠山 魏玮 +2 位作者 陈文文 郜介璞 袁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0-155,165,共17页
微波加热固体是新型的绿色、高效加热技术,具有即时性、整体性、选择性以及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微波辅助岩石和混凝土的破碎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方向。针对微波加热岩石和混凝土的机理和加热特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分析、... 微波加热固体是新型的绿色、高效加热技术,具有即时性、整体性、选择性以及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微波辅助岩石和混凝土的破碎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方向。针对微波加热岩石和混凝土的机理和加热特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分析、模型模拟以及试验研究。该文系统总结了该领域理论、模拟以及试验的研究进展,在论述微波加热特点、材料对微波加热响应以及加热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微波加热岩石和混凝土的内在机制,讨论了微波加热在岩石强度劣化、辅助岩石破碎、岩石钻孔、混凝土骨料回收以及微波辅助选矿等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探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工程中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岩石 混凝土 影响因素 工程应用
下载PDF
隧道工程BIM技术标准化及信息集成化管理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宋战平 史贵林 +2 位作者 王军保 唐坤尧 周冠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566,共11页
信息集成化管理是隧道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BIM技术为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标准化是BIM技术实施的第一步,拥有一套统一的隧道工程BIM标准,后期平台开发以及基于该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鉴于... 信息集成化管理是隧道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BIM技术为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标准化是BIM技术实施的第一步,拥有一套统一的隧道工程BIM标准,后期平台开发以及基于该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鉴于当前隧道工程领域缺乏统一的BIM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匮乏等问题,在既有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隧道工程领域BIM技术标准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首次创建了一套属于隧道工程领域的新的成熟度模型。以此为基础,对隧道工程领域信息进行分类,并对隧道工程领域的BIM技术标准化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研究与探讨。此外,首次提出了"标准度"的概念,建立了标准度模型,初步讨论了标准度与标准统一度、工程参与者认可度、软件适用度以及平台建设完善度等4个影响因素的关系;基于提出的成熟度以及标准度模型,进一步提出了隧道工程领域BIM技术标准化评价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推动隧道工程领域BIM技术标准化及信息集成化管理进程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BIM技术 标准度 成熟度 标准化评价
原文传递
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沿线大气冻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志超 游志浪 +2 位作者 许健 彭洋 GAGARIN L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5-27,共13页
【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简称“莫喀高铁”)是我国参与的高纬度地区重要代表性工程,因此有必要掌握沿线地区气温特征以助力该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方法】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CRU)的1901—202... 【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简称“莫喀高铁”)是我国参与的高纬度地区重要代表性工程,因此有必要掌握沿线地区气温特征以助力该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方法】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CRU)的1901—2021年CRU格点数据月平均气温数据集,研究了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气温冻融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年冻结指数平均值为411.23~1773.70℃·d,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融化指数平均值为2223.69~3170.31℃·d,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表明1901—2021年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逐渐升高的。在空间分布上,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的多年平均冻结指数呈明显的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多年平均冻结指数为841.55~1360.13℃·d,而该地区多年平均融化指数整体相差不大,为2654.40~2748.63℃·d,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这表明:自下诺夫哥罗德到莫斯科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而自下诺夫哥罗德到喀山地区,气温逐渐升高;莫喀高铁沿线地区气温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莫斯科地区升温相对不明显,而喀山是升温最明显的地区。【结论】采用CRU格点气温数据集来研究莫喀高铁沿线地区大气冻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可为研究该高速铁路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冻土状态和其他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喀高铁沿线地区 月平均气温 冻结指数 融化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冻土变化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偏压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13
