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内科治疗中应用无痛肠镜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栾桂萍 于苏华 《中国农村卫生》 2015年第6X期54-54,共1页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治疗中应用无痛肠镜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消化内科采用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共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4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未采用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治疗中应用无痛肠镜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消化内科采用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共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4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未采用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舒适度为93.75%,对照组舒适度为72.92%,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差异存在显著性(x^2=7.500,P=0.006),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消化内科采用无痛肠镜治疗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 无痛肠镜 术后护理
下载PDF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和冰糖水序贯服用在肠道准备中的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潘杰 隋牮箐 +1 位作者 于苏华 葛少莉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PEG-ES)后加服冰糖水在肠道准备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肠镜检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肠镜检查前按常规口服(... 目的探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PEG-ES)后加服冰糖水在肠道准备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肠镜检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肠镜检查前按常规口服(PEG-ES),试验组口服(PEG-ES)后服用冰糖水,比较两组服药前后血糖、不良反应、肠道清洁度、患者满意度、患者再次进行肠道准备的意愿的差异。结果对照组40例,试验组39例。服药后,试验组肠道清洁度、满意度、患者再次进行肠道准备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服药后恶心、呕吐、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PEG-ES后服冰糖水可为患者补充葡萄糖,减轻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提升肠道清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 冰糖水 肠道准备
原文传递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伟娜 袁琳卉 +1 位作者 胡豆豆 金文文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3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血清内毒素及Fibroscan-CAP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LT、AST、GGT、TG、TC、血清内毒素及Fibroscan-CAP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AST、GGT、TG、TC、血清内毒素及Fibroscan-CAP值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00、4.039、2.655、4.500、4.151、4.886和2.723,P均<0.05)。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通过调节NASH患者肠道菌群,减轻肠源性的内毒素血症,从而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及肝功能损伤,可用于NASH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 肠道菌群 内毒素 Fibroscan-CAP
下载PDF
青岛地区汉族人群190例NAFLD患者IL28B基因rs12979860及rs8099917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江文 许新 +4 位作者 董全勇 林中华 初蕾蕾 辛永宁 宣世英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3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IL28B基因rs12979860、rs8099917多态性与NAFL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0例青岛地区汉族NAFLD患者和183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 MLDR)进行IL28B的基因分型。计数资料比较进行χ2检...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IL28B基因rs12979860、rs8099917多态性与NAFL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0例青岛地区汉族NAFLD患者和183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 MLDR)进行IL28B的基因分型。计数资料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IL28B基因rs12979860、rs809991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NAFLD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野生型rs12979860 CC型、rs8099917 TT型,含突变位点基因型未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后,含等位基因rs12979860 T、rs8099917 G的基因型携带者发生NAFLD的比值比(OR及95%CI)分别为0.958(95%CI:0.517~1.776,P=0.892)及0.959(95%CI:0.490~1.876,P=0.903)。结论 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IL28B基因rs12979860、rs8099917两位点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白细胞介素28B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空腹血糖、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姜磊 朱晓琳 杨乃龙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4023-4029,共7页
目的: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空腹血糖(FBG)、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FBG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T2DM患者,根据夜间... 目的: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空腹血糖(FBG)、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FBG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T2DM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分为杓型组(10%~20%, n = 41)和非杓型组(低于10%,n = 41),监测24 h动脉血压、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Cr)等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FBG、心率变异性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杓型组nSBP、nDBP、24 h SBP、24 h DBP、FBG水平和24 h MHR显著低于非杓型组。SDNN、SDANN、RMSSD以及PNN50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组(P < 0.05);SBPF与FBG和24 h MHR水平呈负相关。SBPF与SDNN、SDANN、RMSSD以及PNN50呈正相关(P < 0.05)。结论:T2DM患者SBPF与FBG、心率变异性参数有关,关注患者的SBPF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并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 血压动态变化 心率变异性 血压昼夜节律
下载PDF
