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尺度下陕西省干旱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
1
作者 徐彬 文彦君 +3 位作者 郭梦凡 王绪 郑安丽 孔金龙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本文依据灾害发展过程视角选取指标构建干旱灾害韧性评价体系,以熵权TOPSIS计算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运用Kernel密度估计、ESDA、K-means聚类、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2年陕西省县域干旱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 本文依据灾害发展过程视角选取指标构建干旱灾害韧性评价体系,以熵权TOPSIS计算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运用Kernel密度估计、ESDA、K-means聚类、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2年陕西省县域干旱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县域干旱灾害韧性整体与分项韧性呈阶段性上升趋势。②干旱灾害韧性呈现“中间高南北次之”的空间分布特征,大体呈现金字塔—橄榄型—倒梯形—倒金字塔的演变特征;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H—H型分布在关中地区,L—L型分布在陕北地区;抵御—吸收—恢复三项韧性均较强的“综合型”区县逐渐增多。③恢复韧性是影响县域干旱灾害韧性的主要准则层障碍因子;政府防灾资金投入、农林牧副渔产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分别对干旱灾害抵御韧性、吸收韧性和恢复韧性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干旱灾害 韧性 县域尺度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的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玉霞 许小明 马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3,共8页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对区域洪灾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洪涝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利用辖区内34个气象测站1954—2015年、月降水数据和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从致灾因子...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对区域洪灾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洪涝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利用辖区内34个气象测站1954—2015年、月降水数据和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子系统选取17个评价指标,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高和次高危险区分布在陕南地区和关中盆地西部。(2)孕灾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和次高脆弱区分布在榆林北部长城沿线各县、延安市区、关中盆地渭河沿岸主要区县、陕南汉中盆地和安康市区。(3)承灾体暴露性各区县分布不均,大部分市区和农业发达地区暴露程度较高。(4)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5)陕西省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表征为陕南汉江谷地、丹江流域和关中盆地渭河沿岸区县偏高,其他区县相对偏低。总体来看,中等以上风险区县占陕西省所辖区县的61.54%,其中陕南汉江谷地、丹江流域、关中盆地西部和渭南市应为陕西省洪涝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区划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被引量:28
3
作者 徐玉霞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基于陕西省洪涝灾害多发的实情,为了解其洪涝灾害风险性高低程度,收集整理陕西省84个气象站点降水资料和1950-2000年洪涝灾害历史记录数据以及陕西省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风... 基于陕西省洪涝灾害多发的实情,为了解其洪涝灾害风险性高低程度,收集整理陕西省84个气象站点降水资料和1950-2000年洪涝灾害历史记录数据以及陕西省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风险指数,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由南向北有递减的趋势,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安康市;高暴露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咸阳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西安市;强防灾减灾能力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市;综合风险高的区域分布在安康市、渭南市、咸阳市。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大小与其气候、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经验证风险区划结果和近几十年的洪涝灾害实情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GIS 区划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情景预测
4
作者 耿雅妮 吴韬 +1 位作者 姜培钊 张腾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4-1881,共8页
研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情景预测,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将社会面板数据与遥感数据结合,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 研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情景预测,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将社会面板数据与遥感数据结合,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2010-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规律,创新性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最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陕西省耦合协调度在2010-2020年呈上升态势,经历了由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协调的发展过程;2020年,西安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771,商洛耦合协调度最低,为0.571;新型城镇化滞后是制约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重要原因。2)2010-2020年,全局Moran’s I指数由−0.204变为−0.369,p值为0.076,耦合协调度在全局自相关上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离散分布态势,其中HL型地区以西安、铜川为代表,LH型地区以商洛、渭南、汉中为代表。3)协同发展型是陕西省最优的发展方案。当常住人口增长率控制在0.006,GDP增长率控制在0.055,建成区增长率控制在0.062,一般财政支出控制在0.320,用水率减少率控制在−0.025,维持现有耕地规模,环保支出系数提升至0.043时,在此情景下到2025年耦合协调度将为0.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 空间自相关 系统动力学模型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文彦君 杨宏伟 《华南地震》 2016年第4期42-49,共8页
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评估对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大作用,可为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考虑人口生理、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构建了包括暴露性、敏感性和抗灾恢复力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风险指数法对陕西省24个市辖区、3个... 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评估对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大作用,可为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考虑人口生理、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构建了包括暴露性、敏感性和抗灾恢复力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风险指数法对陕西省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的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陕西省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陕南、陕北地区的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明显高于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山地及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某些县的人口脆弱性较高;人口总量是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地震灾害 人口脆弱性 综合指数 GIS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陕西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6
作者 王长燕 牛博 +2 位作者 任媛媛 张启铭 邓丽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2,69,共7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熵值法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综合发展指数,... 目的研究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熵值法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综合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结果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水平指数呈M型增长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294~0.710,其中,农村生活水平指数变化较小,变化范围为0.074~0.164,农业发展态势指数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0.140~0.381;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0.215~0.639,人为驱动子系统和自然条件子系统指数相对比较稳定;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变化范围为0.501~0.804。结论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指标呈上升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持续提高,未来将处于良好的协调发展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灰色预测模型
下载PDF
