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技术划分油气成藏期次———以川中古隆起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1
作者 邹鑫洁 肖晖 成良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检测,观察到灯影组储层中存在3种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橙色、黄绿色和蓝白色,显示了包裹体中充注的油从低成熟度到高成熟度的变化。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结合埋藏生烃史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研究区灯影组油藏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发橙色荧光的低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在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第Ⅱ期发黄绿色荧光的中等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为早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第Ⅲ期高成熟度油气的充注时间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第Ⅰ期和第Ⅱ期主要为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该研究成果与前人根据构造运动以及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油气成藏期次结论相印证,对川中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显微荧光 油气成藏期次 震旦系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太原组低品质气藏储层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2
作者 张涛 巩肖可 +5 位作者 黄朝 曹青赟 孟凤鸣 董占民 陈朝兵 王恒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5,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具有“富石英、贫长石、岩屑含量较高”的特征,发育小孔—细喉型孔喉组合,孔喉连通性较差,储渗能力较弱,为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太原组低品质储层的形成受杂基、喷发岩岩屑含量及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内蒙古古隆起火山活动的影响明显,砂岩内喷发岩岩屑和杂基含量普遍较高,喷发岩岩屑为次生孔隙的发育提供了主要物质基础,杂基在堵塞孔隙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数量杂基溶孔,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成岩过程中的溶蚀作用对于太原组储层的形成至关重要,增孔效应占现今孔隙度的64.3%。晚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末幕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气水重新调整,盆地东部天然气沿断裂部分逸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神木气田太原组的低品质气藏。神木气田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摸清成岩作用宏观展布规律及有利岩性圈闭的基础上,寻找高含量喷发岩岩屑和低含量杂基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喉结构 凝灰质杂基 构造反转 太原组 神木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3
作者 杜贵超 王凤琴 +1 位作者 王晓梅 郭峰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3期184-188,共5页
围绕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地质工程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深入挖掘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提高教师... 围绕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地质工程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深入挖掘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水平,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完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探索思路及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学 课程思政 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实践 立德树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段祎乐 李元昊 +1 位作者 马婷钰 王首良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1期55-61,共7页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抬升侵蚀,形成了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发现不同古地貌单元不整合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并对侏罗系油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整合之上...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抬升侵蚀,形成了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发现不同古地貌单元不整合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并对侏罗系油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整合之上岩层主要为河道充填砂岩,测井曲线呈现高电阻率、低自然伽马特征;风化黏土层是不整合结构中物性较差的层,岩性主要为泥岩,测井曲线呈高自然伽马、低密度特征;风化淋滤带具有多种岩石类型,且储层连通性较好,井径曲线锯齿化明显,电阻率低值。不整合结构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淋滤带提供了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二是风化黏土层的分布控制了油气进入侏罗系储层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油气运移 风化淋滤带 不整合结构 陇东地区
下载PDF
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 被引量:80
5
作者 赵靖舟 李军 +5 位作者 曹青 白玉彬 耳闯 王晓梅 肖晖 吴伟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3-583,共11页
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 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内的油气聚集(如页岩气和煤层气),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闭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聚集 不连续型聚集 准连续型聚集 致密气 致密油
下载PDF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 被引量:56
6
作者 赵靖舟 曹青 +4 位作者 白玉彬 耳闯 李军 吴伟涛 沈武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 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认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由连续到不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上3种类型的油气聚集。1连续型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其主要特点是:储层致密—超致密,渗透率在纳达西—毫达西之间;油气呈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等多相态形式存在;一个连续型聚集实际上仅由一个油气藏构成,其油气在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分布,缺乏明确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油气主要是原位或就近聚集成藏,无需经过显著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圈闭控制。2准连续型聚集:主要形成于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大多数致密油气藏属于此类。其特点是:油气呈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一个准连续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聚集缺乏明确边界,边、底水无或仅局部分布,无区域性油气水倒置;油气为大面积弥漫式充注,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流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背斜圈闭控制,而主要受非背斜圈闭特别是岩性圈闭控制。3不连续型聚集:又称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主要形成于常规储层中,少数致密油气藏、煤层气藏甚至页岩油气藏亦属此类。其特点是:油气藏呈孤立分散不连续分布;油气藏边界明确,通常具有完整边、底水;油气藏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二次运移,浮力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油气藏形成严格受包括构造圈闭在内的各种圈闭控制。在含油气盆地中,上述3种油气聚集可同时存在,且往往形成于一个共同的烃源灶,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应当将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概念 油气藏分类 连续型聚集 准连续型聚集 不连续型聚集
