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煤炭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1
作者 吴燕 董颖涛 徐静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第28期0264-0266,共3页
现阶段,我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状态,随着环境保护压力加剧、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导致煤炭价格逐渐下滑,煤炭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对于煤炭生产企业发展来说,三废污染问题、水资源缺乏、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 现阶段,我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状态,随着环境保护压力加剧、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导致煤炭价格逐渐下滑,煤炭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对于煤炭生产企业发展来说,三废污染问题、水资源缺乏、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走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煤炭资源粗放型开发模式,整合煤炭资源,拓展煤炭产业生产链,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针对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展开分析,提出煤炭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煤炭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科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加工 综合利用技术 煤炭开发 煤炭资源
下载PDF
富油煤钻井式地下原位热解提取煤基油气资源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付德亮 段中会 +4 位作者 杨甫 马丽 王振东 田涛 贺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59-1772,共14页
富油煤是一种具有油气资源属性的特殊煤炭资源,开发富油煤所蕴含的煤基油气资源,实现煤炭这一高碳资源的低碳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钻井式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是在工程钻井的基础上,通过煤层人造裂... 富油煤是一种具有油气资源属性的特殊煤炭资源,开发富油煤所蕴含的煤基油气资源,实现煤炭这一高碳资源的低碳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钻井式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是在工程钻井的基础上,通过煤层人造裂缝,实现多口钻井的连通,然后利用电加热或气体热载体加热等技术加热煤层,使富油煤热解产生油气资源,并在抽采井完成油气采集。目前,煤层加热方式、煤层热解温度、储层改造技术、热解油气的高效抽采等问题亟待解决。(1)反应热加热、传导加热、辐射加热等在富油煤地下原位加热应用中均存在不同缺陷,以气体热载体加热为主的对流加热方式更加适用,但是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优选经济安全的载热流体,营造高效的热解氛围尚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多种加热方式相互配合,有望成为富油煤地下原位加热方法的突破方向。(2)350~450℃是目前普遍较为认可的高效热解温度,但是不同煤质特征以及不同热解氛围,其相应的优势热解温度区间略有不同,富油煤热解的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是科学预测热解温度的有效手段。(3)在储层改造方面,水力压裂技术、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和液氮致裂技术,在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应用中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缺陷,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而言,需要做具体客观的评价方可确定相适应的技术手段。可控冲击波技术在岩层致裂方面具有高效可控的优势,未来有望在本领域得到广泛应用。(4)富油煤热解产生的可燃气体以CH_(4)、H_(2)、CO为主,同时伴随较高含量的CO_(2),易于直接抽采,而热解油为高密度、高黏度的煤焦油,其凝结温度高,180℃以下便会大量凝结,存在井筒堵塞的风险,针对性的制定抽采井温压保持方案,是提高热解产物抽采效率的关键所在。此外,未来研究工作中,有关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地质工程一体化综合评价、原位热解反应进程监测、全过程数值模拟等系统性问题同样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原位热解 油气资源 热解工艺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半焦煤的燃烧及综合利用研究
3
作者 吴燕 董颖涛 徐静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第32期1-4,共4页
在对比褐煤与烟煤裂解特性和燃烧特性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能更优的褐煤作为原材料,采用管式炉制取半焦煤。并对比了褐煤煤粉与半焦煤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半焦煤的着火温度更高、最大反应速率偏低,燃烧特性较差。随后选择半焦煤的吸附特... 在对比褐煤与烟煤裂解特性和燃烧特性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能更优的褐煤作为原材料,采用管式炉制取半焦煤。并对比了褐煤煤粉与半焦煤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半焦煤的着火温度更高、最大反应速率偏低,燃烧特性较差。随后选择半焦煤的吸附特性和富氧燃烧特性作为研究指标,分别进行试验对不同类型半焦煤的特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氧浓度为40%时,600℃半焦煤的着火温度与煤粉接近,燃烧效果达到最优;在裂解温度为800℃时制取的半焦煤,吸附特性最优。在工业生产中,可根据半焦煤利用方向的不同,调节半焦煤的制取温度和反应氧浓度,从而获得利用价值更高的半焦煤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焦煤 裂解反应 吸附特性 富氧燃烧特性
