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氯酸溶液的稳定性及对口腔组织刺激性的体外研究
1
作者 刘昭辰 孙培 +4 位作者 潘克清 王培彦 张慧 袁昌青 邓婧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HClO)溶液在模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理化性能及杀灭粪肠球菌的稳定性,并检测HClO对口腔软、硬组织和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在模拟条件下监测2种不同生产工艺HClO样本的理化指标(有效氯浓度、氧化还... 目的:研究不同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HClO)溶液在模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理化性能及杀灭粪肠球菌的稳定性,并检测HClO对口腔软、硬组织和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在模拟条件下监测2种不同生产工艺HClO样本的理化指标(有效氯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变化,通过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测定不同浓度梯度HClO溶液的杀菌对数值。将牙髓组织、舌组织及牙本质块分别浸泡于PBS、100 ppm HClO、200 ppm HClO和3%NaClO 4组溶液中,用称重法和显微硬度仪检测其对软、硬组织的影响。通过CCK-8法检测HClO、NaClO及其10倍稀释液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GraphPad PRI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模拟条件下,HClO溶液的有效氯浓度随时间缓慢衰减,1个月内衰减程度<20 ppm,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值相对稳定。各样本浓度衰减前后其杀菌对数值均>5.00,HClO处理后的软组织重量及牙本质显微硬度值无显著改变(P>0.05),HClO及其10倍稀释液处理5 min的细胞活性远高于NaClO(P<0.001)。结论:HClO溶液的理化性能及杀菌稳定性良好,能满足临床需求。相比NaClO,HClO细胞毒性低、组织相容性好,有望成为牙髓再生领域安全高效的消毒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酸性次氯酸水 根管消毒 稳定性 组织溶解 牙髓再生
原文传递
25例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薛佳艺 朱晓燕 +3 位作者 危常磊 孙培 张慧 邓婧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并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否有典型差异代谢物,探讨此方法用于临床诊断或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OSCC、口腔白斑(OLK)患者... 目的: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并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否有典型差异代谢物,探讨此方法用于临床诊断或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OSCC、口腔白斑(OLK)患者以及健康人的唾液标本进行分析,运用SIMCA软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OSCC、OLK和健康对照组的代谢轮廓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存在的典型差异代谢物共有15种。进一步探讨其代谢通路,发现OSCC患者与OLK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以及脂类代谢失衡现象;同时,还表现出三羧酸循环异常。结论: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可检测出OSCC、OLK与健康人之间存在着15种典型的差异代谢物,将有助于OSCC的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口腔黏膜白斑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个性化PMMA支架对鼻咽癌放疗中口腔黏膜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丛薇 王茹 +1 位作者 刘晔 徐全臣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支架在鼻咽癌放疗中对口腔黏膜的保护效果。方法鼻咽癌病人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调强放射治疗(IMRT)定位及IMRT过程中实验组佩戴PMMA口腔支架,对照组佩戴高密度泡沫口塞,比较... 目的观察个性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支架在鼻咽癌放疗中对口腔黏膜的保护效果。方法鼻咽癌病人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调强放射治疗(IMRT)定位及IMRT过程中实验组佩戴PMMA口腔支架,对照组佩戴高密度泡沫口塞,比较两组均匀性指数、适形指数、舌体不同部位的平均受照剂量(Dmean)、最大受照剂量(Dmax)以及黏膜损伤程度、黏膜疼痛程度、口干、味觉损伤等指标。结果两组均匀性指数和适形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舌根部Dmean、Dmax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舌体及舌尖部Dmean、Dmax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2.835~4.433,P<0.05);实验组软腭、咽后壁、舌根及舌体部黏膜损伤程度均轻于对照组(Z=4.012~5.221,P<0.05),两组上颊、下颊、硬腭、舌尖部黏膜损伤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黏膜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χ^2=12.77,P<0.05),口干、味觉损伤程度亦轻于对照组(F=35.227、120.005,P<0.01)。结论个性化PMMA口腔支架在鼻咽癌病人IMRT中对口腔黏膜有显著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鼻咽癌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脂多糖对大鼠牙髓细胞ALP、BSP、DSP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艳丽 潘克清 +1 位作者 孙艳 邓婧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1-435,共5页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大鼠牙髓细胞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获得大鼠牙髓细胞...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大鼠牙髓细胞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获得大鼠牙髓细胞,体外常规培养并进行鉴定,以含0.1、1、10、100和10000 ng/mL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LPS作用牙髓细胞1、3、5 d,用实时定量PCR检测DSPP、ALP、BSP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镜下贴壁后的细胞形态多样,多呈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还有部分多角形细胞,胞质突起。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10 ng/mL LPS组大鼠牙髓细胞DSPP、ALP、BSP的mRNA表达增高,100、10000 ng/mL LPS组DSPP、ALP、BSP的mRNA表达均降低;在1、3、5 d时,1、10、100和10000 ng/mL LPS组mRNA表达逐渐减少。0.1 ng/mL LPS对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3种因子呈现相似的表达变化趋势。结论:低剂量P.g LPS能促进牙髓细胞ALP、BSP、DSPP的表达,高剂量时则抑制ALP、BSP、DSPP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细胞 脂多糖 矿化因子
