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滑坡典型特征及石油地质学意义
1
作者 张云山 吴南 +1 位作者 贾永刚 尉建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4,共11页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部结构,对海洋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海底滑坡空间展布特征和垂向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对滑坡体岩石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揭示海底滑坡边界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岩石物理特征。结合海底滑坡特征,从提供物源、储层、盖层、改变海底温压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积极意义,从破坏盖层、改变海底土体温压环境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应对海底滑坡微尺度特征识别、进一步开展海底滑坡与海底油气藏联系以及加强海洋油气开发致灾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结构特征 岩石物理特性 海洋油气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及其监测技术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超祁 张民生 +5 位作者 刘晓磊 王振豪 申志聪 张博文 张夏滔 贾永刚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51-56,共6页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可替代能源,逐步受到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但因其开采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环境效应,世界各国对其开采利用多持谨慎态度。该文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已有的试采工作:加拿大Malik Field试采、美国Ignik Sikum...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可替代能源,逐步受到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但因其开采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环境效应,世界各国对其开采利用多持谨慎态度。该文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已有的试采工作:加拿大Malik Field试采、美国Ignik Sikumi试采、日本Nankai Trough试采,总结了水合物分解可能导致的海洋地质灾害:自然类地质灾害与工业类地质灾害。重点梳理了日本与美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原位监测技术,展望了未来海底水合物开采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技术的趋势与挑战:压力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在海床变形滑动监测的应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海底原位长期观测的电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 地质灾害 监测技术 试采
下载PDF
南大西洋洋中脊板块构造运动过程:古地磁的约束
3
作者 李园洁 魏东平 刘青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05-1716,共12页
海底磁异常的形态与洋中脊两侧板块的微运动或变形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为确定板块运动的演化历史、小尺度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洋中脊分段的机制等提供重要约束.本文对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31°S—34.5°S)两侧的磁异常的... 海底磁异常的形态与洋中脊两侧板块的微运动或变形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为确定板块运动的演化历史、小尺度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洋中脊分段的机制等提供重要约束.本文对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31°S—34.5°S)两侧的磁异常的偏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扩张方向并不总是垂直于洋中脊走向,并且研究区域不同剖面的扩张方向也不一致,具体表现为从北向南,平均扩张方向逐渐增加,依次为33.6°±5.3°、62.8°±13.0°以及94.3°±8.0°.这表明洋中脊的倾斜扩张机制具有复杂性,初步解释应该与转换断层的剪切应力增加有关.深部辉长岩层倾斜和扩张速率不对称性对海底磁异常偏度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另外,由北向南确定的欧拉极向东移动,表明洋中脊两侧的板块在6.5 Ma期间存在剧烈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古地磁 海洋磁异常
下载PDF
海底地形特征对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杰 万世明 +5 位作者 张国良 徐兆凯 刘华华 董江 李安春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5,共9页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平均含量为5%。通过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潜在物源区进行对比,并结合主要黏土矿物的结晶学特征,认为蒙脱石主要来源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周边的海山或海脊物质的风化和蚀变,其分布可能主要受控于底层洋流;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于亚洲大陆,风力吹扬为其主要输运方式。黏土矿物表层分布显示伊利石主要富集于地势较低处,蒙脱石在靠近帕劳海脊和雅浦海脊等地势较高处呈现高值。由于较少受到周边海山或海脊物质稀释和底层洋流侵蚀作用的影响,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沉积物中风尘组分通量最能代表亚洲大陆风尘对研究区的实际贡献量,这一研究将对从东菲律宾海沉积物中提取亚洲大陆风尘物质输入信号进而追溯亚洲大陆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海底地形 东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谷体系地貌形态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孔祥淮 毕世普 +3 位作者 刘健 宋晓帅 徐承芬 马晓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深;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除了具有其他海域古河道的U形和V形特征外,还有W形、箱形(近似矩形)和倒梯形河道断面。