作者 周鹏远 宋战平 +2 位作者 王军保 张玉伟 田小旭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和二重积分的数值化处理,得到了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提出的预测模型将传统对称收敛模式拓展至非对称情况,能很好预测地表沉降的非对称趋势,且更接近实际案例的监测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隧道 地表沉降预测 隧道收敛模式 随机介质理论
原文传递
膨润土改性砂土工程性质及其在盾构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梅源 田新宇 +3 位作者 胡长明 刘建国 杨云飞 朱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4087-14092,共6页
砂性土因黏聚力小、摩擦力大、结构松散等性质常造成诸多工程风险,在盾构施工中一般采用改良剂对砂性土进行处理,但由于对改性砂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不足,仍存在刀具磨损大、压力舱堵塞、出土不畅等问题。为了研究膨润土泥浆改良富水砂层... 砂性土因黏聚力小、摩擦力大、结构松散等性质常造成诸多工程风险,在盾构施工中一般采用改良剂对砂性土进行处理,但由于对改性砂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不足,仍存在刀具磨损大、压力舱堵塞、出土不畅等问题。为了研究膨润土泥浆改良富水砂层过程中土体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塌落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富水砂层土体开展了膨润土泥浆配合比试验、膨润土泥浆改良土体试验及掺合料增效试验,并结合典型工程应用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1)相同质量分数下钠基膨润土泥浆粘度和密度优于钙基膨润土,当膨润土泥浆质量分数大于11.0%时,泥浆粘度随膨化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大,膨润土泥浆最优膨化时间为16~18 h;(2)土体渗透系数随泥浆注入比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的变化趋势,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及塌落度与泥浆注入比呈线性关系,其中改良砾砂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对泥浆注入比变化最为敏感;(3)膨润土泥浆膨化过程中掺入纤维素钠能改善泥浆性能,在砂土改良过程中掺入Q 3黄土能显著提高土体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富水砂层 土体改良试验 膨润土泥浆 现场掘进
下载PDF
复合地层大直径盾构掘进管线保护及地层加固方案分析与评价
15
作者 周东波 梅源 张钰杭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6,共9页
为了确定大直径盾构隧道地层改良和管线加固最优方案,采用数字地震仪微动检测技术对加固区地层分布和密实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引入单位掘进能耗技术指标对各加固方案的施工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加固方案下,盾构掘进... 为了确定大直径盾构隧道地层改良和管线加固最优方案,采用数字地震仪微动检测技术对加固区地层分布和密实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引入单位掘进能耗技术指标对各加固方案的施工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加固方案下,盾构掘进时地层孔隙应力的扰动情况和不同加固方法对控制渗流扰动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工法桩加固由于未加固浅层土体,对管线沉降的控制效果最差,袖阀管次之,组合注浆加固则能显著提升对管线沉降的控制效果;通过微动探测可知,袖阀管注浆对浅层黏土地层填充效果较好,MJS工法桩则能有效弥补袖阀管注浆加固的不足,对碎石夹黏性土层与下部粉砂岩层的适应性较好,能有效加强地层密实度,减少渗透系数;分析加固前后的盾构施工效率变化可知,袖阀管加固段的地层均匀性较差,单位能耗、地层实际损失值波动较大,MJS注浆加固后的地层密实度较高、均匀性较好,该加固区工作面也较为稳定,有利于控制地表沉降与隧道轴线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加固效果比选 数值模拟 管线加固 物理探测
下载PDF
黄土基坑单排内外斜直组合桩支护性能分析
16
作者 罗龙平 曹卫平 +1 位作者 赵敏 肖涵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5年第1期160-166,共7页
文中通过在黄土地基中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人字形与个字形组合在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及变形变化规律,并采用PLAXIS 3D验证试验结果,研究不同斜桩倾角对支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字形组合对桩身变形及坑外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优于个... 文中通过在黄土地基中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人字形与个字形组合在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及变形变化规律,并采用PLAXIS 3D验证试验结果,研究不同斜桩倾角对支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字形组合对桩身变形及坑外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优于个字形组合,基坑稳定性更高,更适用于周围环境复杂的基坑工程;两种支护结构中的内、外斜桩分别发挥着内支撑、锚杆的作用,可以给直桩提供水平支撑轴力,有效提高支护刚度,具有一定的自撑效应;冠梁与支护桩组成一个空间刚架,有效提高了抗侧移刚度,是发挥自撑效应的前提;桩间土对于提高支护整体稳定性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人字形组合所提供的抗倾覆力矩大于个字形;斜桩倾角增大支护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建议斜桩倾角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直桩 黄土基坑 模型试验 支护性能 PLAXIS 3D
下载PDF
寒区隧道冻融圈整体冻胀力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乃飞 郭倬宇 +2 位作者 宋战平 杨蓓 鲁洁 《冰川冻土》 2025年第2期393-407,共15页
