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襄阳市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华卫 张道荣 +5 位作者 刘先斌 凌冬 周芳菊 陆天泰 汤清益 邹贤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A02期23-26,共4页
为了研究各个农艺性状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利用2015-2017年的品鉴试验数据,对基本苗(X_1)、最高总茎数(X_2)、有效穗(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容重(X_6)、株高(X_7)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Y)的相关关系进... 为了研究各个农艺性状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利用2015-2017年的品鉴试验数据,对基本苗(X_1)、最高总茎数(X_2)、有效穗(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容重(X_6)、株高(X_7)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Y)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农艺性状和产量都表现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大小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容重>有效穗>最高总茎数>基本苗。其中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容重和有效穗与小麦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分别为0.536、0386、0.272、0.269、0.206)。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为Y=-547.605+1.464X_2+3.89X_3+8.607X_4+7.996X_5,各个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最高总茎数。因此在育种中,选择千粒重和有效穗适当,穗粒数较高的品种,是增加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产量 主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漯麦9
2
作者 廖平安 齐双丽 +6 位作者 张振永 邹贤斌 张璐 王君 乔冀良 崔顺梅 杨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漯麦90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10年以黄淮南片国审对照品种周麦18为母本,以野二二燕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6-2018年参加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黄... 漯麦90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10年以黄淮南片国审对照品种周麦18为母本,以野二二燕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6-2018年参加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黄淮麦区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水地组),两年试验综合评价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品质达到专用小麦品质标准。2019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9-1-00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倒伏能力 新品种试验 小麦研究所 区域试验 系谱法选育 小麦新品种 农业科学院 黄淮麦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