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轧辊再制造及其表面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秦翔 杨军 +1 位作者 邹德宁 谢燕翔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5,共7页
轧辊失效形式主要有辊身剥落掉块、大面裂纹、辊身和辊颈断裂等,通过对轧辊的修复和表面强化可以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减少轧辊的消耗并降低轧钢成本。综述了辊身修复和表面强化的几种表面处理技术的工艺、特点与用途;分析了堆焊层的作... 轧辊失效形式主要有辊身剥落掉块、大面裂纹、辊身和辊颈断裂等,通过对轧辊的修复和表面强化可以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减少轧辊的消耗并降低轧钢成本。综述了辊身修复和表面强化的几种表面处理技术的工艺、特点与用途;分析了堆焊层的作用机理和气泡产生的原因,指出了使用氮元素在堆焊中的作用;阐述了轧辊表面感应淬火获得较深的硬化层的限制性因素,指出残余应力的产生和分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介绍了热喷涂技术裂纹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讨论了激光重熔对减少热喷涂层裂纹和内应力的影响;总结了轧辊激光表面改性的近期研究进展,讨论了熔池流动性对熔凝层和熔覆层组织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现有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及3D打印技术在轧辊再制造和表面强化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辊 失效 修复 表面强化 耐磨性 3D打印
下载PDF
Ni60A粉末激光再制造的基础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凌 史崇位 谢燕翔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8-150,155,共4页
以激光熔敷中常用的Ni60A合金粉末和45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单道与10道熔覆、单层和多层熔覆的所得熔覆层的组织与显微硬度差别。结果表明:10道熔覆层的组织不仅比单道熔覆层更复杂些,而且均匀性也没有单道熔覆层组织好;随着层数的增加... 以激光熔敷中常用的Ni60A合金粉末和45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单道与10道熔覆、单层和多层熔覆的所得熔覆层的组织与显微硬度差别。结果表明:10道熔覆层的组织不仅比单道熔覆层更复杂些,而且均匀性也没有单道熔覆层组织好;随着层数的增加,熔覆层的硬度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道熔覆 多道熔覆 金相组织 显微硬度
原文传递
超高速激光熔覆WC/Co合金和Co基合金涂层表面性能对比研究
3
作者 付福兴 陈晓明 刘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采用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分别制备WC/Co合金涂层与Co基合金涂层,对比分析两种涂层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摩擦系数以及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合金涂层的组织均无微观裂纹与气孔缺陷,从界面到涂层表面,凝固组... 采用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分别制备WC/Co合金涂层与Co基合金涂层,对比分析两种涂层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摩擦系数以及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合金涂层的组织均无微观裂纹与气孔缺陷,从界面到涂层表面,凝固组织由柱状晶转变为等轴枝晶,涂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且WC/Co合金涂层整体组织相对于Co基合金涂层更加均匀细密;WC/Co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明显高于Co基合金涂层,且摩擦系数低于Co基合金涂层的摩擦系数,表明WC/Co合金涂层的耐磨性能优于Co基合金涂层;Co基合金涂层的电化学腐蚀电位高于WC/Co合金涂层腐蚀电位,但腐蚀电流密度低于WC/Co合金涂层腐蚀电流密度,表明Co基合金涂层的耐腐蚀性能要优于WC/Co合金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激光熔覆 WC/Co合金涂层 耐磨性能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ZL101A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边培莹 戴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在ZL101A铝合金表面制备了微弧氧化陶瓷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该陶瓷层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微弧氧化陶瓷层主要由α-Al_2O_3和γ-Al_2O_3相组成,... 在ZL101A铝合金表面制备了微弧氧化陶瓷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该陶瓷层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微弧氧化陶瓷层主要由α-Al_2O_3和γ-Al_2O_3相组成,其层厚约60μm,表层疏松、内层致密;该陶瓷层的平均硬度为1 740.9HV,远高于ZL101A铝合金的150.2HV,摩擦因数与磨损质量损失均小于ZL101A铝合金的,其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L101A铝合金 微弧氧化 陶瓷层 显微硬度 摩擦磨损
下载PDF
二硫化钼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贾园 魏萌 +2 位作者 高乐乐 刘振 王璇 《化学工程师》 CAS 2019年第3期53-57,共5页
二硫化钼(MoS_2)独特的三明治夹层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润滑、催化等性能,在摩擦、润滑剂以及催化领域中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在介绍二硫化钼润滑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表面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表面有机包覆、沉淀反应包覆、插层改性... 二硫化钼(MoS_2)独特的三明治夹层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润滑、催化等性能,在摩擦、润滑剂以及催化领域中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在介绍二硫化钼润滑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表面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表面有机包覆、沉淀反应包覆、插层改性等;同时总结了二硫化钼目前的应用领域,如作为自润滑薄层、插层电池、高效氢化脱硫催化剂等,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表面改性 摩擦 磨损 催化
