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复合材料设计对其电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海升 薛媚月 +2 位作者 李善建 丁丽芹 范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2,共6页
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蜂巢状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催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易堆叠、活性位点少等不足。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活性与其原子排列、分子吸附和活化、电子结构、电... 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蜂巢状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催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易堆叠、活性位点少等不足。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活性与其原子排列、分子吸附和活化、电子结构、电荷运输等相关,综述了通过掺杂调控提高其内在活性、界面调控实现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调控改变原子排布方式、结构调控改变局部环境促进电子和质量传递等改善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性能的方法,指出将掺杂调控与其他3种活性调控方法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电催化活性 掺杂调控 界面调控 相调控 结构调控
下载PDF
Ni_(2)P/ppy/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析氧性能
2
作者 徐海升 刘佳欣 +2 位作者 薛媚月 丁丽芹 李善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了设计和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OER)催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使用聚吡咯(ppy)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功能化改性,再结合磷化镍(Ni_(2)P),制备Ni_(2)P/ppy/rG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为了设计和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OER)催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使用聚吡咯(ppy)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功能化改性,再结合磷化镍(Ni_(2)P),制备Ni_(2)P/ppy/rG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再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催化剂的析氧反应性能。结果表明,Ni_(2)P/ppy/rGO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需要的过电势(258 mV)较小,表现出比ppy/rGO(319 mV)、Ni_(2)P/ppy(323 mV)更好的电催化析氧性能。Ni_(2)P/ppy/rGO催化剂相应的塔菲尔斜率(74.0 mV·dec^(-1))也较小,表明其在析氧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吡咯 磷化镍 析氧反应 阻抗
下载PDF
Ni_(2)P/N-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
3
作者 徐海升 任哲辰 +1 位作者 薛媚月 武攀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以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以NiCl _(2)·6H_(2)O为镍源、红磷为磷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Ni_(2)P/N-rGO-x(x为1、2、3,分别代表3种不同磷/镍摩尔比2/1、4/1和8/1... 以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以NiCl _(2)·6H_(2)O为镍源、红磷为磷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Ni_(2)P/N-rGO-x(x为1、2、3,分别代表3种不同磷/镍摩尔比2/1、4/1和8/1)系列催化剂。结果表明,当磷/镍摩尔比为4/1时,Ni_(2)P/N-rGO-2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所需过电位较低为292 mV,塔菲尔斜率较小为82.67 mV/dec,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析氧反应(OER)性能,且具有良好的OER稳定性及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尿素 磷化镍 析氧反应 过电位
下载PDF
甲烷干重整与二氧化碳甲烷化的工艺耦合研究
4
作者 夏伟 黎小辉 +4 位作者 白婷 丁亮 殷娟娟 黄风林 徐振新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0-2120,共11页
甲烷干重整(DRM)与二氧化碳甲烷化(MCD)过程均具有较强的二氧化碳消纳效应,但其单独运行时需要分别消耗大量天然气与氢气,且二者能耗均较高,从而制约了两个工艺的发展与应用,因此探索研究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 甲烷干重整(DRM)与二氧化碳甲烷化(MCD)过程均具有较强的二氧化碳消纳效应,但其单独运行时需要分别消耗大量天然气与氢气,且二者能耗均较高,从而制约了两个工艺的发展与应用,因此探索研究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甲烷干重整与二氧化碳甲烷化两个独立工艺的特点,基于两个反应体系的原料与产物之间可互为利用及二者反应热效应可相互补偿的条件性,初步判断DRM与MCD工艺之间存在质量耦合与热量耦合的可能性.据此,首次创新性地设计了DRM-MCD可能的工艺耦合方案,从流程模拟角度证实了工艺耦合的可行性,并分析了不同情形下的耦合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技术的发展与进步,DRM与MCD工艺之间可以实现质量、能量的高效双重耦合,耦合工艺具备可显著降低天然气、氢气消耗以及大幅节能降耗的效果,并具有优良的二氧化碳消减与资源化利用效应,且耦合工艺具有灵活的可调节性.研究结果可为DRM与MCD工艺耦合方案的设计与优化,以及未来该耦合工艺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与可行性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干重整 CO_(2)甲烷化 工艺耦合 节能降耗 碳减排
