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与服务区域经济双视角下传统特色轻工专业建设改革
1
作者 许伟 张辉 +1 位作者 刘新华 王学川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第8期25-28,共4页
在新工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背景下,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传统轻工专业人才能力的高要求,通过分析我校目前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校轻工专业的“转型、扩展、提升”的123新工科建设发展思路和具... 在新工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背景下,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传统轻工专业人才能力的高要求,通过分析我校目前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校轻工专业的“转型、扩展、提升”的123新工科建设发展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法,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传统特色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改革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探讨
2
作者 赵嘉敏 马建中 周永香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制革工业是指以动物皮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加工生产皮革的产业。传统铬鞣法虽赋予皮革优异的综合性能,但仍存在处理含铬废弃物的环境压力。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由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和带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所构成的... 制革工业是指以动物皮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加工生产皮革的产业。传统铬鞣法虽赋予皮革优异的综合性能,但仍存在处理含铬废弃物的环境压力。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由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和带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所构成的层状化合物,具有酸碱性、可调控性、热稳定性和结构记忆效应。文章对LDHs纳米材料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介绍,并对其在制革工业中作为鞣制材料、复鞣材料、加脂助剂、染色助剂、功能涂饰材料和水处理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 制革工业 皮革化学品 水处理
原文传递
多元固体废弃物颗粒微波辅助热解过程的多场耦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苗晖 王文亮 +7 位作者 付祎帅 陈育彤 王紫薇 崔洋怡 刘宇晨 姚佳远 潘佳文 李新平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6,24,共7页
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多元固体废弃物颗粒的微波辅助热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多元颗粒组成、不同颗粒粒径对热解过程中的电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多元颗粒组成在热解过程中会对温度场造成显著... 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多元固体废弃物颗粒的微波辅助热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多元颗粒组成、不同颗粒粒径对热解过程中的电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多元颗粒组成在热解过程中会对温度场造成显著影响,且不同颗粒间存在界面极化效应,接触面电场强度及加热速率都显著大于其余界面,有利于提高多元固体废弃物颗粒的介电损耗能力,增强多元固体废弃物颗粒对微波的吸收效率.而颗粒粒径对腔体电场强度及分布影响较小,增大颗粒的粒径会降低颗粒的升温速率.通过验证实验(微波功率800 W,加热时间240 s)证明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升温速率结果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此外,实验多元固体废弃物颗粒微波辅助热解产物为热解气(54.6 wt%)、热解油(26.0 wt%)以及热解炭(22.4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热解 多元颗粒 固体废弃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未来皮革行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鲍艳 郭茹月 马建中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11期33-41,共9页
皮革行业虽是传统行业,但其也是与三农密切相关的重要民生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轻工传统支柱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动力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 皮革行业虽是传统行业,但其也是与三农密切相关的重要民生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轻工传统支柱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动力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皮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从生态绿色皮革化学品、功能化智能化皮革、皮革基柔性电子材料等10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皮革行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方向,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皮革行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为未来皮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思路,为皮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皮革 制革工业 皮革化学品 生态绿色化 功能化智能化 高值化利用
原文传递
生物质材料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文博 李雯 +4 位作者 梁慧媛 梁恩浩 鲍艳 刘超 马建中 《复合材料学报》 2025年第3期1272-1287,共16页
