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乳腺影像表现的相关性
1
作者 李妍 林青 +4 位作者 崔春晓 苏晓慧 边甜甜 张琦 周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1-467,共7页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与乳腺影像特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性双侧乳腺癌81例,其中80例接受X线检查,38例接受MRI检查。影像学特征参照第5版乳腺影...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与乳腺影像特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性双侧乳腺癌81例,其中80例接受X线检查,38例接受MRI检查。影像学特征参照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子分型参照2013年St.Gallen国际专家共识。比较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中首发癌与对侧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差异以及首发癌、对侧癌不同分子分型的影像表现差异。结果首发癌与对侧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子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12.23,P<0.05)。X线示首发癌多为单纯肿块(51.9%,40/77),对侧癌多为单纯钙化(38.4%,28/73);首发癌多为多形性钙化(68.8%,22/32),对侧癌多为无定形钙化(45.2%,19/42)(χ^(2)=33.15、10.47,P<0.05)。MRI示首发癌与对侧癌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P<0.05)。对侧癌X线示4种分子分型表现形式、肿块密度以及MRI示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程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癌X线luminalA型多为肿块(51.3%,20/39),luminalB型(36.4%,8/22)、HER-2过表达型(50%,5/10)多为钙化,TNBC型为肿块伴钙化(χ^(2)=26.72、7.49、8.95、13.44、12.85,P<0.05)。首发癌X线示4种分子分型钙化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5,P<0.05)。结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分子分型及部分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部分影像学特征可为预测分子分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至卵巢及子宫1例
2
作者 王冠群 费洁 +4 位作者 曾满芹 董娴宁 付广明 张龙宵 王成勤 《精准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88-188,共1页
患者,女,53岁,主诉绝经4年后出现阴道流血。患者2019年6月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小梁状、腺管状结构排列,呈浸润性生长,部分腋窝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被片状、实性的肿瘤细胞巢占据,并累及淋巴结周围脂... 患者,女,53岁,主诉绝经4年后出现阴道流血。患者2019年6月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小梁状、腺管状结构排列,呈浸润性生长,部分腋窝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被片状、实性的肿瘤细胞巢占据,并累及淋巴结周围脂肪组织。病理诊断: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Ⅱ级,右腋窝淋巴结20枚内均见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弱阳性(约30%),孕激素受体(PR)中等强度阳性(约5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Ki67阳性指数20%。患者术后化疗8次,放疗25次,先后服用他莫昔芬2个月,依西美坦1年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肿瘤转移 卵巢肿瘤 子宫肿瘤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齐春华 李丽丽 边甜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孟菲菲 林青 +4 位作者 崔春晓 费洁 苏晓慧 马锦竹 李丽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 :总结35岁以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1例年轻组(≤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分析总结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形状、边缘... 目的 :总结35岁以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1例年轻组(≤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分析总结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形状、边缘、密度、钙化形态、钙化分布、后方回声特点、血流信号等;对病变的组织学级别及淋巴结转移数量等进行分析,并选择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部分中年组(36~60岁)及老年组(≥61岁)乳腺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乳腺X线摄影:年轻组椭圆形、等密度肿块的比例大于老年组(均P<0.05),肿块边界清楚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均P<0.05),不定形钙化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均P<0.05)。超声检查:年轻组椭圆形肿块的比例大于老年组(P=0.011),病变边界清楚、纵横比<1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年轻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更多,组织学级别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更高(P<0.05)。结论: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表现为良性病变特征的比例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量更多,组织学级别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 乳腺肿瘤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组织病理学特征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影像学技术的选择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聪聪 林青 +2 位作者 崔春晓 苏晓慧 李丽丽 《肿瘤影像学》 2020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评估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及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567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 目的:对比分析评估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及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567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ID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96个病灶,以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为诊断标准,比较DBT、DM及超声检查对乳腺IDP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DBT较DM、超声较DBT、超声较DM对IDP的检出率(60.6%vs44.7%;99.0%vs 60.6%;99.0%vs 44.7%)及诊断符合率(51.3%vs 39.4%;80.2%vs 51.3%;80.2%vs 39.4%)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DP及致密型乳腺组织中IDP的检出及影像学征象,超声为首选检查,但DBT作为一种新兴的DM技术同样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状瘤 超声检查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检出率 诊断符合率