下载PDF
多基团低磷共聚物阻垢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宋绍富 刘黎晨 孙一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2-546,共5页
采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以马来酸酐(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次磷酸(HPA)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低磷共聚物阻垢剂MA-AMPS-HP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与静态阻垢试验,分析了该共... 采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以马来酸酐(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次磷酸(HPA)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低磷共聚物阻垢剂MA-AMPS-HP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与静态阻垢试验,分析了该共聚物的结构对CaCO_(3)生成的影响及阻垢性能。结果表明,阻垢剂适宜的制备条件为:单体配比n MA∶n AMPS∶n HPA为1∶0.8∶0.4,引发剂用量为10%(w),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0 h。在未添加抑制剂的情况下,CaCO_(3)结晶主要以六面体方解石晶型为主,并含有少量文石晶型。添加MA-AMPS-HPA后,CaCO_(3)结晶为方解石、文石和球霰石混合物,表明该低磷共聚物对方解石的形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MA-AMPS-HPA的阻垢性能最高可达94.82%,优于PASP和PESA阻垢剂20%以上,阻垢性能几乎接近含磷阻垢剂HEDP、PBTCA和AT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垢 共聚物阻垢剂 结构表征 阻垢性能
下载PDF
甲烷低温活化机理及其参与的化学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申志兵 付娆 +5 位作者 唐瑞源 张武 张赏莉 梁生荣 张君涛 尚柯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5,共8页
基于甲烷在400~600℃时与其他烃类原料共反应可出现低温活化现象,综述了此过程中甲烷的不同活化机理和反应路径,总结了甲烷在低温活化后参与的重质油改质反应、烯烃加氢反应、低碳烃芳构化反应以及含氧化合物的脱氧芳构反应等不同类型... 基于甲烷在400~600℃时与其他烃类原料共反应可出现低温活化现象,综述了此过程中甲烷的不同活化机理和反应路径,总结了甲烷在低温活化后参与的重质油改质反应、烯烃加氢反应、低碳烃芳构化反应以及含氧化合物的脱氧芳构反应等不同类型反应的特征、共反应助剂的作用和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虽然甲烷与其他原料共反应过程的活化机理和参与路径不同,但均可认为甲烷在其他大分子烃类的促进下发生低温活化并参与到相关反应中,起到供氢、增碳和优化产物分布等作用。尤其是在甲烷参与的芳构化反应过程中,甲烷的参与可以起到改善产物分布、提高甲基侧链产物选择性等多方面的作用,这可为甲烷低成本利用技术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转化 低温活化 反应机理 催化剂
下载PDF
树枝状压裂液交联剂的合成及抗盐性研究
7
作者 常娜娜 赵丹 +3 位作者 曹清昭 秦芳玲 张科良 吴亚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86-2891,2896,共7页
通过氯代反应、Gabriel反应,以三乙醇胺合成树枝状三(2-氨基乙基)胺,进一步与硼砂、多元醇反应合成三(2-氨基乙基)胺硼酸酯交联剂,并通过IR、NMR对产物及中间体进行结构鉴定。将0.3%胍胶基液与树枝状胺硼酸酯以100∶4交联比交联,同时对... 通过氯代反应、Gabriel反应,以三乙醇胺合成树枝状三(2-氨基乙基)胺,进一步与硼砂、多元醇反应合成三(2-氨基乙基)胺硼酸酯交联剂,并通过IR、NMR对产物及中间体进行结构鉴定。将0.3%胍胶基液与树枝状胺硼酸酯以100∶4交联比交联,同时对比直线型三乙烯四胺硼酸酯交联剂,考察盐对交联胍胶压裂液的挑挂情况、表观黏度、抗剪切性能的影响。在高浓度的Na^(+)、Mg^(2+)、Ca^(2+)、Fe^(3+)溶液中,树枝状交联剂体系中显示了较好的挑挂性和较高的表观黏度,尤其在高浓度Ca^(2+)、Fe^(3+)溶液中。在183 g/L的高矿化度地下水中80℃、170 s^(-1)的剪切速率下持续剪切60 min后,树枝状交联胍胶黏度在70 mPa·s以上,能够满足高矿化度水基压裂液压裂施工的要求。SEM微观形貌分析显示在高矿化度地下水中树枝状交联剂交联胍胶保持分子链展开,形成错综缠绕的空间网络结构,且抑制高价金属离子结晶,从而具有良好的黏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盐性 交联剂 压裂液 合成 SEM微观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级闪蒸与多塔蒸馏耦合的贫氦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
8