原文传递
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局部应用对巴马小型猪龈沟液中IL-1、TNF-α和PGE-2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学玉 潘克清 +5 位作者 张丽 邓婧 郭珲 宋佳 刘万顺 宋福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 :探讨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 and peptide,CMC-Zn^+-P)能否有效减缓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及发展,寻求一种能够有效防治牙周病的新型材料。方法: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 目的 :探讨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 and peptide,CMC-Zn^+-P)能否有效减缓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及发展,寻求一种能够有效防治牙周病的新型材料。方法: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组(材料组)、刷牙组以及刷牙+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组(复合组)。收集实验起始时及实验进行1个月后的龈沟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TNF-α和PGE-2的含量,同时记录临床牙周指数;将得到的数据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起始时,各组中IL-1、TNF-α和PGE-2的含量及临床检查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实验1个月后,复合组中IL-1、TNF-α和PGE-2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08);刷牙组和材料组的IL-1、TNF-α和PGE-2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8);刷牙组中,IL-1的含量显著低于材料组(P<0.008),PGE-2的含量显著高于材料组(P<0.008),而TNF-α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08)。另外,4组之间的牙结石指数差异显著(P<0.05),其中,复合组牙结石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刷牙组和材料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减轻牙周组织炎症,减缓牙结石沉积,与刷牙配合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 IL-1 TNF-α PGE-2
原文传递
人单核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极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晔 洪润丹 +4 位作者 王志国 刘涵云 孟琛达 王茹 徐全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目的在成功建立巨噬细胞(Mφ)体外培养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来源Mφ的极化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培养出PBMC Mφ。人单核细胞系THP-1在100 ... 目的在成功建立巨噬细胞(Mφ)体外培养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来源Mφ的极化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培养出PBMC Mφ。人单核细胞系THP-1在100 nmol·L^-1佛波酯刺激下分化为THP-1 Mφ。上述两种来源的Mφ分别采用不同的极化因子进行诱导,经50 ng·mL^-1脂多糖+20 ng·mL^-1干扰素-γ诱导形成M1型Mφ(M1 Mφ),经20 ng·mL^-1白细胞介素-4诱导形成M2型Mφ(M2 Mφ)。观察两种来源Mφ的细胞形态,比较两种细胞表面极化标记物(CD86和CD206)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露糖受体C1样蛋白(MRC1)、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来源的Mφ经M1极化因子刺激后,TNF-α、IL^-1β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CD86表达量增加,与PBMC Mφ相比,THP-1 Mφ中的TNF-α、IL^-1β分泌水平更高;两种Mφ在M2极化因子刺激后MRC1、IL^-10 mRNA水平上调,CD206在PBMC Mφ中表达显著增强,而在THP-1 Mφ中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HP-1可能更适合进行M1极化的研究,而PBMC可能更适合进行M2极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人单核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定期牙周洁治对固定正畸病人龈下菌斑中具核梭杆菌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夏青 白雪雁 +3 位作者 于新波 申勇 金娜 范存晖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定期牙周洁治对固定正畸病人龈下菌斑中具核梭杆菌(Fn)的影响。方法选取固定正畸病人48例,随机分为A、B、C共3组,每组16例,牙周洁治周期分别为1、3、6个月,分别于矫治前及矫治1、3、6、9个月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龈下... 目的探讨定期牙周洁治对固定正畸病人龈下菌斑中具核梭杆菌(Fn)的影响。方法选取固定正畸病人48例,随机分为A、B、C共3组,每组16例,牙周洁治周期分别为1、3、6个月,分别于矫治前及矫治1、3、6、9个月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龈下菌斑中Fn的百分含量。结果 A组和B组矫治1、3、6、9个月时龈下菌斑中Fn的百分含量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在矫治6个月时龈下菌斑中Fn的百分含量较矫治前显著升高(t=2.81,P<0.05)。