下载PDF
青年女性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峻琳 林青 +6 位作者 崔春晓 苏晓慧 王成勤 王海波 李丽丽 马锦竹 张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2-820,共9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在3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中很罕见,但近几年乳腺癌趋向年轻化并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早期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的识别可以完善治疗方案。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年女性(≤30岁)乳腺癌的超声、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在3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中很罕见,但近几年乳腺癌趋向年轻化并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早期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的识别可以完善治疗方案。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年女性(≤30岁)乳腺癌的超声、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及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13年12月—2019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过乳腺超声、DM和DBT检查,且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年龄≤30岁的139例青年女性患者。影像学特征参照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进行评估及分类。对肿块样病变,3种检查方法均评估了病变的形状、边缘,DM和DBT对肿块密度另加以评估,超声对病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流信号另加以评估;对异常钙化评估其形态及分布;依据BI-RADS评估了乳腺纤维腺体构成;分子亚型根据2015年修订的St.Gallen国际专家共识建议确定。结果:病变多表现为可触及肿块(89.9%)、临床T2期(50.4%)、组织学Ⅱ级(58.3%)、腋窝淋巴结转移(59.7%)、luminal B型乳腺癌(44.6%),BI-RADS多为4类或5类。在所有成像中,肿块病变均多表现为不规则形(P<0.001),luminal A型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为肿块样病变,luminal B型乳腺癌中肿块伴钙化病变多见,HER2过表达型多见单纯钙化样病变(P<0.001)。在DM和DBT上,诊断为阴性情况更常见于luminal A型乳腺癌(P<0.001)。对于肿块样病变,DM中最常见表现为边缘模糊(71.9%),而DBT多见毛刺影(51.8%),毛刺边缘多与luminal A和luminal B型乳腺癌相关(P<0.01)。良性影像学特征多与TNBC相关,表现为卵圆形或圆形(P<0.001),边缘清楚(P<0.01)。HER2过表达型和TNBC型两组中肿块病变的范围均大于luminal A和luminal B型乳腺癌(P=0.003)。结论:30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部分影像学特征可用于预测某些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DBT的乳腺癌检出率高于DM,对乳腺致密的青年女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X线摄影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超声 分子亚型 病理学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对影像表现为不典型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洪芬 林青 +4 位作者 苏晓慧 崔春晓 费洁 李丽丽 马锦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以数字乳腺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图像为基准,影像表现不典型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成角或...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以数字乳腺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图像为基准,影像表现不典型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成角或毛刺状、高密度、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可疑恶性钙化、局灶性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以及单一检查结果为假阴性的545例患者共688个病灶;术前均进行乳腺DBT、DM和US检查。参照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对肿块型病变进行评估,进行BI-RADS分类和乳腺致密度分类。比较DBT、DM及US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DBT、DM及US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9.5%(478/688)、43.8%(301/688)、99.4%(684/688),3种检查方法两两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T、DM及US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8%(418/688)、23.3%(160/688)、91.1%(627/688),DBT及US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DM,3种检查方法两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DBT对乳腺影像表现为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准确性具有明显优势,较DM更能清楚地显示病灶边缘,使BI-RADS分类更趋向于良性;但检出及诊断准确性较US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超声检查 乳房 乳房X 线摄影术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下载PDF