陕西省岐山县公众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静 万红莲 《陕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95-98,共4页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均在40%以内时,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的能力小于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当小于40%时,结果相反。且近5年内由于灾害对乡村人群家庭造成的损失有所减少。这与研究区常年干旱促使当地人群主动或被动采取各种措施去减少由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再加上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引导导致农业生产增加、乡村人群饮食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减少、大多数乡村人群的收入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有关。乡村人群的灾害感知结果与客观事实较相符,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旱涝灾害 乡村人群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中段公众旱涝灾害适应性行为分析——以陕西省岐山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万红莲 王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107-111,共5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基于Smit等人制定的"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标准,选取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农业占家庭总收入比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基于Smit等人制定的"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标准,选取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农业占家庭总收入比例6个变量,采用Logistic模型从行为类型和影响行为因素角度分析了岐山县乡村人群对旱涝灾害的适应性状况。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对乡村人群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均呈显著影响(P<0.05);年龄在"40~60"岁阶段、"大学"文化程度的乡村人群分别对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且男性比女性更易采取适应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旱涝灾害 乡村人群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安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治国 郭俊理 李平录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53-57,86,共6页
在对陕西省安康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年降雨量、坡度、海拔高程、灾害点密度、土壤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对安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 在对陕西省安康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年降雨量、坡度、海拔高程、灾害点密度、土壤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对安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6 13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6.52%;中易发区面积8 096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01%;低易发区面积6 48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05%;不易发区面积2 411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分区 安康市
下载PDF
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彬 文彦君 +2 位作者 李晓宇 耿硕璘 王天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5期50-58,66,共10页
构建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承灾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应用时间序列与ArcGIS空间制图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渐趋... 构建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承灾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应用时间序列与ArcGIS空间制图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渐趋稳定,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从低承灾水平步入较高承灾水平,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研究期间陕西省抗灾能力和防灾能力的变化特征基本保持一致,救灾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较复杂波动较大,恢复能力整体态势呈平稳上升,但提升幅度低于其他分项能力,各分区及分项承灾能力发展态势与陕西省总体发展态势基本一致;陕西省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空间变化具有一定的耦合度,陕西省承灾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基本适应了研究期与人口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暴露度的新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综合承灾能力 熵权法 时空变化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模型的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估与分析
11
作者 李晓宇 文彦君 +2 位作者 耿硕璘 徐彬 王天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31-138,共8页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构建了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的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构建了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的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其与自然灾害危险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综合承灾能力指数值中最强的为西安市,最弱的为商洛市;综合承灾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有绿地面积占比、人均医疗床位数、人均GDP等;(2)西安市的防灾、救灾及恢复能力最强,抗灾能力最强的为杨凌高新示范区;而防灾能力最弱的为商洛市,渭南市抗灾能力最弱,安康市救灾能力与恢复能力均为最弱;(3)陕西省综合承灾能力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灾害危险性表现基本一致,但作为重灾害区的安康、商洛市,其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弱,难以满足区域防灾减灾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综合承灾能力 熵权法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
12
作者 高蕾 《山东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88-93,共6页
利用2009—2015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自然灾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是研究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表现形式,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 利用2009—2015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自然灾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是研究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表现形式,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表现形式。陕西省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而中部的西安、铜川市是自然灾害脆弱性较低地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脆弱性研究 陕西省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珍 文彦君 +2 位作者 韩梅 朱婵婵 刘少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82-86,共5页
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收集陕西省水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采用函数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及杨凌示范区... 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收集陕西省水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采用函数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及杨凌示范区进行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的空间差异较大,关中地区面临更严重的水资源供需问题;渭南、咸阳、杨凌3市(区)属于极脆弱区,商洛水资源脆弱性属于弱脆弱区;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脆弱性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缩小水资源空间差异,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对于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人类活动影响 函数评价方法 陕西省
下载PDF
半干旱区居民旱灾感知的初步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石彦 杨庆媛 +1 位作者 周旗 石辉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2期24-28,40,共6页
旱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居民对旱灾的感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政府部门减灾政策的制定及减灾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居民旱灾感知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陕西省关中平... 旱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居民对旱灾的感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政府部门减灾政策的制定及减灾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居民旱灾感知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地区居民对旱灾的感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差异性,居民的这种感知状况会受到客观环境的明显性的影响。同时,居民的减灾态度与减灾行动具有不一致性即减灾行动滞后于减灾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感知 感知能力 居民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经济林土壤水分和水分平衡 被引量:10
