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Delphi法构建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被引量:12
1
作者 韩舒 温肇霞 +3 位作者 陆连芳 王淑云 张温温 高蕾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3期7-9,共3页
目的针对肠造口患者构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为肠造口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对33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构建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后,有效问卷回收... 目的针对肠造口患者构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为肠造口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对33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构建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后,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29%、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专家协调系数W分别为0.20、0.22。最终形成包括模式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护士职责和工作内容5个部分22个条目的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结论专家对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的积极性和代表性较好,结果可靠,可用于肠造口患者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德尔菲法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护理
下载PDF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鹏 崔铮 +1 位作者 王静 王培戈 《齐鲁医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病例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5年80例行急症手术治疗的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80例中,一期切除吻合46例(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20例,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26例)...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病例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5年80例行急症手术治疗的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80例中,一期切除吻合46例(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20例,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26例),全结肠切除或次全结肠切除吻合者18例,行Hartmann手术10例,肿瘤无法切除行单纯结肠造瘘和捷径手术6例。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13.75%,其中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腹腔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感染性休克1例,肺栓塞1例。2例死亡,病死率2.5%,78例痊愈出院。结论一期切除吻合和结肠次全切除或全结肠切除吻合手术治疗结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而安全的,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肠梗阻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培戈 李辉 王骥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9月92例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24例,横结肠癌6例,左半结肠或直肠癌62例。结果 92例病人中一期切除36例,二期切除2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9月92例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24例,横结肠癌6例,左半结肠或直肠癌62例。结果 92例病人中一期切除36例,二期切除29例,捷径手术27例。合并内科病症者47例,占51.1%;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5例,肺部感染5例,腹腔感染4例,胸腔积液1例,肺栓塞1例,肠瘘1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死亡3例,其中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肿瘤侵及输尿管致出血,放弃治疗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2%,手术病死率为3.3%。结论对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病人,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急性肠梗阻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直肠癌择期手术外科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金融 乔华珍 +1 位作者 刘金娣 李世宽 《齐鲁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95-496,498,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外科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中和手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196例直肠癌病人发生术中并发症3例(1.5%),手术后并发症17例(8.7%),包括骶前静脉大出...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外科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中和手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196例直肠癌病人发生术中并发症3例(1.5%),手术后并发症17例(8.7%),包括骶前静脉大出血、前列腺出血、输尿管损伤、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直肠阴道瘘、吻合口狭窄、急性尿潴留和造口坏死狭窄等。结论直肠癌手术外科并发症可治可防,外科医生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技能,以降低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探讨器械吻合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 被引量:9
5
作者 隋国德 王培戈 +2 位作者 徐松如 李建国 程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41-643,共3页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根治中直肠系膜全切除后 ,利用器械吻合技术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a间实施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 93例的临床资料 ,特别是术后直肠感觉及肛门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下切缘无癌浸润。术...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根治中直肠系膜全切除后 ,利用器械吻合技术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a间实施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 93例的临床资料 ,特别是术后直肠感觉及肛门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下切缘无癌浸润。术后 2a内局部复发率为 5 .3 % (5 / 93 )。93 .5 % (87/ 93 )患者术后直肠感觉及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利用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只要掌握好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做到根治性切除 ,保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外科学 保肛
下载PDF