骨转移乳腺癌X线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周霞 崔春晓 +6 位作者 林青 李志明 边甜甜 苏晓慧 张琦 李妍 李丽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分析骨转移乳腺癌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特征与免疫组化分型的相关性,以及骨转移灶的CT与MRI表现,并与无远处转移乳腺癌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和无远处转移患者各90例(90个病灶);比较骨转移乳腺... 目的:分析骨转移乳腺癌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特征与免疫组化分型的相关性,以及骨转移灶的CT与MRI表现,并与无远处转移乳腺癌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和无远处转移患者各90例(90个病灶);比较骨转移乳腺癌与无远处转移乳腺癌X线表现及免疫组化的差异。结果:①骨转移乳腺癌肿块以高密度为主,无远处转移乳腺癌肿块以等密度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骨转移乳腺癌肿块边缘以模糊为主,无远处转移乳腺癌以毛刺状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转移乳腺癌首诊区域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高于无远处转移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比骨转移乳腺癌,无远处转移乳腺癌无T4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骨转移乳腺癌Luminal A型及Luminal B型组织学分级以Ⅱ级为主,三阴性及HER-2过表达型以Ⅲ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骨转移乳腺癌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肿块伴钙化为主,三阴性以肿块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无远处转移乳腺癌Luminal A型、三阴性及HER-2过表达型,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居多,Luminal B型多未发生同侧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无远处转移乳腺癌Luminal A型与Luminal B型组织学分级以Ⅱ级为主,三阴性及HER-2过表达型以Ⅲ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移乳腺癌不同免疫组化分型对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不同,有助于临床医师预测不同免疫组化分型的骨转移可能性,为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免疫组化分型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诊断致密型乳腺无钙化肿块 被引量:15
9
作者 边甜甜 吴增杰 +6 位作者 林青 崔春晓 李丽丽 苏晓慧 费洁 孟菲菲 王聪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3-55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乳腺X线摄影(DM)和超声进行对比,分析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对致密型乳腺内无钙化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回顾性分析DBT、DM及超声表现为无钙化肿块的致密型乳腺的1 144例患者资料... 目的通过与常规乳腺X线摄影(DM)和超声进行对比,分析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对致密型乳腺内无钙化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回顾性分析DBT、DM及超声表现为无钙化肿块的致密型乳腺的1 144例患者资料,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BT、DM及超声对乳腺无钙化肿块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及BI-RADS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BT、DM及超声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无钙化肿块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62%(991/1 144)、77.80%(890/1 144)、99.65%(1 140/1 144)和83.92%(960/1 144)、75.00%(858/1 144)、94.67%(1 083/1 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BT、DM及超声对致密型乳腺肿块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9.39%(312/349)、79.93%(231/289)、92.70%(432/466),81.51%(648/795)、73.33%(627/855)、96.02%(651/678)和10.60%(37/349)、20.07%(58/289)、7.30%(34/466)。3种检查对乳腺良性肿块病变的BI-RADS分类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对乳腺恶性肿块的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与DM和DBT、DBT与DM对乳腺恶性肿块的BI-RADS分类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结论 DBT对致密型乳腺无钙化肿块的检出及诊断较DM具有更大优势;DBT和超声对致密型乳腺无钙化肿块的检出及诊断价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无钙化肿块
下载PDF
乳腺断层摄影和超声对不同病理级别非钙化型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苏晓慧 李超 +3 位作者 林青 崔春晓 边甜甜 李丽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0-1135,共6页
目的比较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对不同病理级别乳腺非钙化型导管原位癌(NCDCI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7例NCDCIS的病例资料。... 目的比较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对不同病理级别乳腺非钙化型导管原位癌(NCDCI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7例NCDCIS的病例资料。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为诊断标准,比较DBT、DM、US对不同病理级别NCDCIS的诊断价值,以及同一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级别NCDCIS的诊断价值,并与钙化型原位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US对低中级别NCDCIS的检出率(98.1%,89/90)高于DBT(81.1%,73/90)及DM(71.1%,64/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2、27.233,P均<0.001)。US及DBT对高级别NCDCIS的检出率(97.9%,46/47;85.1%,40/47)均高于DM(61.7%,2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64,P<0.001;χ^(2)=6.594,P=0.010)。US及DBT对低中级别NCDCIS的诊断准确率(65.6%,59/90;63.3%,57/90)均高于DM(44.4%,4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03,P=0.004;χ^(2)=6.461,P=0.011)。US(70.2%,33/47)及DBT(66.0%,31/47)对高级别NCDCIS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DM(27.7%,13/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029、13.844,P均<0.001)。钙化型原位癌中,低中级别及高级别病变分别为37.7%(114/302)、62.3%(188/302);NCDCIS中,低中级别及高级别病变分别为65.7%(90/137)、34.3%(47/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87,P<0.001)。结论US对乳腺NCDCIS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均具有明显优势,与病理级别无关。同一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级别NCDCIS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高级别DCIS病变以钙化型居多,低中级别DCIS病变以非钙化型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原位 超声检查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下载PDF
