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吊顶形式的地铁站台火灾人员疏散环境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常琳 李富渊 +1 位作者 张荣国 李夏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8-173,共6页
以西安市某地铁车站岛式站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了3种不同吊顶形式(平板式、方形内凹式和格栅式)的站台层物理模型,在站台层5 MW火灾的情况下,对各个模型下烟气蔓延过程、吊顶层温度分布、人眼特征高度层温度... 以西安市某地铁车站岛式站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了3种不同吊顶形式(平板式、方形内凹式和格栅式)的站台层物理模型,在站台层5 MW火灾的情况下,对各个模型下烟气蔓延过程、吊顶层温度分布、人眼特征高度层温度分布、CO浓度分布和楼梯口处风速等与人员疏散环境相关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吊顶形式下地铁车站站台层火灾的排烟效果。结果表明:方形内凹式吊顶可有效减缓烟气蔓延过程,降低楼梯口外侧烟气浓度,但会造成温度和CO浓度分布的局部波动;格栅式吊顶能提升烟气层高度,使人员疏散在火灾前中期处于更为安全的环境中,但烟气层过高不利于排烟口排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站台火灾 排烟效果 吊顶形式 人员疏散环境
下载PDF
利用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厌氧脱除其中氨态氮及相关机理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袁林江 赵嘉琪 +3 位作者 罗大成 李鑫曜 王洋 严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4-721,共8页
针对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及氨态氮的同步脱除现象,采用了ASBR及UASB两种试验装置进行机理分析,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启动ASBR反应器历时100d左右、UASB反应器历时约80d均成功实现了硫酸盐和氨态氮的... 针对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及氨态氮的同步脱除现象,采用了ASBR及UASB两种试验装置进行机理分析,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启动ASBR反应器历时100d左右、UASB反应器历时约80d均成功实现了硫酸盐和氨态氮的厌氧同步脱除.进水COD为2 000mg/L、氨氮及SO_4^(2-)-S浓度分别为20mg/L及50 mg/L,ASBR对氨氮及SO_4^(2-)-S的去除效率均在70%以上;UASB对两者的去除效率分别达90%和50%以上;反应所需最适pH为4.52~5.96.污泥中的细菌多为硫酸盐还原功能的短杆菌和弧菌,未发现明确指向的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菌.通过化学计量分析,表明去除的部分SO_4^(2-)通过异养硫酸盐还原转化为S^(2-),另一部分硫酸盐和氨态氮(SO_4^(2-)-S与NH_4^+-N之比接近1∶2)通过硫酸盐厌氧氨氧化转化为硫单质和氮气,单质硫存在于污泥中.在ASBR反应器中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和硫酸盐还原反应对硫酸盐的转化比例约为0.9∶1,而UASB反应器中的比例则约为1.6∶1.说明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反应和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之间似乎并不关联.本研究为实现生活污水直接厌氧氨氧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硫酸盐还原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ASBR UASB
下载PDF
污水处理运行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瑞环 袁林江 陈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研究了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好氧颗粒污泥优势丝状菌种类,以及对污泥特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出现大量外伸型丝状菌Type 021N,但并未阻碍污泥的颗粒化,且随着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的推进,其对污泥沉降性的... 研究了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好氧颗粒污泥优势丝状菌种类,以及对污泥特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出现大量外伸型丝状菌Type 021N,但并未阻碍污泥的颗粒化,且随着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的推进,其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也在逐步减小,最终得到平均粒径为0.75 mm、污泥容积指数为43 mL/g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而将成熟颗粒污泥接种至连续流反应器中时,颗粒污泥开始解体,污泥特性开始恶化,同时优势丝状菌演替为另一种外伸型丝状菌Sphaerotilus Natans。分析认为,外伸型丝状菌会影响污泥在生物区与沉淀池间的循环周期及其在沉淀池的实际停留时间,是颗粒污泥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该影响在SBR运行模式下较小,在连续流态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丝状菌 稳定性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 连续流反应器
原文传递
气泡直径对气-液-污泥流态及污泥颗粒化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范文雯 袁林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859-3870,共12页
