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患者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痛阈值关系及交互作用
1
作者 张雪峰 李伟 +1 位作者 王士源 袁光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42-547,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LDH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水平与痛阈值的关系及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26例LDHS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126例体检健康者...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LDH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水平与痛阈值的关系及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26例LDHS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1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IF-1α、VEGFA水平、痛阈值,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痛阈值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LDHS患者痛阈值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血清HIF-1α、VEGFA水平高于对照组,痛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HIF-1α(r=0.777,P<0.001)、VEGFA(r=0.822,P<0.001)水平与痛阈值呈中度正相关,对照组血清HIF-1α(r=0.383,P<0.001)、VEGFA(r=0.453,P<0.001)水平与痛阈值无明显相关性。不考虑交互作用,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痛阈值存在线性相关(P<0.05),拟合方程为Y=-0.409+0.004×HIF-1α+0.019×VEGFA,所有预测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74.3%的方差。考虑交互作用,痛阈值的拟合方程为Y=19.276+0.062×HIF-1α+0.047×VEGFA-0×HIF-1α×VEGFA,所有预测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74.7%的方差,VEGFA低表达时,HIF-1α表达与痛阈值的关系较强,当VEGFA高表达时,HIF-1α与痛阈值的关系减弱,直线趋于平缓。结论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LDHS患者痛阈值关系密切,在对痛阈值影响中具有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腰椎间盘突出 坐骨神经痛 交互作用
下载PDF
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四肢血管吻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对比
2
作者 董英伟 耿岩 +1 位作者 李伟 袁安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四肢血管吻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四肢血管吻合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应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6)与...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四肢血管吻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四肢血管吻合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应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6)与利伐沙班组(n=54)。比较治疗前、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出院前统计两组患者LDVT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D-D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利伐沙班组患者D-D水平低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LDVT总发生率为1.85%(1/54),低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15.2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低分子肝素相比,利伐沙班可降低四肢血管吻合术患者LDVT的发生风险,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管吻合术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带腓深神经终末支的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鹏 修丽军 +5 位作者 董英伟 鲁尧 王士源 邵铂添 袁光海 肖静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0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带腓深神经终末支的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采用带腓深神经终末支的第一跖背动脉皮瓣游离或带蒂修复19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带腓深神经终末支的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采用带腓深神经终末支的第一跖背动脉皮瓣游离或带蒂修复19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随访3~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随访期间皮瓣外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带腓深神经终末支的第一跖背动脉皮瓣进行游离或带蒂修复手术,操作简单,短期效果满意,是修复手足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足损伤 皮肤 软组织损伤 皮肤移植 外科皮瓣 腓神经 第一跖背动脉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分离与鉴定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静 蔡霞 +3 位作者 王志国 徐全臣 李坤 华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651-2658,共8页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可通过较简单的方法大量提取,但其储存条件较苛刻,运输不便,临床应用较困难。外泌体可由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其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的:...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可通过较简单的方法大量提取,但其储存条件较苛刻,运输不便,临床应用较困难。外泌体可由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其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的: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的正常成年女性行吸脂术后腹部浅层皮下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细胞贴壁法纯化,胰酶消化传代。选取第3代细胞分别行流式细胞学鉴定,成脂肪细胞诱导与鉴定;成骨细胞诱导与鉴定。取第3-6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细胞上清液,差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BCA法测定蛋白浓度,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粒度仪测外泌体直径分布,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学鉴定。结果与结论: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排列紧密时呈巢状;②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CD29,CD44,CD90及CD105均为阳性表达,CD34和CD45为阴性表达;③成骨细胞诱导至第9天碱性磷酸酶染色为蓝紫色,诱导至21 d时,茜素红S染色可见细胞外基质内出现红色钙结节;④成脂肪细胞诱导14 d后油红O染色呈橘红色;⑤透射电镜显示外泌体结构为杯状,直径为(81.225±22.226) nm,有膜结构。蛋白浓度约为1.5 g/L,直径分布集中于70-100 nm,外泌体流式细胞学显示CD9,CD29,CD44,CD63,CD90和CD105为阳性表达,CD34和CD45为阴性表达;⑥结果证实,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通过超速离心法顺利提取,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成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成脂诱导 成骨诱导 细胞鉴定 免疫磁珠法 流式细胞学检测