乳腺摄影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在乳腺癌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崔春晓 林青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13-515,531,共4页
目前,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居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及早筛查并诊断尤为重要。该病筛查和诊断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包括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MRI。随着乳腺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 目前,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居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及早筛查并诊断尤为重要。该病筛查和诊断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包括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MRI。随着乳腺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如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ontrast-enhanced mammography,CEM),以及人工智能已应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中,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对比增强乳腺摄影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数字乳房断层融合摄影、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癌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聪聪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费洁 苏晓慧 马锦竹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80-183,18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房断层融合摄影(DBT)、数字乳房X线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对不同亚型乳腺黏液癌(MB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BC的影像资料,其中37例为单纯型MBC,27例为混合型MBC。以2013年第5版乳房影像...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房断层融合摄影(DBT)、数字乳房X线摄影(DM)及超声检查(US)对不同亚型乳腺黏液癌(MB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BC的影像资料,其中37例为单纯型MBC,27例为混合型MBC。以2013年第5版乳房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为诊断标准,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不同亚型MBC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DM、DBT及US对所有MBC的检出率分别为89.1%、96.9%、98.4%,对单纯型MBC的检出率分别为89.2%、97.3%、97.3%,对混合型MBC的检出率分别为88.9%、96.3%、100.0%,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DBT及US对所有MBC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1.9%、93.8%、89.1%,对单纯型MBC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2.2%、91.9%、83.8%,对混合型MBC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2%、96.2%、96.2%。对于所有MBC及单纯型MBC,US及DBT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10.785,P<0.05);DBT的诊断符合率稍高于U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混合型MBC,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检查方法对MBC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对于MBC尤其是单纯型MBC,US及DBT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DM,而DBT与US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肿瘤 腺癌 黏液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诊断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引导下导丝定位新技术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丽丽 林青 +3 位作者 马锦竹 崔春晓 苏晓慧 费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引导下导丝定位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不可触及、超声和数字乳腺摄影(DM)无法清楚显示而DBT显示病变结构扭曲的患者20例,均行DBT引导下导丝定位术,外科切除定位区域病变组织,行乳腺手...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引导下导丝定位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不可触及、超声和数字乳腺摄影(DM)无法清楚显示而DBT显示病变结构扭曲的患者20例,均行DBT引导下导丝定位术,外科切除定位区域病变组织,行乳腺手术标本DBT,确认病变完整切除后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20例均定位准确,病变组织切除完全,病理诊断恶性病变6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导管原位癌4例),占30.0%;良性病变1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放射状瘢痕4例,腺病伴慢性炎1例,腺病5例),占70.0%。结论:针对临床不可触及和DM阴性的病变,DBT引导下导丝定位新技术对发现结构扭曲病变并准确切除具有较大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X线摄影术 乳腺疾病 导丝定位
下载PDF