作者 冀浩文 黎小辉 朱玉琴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聚焦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中提纯氦气这一工程问题,在分析已有深冷工艺发展现状与改进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原料天然气中氦气浓度低与提氦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级闪蒸与多塔蒸馏耦合的贫氦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并借助ASPEN HYSYS软件... 聚焦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中提纯氦气这一工程问题,在分析已有深冷工艺发展现状与改进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原料天然气中氦气浓度低与提氦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级闪蒸与多塔蒸馏耦合的贫氦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并借助ASPEN HYSYS软件模拟设计了新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设计工艺可从氦摩尔分数为0.05%的贫氦天然气中分离得到纯度(摩尔分数,下同)为99%的氦气,同时得到纯度为99.96%的甲烷和99%的氮气、液化天然气及燃料气,增强了提氦装置的产品方案灵活性;通过工艺内部流股节流膨胀制冷为分离系统提供冷量及工艺内部冷热物流间合理匹配换热,实现了系统的节能降耗;该多级闪蒸+多塔蒸馏耦合工艺的单位压缩功耗为0.058 kW·h kmol,远低于改进型ExxonMobil公司的提氦工艺(1.29 kW·h kmol);综合分析工艺产品纯度及能耗,说明设计的提氦工艺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提取 贫氦天然气 低温法 闪蒸 蒸馏 工艺耦合
下载PDF
直接法制备聚脲润滑脂工艺研究及分析
9
作者 高祺 黎小辉 +4 位作者 汪利平 樊秀菊 吴韦岐 任晓辰 赵丹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144,共9页
考察了直接法制备工艺条件(加料顺序、炼制温度、炼制时间)对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加料方式对聚脲稠化剂化学组成与平均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关联性;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扫描电镜对直接法聚脲润滑... 考察了直接法制备工艺条件(加料顺序、炼制温度、炼制时间)对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加料方式对聚脲稠化剂化学组成与平均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关联性;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扫描电镜对直接法聚脲润滑脂进行表征,深入探讨了其构效关系,并与预制法制备的润滑脂产品进行了比较。优化的直接法制备方案为:将有机二胺溶于基础油中,升温至80~90℃后同时加入异氰酸酯和有机单胺,反应60 min,然后在170~180℃下炼制1.5 h。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在基础油和稠化剂种类与配比相同、制备条件相同情况下,由直接法与预制法得到的聚脲稠化剂中脲基基团数量及比例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聚脲润滑脂产品的性能出现差异;当稠化剂质量分数均为20%时,预制法所制备的四聚脲润滑脂的滴点比直接法高20℃,钢网分油量仅为直接法的21.8%,水淋流失量仅为直接法的41.3%,铜片腐蚀比直接法高一个等级,最大无卡咬负荷比直接法高24.5%。总之,直接法得到的聚脲润滑脂的胶体安定性、氧化安定性及极压抗磨性能略逊于预制法,但其机械安定性优于预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润滑脂 直接法 预制法 有机胺 稠化剂 胶体
下载PDF
电催化硝酸盐合成氨催化剂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风林 李楠楠 +2 位作者 刘锦阳 刘程发 刘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85,共6页
总结了电催化硝酸盐合成氨工艺的反应机理,通过掺杂合适的杂原子、不同金属复合、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杂化等方式来提高催化剂活性并抑制析氢反应。综述了近几年金属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表现,以期为研制高催化活性的环境... 总结了电催化硝酸盐合成氨工艺的反应机理,通过掺杂合适的杂原子、不同金属复合、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杂化等方式来提高催化剂活性并抑制析氢反应。综述了近几年金属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表现,以期为研制高催化活性的环境友好型硝酸盐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硝酸盐 合成氨 催化剂
原文传递
基于CO_(2)减排重塑合成氨工艺流程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小辉 崔静怡 +3 位作者 夏伟 殷娟娟 丁亮 白婷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85-92,共8页
本文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存在物耗、能耗较高、污染严重及CO_(2)排放量高的问题,将CH_(4)干重整(DRM)、水煤气变换(WGS)、CO_(2)甲烷化(MCD)、CH_(4)部分氧化(POM)过程与传统合成氨过程进行有机耦合,以改善现有合成氨的工艺面貌,并借助... 本文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存在物耗、能耗较高、污染严重及CO_(2)排放量高的问题,将CH_(4)干重整(DRM)、水煤气变换(WGS)、CO_(2)甲烷化(MCD)、CH_(4)部分氧化(POM)过程与传统合成氨过程进行有机耦合,以改善现有合成氨的工艺面貌,并借助流程模拟手段对设计的耦合工艺进行初步研究与分析,探索碳中和发展背景下重塑合成氨工艺的可能性。本文按照“降低CO_(2)排放-降低废水排放及新鲜水用量-降低天然气消耗-降低能耗”的思路演变构建合成氨耦合工艺方案,依次形成DRM-SynNH_(3)、“DRM+WGS”-SynNH_(3)、“DRM+WGS+MCD”-SynNH_(3)、“POM+WGS+MCD”-SynNH_(3)四个耦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CO产品、合成气产品的获取均来源于CH_(4)的消耗,故各方案的天然气消耗量均相对较高;当耦合体系要消纳外界CO_(2)时,由于DRM与MCD本身较强的热效应导致二者单独或同时存在时,任何一种合成氨耦合工艺的能耗均不会低于传统工艺。但未来随着催化剂的研发与应用进展,DRM与MCD可能实现质量、能量的高效双重耦合,从而将大幅降低物耗与能耗。然而,如综合考虑CO_(2)消纳效应、CO_(2)减排效果以及合成气等化工产品的联产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尤其在未来碳指标稀缺、碳税高企情形下,上述工艺均可能具备一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耦合工艺 合成气 节能降耗 碳减排