下载PDF
基于充注模拟实验的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子龙 赵靖舟 +1 位作者 曹磊 王江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3-587,共5页
基于充注模拟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和榆林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天然气充注模式。研究表明,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充注存在启动压力,不符合经典的达西定律,主要为非达西流。致密砂岩气成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下... 基于充注模拟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和榆林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天然气充注模式。研究表明,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充注存在启动压力,不符合经典的达西定律,主要为非达西流。致密砂岩气成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下限分别为1.5%和0.03 m D,上限分别为10.0%和1.0 m D,结合生产实践,进一步确定其工业气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下限分别为4.0%和0.07 m D.天然气的充注成藏可以分为3个阶段:非达西流充注(相对缓慢)阶段、非达西流充注(相对快速)阶段和天然气充注达到极限含气饱和度稳定阶段,其中非达西流充注(相对缓慢)阶段是天然气充注成藏的主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气 成藏过程 充注模拟实验 孔隙度 渗透率
下载PDF
甘泉油田长8油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钙质夹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崔耀科 杜贵超 +4 位作者 王凤琴 王聪娥 陈奕阳 王颖 黄杏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68,共8页
钙质夹层研究对油田开发初期井网布置、后期增储上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甘泉油田延长组长8段钙质夹层岩性、电性、分布成因及其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 钙质夹层研究对油田开发初期井网布置、后期增储上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甘泉油田延长组长8段钙质夹层岩性、电性、分布成因及其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钙质夹层发育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主要发育在砂体顶部和底部,具有稳定性较高、厚度较大等特征,此外,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的测井响应特征。钙质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2期方解石胶结,第一期与同生成岩期方解石的过饱和沉淀有关,此时期,壳类生物残体的溶解、河流携带的Ca^(2+)及CO_(2)^(3-)、大气中CO_(2)的溶解等是方解石胶结的物质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胶结为中成岩阶段B期的孔隙式胶结,地层中残留流体的Ca^(2+)及CO_(2)^(3-)、不稳定组分溶蚀、黏土矿物转化等为钙质胶结提供了Ca^(2+)及CO_(2)^(3-)。钙质夹层的发育增强了储集层砂体的层内非均质性,导致砂体垂向连通性变差和油水关系复杂。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钙质夹层与相邻非渗透性隔夹层斜交形成有效隔挡,形成局部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油田 延长组 长8油藏 钙质夹层 致密砂岩 水下分流河道 成岩作用 方解石胶结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超压成因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被引量:35
9
作者 李军 唐勇 +4 位作者 吴涛 赵靖舟 吴和源 吴伟涛 白玉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9-690,共12页
基于测井曲线组合、加载-卸载曲线、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孔隙度对比等资料综合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砾岩大油区超压成因及其油气成藏效应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线性两段式与指数式两种正常压实模式,下三叠... 基于测井曲线组合、加载-卸载曲线、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孔隙度对比等资料综合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砾岩大油区超压成因及其油气成藏效应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线性两段式与指数式两种正常压实模式,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以及二叠系上、下乌尔禾组等源上砾岩大油区储集层中发育的超压主要为压力传导成因,超压源为主力烃源岩二叠系风城组生烃膨胀形成的超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生烃增压驱动下沿断裂等通道运移进入储集层聚集,从而形成二叠系/三叠系超压油气藏。超压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以及印支期—喜马拉雅期通源走滑断裂控制。由于超压是玛湖大油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因此该区源上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与超压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模式 压力传导 超压 生烃增压 运移动力 砾岩大油区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延安地区长7段页岩气成藏富集条件及发育模式
10
作者 蒲泊伶 王凤琴 +5 位作者 王克 孙建博 李艳霞 时保宏 赵卫卫 郭小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5-1298,共14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具有岩性岩相、沉积厚度变化快、有机质丰度高但成熟度偏低、黏土含量高、地层普遍低压—常压的特点,对长7段页岩开展页岩气富集条件及发育模式的研究,利于探寻适合长7页岩气勘探开发的...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具有岩性岩相、沉积厚度变化快、有机质丰度高但成熟度偏低、黏土含量高、地层普遍低压—常压的特点,对长7段页岩开展页岩气富集条件及发育模式的研究,利于探寻适合长7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地质理论,以期对该地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指导,进一步完善陆相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方法】基于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从生烃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等方面,对长7段页岩气成藏富集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页岩气富集发育模式。【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研究区长7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基本大于1.5%,且处于大量生油气阶段,Ro基本在0.8%~1.3%,生气潜力较大;(2)黏土矿物含量高,基本在40%~60%,利于页岩气吸附,具有吸附气产出的特征;(3)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是页岩气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4)页岩气富集模式可分为页岩与砂质纹层互层式和厚层富有机质页岩式两种模式,砂质纹层有效改善页岩储层物性,连续沉积的厚层富有机质页岩是气保存的重要形式。