成人急性阑尾炎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海宽 李世宽 +3 位作者 李元博 刘静 窦榕榕 渠雪红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阑尾炎病人感染的细菌学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50例急性阑尾炎病人阑尾切除术中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50例脓液标本中有40例检出细菌,检出率为80%,共分离出菌株52株(12种),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 目的了解急性阑尾炎病人感染的细菌学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50例急性阑尾炎病人阑尾切除术中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50例脓液标本中有40例检出细菌,检出率为80%,共分离出菌株52株(12种),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75%),革兰阳性菌13株(25%);大肠埃希菌29株(55.79%),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5株(9.62%)。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10株(34.48%)。结论成人急性阑尾炎病人病原菌以肠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且耐药性较常见。临床上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避免不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细菌培养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术前合理营养支持对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姜英俊 孔心涓 +1 位作者 程广 田字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928-1932,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合理的营养支持对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并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69例,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24例)、肠内肠外营养结合组(EN-PN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NN组,22例),PN组和EN-PN组均于术... 目的:探讨术前合理的营养支持对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并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69例,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24例)、肠内肠外营养结合组(EN-PN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NN组,22例),PN组和EN-PN组均于术前7d开始营养治疗,3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开始肠内和肠外相结合的营养方式.分别于术前7d和术后7d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血清内毒素水平及细胞因子IL-6、TNFα,测定血清IgA,IgG,IgM,NK细胞活性及CD4/CD8值评价免疫功能,比较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EN-PN组在术后7 d血清内毒素水平(4.23±2.01 ng/L)、IL-6(40.22±7.43 ng/L)及TNF-α(33.04±4.56 ng/L)均明显低于PN(分别为8.23±3.65,55.21±9.32,47.22±8.45 ng/L,P<0.01)和NN组(10.66±5.23,67.01±10.21,56.43±9.67,ng/L P<0.01).而EN-PN组在术后7 d PA(0.27±0.06 g/L),TFN(2.81±0.65 g/L),IgG(10.43±0.86 g/L),NK细胞活性(18.04%±4.56%)及CD4/CD8值(4.98±1.21)明显高于PN组(分别为0.19±0.04,2.01±0.32,8.76±0.65 g/L,11.01%±3.01%,2.11±0.65,P<0.05)和NN组(分别为0.15±0.03,1.32±0.27,9.05±0.79 g/L,6.45%±2.23%,1.22±0.79,P<0.05).与PN和NN组相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3% vs 16.4%,21.6%)和住院时间(7.0±1.4d vs 11.0±2.4,13.0±2.8 d)EN-PN组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存在营养不良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消化道肿瘤 术前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孔心涓 姜英俊 +3 位作者 赵清喜 武军 刘思良 田字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786-1790,共5页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及12mo内的预后.记录每例患者入院第1天的MELD及Child-Turcotte-Pugh(...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及12mo内的预后.记录每例患者入院第1天的MELD及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应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TP评估患者生存时间的准确性.依据ROC曲线的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应用非参数秩相关即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MELD与CT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6及12mo内分别死亡23、39、85例,MELD评分与CTP评分均显著相关(r=0.76,0.69,0.71,均P<0.01).3、6及12mo内MELD与CTP对住院患者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886和0.775(P<0.01)、0.892和0.876(P>0.05)、0.873和0.866(P>0.05).生存分析表明2评分系统均可有效预测3、6及12mo内患者可能的生存率和死亡率(P<0.01).结论:MELD模型可预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12mo内的生存率,3mo内MELD模型优于CTP评分,但6mo及12mo内MELD模型和CTP评分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模型 肝硬化失代偿期 Child-Turcotte—Pugh评分
下载PDF
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9
作者 韩舒 陆连芳 +3 位作者 温肇霞 管玉婷 郑晓凤 高蕾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1-163,166,共4页
目的调查肠造口病人的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调查问卷,对复诊的62例肠造口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我管理情况并分析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平均得分为(92.45±12.87... 目的调查肠造口病人的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调查问卷,对复诊的62例肠造口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我管理情况并分析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平均得分为(92.45±12.87)分。在造口护理管理、信息管理、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和心理管理5个维度中造口护理管理得分最高,为(30.16±3.62)分;心理管理得分最低,为(10.53±2.50)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和造口接受程度。结论肠造口病人自我管理情况不容乐观,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以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和控制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术 自我管理 健康教育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刚 周朝霞 +3 位作者 姬新才 王培戈 李建国 石景森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50-552,共3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同位素γ-32...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同位素γ-32P-ATP催化活性测定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PKC活性的检测。结果急性轻型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淋巴细胞PKC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P<0.05),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淋巴细胞PKC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D-二聚体及淋巴细胞PKC活性比较,重症胰腺炎组显著高于轻型组(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PKC活性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预后监测及疗效追踪的一项有用的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行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D-二聚体 蛋白激酶C
下载PDF