矫治6个月时,C组龈下菌斑中Fn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A组(F=6.62,q=5.14,P<0.05),而其他各组间各时间点龈下菌斑中Fn的百分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定期牙周洁治对控制固定正畸病人龈下菌斑中Fn的含量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洁治 正畸学 矫正 具核梭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椅旁CAD/CAM系统应用于牙体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于晓斐 孙培 +2 位作者 亓斐 邓婧 张慧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椅旁CAD/CAM系统设计制作髓腔固位嵌体用于修复根管治疗后的后牙牙体缺损,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我科完善根管治疗的后牙89颗,椅旁即刻制作髓腔固位嵌体修复缺损,其中采用髓高嵌体修复59颗,采用髓超嵌... 目的本研究应用椅旁CAD/CAM系统设计制作髓腔固位嵌体用于修复根管治疗后的后牙牙体缺损,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我科完善根管治疗的后牙89颗,椅旁即刻制作髓腔固位嵌体修复缺损,其中采用髓高嵌体修复59颗,采用髓超嵌体修复30颗。对所有病人进行2年随访,采用改良USPHS评分标准进行修复效果评估。测量全部修复体面最小厚度及59例髓高嵌体基牙余留牙壁厚度,随访并统计各组失败病例数。结果本研究中89颗嵌体2年修复成功率为91.0%,其中髓高嵌体2年修复成功率为91.5%,髓超嵌体2年修复成功率为90.0%。失败的8颗中,修复体脱落3颗,修复体折裂4颗,基牙牙折1颗。修复体折裂病例中修复体面厚度<1.0mm组3例,修复体面厚度1.0~1.5mm组1例,修复体面厚度>1.5mm组无折裂发生;基牙牙折病例中余留牙壁厚度1.0~1.4mm组无牙折裂发生,1.5~2.0mm组牙折裂发生1例,>2.0mm组无牙折裂发生。结论椅旁CAD/CAM系统设计制作的髓腔固位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牙体缺损临床效果可靠。全瓷修复体面厚度应大于1.5mm,髓高嵌体基牙余留牙壁厚度对修复成功率短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嵌入法 牙畸形 牙修复体 根管疗法
下载PDF
124例萎缩性舌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杜海霞 危常磊 +4 位作者 张慧 邓婧 郭宜青 郑卫平 袁昌青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分析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AG)与贫血及相关因子、贫血类型及其他相关因素(口腔念珠菌感染、口干症)的关系。方法:收集124例萎缩性舌炎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检测2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维生素B12、铁蛋... 目的:分析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AG)与贫血及相关因子、贫血类型及其他相关因素(口腔念珠菌感染、口干症)的关系。方法:收集124例萎缩性舌炎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检测2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维生素B12、铁蛋白、叶酸含量、是否伴贫血及贫血类型、是否伴口干症及念珠菌感染。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4例患者中,伴发贫血占48.39%,伴发口干症占41.94%,伴发念珠菌感染占79.03%。伴维生素B12缺乏占29.03%,伴铁蛋白缺乏占22.58%,伴叶酸缺乏占11.29%。舌炎组血红蛋白、铁蛋白、维生素B1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伴发贫血、口干症和念珠菌感染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萎缩性舌炎发生与贫血、维生素B12缺乏、铁蛋白缺乏、口干症、口腔念珠菌感染密切相关,与叶酸缺乏不存在相关性。萎缩性舌炎伴发贫血患者中,伴大细胞性贫血情况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舌炎 贫血 维生素B12 铁蛋白 叶酸 念珠菌感染 口干症
原文传递
纯钛表面制备纳米氧化镁薄膜的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豪 韩蕊 +3 位作者 黄萍萍 徐礼斌 杨晶 马雷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2年第2期86-93,共8页
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不同厚度纳米氧化镁薄膜,对体外抗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控制磁控溅射的时长,制备100 nm、200 nm以及300 nm三种不同厚度的纳米氧化镁薄膜。采用菌落计数,细菌形态观察方法,探究纯钛表面的不同厚度纳米氧化镁薄... 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不同厚度纳米氧化镁薄膜,对体外抗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控制磁控溅射的时长,制备100 nm、200 nm以及300 nm三种不同厚度的纳米氧化镁薄膜。采用菌落计数,细菌形态观察方法,探究纯钛表面的不同厚度纳米氧化镁薄膜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CCK-8方法检测纳米氧化镁薄膜对MC3T3-E1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纳米氧化镁薄膜具备较好抑菌性能,随薄膜厚度增加其抗菌效果逐渐增加。MC3T3-E1细胞在不同厚度纳米氧化镁薄膜组和空白组样本表面的存活率无差异,表明纳米氧化镁薄膜无细胞毒性。结论:纳米氧化镁薄膜能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抵制生物膜的形成,为预防种植体周围炎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镁 种植体周围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磁控溅射 抗菌
下载PDF
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与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倩 蔡长宇 +1 位作者 孟燕 孙慧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7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究在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治疗中应用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与血运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者,根据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完善的根管清创、化学预备,对照组接受血运重建术治疗,研究组接... 目的探究在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治疗中应用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与血运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者,根据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完善的根管清创、化学预备,对照组接受血运重建术治疗,研究组接受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治疗。