15
作者 牛俊杰 马树苗 +1 位作者 赵景波 周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8,共6页
对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枣树林和苹果林4m深度土层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干层及其水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林地含水量平均为10.6%,还有4.5%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苹果林地4m深度范围内平均含水量... 对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枣树林和苹果林4m深度土层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干层及其水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林地含水量平均为10.6%,还有4.5%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苹果林地4m深度范围内平均含水量为7.4%,2.0—4.0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资源基本耗尽。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自上向下呈现高—低—高分层变化特点,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剖面垂向分层不明显。枣树林地和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基本都呈难效水状态,但枣树林土壤水分接近中效水,土壤水分对苹果林生长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对枣树林的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枣树林地2.0—4.0m深度范围仅有轻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土层2.0—4.0m深度范围有轻度干层、中度干层和重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干层切断了深层水分与上层的联系。水循环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循环,基本不存在地下水循环,形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循环模式,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干层长期发展会导致该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地下水资源减少。该区土壤水分条件更适于发展枣树经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土壤含水量 干层分布 水分平衡 陕西省延川县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晓峰 薛亚永 张园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32-1439,共8页
为评估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利用2000、2010年土地利用DEM数据,定量探讨了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陕西省整体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陕西... 为评估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利用2000、2010年土地利用DEM数据,定量探讨了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陕西省整体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0,92亿元,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21.4J0亿元和23.16亿元,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34.16亿元;在地形梯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且主要集中于坡度为0°~14.6°,高程为1067-1380m的地形梯度单元内.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料处理和食物生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耕地减少而损失严重,共减少6.08亿元.生态经济协调度评估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整体趋于不协调,建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梯度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冬春季PM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易文利 朱婵园 +3 位作者 郭婵 郑浩浩 杨飞 刘引鸽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3-671,共9页
根据陕西省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PM2.5质量浓度逐小时数据,利用Arc GIS分析陕西省PM2.5污染时空变化格局,并分析造成南北差异的原因,再利用小波分析手段探讨各市PM2.5污染时间序列周期和突变特性。结果表明:(1)陕西省冬季PM2.5污染重,... 根据陕西省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PM2.5质量浓度逐小时数据,利用Arc GIS分析陕西省PM2.5污染时空变化格局,并分析造成南北差异的原因,再利用小波分析手段探讨各市PM2.5污染时间序列周期和突变特性。结果表明:(1)陕西省冬季PM2.5污染重,春季污染轻,并表现出"关中高,南北低"的特征,秦岭南北经济发展差异和供暖差异是控制陕西省PM2.5污染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2)冬季和春季单日PM2.5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双峰双谷型",日最低值出现在16∶00~18∶00;(3)Morlet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PM2.5日均变化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陕北城市PM2.5污染第1主周期为40 d,关中城市和陕南商洛市有40 d和65 d两个共同周期,安康市和汉中市共同周期为20 d和80 d;(4)陕西省PM2.5突变事件冬季频繁而春季较少,多发生在1月和2月,春季1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造成了陕西省5月5日8个城市PM2.5污染浓度剧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特征 小波分析 突变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引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4,189,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陕西省土地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自然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估算了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陕西省土地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自然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估算了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以及综合风险。结果表明,绝对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而且耕地生态风险最大,水域变化生态风险最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土地生态压力风险中,以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最大,其次是自然压力生态风险,社会环境压力生风险相对较小,土地生态综合风险呈增加趋势。生态风险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人口增加,水资源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 指标体系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指数法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引鸽 杨雨欣 +1 位作者 包江川 王少雄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7,共10页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和区划,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水资源脆弱性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咸阳市和渭南市的水资源脆弱性为Ⅴ级;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榆林市为Ⅱ级;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为Ⅰ级。研究期内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水资源脆弱性呈下降趋势,西安市、铜川市、延安市、汉中市呈增高趋势,宝鸡市和榆林市两市脆弱性不变。在空间上表现出“南北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年降水量变化率、万元GDP用水量、旱涝面积受灾比、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研究表明陕西省各地水资源脆弱状况差异较大,增强和降低趋势并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因地适宜的管理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指数法 障碍因子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楠 徐玉霞 +1 位作者 许小明 马凯 《河南科学》 2018年第12期1994-1999,共6页
为评价陕西省的生态安全状况,以传统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以2016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陕西省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陕西省能值生态足迹68.45 hm^2/人,能值生态承载力17.61 hm... 为评价陕西省的生态安全状况,以传统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以2016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陕西省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陕西省能值生态足迹68.45 hm^2/人,能值生态承载力17.61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3.89,生态协调系数为1.22.陕西省生态环境较安全,处于轻警程度,生态协调性一般;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陕西省需要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生物生态足迹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生态安全 陕西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