通过建立三维Eulerian-Eulerian模型,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了鼓泡好氧活性污泥反应器中,不同气泡直径下气-液-污泥三相流的流态,分析了反应器内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并研究了其对污泥颗粒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曝气头表面的孔径大小与反... 通过建立三维Eulerian-Eulerian模型,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了鼓泡好氧活性污泥反应器中,不同气泡直径下气-液-污泥三相流的流态,分析了反应器内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并研究了其对污泥颗粒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曝气头表面的孔径大小与反应器中气含率负相关,而与污泥所受的水力剪切速率正相关.气相、液相速度与曝气头的孔径和表观气速正相关.反应器中的流态由尺度较大的环流和尺度较小的旋涡构成.随着表观气速和入口气泡直径的增加,液相和颗粒的流态均由尺度较大的环流转变为尺度较小的旋涡.相同曝气孔径时,液相与颗粒的流态之间存在差异,且气泡直径越小,表观气速越大,两者的差异越明显.为满足好氧污泥颗粒化所需的凝聚条件,反应器中曝气头孔径应大于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气泡直径 水力特性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DCMFC两腔液量变化与产电性能的关系
5
作者 尹越 袁林江 牛雨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605-3610,共6页
随着DCMFC产电周期的增加,阴阳极间的液位差明显增加。为解析此现象,从蒸发、渗透压、生物代谢及电场角度考察了质子和水的传递行为,研究了产水与电池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60 h内蒸发、渗透压引起的液量变化少于0.50 ml(液面降低0.5 m... 随着DCMFC产电周期的增加,阴阳极间的液位差明显增加。为解析此现象,从蒸发、渗透压、生物代谢及电场角度考察了质子和水的传递行为,研究了产水与电池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60 h内蒸发、渗透压引起的液量变化少于0.50 ml(液面降低0.5 mm);断路312 h,阳极代谢气体使PEM形变凸向阴极,阳极液减少6.20 ml(下降6.5 mm),阴极液增加10.75 ml(上升11.2 mm),两腔液位差达17.7 mm;通路下,除膜的形变,水合质子被电渗透到阴极并还原成水,312 h内阳极液减少10.70 ml(下降11.1 mm),阴极液增加17.00 ml(上升17.7mm),两腔液位差达28.8 mm,且产水量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加。研究表明,生物代谢及电渗透对两腔液量影响较大,产水量可表征质子传递率。经计算该系统质子传递率大于54%,为评判产电效率提供了简便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液量变化 电渗透 质子传递 生物催化 厌氧
下载PDF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素响应关系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马切切 袁林江 +2 位作者 牛泽栋 赵杰 黄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86-3893,共8页
对已发表的62个来自国内外污废水处理设施中活性污泥的16S rRNA扩增子数据进行数据发掘和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进水性质、温度及处理工艺对应的污泥菌群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整体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不同活性污泥样... 对已发表的62个来自国内外污废水处理设施中活性污泥的16S rRNA扩增子数据进行数据发掘和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进水性质、温度及处理工艺对应的污泥菌群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整体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不同活性污泥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差异,样品中常见的优势菌属有Thauera、Nitrospira、Comamonas、Dechloromonas、Rhodoferax、Aquihabitans和Acidovorax等.温度与Nitrospira、Aquihabitans、Terrimonas和Dechloromona等多种关键的脱氮微生物呈负相关,当温度低于15℃时,32座污水处理厂对TN和NH4+-N的去除率仅有49.67%和63.19%.BOD5/COD值越大的污水处理系统,Zoogloea、Arcobacter、Acidovorax和Acinetobacter等优势功能性菌属相对丰度也越高,污染物的去除率也越高.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A2O工艺性能要优于OD、CAS和CMAS工艺,Comamonas、Rhodoferax、Nitrospira和Novosphingobium等多种功能性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要高于其它3类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活性污泥 16S r RNA 微生物群落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宏组学方法及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林江 马切切 赵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90-2699,共10页
近年来随着测序、质谱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核酸分子信息为基础的包含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等核心内容的生物分子宏组学方法逐渐成熟,成为揭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关键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随着测序、质谱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核酸分子信息为基础的包含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等核心内容的生物分子宏组学方法逐渐成熟,成为揭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关键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有力工具,也在检测污水系统中多种ARGs以及探究其传播机制上发挥出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在污水生物处理研究中应用宏组学,对于深化认知污水处理系统本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以及控制ARGs在环境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宏组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着重综述了其在污水生物脱氮、强化生物除磷及探究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宏组学 菌群结构 脱氮除磷 抗生素抗性基因
原文传递