下载PDF
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对断指再植大鼠皮瓣成活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鲁尧 袁光海 +4 位作者 王士源 修丽军 邵铂添 于丕学 肖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22期2372-2375,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对断指再植大鼠皮瓣成活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 g,10周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切断股骨后内固定的方法建立断指再植模型,对照组... 目的研究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对断指再植大鼠皮瓣成活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 g,10周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切断股骨后内固定的方法建立断指再植模型,对照组进行组织瓣修复,实验组进行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观察皮瓣存活率及存活面积;取皮瓣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核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的皮瓣存活率及存活面积、皮瓣中Bcl-2的表达水平为(85.12±11.31)%、(7.41±1.25)cm 2、0.94±0.16,均高于对照组[(64.59±8.39)%、(5.75±0.95)cm 2、0.29±0.06],皮瓣中NF-κB、NLRP3、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TNF-α、IL-1β、IL-18的含量、细胞凋亡率为0.33±0.07、0.47±0.0、0.67±0.14、0.34±0.07、(4.54±0.95)ng/mg、(4.09±0.78)ng/mg、(67.62±11.34)pg/mg、(7.55±1.58)%,均低于对照组[0.83±0.12、0.95±0.15、1.05±0.18、1.05±0.18、(7.52±1.15)ng/mg、(6.26±1.09)ng/mg、(93.49±13.85)pg/mg、(12.12±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真皮复合组织瓣修复用于断指再植大鼠能够促进皮瓣成活、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人工真皮 断肢再植 皮瓣 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阔筋膜瓣在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6
作者 高增阳 杨鹏 +5 位作者 刘超 佘立军 陈演志 段求兰 雷彦文 张敬良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60-762,76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阔筋膜瓣显微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并重建患肢背伸功能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0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收治前臂背侧中上段复合组织缺损患者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8~54岁...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阔筋膜瓣显微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并重建患肢背伸功能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0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收治前臂背侧中上段复合组织缺损患者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8~54岁,平均30.8岁。机器绞伤3例,道路交通伤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cm×8cm~24cm×12cm,均伴伸肌群部分缺失。手术切取对侧股前外侧皮瓣,将皮瓣下的阔筋膜全部携带依据伤情将阔筋膜编织成束,调整好张力之后重建伸腕、伸指功能,皮瓣切取范围较缺损面积放大10%(16cm×10cm~25cm×14cm,阔筋膜切取为皮瓣同等大小),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患者术后均皮瓣存活顺利,无血管危象及感染发生,其中1例患者供区游离植皮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2.4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皮瓣外形无臃肿,受区具有保护性感觉,伸腕及伸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一次手术既能修复创面又能对患肢背伸功能进行重建,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外观及功能,值得在此类损伤患者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前臂 皮瓣 阔筋膜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联合低频脉冲加电针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
7
作者 李伟 刘海迪 +2 位作者 王瑜 贾飞飞 刘晓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61-0065,共5页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联合低频脉冲加电针治疗在临床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和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而治疗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联合低频脉冲加电针治疗在临床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和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而治疗组除了常规治疗之外,还采取了早期护理介入,并结合低频脉冲加电针治疗,将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肢体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期的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并联合低频脉冲加电针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能帮助患者肢体康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脉冲 电针 偏瘫 康复 护理
下载PDF
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初探
8
作者 程坤 苏娜 +7 位作者 李秋尧 高晓斐 冯琨 杨志成 侯海青 李玉椿 李建民 王光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2-491,共10页
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3O4磁性微球,吸附... 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3O4磁性微球,吸附聚集离子型显影剂泛影葡胺(泛影酸根携正电荷),即通过改进显影剂的方法,使磁性微球携带显影剂,制成新的纳米粒子-磁影复合微粒,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血液循环带来的磁影复合微粒不断在磁场区域血管内滞留聚集,磁场区域血管内磁性微球携带的显影剂浓聚达到显像浓度,实现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并且通过调整两种试剂配比,可适度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提高显影效率。由此分步进行了电镜实验、CT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CT活体人体成像试验。结果电镜实验:泛影葡胺,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20 nm。氨基Fe3O4磁性微球,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100 nm,分布较疏散均匀。两种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但仍具备磁流体性能、强顺磁性。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胫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磁场一侧胫骨近端内血管明显可见四氧化三铁分布,无磁场一侧未见。活体人体成像试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腓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结论通过磁影复合微粒(磁性微球+泛影葡胺)新试剂的制作,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达到活体骨内显影剂浓聚,在CT薄层扫描下可实现活体外径≥0.5 mm骨内血管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磁场 造影剂 X线显微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