下载PDF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实测分析
4
作者 赵安军 周欣雨 +2 位作者 张育平 米璐 张若然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51-59,共9页
本文基于实际能源站对其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一个供冷季的现场测试,计算了耗电输冷比、效率、能效比等指标。分析了热泵机组能效比低的原因,提出了优化运行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优化策略的效果。结果表明:系统各设备均运行在... 本文基于实际能源站对其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一个供冷季的现场测试,计算了耗电输冷比、效率、能效比等指标。分析了热泵机组能效比低的原因,提出了优化运行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优化策略的效果。结果表明:系统各设备均运行在高效区内,热泵机组能效比保持在4以上,地源侧与用户侧的水泵效率分别提升21.13%、23.68%,耗电输冷比的平均值降低至0.029,共节约电能85205.1 kW·h;保证用户舒适性的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高效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 地埋管地源热泵 能源监测 运行性能 运行策略 耗电输冷比
下载PDF
力-热耦合作用下神府富油煤原位热解提油产物分布特性
5
作者 郭伟 俞尊义 +8 位作者 杨盼曦 王晶 杨甫 李红强 高琨 马丽 敬庆文 杨伯伦 吴志强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针对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提油面临高地应力、地质情况复杂以及热解产物分析困难等挑战,设计搭建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工况。试验装置包括高温高压供气模块、原位热解模块、伺服控制模块以及产物分离冷却模块。以陕北... 针对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提油面临高地应力、地质情况复杂以及热解产物分析困难等挑战,设计搭建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工况。试验装置包括高温高压供气模块、原位热解模块、伺服控制模块以及产物分离冷却模块。以陕北神府富油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了不同埋深深度下的高温高压热解试验。高温三轴仪能够提供0~15MPa的轴压(埋深深度0~600m),应力加载响应迅速并且在热解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试验时高温三轴仪可以加热煤样中心温度至600℃左右,能够实现富油煤在设定的温度下进行热解试验。模拟埋深深度从100m增加到300m,轴压从2.45MPa增加到7.35MPa,热解半焦产率从67.70%升至68.04%,焦油产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最高为6.50%。埋深增加时焦油中轻油、酚油含量逐渐增加,分别从19%和9.5%增加至25%和12%;沥青在焦油中的比例从25%降低到20%;芳香烃含量从32%升高至38%,脂肪烃含量从28.5%降低到19.3%。煤层渗透率随地应力增加而降低,阻碍热解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导致富油煤热解产物停留时间增加,焦油二次反应,长链脂肪烃化合物发生断裂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甲基、亚甲基同样不断脱出;另一方面应力促进了焦油分子缩合反应的发生,多环芳烃的含量迅速提高。地应力增加提高了轻质芳烃及焦炭的产率,焦油品质向轻质化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地下原位热解 高温三轴仪 焦油轻质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与油气关系
6
作者 杨鹏 任战利 +3 位作者 田涛 崔军平 刘池洋 吴汉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57-5073,共17页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构造最为活跃、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楚雄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重要的中生代含油气叠合盆地,其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改造强烈,热演化史研究薄弱.恢复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系统评价盆地油气资源和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构造最为活跃、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楚雄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重要的中生代含油气叠合盆地,其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改造强烈,热演化史研究薄弱.恢复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系统评价盆地油气资源和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构造变形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在楚雄盆地全盆地系统采集了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确定了盆地的抬升过程,结合大量镜质体反射率(RO)、包裹体测温等古温标,系统恢复了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楚雄断裂以西靠近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冷却年龄在41.9~72.7 Ma之间,主要为始新世41.9~55.5 Ma;楚雄断裂以东冷却年龄在20.0~38.4 Ma之间,主要为渐新世-早中新世.