下载PDF
天然纤维材料吸油剂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顺梅 陈一帆 +3 位作者 马瑞欣 支辉辉 李龙 严震幸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3年第8期38-41,共4页
近年来,溢油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使用吸附剂材料回收溢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并因高净化效率而受到更多关注。与合成纤维吸附剂相比,在溢油清理中使用天然纤维,具有环境友好、可降解、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利用天然纤... 近年来,溢油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使用吸附剂材料回收溢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并因高净化效率而受到更多关注。与合成纤维吸附剂相比,在溢油清理中使用天然纤维,具有环境友好、可降解、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利用天然纤维开发吸附剂清理溢油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综述了处理溢油的几种方法,介绍了天然纤维的结构以及预处理和改性方法,分析了天然纤维经预处理和改性后的吸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纤维材料 物理吸附 溢油处理 吸油剂
下载PDF
稀土基催化剂催化CO_(2)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红 汪力 +3 位作者 朱雪冰 王一凡 李一菲 黄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1,75,共6页
相比于过渡金属及主族金属,稀土金属具有亲氧性,且配合物大多具有高的路易斯酸性,稀土离子配位数大且多变,配位模式多样,更容易形成复杂的多核结构。从CO_(2)还原为低碳物种、CO_(2)与有机分子化学固定生成环碳酸酯、CO_(2)与环氧化物... 相比于过渡金属及主族金属,稀土金属具有亲氧性,且配合物大多具有高的路易斯酸性,稀土离子配位数大且多变,配位模式多样,更容易形成复杂的多核结构。从CO_(2)还原为低碳物种、CO_(2)与有机分子化学固定生成环碳酸酯、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聚碳酸酯3个方面概述了稀土基催化剂在催化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基催化剂 二氧化碳 环碳酸酯 聚碳酸酯
原文传递
介孔氧化铝改性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
14
作者 付娆 尚柯舟 +2 位作者 成雨薇 罗小芳 刘江荣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54-57,共4页
近年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_(2)威胁着环境,在化石燃料燃烧的同时捕集CO_(2)进行高效利用越来越关键。介孔氧化铝负载金属吸附CO_(2)前景广泛,本文通过以介孔氧化铝为载体负载不同活性金属吸附CO_(2),采用N2吸附-脱附、XRD、热重等表... 近年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_(2)威胁着环境,在化石燃料燃烧的同时捕集CO_(2)进行高效利用越来越关键。介孔氧化铝负载金属吸附CO_(2)前景广泛,本文通过以介孔氧化铝为载体负载不同活性金属吸附CO_(2),采用N2吸附-脱附、XRD、热重等表征评价了吸附剂的性能,金属改性的介孔氧化铝可以增加吸附剂载体的表面碱性位数量,为CO_(2)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了对室温气体CO_(2)捕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CO_(2)吸附 介孔氧化铝改性
下载PDF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15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癸烯)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可控合成
16
作者 丁丽芹 刘思凡 +2 位作者 刘欣怡 徐海升 梁生荣 《化学工业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以Schiff碱Ni配合物为催化剂,二甲苯为溶剂,研究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与1-癸烯自由基聚合的共聚反应。采用单因素法优化聚合反应的工艺条件,通过GPC、FT-IR、^(1)H NMR、TGA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并考察其黏... 以Schiff碱Ni配合物为催化剂,二甲苯为溶剂,研究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与1-癸烯自由基聚合的共聚反应。采用单因素法优化聚合反应的工艺条件,通过GPC、FT-IR、^(1)H NMR、TGA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并考察其黏温性能。结果表明:在90℃,1-癸烯与MMA的质量比为1∶2,引发剂用量占总单体质量的0.5%,催化剂与引发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00,反应时间为10 h时,催化活性为1.021×10^(5) g·mol^(-1)·h^(-1)。共聚物(PDM)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05×10^(4)~1.26×10^(4),多分散性指数PDI范围为1.31~1.82,该反应具有可控性。共聚物在温度为264℃时开始分解,说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将PDM以0.5%的用量加入到玉门润滑油基础油中,可使油品的黏度指数增加31,共聚物PDM可作为一种黏度指数改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 可控合成 1-癸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黏度指数改进剂