非钙化乳房导管原位癌超声和X线影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齐鲁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US)和数字乳房X线摄影(DM)对非钙化乳房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的X线资料,对其中80例非钙化DCIS进行研究。按乳房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的诊断标准,比较US和DM两种...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US)和数字乳房X线摄影(DM)对非钙化乳房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的X线资料,对其中80例非钙化DCIS进行研究。按乳房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的诊断标准,比较US和DM两种检查方法对非钙化DCIS、不同乳房致密度非钙化DCIS及不同病理级别非钙化DCIS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结果 US和DM对非钙化DCIS的检出率分别为96.2%、68.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0%、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952、38.958,P〈0.01)。致密型乳房中US和DM对非钙化DCIS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031、33.467,P〈0.01);非致密型乳房中US和DM对非钙化DCIS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US和DM对低、中、高级别非钙化DCIS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20.887,P〈0.01)。非钙化DCIS超声表现以包块型多见(80.0%,64/80),包块多呈不规则形(81.3%),边界不清(54.7%),后方回声正常(67.2%),纵横比〈1(82.8%);DM表现以包块型多见(50.9%,28/55),包块多表现为不规则形(42.9%),边界不清(64.3%),等密度(67.9%)。结论非钙化DCIS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相较于DM,US对非钙化DCIS的检出及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房 原位 超声检查 乳房X线摄影术 诊断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尚群 林青 《医疗装备》 2016年第4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因乳腺肿块入院就诊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活检证实良性肿块30例,恶性15例,分别行MRI扩散加权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因乳腺肿块入院就诊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活检证实良性肿块30例,恶性15例,分别行MRI扩散加权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诊断结果及表观扩散系数、弹性系数的差异性。结果 MRI检查确诊良性26例,恶性12例,总确诊率为84.44%,超声检查确诊良性27例,恶性13例,总确诊率88.89%,两种检查方案确诊率比较无差异,并且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扩散加权成像中,相同b值良恶性肿块表观扩散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超声弹性成像中良性肿块SR值高于恶性肿块(P<0.05)。结论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均有助于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弹性超声成像 弹性系数 乳腺肿块良恶性质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乳癌NAC病理完全缓解价值
16
作者 王晓琳 韩珺琪 +2 位作者 刘晶晶 钟鑫 陈静静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651-657,共7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临床特征综合模型预测乳癌病人新辅助化疗(NAC)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87例由病理证实的乳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接受NAC治疗,且于NAC前1个月内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乳...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临床特征综合模型预测乳癌病人新辅助化疗(NAC)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87例由病理证实的乳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接受NAC治疗,且于NAC前1个月内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乳房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检查。对病人化疗后手术标本进行病理疗效评估,依据Miller-Payne分级分为pCR组和非pCR组,其中机构Ⅰ纳入305例病人,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机构Ⅱ纳入82例病人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集。收集所有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及乳癌原发灶的影像特征,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pCR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临床模型。于动态增强扫描第一期、DWI和ADC等3个序列图像中手动勾画乳腺原发病灶的感兴趣区(ROI),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LASSO算法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建立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筛选所得临床特征及Radscore纳入综合预测模型,生成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每个模型的性能,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显示,Ki-67状态、NAC方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和最小ADC值是预测局部晚期乳癌(LABC)病人NAC后达到pCR的独立性预测因素。筛选所得临床特征及Radscore联合建立的综合模型列线图预测效能优于单纯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7、0.90和0.86。DCA显示综合模型列线图相较于单独的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可以获得更大的临床收益。结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因素建立综合模型列线图可以预测LABC病人NAC后达到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对超声诊断为BI-RADS 4、5类≤30岁有症状女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9
17
作者 黄峻琳 林青 +5 位作者 崔春晓 苏晓慧 费洁 李丽丽 马锦竹 张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估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对超声诊断为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5类≤30岁有症状女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16例女性患者共771个乳腺病变的DBT和数字乳腺X线摄影(DM)检查资料,患者≤3... 目的评估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对超声诊断为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5类≤30岁有症状女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16例女性患者共771个乳腺病变的DBT和数字乳腺X线摄影(DM)检查资料,患者≤30岁、有乳腺临床症状(如可触及肿块、乳头病理性溢液等)且超声诊断为BI-RADS 4、5类。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其中恶性病变207个,非恶性病变564个。评估DBT及DM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DBT和DM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及对BI-RADS分类的准确率。