楚雄盆地抬升过程总体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主体部位20~38.4 Ma以来有一次快速抬升冷却过程.楚雄盆地三叠系热演化程度高,RO异常高值与火成岩活动密切相关.热演化史研究表明三叠系最大古地温在上新世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梯度可达30℃·km^(-1).三叠系烃源岩在侏罗纪开始生烃,白垩纪为主要生烃期,古新世-始新世主要为过成熟生干气阶段.渐新世以来盆地整体抬升,地层温度降低,生烃作用减弱.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除了受火成岩影响外,还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及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地温梯度 热事件 构造-热演化 楚雄盆地 青藏高原东南部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煤炭原位地下热解采油意义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丽 段中会 +2 位作者 杨甫 付德亮 王振东 《中国煤炭地质》 2022年第4期5-7,共3页
在我国“CO_(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的目标要求下,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做到资源的清洁开发利用,尤其是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是关注重点。立足于我国最主要的化石能源—煤炭,将煤视... 在我国“CO_(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的目标要求下,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做到资源的清洁开发利用,尤其是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是关注重点。立足于我国最主要的化石能源—煤炭,将煤视为煤基油气资源,从降碳、降损、降滞及能源保障等角度分析了煤炭原位热解采油的意义,以陕西省煤炭为例,论述了富油煤资源的勘查、开发思路,预测了陕西省富油煤的资源量和内蕴焦油资源量,圈定了适于资源开发的富油煤资源区,以煤的原位地下热解采油气资源为目标,基于外加热式地下热解方式,提出对陕北富油煤进行原位热解采油先导工程的工作思路,从资源开采的源头实现了碳封存,为煤的清洁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原位地下热解 低碳开发
下载PDF
富油煤热解重质焦油基泡沫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蕾 刘春江 +3 位作者 宋瑞康 王琪 陈雅 黄鹏程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175,共10页
【目的】富油煤热解重质焦油制备石墨化泡沫材料是富油煤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方式之一。【方法】为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与泡沫炭性能的联系从而制备高性能泡沫炭材料,以重质焦油制备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采用高温自发泡法制备泡沫炭。考察不同... 【目的】富油煤热解重质焦油制备石墨化泡沫材料是富油煤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方式之一。【方法】为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与泡沫炭性能的联系从而制备高性能泡沫炭材料,以重质焦油制备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采用高温自发泡法制备泡沫炭。考察不同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反应压力对煤焦油基泡沫炭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实验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揭示泡沫炭孔隙率、导热系数与反应条件的关系。【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反应压力对煤焦油基泡沫炭性能有显著影响。泡沫炭孔隙率的最优值为72.8%,对应的条件为温度559℃、压力0.48 MPa、升温速率9℃/min,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升温速率;泡沫炭导热系数最优值为0.219 W/(m·K),对应的条件为温度549℃、压力2 MPa、升温速率3.9℃/min,影响因素升温速率>压力>温度。经过响应面模型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可制备具有良好孔隙率及导热性的泡沫炭材料,为提升富油煤热解效率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重质焦油 中间相沥青 泡沫炭 响应面实验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断缝体特征及对油藏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尹帅 田涛 +6 位作者 李俊鹿 王瑞飞 周雪 李玉蓉 柳伟明 李香雪 张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育直立走滑断裂,多具有“Y”字型、花状及负花状结构,且断裂常穿过白垩系底、延安组底、长7油层组底等界面,向下则插入基底。部分断裂仍具有早期逆断性质,表明断裂在后期反转程度不彻底。主断裂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态及偏移量,剖面上表现为张扭及压扭性质的循环转变,平面上则表现为不同类型断裂组合形式的交替出现。构建了断缝体中走滑断裂的发育模式,走滑断裂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发育的特征。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垂直缝及水平层理缝,水平层理缝的发育频率为62.5%,垂直缝的发育频率为37.5%,且垂直缝含油级别相对较高。裂缝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细砂岩。