消化道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与单纯肠外营养的比较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姜英俊 孔心涓 +1 位作者 田字彬 王培戈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6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月~2004年3月择期行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二组EN-PN组(35例)和TPN组(30例),于术...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月~2004年3月择期行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二组EN-PN组(35例)和TPN组(30例),于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评价肠黏膜通透性,测定血清IgA、IgG、IgM、CD4、CD8及CD4/CD8评价免疫功能,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第7天,EN-PN组的尿L/M、血清内毒素、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EN-PN组的IgG及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TPN组(P<0.05),EN-PN组TFN及PA明显高于TPN组(P<0.05),EN-PN组患者感染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消化道恶性肿瘤 手术
下载PDF
恶性肠梗阻手术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辉 冯志鹏 +2 位作者 高鹏 王静 王培戈 《齐鲁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4-25,28,共3页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改良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评分系统(POSSUM)手术侵袭度评分对恶性肠梗阻手术风险及预后的预警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恶性肠梗阻手术病例,探讨其临床结果与评分系...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改良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评分系统(POSSUM)手术侵袭度评分对恶性肠梗阻手术风险及预后的预警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恶性肠梗阻手术病例,探讨其临床结果与评分系统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69±5.06、12.72±4.55、9.03±3.3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0.65,q=4.16-8.44,P〈0.01)。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手术侵袭度评分分别为15.81±3.12、13.65±2.54、12.45±2.86,死亡组手术侵袭度评分高于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F=40.73,q=2.45、4.43,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可较准确地评估恶性肠梗阻病人的手术风险和预后;改良POSSUM手术侵袭度评分可对恶性肠梗阻手术方式的选择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肿瘤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改良POSSUM评分 外科手术 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大鼠急性肠梗阻不同时段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辉 王骥平 王培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01-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肠梗阻不同时段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32)和肠梗阻组(n=32),分别于术后8、24、72、168h取下腔静脉血,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改良分光光度法测定...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肠梗阻不同时段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32)和肠梗阻组(n=32),分别于术后8、24、72、168h取下腔静脉血,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改良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D-乳酸水平。结果肠梗阻组术后8h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24h有所下降,后又逐渐升高,至术后168h达高峰,各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2.75,q=2.67~9.64,P<0.05);肠梗阻组各时点血浆内毒素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4~13.36,P<0.05)。肠梗阻组术后8h血浆D-乳酸浓度升高,呈双峰型变化,至术后168h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106.28,q=5.36~13.17,P<0.05);肠梗阻组各时点血浆D-乳酸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t=2.57~8.35,P<0.05);肠梗阻组血浆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632,P<0.05)。结论血浆D-乳酸水平可作为内毒素血症的预警指标,血浆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评价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内毒素 D-乳酸 大鼠
下载PDF
腹部刀刺伤97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彭新刚 李元博 王培戈 《腹部外科》 2009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刀刺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7例腹部刀刺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96例。其中,手术92例,均为腹壁穿透伤,剖腹探查未见脏器损伤12例;非手术治疗4例,均为腹壁损伤。死亡1例。... 目的探讨腹部刀刺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7例腹部刀刺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96例。其中,手术92例,均为腹壁穿透伤,剖腹探查未见脏器损伤12例;非手术治疗4例,均为腹壁损伤。死亡1例。结论休克、大网膜及腹腔脏器外脱、腹痛伴腹膜炎体征、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均是手术指征。复合、复杂刀刺伤及时行CT检查有助于病情诊断。术中仔细探查腹腔脏器,避免漏诊、漏治,是腹部刀刺伤的诊治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创伤和损伤 穿刺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p16和E-cadherin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鹏 范晓琳 +1 位作者 王培戈 陈咸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胃癌组织P16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0例胃癌及2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中P16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阴性表达率为78.8%,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 目的探讨原发胃癌组织P16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0例胃癌及2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中P16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阴性表达率为78.8%,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为87.5%,和胃良性组织相比,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χ2=9.040、58.330,P<0.01)。P16蛋白阴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χ2=6.819,P<0.01),Ⅲ+Ⅳ期胃癌高于Ⅰ+Ⅱ期胃癌(χ2=5.711,P<0.05)。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χ2=5.503,P<0.05),Ⅲ+Ⅳ期胃癌高于Ⅰ+Ⅱ期胃癌(χ2=4.156,P<0.05),随浸润深度的加深,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明显增高(χ2=6.011,P<0.05)。胃癌组织P16蛋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χ2=7.779,P<0.01)。结论P16、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其蛋白状态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两者均下调可能提示病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P16基因 E-CADHERIN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对胃癌病人术后近期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世宽 周岩冰 周成富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对胃癌病人术后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39例,按WHO1999年制定的2DM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2DM组与非2DM组,对病人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对胃癌病人术后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39例,按WHO1999年制定的2DM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2DM组与非2DM组,对病人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DM在胃癌病人中的发生率为12.8%。