下载PDF
硅溶胶的制备条件对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规律
17
作者 宋绍富 张艳妮 +2 位作者 黄云峰 吴宝阳 刘菊荣 《微纳电子技术》 202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以水玻璃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碱性硅溶胶,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温度、滴加速率以及硅酸质量分数对产物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硅溶胶粒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 以水玻璃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碱性硅溶胶,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温度、滴加速率以及硅酸质量分数对产物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硅溶胶粒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溶胶制备的最佳条件:搅拌速度为800 r/min,反应温度为95℃,滴加速率为1 mL/min,硅酸质量分数为5%。得到了平均粒径为18 nm、多分散指数为0.293的SiO_(2)球形颗粒,大小均匀且粒径分布窄,稳定性良好,不易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法 硅溶胶 粒径 分散性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催化二氧化碳转化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琪 黄剑 +3 位作者 汪力 王文珍 王一凡 李一菲 《现代化工》 2025年第4期69-73,共5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多样化的活性位点和结构可调性,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有价值的材料。MOFs在催化转化二氧化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MOFs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其在二氧化碳加氢、还原、与醇类反应以及环加成... 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多样化的活性位点和结构可调性,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有价值的材料。MOFs在催化转化二氧化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MOFs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其在二氧化碳加氢、还原、与醇类反应以及环加成生成碳酸脂等反应中的应用,以及MOFs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金属有机框架 催化
原文传递
常压塔顶水露点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刘菊荣 赵儒盼 宋绍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选择BK10热力学模型,模拟某炼化企业原油常压蒸馏系统,预测常压塔顶及冷凝冷却系统的露点,为抑制常压塔顶露点腐蚀提供参考。结合实际操作工况,考察了原油进料量及汽提水蒸气用量对常压塔顶油气水露点的影... 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选择BK10热力学模型,模拟某炼化企业原油常压蒸馏系统,预测常压塔顶及冷凝冷却系统的露点,为抑制常压塔顶露点腐蚀提供参考。结合实际操作工况,考察了原油进料量及汽提水蒸气用量对常压塔顶油气水露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塔原油加工量由1.25×10^(4) t/d升至1.40×10^(4) t/d时,塔顶油气水露点升高1.4℃;汽提水蒸气用量由1.2%升至1.8%时,塔顶油气水露点增加3.8℃。为此,可在挥发线上增加2~3个备用注入点,根据操作工况变化情况,调整挥发线注水位置,确保在塔顶油气挥发线注水前水蒸气不冷凝,以减轻常压塔顶露点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蒸馏 塔顶腐蚀 流程模拟 露点预测
下载PDF
用于复杂原油乳液的高效破乳剂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亚 赵丹 +5 位作者 方荣苗 李婧瑶 常娜娜 杜春保 王文珍 史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98-4413,共16页
石油生产中通常产生大量W/O、O/W或多重乳化的复杂原油乳液,造成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所使用的破乳剂破乳效率低、普适性差、成本高、安全性不够等,开发高效、普适、绿色、安全破乳剂仍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原油乳液... 石油生产中通常产生大量W/O、O/W或多重乳化的复杂原油乳液,造成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所使用的破乳剂破乳效率低、普适性差、成本高、安全性不够等,开发高效、普适、绿色、安全破乳剂仍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原油乳液的特点及稳定机制分析,综述了不同原油乳液的破乳剂研究进展,主要围绕聚合物破乳剂、生物质基破乳剂、离子液体破乳剂和纳米材料破乳剂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对相应破乳剂的破乳机理进行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并指出破乳剂机理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对复杂原油乳液的高效破乳剂开发进行展望,提出破乳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W/O、O/W或多重乳化的复杂原油乳液的破乳技术应用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原油乳液 离子液体破乳剂 生物质基破乳剂 纳米材料破乳剂 破乳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