当距主断裂距离大于1.25~1.5 km时,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存在断缝体边界;在该边界范围内,厚度小于6 m的单砂体裂缝较为发育,当单砂体厚度超过6m,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所构建的基于沉积(基础)、构造(主导)及裂缝(见效)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预测研究区长8油层组断缝体油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有利区预测 走滑断裂 延长组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井地温影响规律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育平 张斯佳 +3 位作者 马真迪 刘俊 贾国圣 金立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中深层地热井初始地层温度、原始地温梯度是影响中深层地热井换热量计算的重要参数,在完井后短时间内所测得的井温并不能真实反映初始地层温度,也不能反映原始地温梯度。为准确地获取初始地层温度、原始地温梯度,通过分析测井数据发现... 中深层地热井初始地层温度、原始地温梯度是影响中深层地热井换热量计算的重要参数,在完井后短时间内所测得的井温并不能真实反映初始地层温度,也不能反映原始地温梯度。为准确地获取初始地层温度、原始地温梯度,通过分析测井数据发现由于钻探过程中钻井液循环致使井筒内部上下温差变小,导致未静井时获取的地温梯度偏低,需要增加静置时间才能保证所测初始地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实际工程中长时间增加钻孔静置时间是难以实现的。结果表明:通过对钻井液循环过程中传热分析可以获得钻柱内钻井液温度与地温梯度的关系式;在建立钻井液与地层瞬态传热解析解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出静置较短时间后井内钻井液温度,获得其与完井后所测试的井内钻井液温度的相关系数,可以快速地计算出原始地温梯度、初始地层温度。通过与文献中数据以及测井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可为中深层地热井与岩层换热的分析提供准确数据,对中深层地热井换热性能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钻探 初始地温 原始地温梯度 换热 解析解
下载PDF
基于AHP熵权TOPSIS模型的矸石充填方案评价和优选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丽维 侯恩科 +2 位作者 段中会 付德亮 贺丹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6,共7页
煤矸石井下充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矸石绿色处置方法,但不同的充填开采工艺并没有相关的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依据《煤矿充填开采工作指导意见》,针对陕北生态脆弱区本地特点,根据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矸石充填施工方... 煤矸石井下充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矸石绿色处置方法,但不同的充填开采工艺并没有相关的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依据《煤矿充填开采工作指导意见》,针对陕北生态脆弱区本地特点,根据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矸石充填施工方案,提出了基于多因素指标构建的煤矸石充填评价体系。为了使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合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在兼顾到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同时减少主观性,使赋权结果科学、合理。最后,将组合赋权结果运用到TOPSIS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科学评判出最优施工方案,最终认为地面钻孔充填为最优方案,并实施了200万t/a的煤矸石充填实例进行验证,得出了煤矸石充填的综合成本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充填 绿色施工 AHP 熵权法 TOPSIS模型
下载PDF
基于CBDNet的被动源面波信号增强
12
作者 孟佳佳 谭浩阳 +2 位作者 孙远 滕星智 郑晶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4年第11期1377-1390,共14页
在被动源面波成像中低质量的频谱图会直接导致后续频散曲线的拾取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被动面波频谱成像图的质量,同时提高频散曲线的拾取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了将在原始数据重构得到的虚拟道集上应用CBDNet进行被动源面波... 在被动源面波成像中低质量的频谱图会直接导致后续频散曲线的拾取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被动面波频谱成像图的质量,同时提高频散曲线的拾取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了将在原始数据重构得到的虚拟道集上应用CBDNet进行被动源面波信号增强,降低频散成像能量谱中的噪声、增强频散曲线连续性。文中首先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验证了网络的有效性;然后将其用于北京市广渠门和通州两个地区的实际被动源数据处理中。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网络和被动源面波去噪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工程中频谱图质量低,频散曲线错位和不连续的问题。