下载PDF
H13钢表面同质激光熔覆中WC微合金化行为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畅庚榕 刘明霞 +4 位作者 孟瑜 郭岩 马大衍 李世亮 徐可为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57-162,共6页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H13钢基体上制备了不同碳化物含量的同质熔覆层,研究了同质熔覆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及摩擦学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析了同质熔覆层的物相变化规律和微观组织形貌特征,采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实验机和激光...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H13钢基体上制备了不同碳化物含量的同质熔覆层,研究了同质熔覆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及摩擦学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析了同质熔覆层的物相变化规律和微观组织形貌特征,采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实验机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熔覆层的硬度变化特征及摩擦磨损性能,并阐明了微结构与摩擦学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同质激光熔覆层与基体实现优良的冶金结合,同质粉末与WC产生微合金化反应,从原铁素体改变为奥氏体相,并生成以网络状弥散分布的新硬质相,细化晶粒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晶界。网络状分布的硬质相产生“鹅卵石”效应,可使熔覆层硬度高达1104HV,摩擦系数低于0.51,比磨损率低于2.24×10-8 mm^(3)/(N·m),耐磨损性能较基体提升17.6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激光熔覆 微合金化反应 微观组织 摩擦磨损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促助法制备MoS2及其润滑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振 贾园 +1 位作者 翟云会 赵春宝 《中国钼业》 2020年第5期37-40,共4页
MoS2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容易团聚,需要对其表观形貌进行调控以改善其分散性。本文以表面活性剂促助法制备MoS2,在制备过程中通过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含量调控其表观形貌,并研究了所制备MoS2对润滑油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十二烷... MoS2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容易团聚,需要对其表观形貌进行调控以改善其分散性。本文以表面活性剂促助法制备MoS2,在制备过程中通过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含量调控其表观形貌,并研究了所制备MoS2对润滑油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在N2气氛下煅烧3 h所得的球状MoS2纳米粒子结构均匀,能够极大改善润滑油的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2 表面活性剂促助法 摩擦 润滑
下载PDF
地方院校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8
作者 孙平 周跃花 +4 位作者 李朋娜 李学坤 石奇 李树娜 张杏梅 《广州化工》 CAS 2018年第3期175-178,共4页
以陕西省为例,从社会经济需求和学校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及服务地方的需求方面分析了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校内院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化工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校外... 以陕西省为例,从社会经济需求和学校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及服务地方的需求方面分析了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校内院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化工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校外基地建设和金融支持四个方面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保障措施。为化工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硕士 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摇
下载PDF
含磷苯并噁嗪树脂合成综合实验设计与实践
9
作者 贾园 刘振 +1 位作者 杨文 李树娜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5期139-141,155,共4页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设计了含磷苯并噁嗪树脂合成综合实验。首先,通过无溶剂法制备含磷苯并噁嗪(P-BOZ);然后,采用红外谱图(FTIR)和核磁分析(NMR)对所得P-BOZ结构进行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设计了含磷苯并噁嗪树脂合成综合实验。首先,通过无溶剂法制备含磷苯并噁嗪(P-BOZ);然后,采用红外谱图(FTIR)和核磁分析(NMR)对所得P-BOZ结构进行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固化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该实验设计教学效果良好,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水平以及科研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验 P-BOZ的合成 固化动力学 固化工艺
下载PDF
环香叶烷型化合物在金属团簇表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10