对比两组的咀嚼功能恢复时间、病变愈合时间、治疗周期、就诊次数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咀嚼功能恢复时间(28.60±5.12)d、病变愈合时间(29.07±5.32)d、治疗周期(15.33±1.05)d均短于对照组的(36.11±5.49)、(37.29±5.66)、(21.69±1.47)d,就诊次数(1.89±0.22)次少于对照组的(3.01±0.5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治疗中应用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优于血运重建术,诱导成功率高,可促使病变愈合,咀嚼功能恢复,可作为牙髓感染、坏死、根尖孔未发育完全年轻恒牙的治疗选择,值得临床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恒牙 牙髓坏死 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 血运重建术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颖哲 徐全臣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12-117,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多发性硬化症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痴呆、认知或感觉功能障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对于此类疾病仍无有效的治愈措施。现有研究表明,外周循环的炎性反应... 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多发性硬化症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痴呆、认知或感觉功能障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对于此类疾病仍无有效的治愈措施。现有研究表明,外周循环的炎性反应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起神经炎症。慢性牙周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局部炎症,能够通过引发外周炎症而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牙周微环境稳态的失调使得牙周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引发宿主免疫反应,进而释放大量炎性因子。牙周致病菌及其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神经旁路途径、软脑膜细胞介导途径、NLRP3炎症小体途径以及微生物-肠-脑轴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造成神经损伤,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对于牙周炎已有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慢性牙周炎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为防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新思路。本文就慢性牙周炎与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神经系统的可能方式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牙周致病菌 神经炎症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在牙周炎促血管钙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欣 陈艳青 +1 位作者 李静 潘克清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牙周炎促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牙周炎组(CP组)大鼠在牙颈部龈沟内进行丝线结扎并在牙龈处接种牙周致病菌,血管钙化组(VDN组)大鼠肌肉注射维生素D 3并...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牙周炎促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牙周炎组(CP组)大鼠在牙颈部龈沟内进行丝线结扎并在牙龈处接种牙周致病菌,血管钙化组(VDN组)大鼠肌肉注射维生素D 3并以尼古丁灌胃,牙周炎+血管钙化组(CP+VDN组)大鼠按照CP组方法处理后再按照VDN组进行处理,对照组(C组)大鼠牙龈处接种生理盐水、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并进行花生油灌胃。8周后全麻处死大鼠,切取主动脉血管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CP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外弹性膜出现局部破损;VDN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壁增厚,弹性纤维结构松散,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CP+VDN组大鼠主动脉血管病变可累及管壁全层,血管组织中弹性纤维疏松紊乱,平滑肌细胞坏死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P组、VDN组和CP+VDN组大鼠血管组织中Caspase-3和GRP78表达显著高于C组(F=680.12、708.93,P<0.05),CP+VDN组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Caspase-3和GRP78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JNK和Caspase-12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牙周炎和血管钙化对CHOP的表达有交互作用(F_(交互)=14.76,P<0.05),CP+VDN组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CHOP表达高于其他组。结论ERS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牙周炎促血管钙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CHOP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细胞凋亡 内质网应激 血管钙化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转录因子CHOP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氢气减弱脂多糖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能力的抑制
14
作者 刘红卫 袁昌青 +2 位作者 于新波 吉秋霞 隋爱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7-800,共4页
目的:研究氢气(H_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刺激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hPDLCs分为对照组、成骨诱导组、成骨诱导+LPS(100 ng/ml)刺激组及成骨诱导+H,(3%)+LPS(100 ng/ml)组培养3... 目的:研究氢气(H_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刺激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hPDLCs分为对照组、成骨诱导组、成骨诱导+LPS(100 ng/ml)刺激组及成骨诱导+H,(3%)+LPS(100 ng/ml)组培养3周后行茜素红(ARS)染色,另取上述各组处理培养7 d的细胞提取RNA进行RT^DCR检测比较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的表达差异。结果:hPDLCs成骨、成脂诱导后具有定向分化能力。钙化物含量LPS刺激组少于成骨诱导组(P<0.01);H_2+LPS处理组多于LPS刺激组(P<0.05)。LPS刺激组细胞ALP表达降低(P<0.001),OC表达降低(P<0.001);与LPS刺激组相比H_2+LPS处理组细胞ALP表达增高(P<0.05),OC表达增高(P<0.05)。结论:高浓度P.g-LPS能够抑制hPDLC的成骨能力,而氢气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P.g-LPS对hPDLC成骨能力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 PDLCs) 成骨能力 P.g-LPS 碱性磷酸酶(ALP) 骨钙素(OC)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丹丹 潘建俸 +1 位作者 王亚旗 吉秋霞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第11期93-94,共2页