【结论】依据对长7页岩气富集特征的解剖,将长7页岩气富集规律总结为“两大一多”的特征:生气潜力大、连续厚度大、砂质纹层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富集规律 油气勘查工程 延长组 延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兰馨 张凤奇 +4 位作者 赵振宇 高建荣 李程善 王庆利 朱志锋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5-238,共14页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并系统梳理了热液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目前热液流体活动的主要识别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分别为岩石矿物学特征组合法、温感参数异常法、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异常法。在具体应用时,...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并系统梳理了热液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目前热液流体活动的主要识别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分别为岩石矿物学特征组合法、温感参数异常法、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异常法。在具体应用时,应尽可能选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识。热液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体现在4个方面:深部热液流体通过提供烃源岩成熟演化所需要的热能、外源氢和催化剂等方式为烃类物质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热液流体对油气储层的影响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以热液溶蚀的建设性为主;深部热液流体可以增强盖层封闭性;热液流体可促进烃源岩生烃并形成生烃增压,从而促进油气的初次运移,热液流体的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物性进而促进油气的二次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识别方法 地球化学 溶蚀作用 油气聚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慧敏 赵振宇 +5 位作者 高建荣 宋微 赖雅庭 赵当妮 蒋婷婷 陈朝兵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2期161-166,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表现出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的有效开发。以多方面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成藏模式,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表现出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的有效开发。以多方面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成藏模式,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开发提供一定支撑。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有效烃源岩、有效储层发育程度三个主要因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然气藏发育“自生自储式”及“上生下储式”两种成藏组合。其中乌拉力克组发育“自生自储式”的成藏模式,克里摩里组发育“上生下储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洪德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恢复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慧 吴晓明 +1 位作者 谭成仟 尹帅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2-759,共8页
古地貌对侏罗系油藏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环江油田西部的洪德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大量钻完井、测井、试井及最新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印膜法对该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原型形态进行了恢复。研究区古地貌单元被划分为古河谷、古阶地、斜... 古地貌对侏罗系油藏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环江油田西部的洪德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大量钻完井、测井、试井及最新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印膜法对该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原型形态进行了恢复。研究区古地貌单元被划分为古河谷、古阶地、斜坡、河间丘、低残丘等5种类型。油藏主要分布在斜坡带、低残丘等高地区域,这些区域地层水环境相对闭塞,地层水矿化度较高(10~109 g/L)。研究区支沟发育:一级支沟向东南发育,二级支沟向南部发育汇入甘陕古河,三级支沟向北发育,共识别出1~3级河道9条。坡嘴地貌中的边滩相带砂岩经过河流的反复冲刷,分选及连通性均较好,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油气富集 延安组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延安探区山西组页岩气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组分及成藏期次
14
作者 焦渊博 李艳霞 常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6,165,共7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探区山西组页岩气藏的成藏期,通过对泥页岩夹层中的包裹体镜下形态观察、冷热台测温及对单包体组分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研究包裹体的形态、分类、组分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借助于盆地模拟软件,使用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热...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探区山西组页岩气藏的成藏期,通过对泥页岩夹层中的包裹体镜下形态观察、冷热台测温及对单包体组分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研究包裹体的形态、分类、组分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借助于盆地模拟软件,使用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热史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页岩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山西组页岩气包裹体类型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和含烃盐水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主要为饱和烃型拉曼光谱图、烷烃+沥青型拉曼光谱图、荧光型拉曼光谱图3种类型,说明当包裹体被捕获时,地层流体成分中含饱和烃和芳烃.包裹体有两个形成时期,结合沉积埋藏史,研究区天然气存在两期充注,第1期充注时间在208~180Ma,为早侏罗世,是煤系烃源岩的Ⅲ型干酪根早期生成的少量液态烃+气态烃;第2期充注时间在178~125Ma,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激光拉曼光谱 包裹体成分 成藏期次
原文传递
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 被引量:3
15
作者 解楠 宋嘉琦 +1 位作者 白栋 邹鑫洁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3期55-63,共9页