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rs780094(C>T)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全勇 许新 +5 位作者 李江文 姜曼 林中华 初蕾蕾 辛永宁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基因rs780094(C>T)位点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对160例NAFLD患者和172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采用PCR及基因型检测方法对变异位...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基因rs780094(C>T)位点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对160例NAFLD患者和172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采用PCR及基因型检测方法对变异位点进行基因检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rs780094位点多态性与NAFLD发生的相对风险度。结果两组间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NAFLD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068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混杂因素校正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CC纯合子携带者相比,携带等位基因T的TT+CT基因型未增加NAFLD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GCKR基因rs780094 T等位基因未增加患NAFLD的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 多态性 单核苷酸 汉族
下载PDF
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程钰婷 姜曼 +2 位作者 辛永宁 安佰全 宣世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ADIPOQ)基因 rs266729和 rs2241766两位点的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基因型检测的方法对青岛地区汉族人群338例 NAFLD 患者( NAFLD 组)和...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ADIPOQ)基因 rs266729和 rs2241766两位点的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基因型检测的方法对青岛地区汉族人群338例 NAFLD 患者( NAFLD 组)和28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基因型的检测,采用 Pearsonχ2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 t 检验等方法对各组基因型、等位基因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脂联素rs26672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 NAFLD 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χ2=9.929, P =0.007;χ2=9.809, P =0.002)。校正混杂因素后,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NAFLD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41倍(OR =1.410,95%CI:1.082~1.831,P =0.008)。而 rs224176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两组中未见明显差异(χ2=0.327, P =0.849;χ2=0.074, P =0.785)。结论: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脂联素基因 rs266729G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NAFLD的风险增加,而rs2241766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脂联素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8
作者 王聪 刘守胜 +3 位作者 廖宋龄 岳海燕 辛永宁 宣世英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61-67,共7页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 member 1,ABC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于...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 member 1,ABC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治疗的265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12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糖(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等指标,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飞行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ABCA1基因rs2515629和rs4149341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组研究对象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ABCA1 rs2515629位点和rs414934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混杂因素校正后,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两位点突变等位基因未增加NAFLD的发生风险。对于rs4149341位点,在全部样本中,携带C等位基因者与携带T等位基因者相比,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携带rs4149341 C等位基因者碱性磷酸酶水平更高(t=1.983,P=0.049)。结论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ABCA1rs2515629和rs4149341的基因多态性未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消化内镜诊断及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华雯俏 林文 王姝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11期2720-2726,共7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它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现已能应用于医学众多领域。消化内镜领域以图片作为诊断基础,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能够完美交融,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消化内镜领域的研究也成了近年的热点,在AI辅...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它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现已能应用于医学众多领域。消化内镜领域以图片作为诊断基础,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能够完美交融,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消化内镜领域的研究也成了近年的热点,在AI辅助下,内镜医师的诊断水平可大水平提升。此文章就目前人工智能在胃肠镜下疾病诊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人工智能 消化系统 深度学习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派格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臧海洋 李伟娜 +2 位作者 刘守胜 周永 辛永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06,共8页
目的 探究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治疗后序贯派格宾(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以青岛市多家医院2018年—2021年收治的CHB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派格... 目的 探究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治疗后序贯派格宾(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以青岛市多家医院2018年—2021年收治的CHB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派格宾治疗至少48周,且在派格宾治疗前经过了1年及以上的NUC治疗。根据派格宾治疗48周时是否实现HBsAg阴转将入组患者分为功能性治愈组(79例)和未治愈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定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相关变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变量的预测准确度。