In passive-source surface wave imaging, low-quality spectrograms directly lead to significant uncertainties in the subsequent picking of dispersion curv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assive surface wave spectral imaging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spersion curve picking, this study proposes applying CBDNet to virtual shot gathers reconstructed from the raw data. This approach enhances passive-source surface wave signals, reduces noise in the dispersion imaging energy spectrum, and improves the continuity of dispersion curves. Fir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twork is validat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n, it is applied to real passive-source data from two regions in Beijing, Guangqumen and Tongzhou.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network and denoising method for passive-source surface waves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issues of low spectrogram quality, misaligned, and discontinuous dispersion curves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源面波信号增强 重构虚拟道集 CBDNet
下载PDF
陕北地区煤矸石处理方案对比研究——以小保当煤矿为例
13
作者 张丽维 张廷会 +2 位作者 高博 付德亮 贺丹 《陕西煤炭》 2024年第4期60-65,共6页
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其危害性巨大。为了有效处理小保当煤矿大量的矸石,结合该矿煤矸石特性等情况,对比分析目前已有的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处理方法的特点、处理效率和适用条件等,提出适合该区域的煤矸石高效规模... 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其危害性巨大。为了有效处理小保当煤矿大量的矸石,结合该矿煤矸石特性等情况,对比分析目前已有的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处理方法的特点、处理效率和适用条件等,提出适合该区域的煤矸石高效规模化处理技术,即建议优选井下充填方案。根据煤矿地面现状、地质情况、开采地质条件、地下空间分析等进一步进行适宜性评价,表明地面钻孔对采空区注浆充填是可行的。该方案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煤矿地下空间来解决矿井固废处理难题,从而消纳大体量煤矸石,解决煤矿面临的煤矸石处置难题,还能够为其他矿井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综合处理 井下充填 注浆充填 钻孔布置
下载PDF
中深层U型对接井取热能力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育平 刘俊 +2 位作者 王沣浩 蔡皖龙 韩元红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73-1480,共8页
文章根据中深层U型对接井换热原理,建立了数值换热模型。基于正交分析方法,对U型对接井取热能力影响因素开展显著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地温梯度、埋管深度、入口温度、岩土导热系数、水平长度、岩... 文章根据中深层U型对接井换热原理,建立了数值换热模型。基于正交分析方法,对U型对接井取热能力影响因素开展显著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地温梯度、埋管深度、入口温度、岩土导热系数、水平长度、岩土密度、循环流量、岩土比热容,且地温梯度、埋管深度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其他参数。前4个因素具有高度显著的影响,在U型对接井供暖项目中,对地热地质条件尤其是地温梯度和岩土导热系数进行准确地测定与计算是十分必要的。U型对接井换热长度一定的条件下,增加埋管深度更有利于热提取。在满足热泵机组的运行要求下,应尽可能降低U型对接井入口水温,从而提高其取热能力,循环流量调节可作为控制U型对接井出口水温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热能力 显著性分析 中深层 U型对接井
下载PDF
过渡金属改性HZSM-5催化转化煤油共炼重油制轻质芳烃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昕壮 么秋香 +4 位作者 何磊 刘永琦 马丽 孙鸣 马晓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3,共11页
煤油共炼技术为煤炭和重质油清洁高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但其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为实现煤油共炼液体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煤油共炼重油(H-CT)为原料,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通过单、双金属改性的HZSM-5对H-CT催... 煤油共炼技术为煤炭和重质油清洁高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但其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为实现煤油共炼液体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煤油共炼重油(H-CT)为原料,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通过单、双金属改性的HZSM-5对H-CT催化转化制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萘(BTEXN,B—苯,T—甲苯,E—乙苯,X—二甲苯,N—萘)的性能进行了考察,探究了裂解温度、升温速率和催化剂与原料的质量比对BTEXN峰面积和选择性的影响,利用红外快速加热炉对H-CT的Py-GC/MS结果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单、双金属负载使HZSM-5的强酸酸性减弱,中强酸酸性增强;Mo,Fe及双金属Mo-Fe的负载增大了HZSM-5介孔比表面积;H-CT裂解的最佳条件为温度700℃、升温速率5℃/ms,催化剂与原料的质量比8∶1,在此最优条件下,催化剂按转化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Mo-Fe,Mo-Ni,Mo,Ni,Fe,HZSM-5;HZSM-5和Mo-Fe/HZSM-5催化转化制备BTEXN的总选择性分别为39.78%和60.30%,修正后的BTEXN产率分别为197.3 mg/g与339.0 mg/g。过渡金属改性HZSM-5促进了BTEXN的生成,金属与HZSM-5的结合加速了催化转化过程中氢转移、脱羟基、开环、脱烷基和其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炼 Py-GC/MS 过渡金属 HZSM-5 BTEXN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能套管井取热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育平 刘俊 +4 位作者 王沣浩 周聪 韩元红 薛宇泽 刘博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8-925,共8页