为探讨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过程,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组分特征、均一温度与埋藏-热演化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主要赋存在裂缝和溶蚀... 为探讨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过程,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组分特征、均一温度与埋藏-热演化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主要赋存在裂缝和溶蚀孔洞中所充填的白云石内以及晚期形成的石英内。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发现与烃包裹体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220℃。赋存在裂缝和孔洞中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可以反映第1期充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200℃,主要以盐水包裹体为主,推测其充注时间为275~200 Ma;赋存在石英内的包裹体可以反映第2期充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220℃,包裹体组分以CH_(4)为主,沥青次之,推测其充注时间为198~138 Ma。最终确定油气成藏主要是在二叠纪-三叠纪末期,达到生油高峰且形成古油藏;侏罗纪-晚白垩世,原油裂解形成古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震旦系 灯影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断缝体特征及对油藏的调控作用
16
作者 尹帅 田涛 +6 位作者 李俊鹿 王瑞飞 周雪 李玉蓉 柳伟明 李香雪 张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育直立走滑断裂,多具有“Y”字型、花状及负花状结构,且断裂常穿过白垩系底、延安组底、长7油层组底等界面,向下则插入基底。部分断裂仍具有早期逆断性质,表明断裂在后期反转程度不彻底。主断裂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态及偏移量,剖面上表现为张扭及压扭性质的循环转变,平面上则表现为不同类型断裂组合形式的交替出现。构建了断缝体中走滑断裂的发育模式,走滑断裂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发育的特征。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垂直缝及水平层理缝,水平层理缝的发育频率为62.5%,垂直缝的发育频率为37.5%,且垂直缝含油级别相对较高。裂缝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细砂岩。当距主断裂距离大于1.25~1.5 km时,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存在断缝体边界;在该边界范围内,厚度小于6 m的单砂体裂缝较为发育,当单砂体厚度超过6m,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所构建的基于沉积(基础)、构造(主导)及裂缝(见效)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预测研究区长8油层组断缝体油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有利区预测 走滑断裂 延长组 指标体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9深部层系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瑶 朱云龙 +2 位作者 侯煜菲 郭懿萱 李文厚 《非常规油气》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为剖析陕北地区长9深部油气成藏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针对其成藏要素及油藏类型有待明确等问题,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陕北地区延长组长9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浅湖沉积亚... 为剖析陕北地区长9深部油气成藏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针对其成藏要素及油藏类型有待明确等问题,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陕北地区延长组长9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浅湖沉积亚相;长9顶部所发育的浅湖亚相黑色泥页岩为研究区东南部的长9油藏提供油源供给;研究区长9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显示长9整体为低孔、低渗储层;形成于印支期的裂缝和局部高渗砂带为研究区长9油气疏导体系;油藏类性主要包括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两大类;发育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式两类成藏模式。结论为陕北地区延长组深部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长9油层组 延长组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镇原油田H45区长8断块油藏地质综述
18
作者 吴越 赵永刚 刘一婷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191-193,共3页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镇原油田H45井区以长8为目的层滚动建产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小层对比、沉积微相、构造特征、砂体展布、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深入认识H45区三叠系长8油藏。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属特低-超低渗储...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镇原油田H45井区以长8为目的层滚动建产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小层对比、沉积微相、构造特征、砂体展布、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深入认识H45区三叠系长8油藏。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属特低-超低渗储层,砂体南西—北东走向,H45井区附近砂体最厚。受断层影响,本区长8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油藏主要受岩性因素控制,储层物性不同造成含油性存在差异。结合开发井参数,明确了长8油藏的出油下限及油水界面。甩开井实施结果表明,本区东南部仍有扩边潜力,下一步将针对长8油层继续滚动实施。研究成果为后期建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45区 长8砂体展布 成藏分析 建产方向
下载PDF
安塞油田致密砂岩油藏补孔压裂措施效果分析
19
作者 黄易泽 刘国栋 +2 位作者 李洲 杨婕 李玉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88-92,共5页
安塞油田PQ油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油藏开发递减快、稳产难度大。区域砂体发育、油层厚度大,存在纵向油层未动用状况,为了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PQ油藏开发效果,油井补孔已成为油田老区稳产及挖潜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不同层位的历年措... 安塞油田PQ油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油藏开发递减快、稳产难度大。区域砂体发育、油层厚度大,存在纵向油层未动用状况,为了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PQ油藏开发效果,油井补孔已成为油田老区稳产及挖潜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不同层位的历年措施进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各层位出油下限;分析地层系数、孔隙度、原始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压力对补孔效果的影响,建议下步补孔措施选井时,优选油层物性好、地层系数为4~10、孔隙度大于11%、含油饱和度大于45%、地层压力大于7 MPa的油井,也为后期补孔压裂措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孔压裂 含油饱和度 油层物性 措施效果
下载PDF
全方位、立体式野外地质实习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
20
作者 丁超 宋立军 唐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1-24,共4页
为解决传统野外地质实习信息量大,学生地质观、时空观难以建立等问题,文章基于目前已建立的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的优缺点,提出全方位、立体式野外地质实习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方案,旨在通过雷达与倾斜摄影测量相结合的三维地质建模方... 为解决传统野外地质实习信息量大,学生地质观、时空观难以建立等问题,文章基于目前已建立的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的优缺点,提出全方位、立体式野外地质实习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方案,旨在通过雷达与倾斜摄影测量相结合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虚实结合与综合评价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拓展地质实习的空间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地质实习 虚拟仿真 教学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