2DM组病人肥胖-超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2DM组(t=3.868,P<0.05)。2DM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2DM病人(t=4.447,P<0.05);其中2DM组病人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2DM组(t=7.972,P<0.05)。2DM组的术后病死率明显高于非2DM组(t=13.393,P<0.05)。2DM组总住院天数明显长于非2DM组(t=2.165,P<0.05),医疗费用也明显高于非2DM组(t=2.268,P<0.05)。结论并发2DM的胃癌病人中肥胖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可影响术后近期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胃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Masp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鹏 崔铮 王静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87-1589,共3页
目的探讨Maspin基因启动子5′CpG岛异常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91例大肠癌组织及91例癌旁组织中Maspin基因的5′CpG岛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 目的探讨Maspin基因启动子5′CpG岛异常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91例大肠癌组织及91例癌旁组织中Maspin基因的5′CpG岛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和癌旁组织中,Maspi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2.5%,92.3%,CpG岛甲基化率分别为20.9%,9.9%,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肿瘤组织中的Masp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浸润深度相关,Maspin甲基化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及浸润深度相关。大肠癌Maspin蛋白阳性与阴性表达的组织之间,CpG岛甲基化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aspin基因异常甲基化是其蛋白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甲基化 MASPIN基因
下载PDF
ADH活性对绞窄性肠梗阻大鼠早期肠缺血预测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志鹏 赵言顺 +3 位作者 王静 张秋英 高鹏 王培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21-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对绞窄性肠梗阻大鼠早期肠缺血的预测作用。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8),单纯性肠梗阻(S组,n=32),绞窄性肠梗阻组(I组,n=32)。A组仅开腹翻动肠管后关腹;S组在盲... 目的探讨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对绞窄性肠梗阻大鼠早期肠缺血的预测作用。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8),单纯性肠梗阻(S组,n=32),绞窄性肠梗阻组(I组,n=32)。A组仅开腹翻动肠管后关腹;S组在盲肠末端以上10cm处结扎小肠;I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S、I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O.5、1.0、3.0、6.0h下腔静脉取血测定血清乙醇脱氢酶(ADH)、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并与肝、小肠损伤病理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I组各时间点ADH活性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37.27,q=5.53~16.31,P<0.05);S组与I组各对应时间点ADH活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5.025~12.20,P<0.05);S组各时间点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15.24~37.27,P>0.05);与A组比较,I组ALT、AST分别在6.0h和3.0h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F=15.24、16.69,q=12.32、12.81,P<O.05)。I组ADH、AI。T、AST与小肠、肝脏病理评分均呈正相关(r=O.696~0.795,P<0.05)。结论ADH水平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即开始升高,与肠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成为预测早期肠绞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缺血 乙醇脱氢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类 丙氨酸转氨酶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低剂量SASP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孔心涓 姜英俊 +1 位作者 赵清喜 田字彬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1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益生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联合低剂量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与标准剂量的柳氮磺胺吡啶进行对比。方法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分为低剂量组(34例)和标准剂量组(26例)。... 目的探讨益生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联合低剂量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与标准剂量的柳氮磺胺吡啶进行对比。方法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分为低剂量组(34例)和标准剂量组(26例)。低剂量组给予SASP(1.0,2次/天,早餐后及睡前)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420mg,3次/天)。标准剂量组接受SASP(1.0,4次/天,三餐饭后及睡前),疗程4周,分别于2周及4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临床症状总评分和临床症状改善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4周低剂量组临床症状总评分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治疗2周时,标准剂量组近期痊愈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4周两组的近期痊愈率接近(P>0.05)。治疗2及4周,低剂量组的显效率均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在治疗2周及4周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低剂量SASP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益生菌 SASP
下载PDF
塞舌尔527例猝死患者尸检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鹏 高鹏 Rubell Brewer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分析塞舌尔527例猝死的原因及特点。方法收集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病理科527例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527例中,男404例,女123例。猝死原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其余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结论心... 目的分析塞舌尔527例猝死的原因及特点。方法收集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病理科527例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527例中,男404例,女123例。猝死原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其余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结论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尸体解剖对明确猝死患者死因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尸体解剖 塞舌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