结果 功能性治愈组患者的基线HBsAg显著低于未治愈组[21.63(3.33~157.60)IU/mL vs 794.70(336.10~1 185.34)IU/mL,Z=-8.869,P<0.001],派格宾治疗12周的HBsAg显著低于未治愈组[1.34(0.04~16.59)IU/mL vs 567.11(226.09~1 047.86)IU/mL,Z=-9.847,P<0.001],派格宾治疗24周的HBsAg显著低于未治愈组[0.01(0.00~0.34)IU/mL vs 304.79(89.24~772.23)IU/mL,Z=-10.474,P<0.001],派格宾治疗12周的HBsAg下降程度显著高于未治愈组[89.6%(57.5%~99.4%) vs 21.8%(2.0%~40.9%),Z=-7.926,P<0.001],派格宾治疗24周的HBsAg下降程度显著高于未治愈组[99.9%(99.0%~100.0%) vs 44.1%(20.6%~73.8%),Z=-9.593,P<0.05],基线HBeAg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治愈组(8.9%vs 25.3%,χ~2=7.652,P=0.006),基线HBV DNA>1000 IU/mL的比例显著低于未治愈组(0 vs 8.4%,χ~2=5.073,P=0.024),基线总胆红素显著低于未治愈组[12.60(10.12~15.93)μmol/L vs 15.50(11.80~24.10)μmol/L,Z=-3.611,P<0.001],治疗12周的AST显著高于未治愈组[47.00(34.00~68.00)U/L vs 41.00(30.00~56.50)U/L,Z=-2.031,P=0.042],治疗12周AST>2倍正常值上限比例显著高于未治愈组(16.5%vs 4.8%,χ~2=5.835,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OR=0.996,95%CI:0.995~0.997)、派格宾治疗12周HBsAg(OR=0.990,95%CI:0.986~0.994)、派格宾治疗24周HBsAg(OR=0.983,95%CI:0.975~0.991)、基线总胆红素(OR=0.885,95%CI:0.826~0.949)为功能性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05)。基线HBsAg对应的AUC为0.904,最佳界值为118.24 IU/mL;派格宾治疗12周HBsAg对应的AUC为0.948,最佳界值为73.74 IU/mL;派格宾治疗24周HBsAg对应的AUC为0.975,最佳界值为11.01 IU/mL;基线总胆红素对应的AUC为0.664,最佳界值为19.9μmol/L。结论 NUC序贯派格宾治疗CHB时基线HBsAg、派格宾治疗12周HBsAg、派格宾治疗24周HBsAg以及基线总胆红素水平是派格宾治疗48周时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抗病毒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下载PDF
戊型肝炎防治进展
11
作者 宋欢 丁红云 +2 位作者 赵真真 刘守胜 辛永宁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3期23-27,共5页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戊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且在孕妇中病死率高,妊娠期预后差,是各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针对戊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进...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戊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且在孕妇中病死率高,妊娠期预后差,是各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针对戊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戊型 戊型肝炎 防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瘤危险因素列线图的建立与评价
12
作者 杜文涛 管鑫 +1 位作者 许雅洁 姜相君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12期154-160,共7页
目的对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构建结直肠腺瘤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066例患者,其中496例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纳入腺瘤组,另... 目的对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构建结直肠腺瘤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066例患者,其中496例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纳入腺瘤组,另外570例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病理诊断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者纳入非腺瘤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结直肠腺瘤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采用Calibration校准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8,95%CI:1.049~1.087,P<0.001)、男性(OR=0.593,95%CI:0.396~0.886,P=0.011)、嗜酒(OR=1.847,95%CI:1.085~3.144,P=0.024)、有肿瘤家族史(OR=1.778,95%CI:1.241~2.547,P=0.002)、大便习惯改变(OR=3.508,95%CI:2.496~4.930,P<0.001)、有糖尿病史(OR=1.832,95%CI:1.179~2.846,P=0.007)、高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OR=2.861,95%CI:2.055~3.982,P<0.001)、高癌胚抗原(OR=1.391,95%CI:1.229~1.574,P<0.001)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指数为0.780,验证模型的C指数为0.774。结论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为筛选结直肠腺瘤发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了依据,为临床医生内镜检查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海燕 辛永宁 +3 位作者 姜曼 金文文 姜相君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948-953,共6页
近年来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为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而在我国是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因NAFLD的发生和演进病程长,且从... 近年来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为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而在我国是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因NAFLD的发生和演进病程长,且从人体获取肝组织进行研究或药物试验等受伦理限制,因此NAFLD动物模型在本病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综述了具备与NAFLD患者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的动物模型,并比较其建模原理及优缺点。为深入研究NAFLD发病机制,筛选防治药物等提供了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综述
下载PDF
结直肠腺瘤患者IGF-Ⅰ、IGF-ⅠR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GF-Ⅰ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艳欣 刘玲 +5 位作者 杨阅楼 姜常青 宋明全 林惠忠 陈磊 姜相君 《胃肠病学》 201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与结直肠腺瘤(CRA)关系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目的:探讨CRA患者IGF-Ⅰ、IGF-Ⅰ受体(IGF-ⅠR)表达及其与血清1GF-Ⅰ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与结直肠腺瘤(CRA)关系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目的:探讨CRA患者IGF-Ⅰ、IGF-Ⅰ受体(IGF-ⅠR)表达及其与血清1GF-Ⅰ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50例CRA、30例结直肠癌(CRC)、20例炎性息肉患者。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Ⅰ、IGF-ⅠR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F-Ⅰ水平。结果:炎性息肉组、CRA组、CRC组IGF-Ⅰ、IGF-ⅠR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P<0.05)。CRC组血清IGF-Ⅰ明显高于炎性息肉组(P=0.018)。CRA患者IGF-Ⅰ、IGF-ⅠR表达以及血清IGF-Ⅰ水平与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部位、息肉组织学类型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IGF-Ⅰ、IGF-ⅠR阳性表达的CRA患者血清IGF-Ⅰ水平均显著高于IGF-Ⅰ、IGF-ⅠR阴性表达者(P=0.03;P=0.02)。CRA患者IGF-Ⅰ表达与IGF-ⅠR表达呈正相关(r=0.718,P<0.01)。结论:IGF-Ⅰ、IGF-ⅠR表达联合血清IGF-Ⅰ可能成为评估CRA发展和恶变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受体 IGF1型 免疫组织化学 放射免疫测定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许新 纪莉莎 +3 位作者 芦琳琳 陈丽丽 辛永宁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82-385,共4页
