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董静 孙立荣 +1 位作者 李学荣 佟琳如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 为了将树突状细胞 (DC)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初步探索从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的可能性 ,并对其特性加以研究。方法 获取完全缓解 6个月以后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加入rIL 4、hGM CSF、... 目的 为了将树突状细胞 (DC)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初步探索从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的可能性 ,并对其特性加以研究。方法 获取完全缓解 6个月以后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加入rIL 4、hGM CSF、TNF α等细胞因子诱导单核细胞分化形成DC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DC的表型鉴定 ,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了其抗原刺激能力。结果 培养 7~ 8天后的细胞高度表达DC的特征性表面分子CD1α(86 2 % )、CD80 (73 2 % )及HLA Ⅰ类 (6 4 6 % )、HLA Ⅱ类 (77 2 % )分子等 ;正常人DC的产量平均为 9 0 5× 10 6/ 10 0ml,白血病人DC的产量平均为 2 0× 10 6/ 10 0ml,两者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 <0 0 0 1) ;5× 10 2 个DC可较强地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 ,并且随着DC浓度的增加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结论 急性白血病人完全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急性白血病 免疫疗法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利培 姜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2-504,F0003,共4页
目的:寻找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条件,以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满足实验和临床的需要。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4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脐带血36份,50~60mL/份,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寻找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条件,以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满足实验和临床的需要。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4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脐带血36份,50~60mL/份,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健康产妇正常足月顺产或剖宫产分娩婴儿的脐带血,经产妇本人及家属同意。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16份脐血每份分为3组,分别以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密度1×107L-1、1×109L-1、1×1011L-1接种于未包被6孔培养板内,加入5%胎牛血清的DMEM-LG培养。20份脐血每份分为3组,以1×1011L-1单个核细胞密度分别加入5%、10%和20%胎牛血清的DMEM-LG接种于胎牛血清包被的6孔培养板内培养。采用常规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Friedenstein法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扩增培养。观察不同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接种密度、培养液胎牛血清浓度和胎牛血清包被培养皿对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①胎牛血清未包被组以1×107L-1和1×109L-1接种组培养7d后贴壁数量很少,贴壁的细胞未长满瓶底即死亡,无法传代。1×1011L-1组贴壁细胞较多,间充质样细胞与破骨样细胞并存。1×1011L-1组分5%、10%、20%3种血清浓度,贴壁细胞均较多,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主,胎牛血清浓度5%组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度较10%及20%组高,破骨样细胞相对较少;胎牛血清包被组与未包被组相比,贴壁细胞少,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纯度较高,破骨样细胞相对较少。②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脐血P3代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或极弱表达CD34、CD45、CD106等造血细胞标志,稳定地高表达CD29、CD44、CD105等间充质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标记物。结论:将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1011L-1高密度接种在5%低胎牛血清浓度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胎牛血清包被培养瓶等条件下,可以在体外成功的培养出较纯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其培养成功率和间充质干细胞纯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间质干细胞 细胞 培养的 体外
下载PDF
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身材儿童生长的促进效果(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桂梅 董青 +2 位作者 张颖 陈志红 李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95-1197,共3页
背景:国外已有许多研究证实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身材安全有效,但国内尚未见此类长期系列研究。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身材患儿的促生长效果,并与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进行比较。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青岛大学医学... 背景:国外已有许多研究证实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身材安全有效,但国内尚未见此类长期系列研究。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身材患儿的促生长效果,并与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进行比较。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对象:选择2004-12/2006-03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儿内科就诊的矮身材患儿98例,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按病因分为2组,特发性矮身材组30例,生长激素缺乏症组68例。方法:特发性矮身材组及生长激素缺乏症组患儿均给予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剂量分别为0.15IU/(kg·d),0.1IU/(kg·d),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分别测定患儿的身高、体质量、骨龄,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反应,计算生长速度。骨龄按照GP图谱法测算,预测身高按BP法计算。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身高、体质量、骨龄及生长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98例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3,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身高、生长速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特发性矮身材组身高:(126.5±9.4),(129.1±8.6),(121.1±11.0)cm(P<0.01),生长速度:(7.3±2.9),(7.5±2.7),(3.5±2.1)cm/年(P<0.01);生长激素缺乏症组身高:(111.0±13.0),(114.0±13.0),(108.0±12.0)cm(P<0.01),生长速度:(13.2±3.5),(13.5±3.6),(4.0±2.9)cm/年(P<0.01)]。治疗6个月后,特发性矮身材组30例患儿中27例促进了身高增长,生长激素缺乏症组68例患儿全部促进了身高增长。②组间比较: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儿同期的生长速度比较,生长激素缺乏症组高于特发性矮身材组(P<0.01)。③不良反应和副作用:2例患儿治疗1~3个月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现象,给予甲状腺素片口服治疗后未影响生长。1例注射局部红肿,1周后自行消失,未停药。结论: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身材儿童安全,总体有效,能明显提高患儿身高及生长速度,但疗效存在不均一性,且差于生长激素缺乏症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呆小病 促生长素类 重组/治疗应用 促生长素/缺乏
下载PDF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对婴儿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施淑娴 段翌 +2 位作者 孙莹 王博 单若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6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umalacia,PVL)对婴儿期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PVL早产儿59例为观察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A组(44例)、B组(15例),随机选择同期早产儿37例作为对照组(C组)随访1年,分析比...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umalacia,PVL)对婴儿期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PVL早产儿59例为观察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A组(44例)、B组(15例),随机选择同期早产儿37例作为对照组(C组)随访1年,分析比较其婴儿期的体格生长指标、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及精神运动发育的差异。结果在校正年龄6个月龄时,B组患儿的MDI得分低于A、C组,在校正年龄12个月龄时B组患儿的MDI、PDI得分均低于A、C组(P<0.05);在婴儿期B组患儿脑瘫、运动发育迟滞的发生率高于A、C组(P<0.05)。结论校正年龄6个月龄时重度PVL智力水平落后于轻度PVL早产儿,婴儿期易发生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发育 随访
下载PDF
肠道病毒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4/IFN-γ失衡与NSE异常表达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延玲 冯学斌 +3 位作者 陈宗波 宋春叶 郭华 孙爱红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7-218,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肠道病毒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细胞因子IL-4、IFN-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质量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肠道病毒脑炎的免疫损害机制。方法2005-03—2006-03应用ELISE方法检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滨州医学院... 目的通过检测肠道病毒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细胞因子IL-4、IFN-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质量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肠道病毒脑炎的免疫损害机制。方法2005-03—2006-03应用ELISE方法检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0例肠道病毒脑炎患儿和30例对照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IL-4、IFN-γ及NSE的质量浓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肠道病毒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中IFN-γ和NSE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IL-4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IFN-γ和IL-4及IL-4与NSE均呈负相关(r=-0.615,r=-0.656;P<0.01),而IFN-γ与NSE呈正相关(r=0.765,P<0.01),IFN-γ/IL-4比值与NSE相关性最好(r=0.799,P<0.01)。结论细胞因子IL-4和IFN-γ参与肠道病毒脑炎的免疫损害过程,IL-4和IFN-γ之间失衡与肠道病毒脑炎时神经元的损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中枢神经系统 白细胞介素4 Γ-干扰素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