已建寒区隧道大多冻害频发,衬砌冻胀开裂严重,隧道冻胀力计算是寒区隧道防抗冻设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是应用最广的冻胀力计算模型,对寒区隧道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浅析冻结围岩的力学状态和强度理论,从弹性与弹... 已建寒区隧道大多冻害频发,衬砌冻胀开裂严重,隧道冻胀力计算是寒区隧道防抗冻设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是应用最广的冻胀力计算模型,对寒区隧道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浅析冻结围岩的力学状态和强度理论,从弹性与弹塑性角度探讨冻融圈整体冻胀物理模型,并总结均匀冻胀和不均匀冻胀假定下的冻胀力弹性计算模型与弹塑性计算模型;阐明不同冻胀变形假定下冻胀力弹性计算模型的计算思路及求解方法,分析弹性与弹塑性冻胀力计算模型的联系,并归纳不均匀冻胀假定下各冻胀因素的表达方式。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寒区隧道冻胀力计算模型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寒区隧道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隧道工程 弹塑性 冻胀力 冻胀模型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木钙协同EICP固化铜污染黄土的耐候性试验研究
18
作者 江世超 刘华 阮春发 《冰川冻土》 2025年第2期477-489,共13页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引起土体的力学-水力学参数变化,从而诱发其工程性能劣化,导致岩土工程体的稳定性问题日渐突出。本文基于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联合木钙固化铜污染黄土,通过冻融循环前后的无侧限抗压试验和毒性浸出试验,对中长...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引起土体的力学-水力学参数变化,从而诱发其工程性能劣化,导致岩土工程体的稳定性问题日渐突出。本文基于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联合木钙固化铜污染黄土,通过冻融循环前后的无侧限抗压试验和毒性浸出试验,对中长期的固化效果和耐候性进行评估,并通过SEM试验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冻融循环下木钙协同EICP固化铜污染黄土的微观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EICP掺量逐渐增大,固化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之增大并逐渐稳定。掺入木钙可提升土体的强度,在4%掺量下效果最为显著,当掺量继续增加,土体易形成软弱面从而降低抗压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长,EICP-木钙显著减缓了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衰减。经过9次冻融循环,联合固化土体的强度保持在相对高位,强度损失仅为8.5%,而未固化土、单独EICP和木钙固化土强度则分别衰减41.5%、42.4%和26.4%,说明木钙联合EICP增加了土体的耐候性。在毒性浸出测试中,EICP与木钙的联合固化处理显著降低了不同污染浓度黄土的铜离子浸出量,最高固化率可达79.54%。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污染土的固化率逐渐降低,9次冻融循环后,各浓度污染土的联合固化率比单独使用EICP高15%以上。由SEM图像分析得知,木钙在EICP固化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物理结构上的增强,还通过促进碳酸钙的均匀沉淀,提升了铜污染土的固化效果和耐候性,展现出其在联合加固机制下的显著优势。本文试验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黄土场地的加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木钙 EICP 污染土
下载PDF
密实型聚氨酯混合料蠕变特性研究
19
作者 张淇生 张倩 +1 位作者 王善坤 裴晓梅 《公路工程》 2025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通过在不同温度及应力条件下进行单轴静载蠕变试验,探讨了密实型聚氨酯混合料应力应变的变化。通过分析蠕变曲线获得不同温度下的蠕变柔量曲线,并将其与七参量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与模型拟合结果相对吻合。... 通过在不同温度及应力条件下进行单轴静载蠕变试验,探讨了密实型聚氨酯混合料应力应变的变化。通过分析蠕变曲线获得不同温度下的蠕变柔量曲线,并将其与七参量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与模型拟合结果相对吻合。基于七参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聚氨酯路面在不同温度、荷载及路面组合类型条件下的竖向应力、剪应力、路面应变。结果表明,荷载对竖向应力和剪应力具有显著影响,且竖向变形主要在表层发生。这一发现表明密实型聚氨酯混合料在用作路面材料时具有较优越的抗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实型聚氨酯混合料 蠕变试验 七参量模型 模型参数 抗变形性能
下载PDF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发展探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崔国静 周庆国 宋战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0-666,共7页
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保障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工程,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管廊项目案例介绍,提出... 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保障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工程,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管廊项目案例介绍,提出我国管廊工程发展历史较早,但目前发展缓慢,并探讨了目前我国综合管廊的发展中存在的施工技术、管线入廊、运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完善相关立法和标准体系,重视管廊建设规划、运营管理,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等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国家综合管廊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建设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探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