西安市大气PM2.5中无机离子的季节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常琳 李富渊 李夏清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2-904,共3页
为了解西安市大气PM_(2.5)中无机离子的季节特征,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中的4个时间段共44 d,采用离子色谱联用在线检测系统分析大气PM_(2.5)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F^-、Cl^-、NO^(3-)、SO_4^(2-)、Na^+、K^+、NH_4^+和Ca^(2+))的季... 为了解西安市大气PM_(2.5)中无机离子的季节特征,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中的4个时间段共44 d,采用离子色谱联用在线检测系统分析大气PM_(2.5)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F^-、Cl^-、NO^(3-)、SO_4^(2-)、Na^+、K^+、NH_4^+和Ca^(2+))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西安大气PM_(2.5)中各离子浓度在四季分布不同,NO_3^-、SO_4^(2-)和NH_4^+是浓度较高的无机水溶性离子。提示该市大气PM_(2.5)可能来源于自然环境、工业、燃煤污染和生物质燃烧,应加强不同季节的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水溶性无机离子 西安 季节特征
原文传递
3种不同工艺切换下活性污泥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温丹丹 袁林江 +3 位作者 陈希 王洋 申童童 刘小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44-4652,共9页
均以乙酸钠为碳源,考察了AAO脱氮除磷(Ⅰ阶段)、AO脱氮(Ⅱ阶段)、好氧除碳(Ⅲ阶段)这3种工艺下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追踪了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监测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及组分变化,分析运行方式对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影响.结... 均以乙酸钠为碳源,考察了AAO脱氮除磷(Ⅰ阶段)、AO脱氮(Ⅱ阶段)、好氧除碳(Ⅲ阶段)这3种工艺下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追踪了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监测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及组分变化,分析运行方式对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Ⅰ阶段沉降性能最佳,其次为Ⅲ、Ⅱ阶段.运行条件的不同,系统优势菌及菌群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Thiothrix的相对数量是影响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主导细菌.在接种污泥和Ⅰ阶段Thiothrix的丰度仅为0.08%和1.51%,Ⅱ阶段上升至9.41%,Ⅲ阶段降至4.29%.Ⅰ阶段的厌氧区对该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Ⅱ阶段的缺氧区却刺激其优势生长.同时对比了3个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Ⅰ阶段最高,其次为Ⅱ、Ⅲ阶段.缺氧区和厌氧区的引入导致系统功能与环境的复杂度增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所升高.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各组分含量及三维荧光测定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对EPS的组分及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加剧,污泥沉降性能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PS,LB-EPS)中蛋白质/多糖的比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处理 污泥沉降性能 菌群结构 胞外聚合物 荧光特性
原文传递
亚硝酸盐对乳酸发酵缺氧-好氧SBR脱氮系统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霍小爱 袁林江 +3 位作者 罗大成 王茹 南亚萍 王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66-3972,共7页
在以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进水含有硝态氮的缺氧-好氧SBR脱氮除磷系统中,研究了投配亚硝态氮对该乳酸发酵系统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投加亚硝酸盐的浓度分别为2、5、10 mg·L^-1时对系统的缺氧吸磷及好氧吸磷都产生了抑制... 在以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进水含有硝态氮的缺氧-好氧SBR脱氮除磷系统中,研究了投配亚硝态氮对该乳酸发酵系统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投加亚硝酸盐的浓度分别为2、5、10 mg·L^-1时对系统的缺氧吸磷及好氧吸磷都产生了抑制作用,缺氧阶段的释磷量和释磷速率随进水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亚硝酸盐对缺氧期液相中乳酸和污泥中糖原的积累都有明显的影响,当亚硝酸盐浓度由0 mg·L^-1升至10 mg·L^-1时,乳酸浓度由14.06 mg·L^-1下降至1.56 mg·L^-1,相反污泥中糖原的含量从235.69 mg·g^-1上升至272.97 mg·g^-1(以VSS计,下同),并且在好氧阶段糖原的消耗量增加,污泥的吸磷量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对淀粉直接发酵成乳酸的过程及糖原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乳酸发酵菌 亚硝酸盐 糖原 乳酸 缺氧好氧SBR
原文传递
共基质模式下铁盐脱氮反应器的运行性能及微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茹 刘梦瑜 +2 位作者 刘冰茵 赵治国 袁林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446-5455,共10页