生物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是以易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质材料为基材,由正负摩擦层组成,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柔性传感器,其具有便捷灵活、灵敏、可再生等特点,在人体运动监测、医疗健康、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 生物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是以易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质材料为基材,由正负摩擦层组成,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柔性传感器,其具有便捷灵活、灵敏、可再生等特点,在人体运动监测、医疗健康、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不同供电原理的自供电柔性传感器的分类,包括压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热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摩擦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以及光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其中重点介绍摩擦电型;进一步综述了各类生物质材料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中的研究,包括纤维素、壳聚糖、木质素、海藻酸钠、胶原纤维等;然后讨论了摩擦电柔性传感器的结构类型,如水凝胶型、气凝胶型、薄膜型。最后对生物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的材料选择、设计类型、附加性能和应用前景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供电 摩擦电 生物质 柔性传感器 传感器构型
原文传递
三维Al_(2)O_(3)@HZSM-5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微波辅助热解塑料废弃物中轻质芳烃的选择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玉军 王文亮 +5 位作者 韩思哲 付祎帅 陈育彤 黄佳乐 权靖雯 张嘉怡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4,共7页
制备了集微波吸收、催化转化于一体的三维Al_(2)O_(3)@HZSM-5双功能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塑料废弃物微波辅助热解制备轻质芳烃.采用XRD、SEM、N 2等温吸附和矢量网络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微波吸收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催化... 制备了集微波吸收、催化转化于一体的三维Al_(2)O_(3)@HZSM-5双功能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塑料废弃物微波辅助热解制备轻质芳烃.采用XRD、SEM、N 2等温吸附和矢量网络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微波吸收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催化剂用于微波辅助热解塑料废弃物制备轻质芳烃的催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Al_(2)O_(3)泡沫能通过抑制焦炭和气体的形成显著提高热解油的产率,HZSM-5分子筛有利于促进产物向更为经济的高质量轻质芳烃(甲苯、乙苯、苯)转化.研究表明三维Al_(2)O_(3)@HZSM-5双功能催化剂能够显著提高热解油产率并增强轻质芳烃的选择性,热解油产率达到83.86 wt%,轻质芳烃(甲苯、乙苯、苯)选择性高达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催化剂 微波辅助热解 塑料废弃物 轻质芳烃
下载PDF
磁性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福成 朱玲 +1 位作者 余佳芮 陈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5-16,共12页
有机高分子磁性材料,特别是磁性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MCPCs),兼具本征导电聚合物(ICPs)优异的光、电性能等优势和磁性粒子的磁性、纳米尺度等特征,不仅是现代材料研究中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前沿领域之一,而且应用广泛。本文系统综述了该... 有机高分子磁性材料,特别是磁性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MCPCs),兼具本征导电聚合物(ICPs)优异的光、电性能等优势和磁性粒子的磁性、纳米尺度等特征,不仅是现代材料研究中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前沿领域之一,而且应用广泛。本文系统综述了该类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分类、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并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磁性 电磁屏蔽 吸波 复合 纳米材料
下载PDF
非对称结构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思敏 修慧娟 +2 位作者 尹鼎文 樊莎 吴敏哲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7-1288,共12页
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电磁干扰问题。电磁干扰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对高精密的电子设备及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电磁屏蔽材料是电磁防护的主要途径,优良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完善的导电... 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电磁干扰问题。电磁干扰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对高精密的电子设备及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电磁屏蔽材料是电磁防护的主要途径,优良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完善的导电网络结构可使电磁屏蔽材料获得高屏蔽效能。目前,基于非对称的结构设计是制备以吸收损耗为主高屏蔽效能电磁屏蔽材料的有效方法。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具有高屏蔽效能的非对称结构电磁屏蔽材料的结构设计、分类特点、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尤其对高吸收、低反射电磁屏蔽材料的非对称结构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论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屏蔽 高吸收低反射 综述 非对称结构 高屏蔽效能 多功能化
下载PDF
可降解高分子的摩擦电特性研究与器件应用探索
9
作者 袁桂梓 舒勤思 +3 位作者 杜世宇 李志健 周宏伟 刘汉斌 《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5,共11页
