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市崂山区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慧龙 王永先 张涛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390-393,共4页
目的 对2019-2021年青岛市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当地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2021年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患者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患者的时间分... 目的 对2019-2021年青岛市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当地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2021年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患者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患者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主要临床症状分布、可疑暴露食品的分布情况和病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2021年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患者6 802例,夏秋季节高发,8月份上报患者数最多(1 192例);年龄分布以>15~65岁中青年为主,职业主要是农民、学生和工人;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加工方式以散装和家庭自制为主;可疑暴露食品种类前4位分别为水果类及其制品(21.05%)、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13%)、肉与肉制品(15.33%)、蔬菜类及其制品(11.39%);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腹泻(89.36%)、腹痛(67.92%)、恶心(54.91%)和呕吐(57.70%)。共检测生物标本130份,阳性标本45份。其中诺如病毒阳性19份,检出时间主要分布在冬春季节;副溶血弧菌阳性15份,沙门菌阳性11份,检出时间主要分布在夏秋季节。结论 崂山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可疑暴露食物为水果类及其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致病因子以副溶血弧菌、沙门菌为主,冬春季节致病因子以诺如病毒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 流行病学特征 诺如病毒 副溶血弧菌 沙门菌
原文传递
青岛市崂山区2017-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慧龙 王玮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9期651-655,共5页
目的了解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找出关键控制环节,为当地政府更科学地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2年崂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了解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找出关键控制环节,为当地政府更科学地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2年崂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2022年崂山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5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0起,累计发病455例;平均每年发生14.2起,不同年份间发生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94,P<0.001;新冠疫情前3年(2017-2019年)平均每年发生22起,新冠疫情期间(2020-2022年)平均每年发生6.3起,新冠疫情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数量明显低于新冠疫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6,P<0.050;不同月份相比,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7、8月份,7、8月份共发生61起,占所有事件的71.8%;可疑餐次进食场所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机构(72起,84.7%);查明原因30起,事件查明率为35.3%;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最为常见(26起,86.7%),其次是有毒动植物类(4起,13.3%),无化学性事件。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占比最大(21起,80.8%),有毒动植物类以菜豆占比最大(2起,50%);发病人员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333例,73.2%),外地人群发生数量(51起,267例)多于本地人群(34起,188例),外地人群以旅行团或自驾游等人群为主(94.1%);外地人群因感染副溶血性弧菌而诱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高于本地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2,P<0.050。结论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人员流动的全面恢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数量有增加的风险,应加强对餐饮服务机构的监管,重点防范暑期旅游高峰季节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病学特征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