铁盐作为自养反硝化电子供体时,被氧化产生的高价铁易于沉淀,使得反硝化微生物表面产生“铁壳”,其抑制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导致微生物死亡.为解决自养铁盐脱氮反应器因“铁壳”包被而导致的反应器效能下降问题,本文采用共基质模式培养铁... 铁盐作为自养反硝化电子供体时,被氧化产生的高价铁易于沉淀,使得反硝化微生物表面产生“铁壳”,其抑制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导致微生物死亡.为解决自养铁盐脱氮反应器因“铁壳”包被而导致的反应器效能下降问题,本文采用共基质模式培养铁盐脱氮反应器,即在反应器进水中适量添加少量乙酸钠,作为有机电子供体,以期实现铁盐脱氮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有机物可使得铁盐脱氮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效能(以N计)达0. 51 kg·(m3·d)-1,稳定运行约30d.共基质模式下,反应器运行期间始终可以检测到异养菌.结合污泥的TEM检测结果,发现在铁盐脱氮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异养菌是铁盐脱氮主力军,其独特的铁盐代谢方式可有效避免铁壳形成.本项研究有效解决了铁盐脱氮过程中微生物“铁壳”包被难题,将助力于自养脱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盐脱氮 共基质 脱氮效能 微生物学特征 反应机制
原文传递
连续流系统中好氧段及沉淀段对污泥及其缺氧段脱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薛欢婷 袁林江 +1 位作者 刘小博 孙恒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675-3682,共8页
在好氧段3种溶解氧(DO)[3. 0~3. 5 mg·L^-1(Ⅰ阶段)、2. 0~2. 5 mg·L^-1(Ⅱ阶段)和1. 5~2. 0 mg·L^-1(Ⅲ阶段)]的A2/O实验系统,考察了本段及后续沉淀阶段污泥的变化,以及对系统缺氧段反硝化的影响,并与DO为1. 5~2. 0 mg&... 在好氧段3种溶解氧(DO)[3. 0~3. 5 mg·L^-1(Ⅰ阶段)、2. 0~2. 5 mg·L^-1(Ⅱ阶段)和1. 5~2. 0 mg·L^-1(Ⅲ阶段)]的A2/O实验系统,考察了本段及后续沉淀阶段污泥的变化,以及对系统缺氧段反硝化的影响,并与DO为1. 5~2. 0 mg·L^-1的缺氧-好氧(A/O)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沉淀阶段污泥开始发生反硝化作用,脱氮碳源由内、外碳源同时提供;沉淀污泥优先利用外碳源进行反硝化;好氧段DO为1. 5~2. 0 mg·L^-1时,沉淀阶段污泥的硝酸盐还原酶活力及反硝化活性最强,此时A2/O系统缺氧段的反硝化效果也最佳;在与A2/O系统相同污泥负荷下的A/O系统中,好氧段后污泥中细菌胞内残留的PHB含量要高于A2/O系统;A2/O系统沉淀段污泥的反硝化活性高于A/O系统,其硝酸盐还原酶活力是A/O系统的1. 08倍;该污泥回流后,尽管硝态氮充分但A/O系统缺氧段反硝化效果却较A2/O系统差;沉淀阶段污泥的脱氮性能直接关系到缺氧段反硝化效果.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保证沉淀污泥反硝化不严重影响泥水分离的前提下,污水生物脱氮工程中应适当控制好氧段运行、维持沉淀池污泥适当反硝化来提升系统的脱氮效能,而不能仅仅是考虑控制缺氧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系统 生物脱氮 活性污泥 反硝化作用 硝酸盐还原酶活力
原文传递
有机物特性对AAO系统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小博 袁林江 +1 位作者 陈希 薛欢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86-3194,共9页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L·g^-1,且优于进水有机物以溶解态为主(SVI=120 m L·g^-1)和以颗粒态为主(SVI=280 m L·g^-1)的系统.根据菌群结构分析可知Thiothrix、Chryseolinea和Trichococcus这3种菌属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颗粒态有机物可促进Trichococcus的生长,而溶解态有机物可促进Thiothrix和Chryseolinea的生长.此外,菌群结构的改变也对胞内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而加剧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较高的溶解态有机物含量可提高胞内聚合物贮存能力,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也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中多糖、蛋白质和Zeta电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污泥沉降性能 菌群结构 胞内聚合物 胞外聚合物(EPS)
原文传递
表观气速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生化动力学模型参数变化的影响
14
作者 范文雯 袁林江 +1 位作者 马远征 黄浩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44-1956,共13页
在高径比120/6,结构相同的2个SBR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以修订ASM3模型为基础进行反应过程模拟,并分析表观气速(2.0 cm·s^(-1)和3.0 cm·s^(-1))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初期(t=4 ... 在高径比120/6,结构相同的2个SBR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以修订ASM3模型为基础进行反应过程模拟,并分析表观气速(2.0 cm·s^(-1)和3.0 cm·s^(-1))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初期(t=4 d),表观气速2.0 cm·s^(-1)时的半饱和系数K_(S)、基质降解动力学参数v_(max)、污泥衰减系数K_(d)、污泥比增殖速率μ_(H)和污泥的产率系数Y_(H)均大于表观气速3.0 cm·s^(-1)时的参数值,说明微生物在表观气速2.0 cm·s^(-1)时更易适应环境变化。然而,随着初始好氧颗粒的形成(t=10~28 d),各参数值在表观气速3.0 cm·s^(-1)时变得更高,尤其对K_(S)、μ_(H)及K_(d)的影响更明显。修订的ASM3可模拟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溶解氧DO、好氧速率OUR、COD、NH_(4)^(+)-N的变化,说明模型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反应器内表观气速不同,影响了微生物生长的各动力学参数和反应器内的流态,从而导致污泥的特性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得SV_(30)/SV_(5)、污泥粒径、污泥密实度D_(2)和规则程度D_(pf),COD和NH_(4)^(+)-N等参数出现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运用数学模型反映生物反应器中参数变化以优化反应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SBR 动力学参数 ASM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