基于不同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摩擦层,铜片为电极层组装了系列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在相同摩擦层厚度及器件尺寸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器件的输出性能,获得了这些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摩擦电极性排序,发现以海藻酸钠(SA)与聚丁二酸丁二醇... 基于不同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摩擦层,铜片为电极层组装了系列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在相同摩擦层厚度及器件尺寸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器件的输出性能,获得了这些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摩擦电极性排序,发现以海藻酸钠(SA)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作为摩擦层的TENG表现出最佳输出性能,其最大输出电压达到46 V,电流0.7μA,转移电荷量4.68 n C.为进一步研究电极材料的影响,以SA与PBS作为摩擦层,石墨烯纸(GC-paper)作为电极构建了TENG器件,其输出电压达到88 V,电流1.25μA,转移电荷量14.6 n C.该TENG器件可以应用在能量收集与自供能传感等领域.本研究对环境友好型TENG器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纳米发电机 可降解材料 摩擦电极性 自供能传感
原文传递
基于微纳结构的高灵敏度柔性压力传感器 被引量:3
10
作者 鲍艳 许佳琛 +1 位作者 郭茹月 马建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9-720,共12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轻薄便捷、电子性能优异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核心器件,拥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灵活柔韧、可折叠、传感性能优异等优点,因而在电子皮肤、运动检测、医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轻薄便捷、电子性能优异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核心器件,拥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灵活柔韧、可折叠、传感性能优异等优点,因而在电子皮肤、运动检测、医疗监测和人机界面等方面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构筑微纳结构是提高压力传感器灵敏度和传感性能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了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的传感机制(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和摩擦电式)和关键性能参数(灵敏度、压力检测范围、检测限、响应/恢复时间、循环稳定性和线性度等),然后归纳了利用基材构建表面微纳结构(微凸结构、荆棘结构和褶皱结构)和利用导电材料构建微纳结构(微球结构、海胆状结构、蜂窝状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基于微纳结构的高灵敏度柔性压力传感器在脉搏监测、电子皮肤、运动检测和人机界面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从今后应用的角度出发,概述了高灵敏度柔性压力传感器即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高灵敏度 微纳结构
原文传递
细菌纤维素增强的低共熔溶剂导电离子凝胶及柔性传感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梦杰 李志健 +1 位作者 周宏伟 刘汉斌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40-1752,共13页
针对目前导电离子凝胶传感材料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以甜菜碱(Betaine)、衣康酸(IA)、丙烯酰胺(AM)和细菌纤维素(BC)为原料,开发了一种具有高拉伸强度的导电离子凝胶,并研究了该凝胶的机械力学和传感性能,探索了其在人体运动监测领域的... 针对目前导电离子凝胶传感材料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以甜菜碱(Betaine)、衣康酸(IA)、丙烯酰胺(AM)和细菌纤维素(BC)为原料,开发了一种具有高拉伸强度的导电离子凝胶,并研究了该凝胶的机械力学和传感性能,探索了其在人体运动监测领域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引入BC,导电离子凝胶获得了较强的拉伸强度(689 kPa).同时,该导电离子凝胶可以在230 ms内监测200%范围内的拉伸变形,且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在2 mm厚度下,透射率可达87.64%.将该导电离子凝胶贴合在人体皮肤表面,可监测各种人体运动(如手指,手肘,手腕,膝盖等关节弯曲),在智能穿戴及医疗健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细菌纤维素 柔性传感器 导电离子凝胶
原文传递
超双疏表面及其重入结构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鲍艳 鲁劲宏 +2 位作者 高璐 郭茹月 刘超 《化工进展》 2025年第3期1406-1416,共11页
近年来,相较于超疏水和超疏油而言,超双疏表面的发展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青睐。超双疏表面的构建除需要微纳粗糙结构和具有低表面能的长链含氟硅烷外,还需要在微纳粗糙结构中引入凹曲面即重入结构,以储存更多的空气,从而更好地支撑液体,... 近年来,相较于超疏水和超疏油而言,超双疏表面的发展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青睐。超双疏表面的构建除需要微纳粗糙结构和具有低表面能的长链含氟硅烷外,还需要在微纳粗糙结构中引入凹曲面即重入结构,以储存更多的空气,从而更好地支撑液体,实现对低表面能液体的疏液行为。基于此,本文首先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对液下超双疏、空气超疏水/水下超疏油和空气超双疏三种超双疏表面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包括其各自优势和局限性。其次,重点归纳了超双疏表面重入结构中T形、双重、蘑菇形、梯形凹口等重入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对疏液行为的影响。最后,阐述了现有超双疏表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推进超双疏表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超双疏 重入结构 疏液性能 微纳粗糙结构
下载PDF
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仁豪 鲍艳 赵海航 《材料导报》 2025年第10期227-236,共10页
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低导热性。近年来,由于对节能的重视,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研究。但传统聚酰亚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相比于无机复合材料并不占优势,因此研究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聚... 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低导热性。近年来,由于对节能的重视,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研究。但传统聚酰亚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相比于无机复合材料并不占优势,因此研究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机理,并对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进行了分类,然后重点从聚酰亚胺分子链、填料类型及用量和复合成型工艺三方面归纳了其对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行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隔热材料 导热系数