近年来,随着用药种类和不合理用药的日益增多,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率及病死率日益增高。DILI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药物的直接肝毒性作用、免疫介导性的肝损伤、线粒体损伤、胆道损伤等方面。探讨及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DILI... 近年来,随着用药种类和不合理用药的日益增多,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率及病死率日益增高。DILI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药物的直接肝毒性作用、免疫介导性的肝损伤、线粒体损伤、胆道损伤等方面。探讨及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DILI尤为重要。综述了DILI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综述
下载PDF
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清IGF-1和IGFBP-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崔艳欣 姜常青 +3 位作者 王瑶 姜相君 辛永宁 宋明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2529-2533,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结直肠腺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分别检...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结直肠腺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分别检测12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48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4例健康人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表达水平.结果: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在结直肠癌组(247.35±60.77;0.063±0.010)、腺瘤性息肉组(224.75±69.45;0.055±0.010)及健康对照组(195.39±63.37;0.047±0.013)依次降低,前两组明显高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及肿瘤家族史临床指标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息肉大小、数量、部位、组织学分类也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在结直肠癌组(247.35±60.77;0.063±0.010)、进展期腺瘤组(235.81±73.72;0.056±0.011)及早期腺瘤组(208.15±59.44;0.052±0.008)依次降低,且前两组较后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IGF-1和IGFBP-3呈正相关(r=0.796,P<0.001).结论: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增高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癌变中起一定作用,对适龄人群行血清GF-1和IGF-1/IGFBP-3检测可以简单筛选有息肉恶变倾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健 姜曼 +1 位作者 辛永宁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229-1232,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但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一方面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可以通过未折叠氮蛋白反应(URP)促进NAFLD的形成及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另一方面探讨NAFLD的脂质环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但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一方面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可以通过未折叠氮蛋白反应(URP)促进NAFLD的形成及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另一方面探讨NAFLD的脂质环境,尤其是脂肪酸,又可诱发ERS的发生。从而指出ERS相关信号转导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 应激 脂肪肝 未折叠蛋白反应 综述
下载PDF
高灵敏度血清病毒学指标检测在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谷九莲 刘守胜 +3 位作者 李昌飞 肖剑寒 辛永宁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2-1307,共6页
HBV的检测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乙型肝炎患者即使血清HBV DNA和HBs Ag检测阴性,病情仍会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所以迫切需要提高HBV检测的灵敏度,并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志物。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 HBV的检测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乙型肝炎患者即使血清HBV DNA和HBs Ag检测阴性,病情仍会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所以迫切需要提高HBV检测的灵敏度,并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志物。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血清学和血清病毒学指标在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人群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主要总结了血清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HBs Ag、HBV RNA及血清HBcr Ag等在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认为临床医生应结合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上述各项指标的检测水平与变化以指导该类人群的临床管理,最终达到治愈乙型肝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病毒载量 血液学试验 综述
下载PDF
载脂蛋白C-Ⅲ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丁丁 辛永宁 +1 位作者 徐静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载脂蛋白C-Ⅲ(APOC-Ⅲ)通过抑制脂蛋白酶而调节体内脂质代谢。APOC-Ⅲ基因的多态性变化会影响APOC-Ⅲ蛋白的表达与功能,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的改变。研究比较深入的APOC-Ⅲ基因多态性位点是位于3'端非编码区的3238C>G(即SstI多态性)... 载脂蛋白C-Ⅲ(APOC-Ⅲ)通过抑制脂蛋白酶而调节体内脂质代谢。APOC-Ⅲ基因的多态性变化会影响APOC-Ⅲ蛋白的表达与功能,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的改变。研究比较深入的APOC-Ⅲ基因多态性位点是位于3'端非编码区的3238C>G(即SstI多态性),位于启动子区胰岛素反应元件上的-482C>T和-455T>C,它们与代谢综合征(MS)、冠心病(CA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密切相关。本综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工作发现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C-Ⅲ 基因多态性 代谢综合征 冠心病 脂肪肝 非酒精性
下载PDF
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新 纪莉莎 +5 位作者 陈丽丽 董全勇 李晓琳 张楠楠 辛永宁 宣世英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并确诊为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178例患者的病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乏力、食...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并确诊为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178例患者的病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89.9%),少数患者出现发热(20.2%)、皮肤瘙痒(16.8%)和皮疹(1 3.5%),肝功能损伤发生在用药2周内最多(65.9%),以肝细胞型最多见(49.7%)。致病药物多为中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以口服药物途径最常见。经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治愈好转率为87.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功能损伤因素众多,有年龄、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基础肝病等,临床上应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用药安全意识,以减少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功能损伤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