结果DBT、DM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3.2%、82.6%(χ^(2)=11.010,P<0.01),特异度分别为83.9%、70.7%(χ^(2)=27.670,P<0.001),准确率分别为86.4%、73.9%(χ^(2)=37.574,P<0.00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93.6%(χ^(2)=9.445,P<0.01);两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4%、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9,P>0.05)。DBT及DM的AUC分别为0.946(95%CI 0.927~0.961)、0.884(95%CI 0.860~0.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9,P<0.001)。DBT及DM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BI-RADS分类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19、29.643,均P<0.001)。92.5%(713/771)为致密型乳腺。结论在乳腺超声诊断为BI-RADS 4、5类≤30岁有症状女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DBT较DM显著提高了诊断效能,并且DBT是超声的有效补充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乳房 乳房X线摄影术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女(雌)性
下载PDF
不典型乳腺纤维腺瘤的DBT、DM和US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洪芬 林青 +4 位作者 崔春晓 苏晓慧 费洁 李丽丽 马锦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5期791-79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摄影新技术与常规数字乳腺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以及超声扫描(ultrasonography,US)对乳腺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noma,FA)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摄影新技术与常规数字乳腺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以及超声扫描(ultrasonography,US)对乳腺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noma,FA)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73例共868个经微创旋切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A的DBT、DM和US资料,以DM及US图像为基准,将有一项影像表现不典型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成角或毛刺、高密度、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可疑恶性钙化、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杂乱腺体区、低回声区或单一某种检查方法假阴性归为不典型,其中影像表现为不典型688个。以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2013,BI-RADS第五版)为诊断标准,比较DBT、DM及US检查对FA、不典型FA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FA,DBT较DM对FA的检出率(75.8%vs 55.4%)及诊断准确率(68.8%vs 38.8%)均较高,DBT较US的检出率(75.8%vs 99.5%)及诊断准确率(68.8%vs 93.0%)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影像表现为不典型FA,DBT较DM的检出率(69.5%vs 43.8%)及诊断准确率(60.8%vs 23.3%)均较高,DBT较US的检出率(69.5%vs 99.4%)及诊断准确率(60.8%vs 91.1%)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BT较DM大大提高了乳腺纤维腺瘤,尤其是影像表现不典型纤维腺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但弱势于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腺瘤 超声检查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乳腺X线摄影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珺琪 华辉 +4 位作者 王晓琳 田雅琪 张濬韬 彭琪琪 陈静静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3,共8页
目的建立基于乳腺MRI区分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DCISM 32例,DCIS 55例)女性,按7∶3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搜集MRI图像及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采用3D ... 目的建立基于乳腺MRI区分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DCISM 32例,DCIS 55例)女性,按7∶3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搜集MRI图像及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采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乳腺癌灶的3D感兴趣区(ROI)并提取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性算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选择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建立临床模型。基于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和临床模型建立联合模型。结果区分DCIS是否伴微浸润的独立影响因子包含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尽管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0.760和0.830),结合Radscore和临床影像学特征的联合模型表现了鉴别DCIS与DCISM的良好效能(AUC为0.840)。结论结合Radscore和临床影像学特征的联合模型可为鉴别DCIS与DCISM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诺莫图
原文传递
乳腺化生性癌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边甜甜 林青 +3 位作者 吴增杰 崔春晓 齐春华 苏晓慧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67-768,共2页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carcinonlaofthebreast,MCB)是由腺上皮组织向非腺上皮组织分化的恶性肿瘤,在乳腺癌中所占比例〈5%。MCB具有淋巴结转移率低、内分泌治疗效果差和预后较差的特点,其治疗方案不同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本研...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carcinonlaofthebreast,MCB)是由腺上皮组织向非腺上皮组织分化的恶性肿瘤,在乳腺癌中所占比例〈5%。MCB具有淋巴结转移率低、内分泌治疗效果差和预后较差的特点,其治疗方案不同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本研究中,我们初步探讨MCB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X线影像增强 病理学 化生性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