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缓释性能。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分布;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纳米载体与质粒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的结合能力及DNase I保护能力;通... 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缓释性能。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分布;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纳米载体与质粒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的结合能力及DNase I保护能力;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包封率及释放率。结果电镜证实壳聚糖纳米粒分布均匀,呈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500 nm;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质粒b FGF,包封率为70%以上,并保护其免受核酸酶降解;壳聚糖纳米粒在p H7.2的PBS溶液能够平稳释放b FGF 72 h左右。结论壳聚糖纳米粒可以作为基因的优良载体,为基因转染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纳米粒 质粒bFGF 包封率 释放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根管消毒对根管壁形态及表面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力 孙慧斌 《齐鲁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24-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功率1 W和3 W的半导体激光根管内照射对根管壁形态的影响,同时观测不同剂量不同时间激光照射根管时根管壁外表面温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0颗根尖发育完成的成人单根管新鲜离体牙,随机分为5组,每组6颗牙。空白对照组:仅进行机械根... 目的探讨功率1 W和3 W的半导体激光根管内照射对根管壁形态的影响,同时观测不同剂量不同时间激光照射根管时根管壁外表面温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0颗根尖发育完成的成人单根管新鲜离体牙,随机分为5组,每组6颗牙。空白对照组:仅进行机械根管预备;实验1组:机械根管预备+1 W激光照射10s;实验2组:机械根管预备+1W激光照射20s;实验3组:机械根管预备+3W激光照射10s;实验4组:机械根管预备+3 W激光照射20s。激光照射各组每次激光照射时间为5s,每次照射完成后间隔5s,然后按时间要求重复照射。5组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壁表面形态变化,实验组用红外线成像仪跟踪监测从激光照射前到激光照射完成过程中根管壁外表面温度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合半导体激光照射可有效去除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封闭牙本质小管口,实验2组效果最理想,与实验1、2组比较,实验3、4组的根管内壁可见裂纹。实验1、2、3组激光照射前后根管壁外表面的温度变化均低于引起牙根及其周围组织损伤的10℃的阈值,而实验4组的温度变化高于此阈值。结论常规根管预备结合半导体激光1W照射20s既可得到良好的根管壁形态,又不会造成牙根和根周组织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疗法 小剂量 根管疗法 温度 牙本质小管
下载PDF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克清 邓婧 +6 位作者 袁昌青 万春燕 张慧 徐全臣 孙培 美丽 苏文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年第11期1020-1023,共4页
青岛大学口腔医学院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自2018年开始实施本科生教学改革,包括学业导师早期介入;构建以"早专业、早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多专业,医学基础课和口腔医学专业课相融合(三早、二多、一融合)... 青岛大学口腔医学院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自2018年开始实施本科生教学改革,包括学业导师早期介入;构建以"早专业、早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多专业,医学基础课和口腔医学专业课相融合(三早、二多、一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口腔医学专业课前移至一年级并分别贯穿在各个年级的课程教学中,口腔医学专业课占总课时的比例由37.2%(85.5/230)增至45.9%(112.5/245),实验操作课时由52学分增至72学分,按照疾病种类或治疗手段拆分现有专业课并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由易到难地进阶授课,调整口腔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并使之紧密衔接;构建口腔临床实习的综合带教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诊疗思维;构建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改革,2018级46名学生中,75.6%(34/45)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就对其专业有清晰的了解,95.6%(43/4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76.1%(35/46)的学生参与临床技能大赛,获奖人数为45.7%(21/46),分别是2017级学生参与临床技能大赛[22.0%(11/50)]和获奖人数[12.0%(6/50)]的3~4倍。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使其较早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提升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岗位胜任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医学 本科生 教学改革 岗位胜任力
原文传递
安罗替尼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于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前景 被引量:1
18