作者 李小军 晏志军 《化学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608-613,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对环香叶烷型代表性化合物紫罗兰酮进行了理论研究,尤其是研究了其在银团簇表面吸附的几何结构、电荷转移、红外光谱和电子亲和能等性质.结果表明,α-紫罗兰酮的吸附位点在C=O键上,而β-紫罗兰酮吸附位点...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对环香叶烷型代表性化合物紫罗兰酮进行了理论研究,尤其是研究了其在银团簇表面吸附的几何结构、电荷转移、红外光谱和电子亲和能等性质.结果表明,α-紫罗兰酮的吸附位点在C=O键上,而β-紫罗兰酮吸附位点在C=C(主要)和C=O键上,并且这两种结构上的电荷都转移向银团簇,说明此银团簇可以作为较强的吸电子基存在.同时,由于银团簇较强的吸电子特性,导致红外光谱发生"红移".研究也发现两种紫罗兰酮在团簇表面的吸附使得其电子亲和能变大,电离能变小,而吸附能的计算结果表明α-紫罗兰酮与银团簇形成的配合物更加稳定.这些研究为探索其在化学和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子 吸附 结构 电子性质
下载PDF
羟基硅酸盐的表面改性及其润滑机理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贾园 邱鑫 +2 位作者 刘振 王璇 张爽 《材料科学》 2018年第8期855-863,共9页
羟基硅酸盐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抗磨、减磨和自修复性能,在摩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在介绍羟基硅酸盐自润滑机理的基础上,对羟基硅酸盐表面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离子交换、小分子化合物和聚合物改性以及生... 羟基硅酸盐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抗磨、减磨和自修复性能,在摩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在介绍羟基硅酸盐自润滑机理的基础上,对羟基硅酸盐表面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离子交换、小分子化合物和聚合物改性以及生物分子改性、插层改性等,同时总结了羟基硅酸盐在摩擦领域的应用,如作为润滑介质添加剂、耐磨复合材料、自润滑涂层等,并展望了其在该领域中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硅酸盐 表面改性 润滑 摩擦
下载PDF
紫罗兰酮吸附在银粒子表面的拉曼光谱研究
12
作者 李小军 《化工管理》 2015年第28期118-118,共1页
紫罗兰酮在生物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紫罗兰酮以及它的银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探究了银复合物的拉曼光谱和弱相互作用。
关键词 紫罗兰酮 银团簇 复合物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有机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秀萍 穆耀钊 +4 位作者 李雷 谢燕翔 戴君 徐可为 石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1-346,共6页
目的通过在AZ31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上制备有机导电涂层,实现其既防腐又导电的功能。方法加入无机导电炭黑制备涂料体系,在前期制备的微弧氧化层表面,应用刮涂法制备不同配比的有机防腐导电涂层。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层的... 目的通过在AZ31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上制备有机导电涂层,实现其既防腐又导电的功能。方法加入无机导电炭黑制备涂料体系,在前期制备的微弧氧化层表面,应用刮涂法制备不同配比的有机防腐导电涂层。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层的微观形貌,用电化学方法测试涂层耐蚀性,用双电侧四探针测试仪测量涂层电阻值。结果有机物中添加无机导电炭黑颗粒,对材料形貌有较大影响,随导电颗粒的添加,涂层表面质量下降,出现较多裂纹。与只有微弧氧化涂层的材料相比,其腐蚀电位提高了0.6~0.68 V。导电炭黑能有效地改善涂层的导电性,当炭黑添加量为10%时,涂层的平均电阻仅为70?。结论有机涂层由于封孔和惰性反应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微弧氧化涂层的耐蚀性,由于导电炭黑颗粒的隧道效应及导电网络作用,使得涂层导电性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有机涂层 炭黑 耐腐蚀性 导电性
下载PDF
Ti6Al4V钛合金表面激光合金化制备Ti-Cu合金层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燕翔 李琳 +4 位作者 叶芳霞 付福兴 李雷 何斌锋 刘明霞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1-244,共4页
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Ti6Al4V合金基体表面制备了厚度约为120μm均匀致密连续的Ti-Cu合金层,分析了合金层的元素分布和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Ti-Cu合金层中Cu元素随着合金层深度呈梯度分布,在靠近Ti-Cu合金层表面的区域主要是柱状晶... 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Ti6Al4V合金基体表面制备了厚度约为120μm均匀致密连续的Ti-Cu合金层,分析了合金层的元素分布和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Ti-Cu合金层中Cu元素随着合金层深度呈梯度分布,在靠近Ti-Cu合金层表面的区域主要是柱状晶夹杂着少量的块状晶,中上部区域主要是生长取向各异且较粗的不发达枝状晶和部分胞状晶,中下部区域主要是生长取向各异的胞状晶,合金层与基材的界面处主要以细小的平面晶为主。合金化层中Cu元素和Ti元素除了形成固溶体外,还形成了Ti_(2)Cu、Ti_(3)Cu和Cu_(3)Al_(4)等金属间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Cu_(3)TiO_(4)和Al_(2)TiO_(5)等金属陶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钛合金 激光合金化 Ti-Cu合金层 组织结构
原文传递
微弧氧化及硬质阳极氧化对7050铝合金表面氧化膜层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穆耀钊 叶芳霞 +3 位作者 戴君 李雷 赵文忠 章文捷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87,109,共6页