下载PDF
多功能红外隐身材料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思珂 鲍艳 +1 位作者 高璐 张文博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9-1362,共14页
红外探测设备的高速发展对军事设备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红外隐身技术是提升军事设备生存、打击和突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仅具有红外隐身性能的材料在面临雷达探测、雨林、山地... 红外探测设备的高速发展对军事设备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红外隐身技术是提升军事设备生存、打击和突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仅具有红外隐身性能的材料在面临雷达探测、雨林、山地、海洋、沙漠等环境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开发多功能红外隐身材料势在必行。本文从红外隐身材料的机理出发,综述了不同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如低发射率材料、温度控制材料、可变发射率材料以及协同工作模式材料,讨论了不同红外隐身材料的调控手段;其次,重点介绍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多功能红外隐身材料,例如,多波段隐身、电磁屏蔽、抗菌防水、耐高温、防腐蚀以及阻燃性能的红外隐身材料,并对其设计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多功能红外隐身材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隐身 多功能 动态自适应材料 协同工作模式材料 多波段兼容隐身
原文传递
静电纺丝阻燃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鲍艳 赵海航 +1 位作者 高璐 张文博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01-2814,共14页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具有可调控的纤维直径和分布、相互连通的孔结构、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可控纤维堆积密度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阻燃性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特性,阻燃纤维相较普通纤维具有使用安全性高的特点,研发具有阻燃特...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具有可调控的纤维直径和分布、相互连通的孔结构、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可控纤维堆积密度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阻燃性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特性,阻燃纤维相较普通纤维具有使用安全性高的特点,研发具有阻燃特性的纳米纤维具有重要意义。静电纺丝技术提供了将纳米颗粒结合到聚合物溶液中并获得具有多种功能复合纤维材料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阻燃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静电纺丝阻燃纳米纤维的结构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共混结构、核-壳结构、并列结构和多孔结构,并总结了不同结构阻燃纳米纤维的优缺点。然后对静电纺丝阻燃纳米纤维在锂离子电池隔膜、空气过滤、火灾报警传感、防护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静电纺丝阻燃纳米纤维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阻燃 纳米纤维 结构 应用
原文传递
生物质基传感器的构筑及其在人体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16
作者 梁慧媛 马建中 +2 位作者 杨健 李雯 张文博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0-1391,共12页
随着柔性电子设备不断发展,可穿戴式柔性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电子皮肤、智能机器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生物质材料作为一种源于生物体的可再生资源,具有价格低廉、绿色环保、亲肤透气、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已被作为可穿戴柔... 随着柔性电子设备不断发展,可穿戴式柔性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电子皮肤、智能机器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生物质材料作为一种源于生物体的可再生资源,具有价格低廉、绿色环保、亲肤透气、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已被作为可穿戴柔性传感器的基底进行大量研究。生物质基传感器由于融合了生物质材料与传感元件的优良特性,因此可作为人体健康监测领域的理想选择。本文综述了常见柔性传感器(应变、压力、温度、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然后详细介绍了不同生物质基传感器的特点及其应用,所涉及的生物质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明胶、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钠以及丝素蛋白等。之后,对生物质基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如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生物电信号、热信号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最后,结合目前所面临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物质基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生物质基传感器 健康监测 可穿戴
原文传递
生物质基离子热电器件
17
作者 郑赛 官小玉 +4 位作者 张炳原 朱晏霞 李东平 韩庆鑫 王学川 《化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5-1928,共14页