作者 楚晨 孙艳 +2 位作者 尚伟 张晓春 葛胜优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5期325-329,共5页
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生存期短,预后较差。由于手术效果不佳、耐药性、不良反应等原因,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新型化疗药物以提高晚期OSCC患者生存质量。安罗替尼(anlotini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口服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生存期短,预后较差。由于手术效果不佳、耐药性、不良反应等原因,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新型化疗药物以提高晚期OSCC患者生存质量。安罗替尼(anlotini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口服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与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受体靶向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干扰肿瘤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治疗药物。本文对安罗替尼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其应用于晚期OSCC术后化疗的治疗前景等进行分析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安罗替尼 血管生成 化疗
原文传递
羧甲基壳聚糖锌多肽复合材料对四种牙周致病菌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佳 邓婧 +2 位作者 吴园园 刘万顺 宋福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13-417,共5页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锌凝胶(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CMC-Zn+)对4种常见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并研究混入多肽形成CMC-Zn+多肽复合材料(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 and peptide,CMC-Zn+-P)后细菌抑菌性的改变.方法 采用...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锌凝胶(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CMC-Zn+)对4种常见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并研究混入多肽形成CMC-Zn+多肽复合材料(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 and peptide,CMC-Zn+-P)后细菌抑菌性的改变.方法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CMC-Zn+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及黏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sus,Av)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纸片法分别测定质量分数分别为5%、2.5%、1.25%、0.625%、0.312 5%及0.156 25%的CMC-Zn+和CMC-Zn+-p在pH=7时对以上4种细菌的抑菌环直径,观察两种药物组随质量分数增加抑菌环直径的变化;比较同一质量分数的两种药物对同一细菌的抑菌性差异及同一浓度的CMC-Zn+-P对4种细菌的抑菌性差异.结果 CMC-Zn+对Pg、Aa、Pi及Av的MIC分别为0.312 5%、0.156 25%、0.156 25%及0.078 125%.随着质量分数增加,CMC-Zn+和CMC-Zn+-p两组的抑菌环直径均增大,5%的两种药物抑菌环直径最大;4种细菌的抑菌环直径在CMC-Zn+和CMC-Zn+-p6个质量分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MC-Zn+-p组对同一细菌的抑菌环直径均显著大于相同质量分数的CMC-Zn+组(P<0.01).同一质量分数的CMC-Zn+-p溶液对4种菌的抑菌环直径不同,Av>Aa>Pi及Pg,Pi与P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细菌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MC-Zn+和CMC-Zn+-p对Pg、Aa、Pi及Av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5%的两种药物对4种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最佳;多肽能加强CMC-Zn+溶液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多肽 牙周致病菌
原文传递
盐霉素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Fadu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颜彬 许海平 +2 位作者 李金忠 苏明 韩正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第7期397-399,共3页
目的:研究盐霉素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Fadu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初步探讨盐霉素在HN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盐霉素(2、4、8、16μMmol/L)作用于Fadu细胞,分别处理12、24、36、48 h,用MTT法检测盐霉素对Fadu细胞增殖... 目的:研究盐霉素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Fadu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初步探讨盐霉素在HN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盐霉素(2、4、8、16μMmol/L)作用于Fadu细胞,分别处理12、24、36、48 h,用MTT法检测盐霉素对Fadu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测定盐霉素对Fadu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盐霉素对Fadu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盐霉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Fadu细胞的增殖(P<0.05),使Fadu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盐霉素还使MMP-7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盐霉素可以降低Fadu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该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可能与下调MMP-7和MMP-9的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霉素 Fadu细胞 增殖 迁移和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