为了比较微弧氧化和硬质阳极氧化对铝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对7050铝合金试样分别进行微弧氧化及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7050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与硬质阳极氧化陶瓷层的物相组成、显微... 为了比较微弧氧化和硬质阳极氧化对铝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对7050铝合金试样分别进行微弧氧化及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7050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与硬质阳极氧化陶瓷层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并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微弧氧化陶瓷层与硬质阳极氧化陶瓷层进行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微弧氧化陶瓷层的磨痕深度小于硬质阳极氧化陶瓷层的磨痕深度,而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平均磨损失重大于硬质阳极氧化陶瓷层的平均磨损失重,这是因为微弧氧化陶瓷层主要由Al、α-Al2O3、γ-Al2O3相组成,其密度较大,而硬质阳极氧化陶瓷层主要由非晶Al2O3组成,其密度较小。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通过Tabel摩擦磨损试验来比较微弧氧化陶瓷层与硬质氧化膜层的耐磨性时,应以相同条件下,相同磨损转数时,由剩余膜层的厚度来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微弧氧化 硬质阳极氧化 耐磨性
下载PDF
激光合金化对304不锈钢表面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育 贺利乐 叶芳霞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8-134,共7页
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具有TaC的合金化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激光功率对激光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合金化层的主要物相... 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具有TaC的合金化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激光功率对激光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合金化层的主要物相组成为TaC、FeNi和Cr7C3。在激光功率P=1000 W,扫描速度υ=1.5 mm/s时,合金化层的显微硬度最大,其平均显微硬度为1166.3 HV0.05,约是基体的3.43倍,其耐磨性约为304不锈钢基体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激光合金化 TA 磨损
原文传递
表面强化对透平叶片用2Cr13不锈钢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明霞 王冬 +5 位作者 畅庚榕 刘燕子 付福兴 孟瑜 戴君 刘道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5-80,共6页
研究了喷丸表面强化对装备制造透平叶片常用的马氏体不锈钢2Cr13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调整喷丸强度和喷丸角度,采用3种不同喷丸工艺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利用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金相显微镜等分析了喷丸强度对材料残余... 研究了喷丸表面强化对装备制造透平叶片常用的马氏体不锈钢2Cr13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调整喷丸强度和喷丸角度,采用3种不同喷丸工艺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利用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金相显微镜等分析了喷丸强度对材料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旋转弯曲疲劳实验研究喷丸强化前后材料抗疲劳性能的改善状况,探讨了喷丸工艺对疲劳寿命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未喷丸处理相比,优化后的喷丸工艺能够有效提高2Cr13叶片材料的抗疲劳特性,最高可以提高原疲劳寿命的8. 6%,喷丸强化提高疲劳寿命的机制源于表面晶粒细化及残余压应力场的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丸 表面强化 2Cr13 抗疲劳
下载PDF
表面多孔化Bi_(2)Te_(3)柔性薄膜的制备及热电性能研究
18
作者 刘帅 薛家乐 +4 位作者 韩文静 陈国祥 刘迎港 徐若君 余历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62-4165,4181,共5页
柔性热电器件能够满足复杂环境的热量收集和转化需求,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制于材料电/声输运性能的强关联作用,柔性热电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仍然较低。以聚酰亚胺为柔性衬底,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Bi_(2)Te_(3)柔性热电薄膜... 柔性热电器件能够满足复杂环境的热量收集和转化需求,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制于材料电/声输运性能的强关联作用,柔性热电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仍然较低。以聚酰亚胺为柔性衬底,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Bi_(2)Te_(3)柔性热电薄膜,并通过退火对薄膜表面进行改性。结果表明,高温退火能够诱导Bi_(2)Te_(3)薄膜表面产生多孔化结构,且孔隙密度和尺寸可通过退火工艺调控;多孔结构对薄膜的电/声输运性能具有协同优化作用,薄膜热导率较退火前降低约50%,Bi_(2)Te_(3)柔性薄膜的热电优值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Te_(3) 柔性薄膜 表面改性 热电性能
下载PDF
不同滚打方式下滚打变形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小明 吴神丽 +3 位作者 刘凌 姚梓萌 焦艳梅 郝婷婷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1年第3期109-112,共4页
为了获得滚打方式对冷滚打变形力的影响规律,依据冷滚打成形的基本原理,在改装的冷滚打成形设备上进行实验,完成了成形过程中不同滚打方式下稳定阶段变形力的测量,通过分析获得了滚打方式对连续和单次滚打变形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为了获得滚打方式对冷滚打变形力的影响规律,依据冷滚打成形的基本原理,在改装的冷滚打成形设备上进行实验,完成了成形过程中不同滚打方式下稳定阶段变形力的测量,通过分析获得了滚打方式对连续和单次滚打变形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冷滚打成形的过程中,顺打、逆打的径向变形力基本相近,其中顺打时的切向力大,且方向与逆打时的相反;单次冷滚打中变形力的变化规律为顺打加载慢、卸载快,逆打时则反之。研究结果可为冷滚打成形中不同滚打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滚打 顺打 逆打 变形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