以生物质为基体的新型离子热电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离子塞贝克系数、较好的柔韧性,成本低,绿色可生物降解等优势,在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柔性可穿戴热电器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以纤维素、明胶等生物质材料为基体的离子... 以生物质为基体的新型离子热电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离子塞贝克系数、较好的柔韧性,成本低,绿色可生物降解等优势,在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柔性可穿戴热电器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以纤维素、明胶等生物质材料为基体的离子热电电容器和离子热电池的制备方法、热电原理、热电性能及其近五年在可穿戴体热收集装置、柔性温度传感器和自驱动人体监测系统领域的应用。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进一步总结了生物质基离子热电材料研究的难点与不足,以及生物质基离子热电器件未来推广应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就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为本领域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材料 离子热电器件 离子热电池 柔性可穿戴设备
原文传递
微波响应型CMF@CoS_(2)/MoS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木质素蒸气的催化重整
18
作者 付祎帅 王文亮 +5 位作者 苗晖 陈育彤 崔洋怡 王紫薇 潘佳文 肖国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603,共8页
本研究以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NH_(4))_(3)[CoMo6O_(24)H_(6)]·6H_(2)O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微波响应型CMF@CoS_(2)/MoS_(2)催化剂.当微波频率为2.45 GHz时,催化剂拥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介电损耗正切角值0.23),证明了... 本研究以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NH_(4))_(3)[CoMo6O_(24)H_(6)]·6H_(2)O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微波响应型CMF@CoS_(2)/MoS_(2)催化剂.当微波频率为2.45 GHz时,催化剂拥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介电损耗正切角值0.23),证明了其拥有优异的微波响应能力.木质素蒸气微波辅助催化解聚(MACD)实验表明,CMF@CoS_(2)/MoS_(2)显著提高了单酚产率(59.30%)和苯酚选择性(24.69%).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表明,CMF@CoS_(2)/MoS_(2)由于其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够通过“热点效应”增强局部反应温度,使木质素蒸气(570℃)吸附于高温CoS_(2)/MoS_(2)活性组分(910℃)表面进一步促进其催化重整.本工作开发的新型微波响应型CMF@CoS_(2)/MoS_(2)催化剂为从木质素炼制高价值酚类平台化合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微波 单酚 苯酚 催化剂
原文传递
功能型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文博 王佳宁 +3 位作者 卫林峰 金花 鲍艳 马建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5-1076,共12页
随着大功率电子设备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新兴的5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开发高性能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已成为迫切的需求。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PEMSM)由于其重量轻、可加工性强和电导率可调节等方面的优势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益... 随着大功率电子设备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新兴的5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开发高性能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已成为迫切的需求。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PEMSM)由于其重量轻、可加工性强和电导率可调节等方面的优势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益复杂的应用环境和使用条件对PEMSM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讨论了电磁屏蔽的关键概念和损耗机制(反射、吸收和多次反射);其次总结了目前PEMSM的结构,包括均质结构、隔离结构、多孔结构和层状结构等,其中均质结构加工流程简单,隔离结构可降低材料的导电逾渗阈值,多孔结构有助于电磁波的多次反射和吸收,层状结构可以使电磁波在材料内部多次反射;然后详细介绍了功能型PEMSM的研究进展,涉及的功能包括耐久性、超疏水、抗菌性和电热性等;最后对功能性PEMSM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 电磁屏蔽 结构设计 功能型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聚合物基日间辐射冷却材料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璐 鲍艳 +1 位作者 张文博 马建中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8-1173,共16页
面对能源危机及全球变暖的挑战,开发无额外能源输入或设备辅助的冷却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日间辐射冷却(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DRC)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其实现取决于材料对太阳光谱的高反射和在大气窗口内的高发射。... 面对能源危机及全球变暖的挑战,开发无额外能源输入或设备辅助的冷却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日间辐射冷却(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DRC)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其实现取决于材料对太阳光谱的高反射和在大气窗口内的高发射。聚合物官能团丰富,具有在大气窗口内高发射的潜力,且制备工艺多样,有望实现不同应用场景的规模化生产,因此聚合物基日间辐射冷却材料(polymer-based DRC,P-DRC)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DRC材料的设计原则:依据吸收光谱图选择对太阳光谱高反射和在大气窗口内高发射的材料,并通过设计材料结构实现辐射冷却效果,另外减少非辐射传热有助于增强辐射冷却效果。其次,从结构设计的角度,重点讨论了聚合物/金属膜层叠结构、聚合物仿生结构、聚合物/微纳粒子随机分布结构及聚合物多孔结构与P-DRC性能间的作用关系及其优缺点。最后,综述了P-DRC在建筑降温和个人热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日间辐射冷却 结构设计 建筑降温 个人热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