为厘清运行参数、地质参数以及管井参数对中深层地热能套管井取热能力的影响程度,基于FLUENT模拟软件建立中深层地热能套管井数值换热模型,开展换热实验测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分析取热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根... 为厘清运行参数、地质参数以及管井参数对中深层地热能套管井取热能力的影响程度,基于FLUENT模拟软件建立中深层地热能套管井数值换热模型,开展换热实验测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分析取热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地温梯度、埋管深度、入口温度、岩层导热系数、循环流量、内管导热系数、岩层密度、岩层比热容、内管壁厚、内管外径、外管壁厚、外管外径,且地温梯度与埋管深度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因素。由F值检验得到地温梯度、埋管深度、入口温度、岩层导热系数的F值分别为60.92,57.91,18.03,8.96,具有高度显著的影响,其作为中深层地热能套管井取热能力设计评估中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套管井 影响因素 显著性 中深层
下载PDF
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提升途径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育平 杨潇 +3 位作者 刘俊 刘博洋 汤伏蛟 谭忆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6期726-740,共15页
浅层地热可被用于路面融雪除冰,建筑供热、制冷等。闭环垂直地埋管是浅层地热资源利用最常见形式,其在终端负荷作用下与岩土体进行热量交换。单根地埋管获取地热资源能力有限,多根埋管组合形式(地埋管群)被广泛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然而... 浅层地热可被用于路面融雪除冰,建筑供热、制冷等。闭环垂直地埋管是浅层地热资源利用最常见形式,其在终端负荷作用下与岩土体进行热量交换。单根地埋管获取地热资源能力有限,多根埋管组合形式(地埋管群)被广泛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然而,地下温度场受管群与岩土换热性能影响,在设计、运行等不合理条件下可导致岩土体温度场不平衡,进而造成地源热泵系统能效降低,甚至失效。因此,管群设计、运行等方案优化是解决地温场不平衡问题的必要途径。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管群优化设计方法、储能和去能方法、辅助热源和冷源方法、运行控制策略。其中,管群优化设计方法主要聚焦管群间距设计、排布方式等;储能和去能方法主要介绍利用太阳能、工业废热等外部热源和冷源对地下岩土体进行加热和降温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辅助热源和冷源部分重点介绍太阳能、冷却塔等在地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运行控制策略主要分析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控制方案,包括峰点冷热负荷运行、间歇性运行、分区运行、系统控制策略等方案。总结了管群优化设计方法、运行控制策略等,剖析了各方案的优点与不足,可为管群岩土体温度场不平衡解决方案与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提升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埋管群 地温场 储能 辅助热源和冷源 运行策略
下载PDF
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可持续供热性能及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俊 张育平 +5 位作者 王沣浩 周聪 张代磊 刘博洋 薛宇泽 张英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0-238,共9页
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的热提取具有“取热不取水”的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稳妥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的重要技术之一。针对当前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在长期热提取期间供热性能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可持续供热的运行特点,建立数值换热模型分析... 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的热提取具有“取热不取水”的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稳妥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的重要技术之一。针对当前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在长期热提取期间供热性能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可持续供热的运行特点,建立数值换热模型分析换热器水温、性能系数随运行年份的变化规律,并针对性地开展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可持续供热过程中,换热器水温在前5年的下降程度较为明显,运行至20年以后,基本不发生变化。换热器季节性能系数的下降程度受岩土体导热系数的影响较大,在1.5 W/(m·K)条件下的SPF1、SPF2分别下降11.50%和10.56%,在3.0 W/(m·K)条件下的SPF1、SPF2则分别下降4.73%和4.23%。岩土体导热系数越小,换热器供热性能的下降程度越明显。基于可持续供热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以“准稳态特征年”的供热性能为基准进行设计,并综合考虑运行要求与节能性要求优化换热器的运行条件,明确了在不同地热特征参数、埋管深度下的最优运行流速与最佳供热负荷的分布情况,对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的高效可持续供热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中深层 换热器 可持续 供热
下载PDF
吸波剂协助低阶煤微波热解能量场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关一宁 吴雷 +3 位作者 周军 刘田田 杨甫 蒋绪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4,共12页
吸波剂协助煤微波热解技术可实现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吸波剂协助煤微波热解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优化微波热解产物特性。将电磁场能量守恒方程、固体热传导方程和几何模型耦合,运用COMSOL软件建立了适用于吸波剂协助低阶煤... 吸波剂协助煤微波热解技术可实现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吸波剂协助煤微波热解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优化微波热解产物特性。将电磁场能量守恒方程、固体热传导方程和几何模型耦合,运用COMSOL软件建立了适用于吸波剂协助低阶煤微波热解反应的电磁-传热模型,考察了兰炭(BC)、Fe_(2)O_(3)和Fe_(2)O_(3)/BC三种不同种类吸波剂协助煤微波热解的微波腔体电场和煤样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和强度变化,并与煤微波热解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吸波剂种类对微波腔体的电场和煤样的温度场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区域形状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两者的分布区域面积和强度存在较大影响。吸波剂按对电场的分布区域面积和强度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Fe_(2)O_(3)/BC、兰炭和Fe_(2)O_(3),煤样的温度场呈现出右高左低的分布趋势,且高温区域形状呈羽状。三种吸波剂中,Fe_(2)O_(3)/BC吸波剂的电场强度最大,约为9.79×10^(4)V/m,其煤样的温度场分布区域面积和煤样最高温也均最大。三种吸波剂模拟升温特性与实际微波热解升温特性相似,但Fe_(2)O_(3)吸波剂条件下热解最高温和终温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差异最小,而Fe_(2)O_(3)/BC吸波剂条件下的模拟升温曲线与实验结果最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热解 吸波剂 能量场分布 数值模拟 低阶煤
下载PDF
秦岭丹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晶羽 舒遵赟 +4 位作者 杨甫 付德亮 马丽 张丽维 薛宇泽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145,共13页
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调节区域水文循环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精准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当下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热点。基于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和水量平衡法,分析秦岭丹江上游流域2010—2020年水... 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调节区域水文循环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精准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当下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热点。基于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和水量平衡法,分析秦岭丹江上游流域2010—2020年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丹江上游流域年水源涵养量平均值为61.60 mm,月水源涵养量平均值为4.3 mm,有年际和年内变化大的特征。(2)水文要素中,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11年都呈增长趋势,水源涵养量为减少趋势。流域内水源涵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由东南部向西北方向递减。(3)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水源涵养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在年际尺度下,影响水源涵养量的主要气象驱动因子为降水,表现为促进作用;年内尺度下影响水源涵养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和气温,分别表现为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4)丹江上游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水源涵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后,草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本研究可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制定生态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DHSVM 水量平衡法 丹江流域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