复合式和双层(多层)河道以及不对称型河道断面形态也比较常见,反映了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具有复杂的断面形态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古河道地貌形态 末次盛冰期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郭玉龙 杨守业 +2 位作者 苏妮 印萍 王中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系统采集了浙闽三条中小河流的代表性表层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1N盐酸淋滤样品,研究稀土元素(REE)在酸溶及酸不溶相态中的组成特征。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的REE在总REE中的占比可达32%~82%,其中Fe-Mn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态是细粒... 系统采集了浙闽三条中小河流的代表性表层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1N盐酸淋滤样品,研究稀土元素(REE)在酸溶及酸不溶相态中的组成特征。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的REE在总REE中的占比可达32%~82%,其中Fe-Mn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态是细粒沉积物酸溶组分REE的主要赋存形式。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的REE组成反映其遭受化学风化的信息;酸不溶组分主要由硅酸盐造岩矿物和稳定副矿物组成,尤其是锆石对REE组成有重要贡献。酸不溶相REE组成揭示,当地流域风化物质与潮流作用带入的长江源细颗粒是浙闽河口沉积物的主要来源。REE在风化及水动力分选过程中会发生分异,使得沉积物全岩组成不直接继承其源岩的REE组成特征,运用于物源判别时候需要慎重。中国东南河流沉积物显示Gd异常,这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Gd输入所致,而只反映中国东部物质的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河流 稀土元素 沉积物 物源示踪
下载PDF
渤海陆缘入海河流冲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海域孢粉来源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杰 杨士雄 +1 位作者 叶思源 何磊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2期81-84,共4页
0引言海域沉积物古环境记录正确解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其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变迁。渤海沉积物中的孢粉主要来源于陆缘河流,从原理上可根据孢粉组合来追溯其在陆地上的物源区,但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特征受其产量,传播方式、搬运距离、海流、... 0引言海域沉积物古环境记录正确解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其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变迁。渤海沉积物中的孢粉主要来源于陆缘河流,从原理上可根据孢粉组合来追溯其在陆地上的物源区,但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特征受其产量,传播方式、搬运距离、海流、沉积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依据孢粉组合恢复的古植被与实际情况可能会产生较大偏差。因此,了解孢粉传播机制及其物质来源是解释海域孢粉资料的基础。孢粉学家认为河流在孢粉粒传播到沿海区域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渤海入海河流达100多条,众多的入海河流为海域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因此河流作为海区孢粉的主要搬运动力,被打上了入海河流流域植被的印记。但由于不同河流流域植被的差异,海区孢粉的组合特征也会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河流 河流冲积物 物质来源 沿海区域 组合特征 孢粉组合 流域植被 孢粉学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表层沉积物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朱超祁 贾永刚 +4 位作者 张民生 王振豪 沈泽中 张博文 单红仙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3-870,共8页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由浅海走向深海,南海北部陆坡的沉积物强度特性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本文通过参与2015年与2016年共享航次计划,在南海北部莺琼陆坡、神狐陆坡、东沙陆坡、台湾浅滩陆坡进行沉积物重力取样与箱式取样,并现场剖样,用以...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由浅海走向深海,南海北部陆坡的沉积物强度特性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本文通过参与2015年与2016年共享航次计划,在南海北部莺琼陆坡、神狐陆坡、东沙陆坡、台湾浅滩陆坡进行沉积物重力取样与箱式取样,并现场剖样,用以进行沉积物强度测试。地质取样结果表明东沙陆坡砂含量相对较高并发现直径约22cm黑色气孔状碳酸盐结核。在神狐陆坡沉积物表层发现活体壳类生物,在110cm深度处发现壳类生物遗骸。十字板剪切试验与笔式贯入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强度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除东沙陆坡外,莺琼陆坡、神狐陆坡、台湾浅滩陆坡表层沉积物强度一般较低。0~20cm范围内,笔式贯入阻力一般小于0.1N,十字板剪切强度最大一般不超过10kPa。0~300cm深度范围内,沉积物强度沿深度方向大致呈递增趋势,个别站位递增趋势不明显。台湾浅滩陆坡等南海北部陆坡表层沉积物存在强度分层:分层界面以上,沉积物强度较低;分层界面处,沉积物强度骤增。该分层界面可能是海底滑坡的潜在滑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神狐陆坡 沉积物强度 现场试验 海底滑坡
下载PDF
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沉积及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杨田 操应长 +5 位作者 田景春 牛小兵 李士祥 周新平 金杰华 张倚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42-3857,共16页
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在陆相湖盆广泛发育,其形成和分布对理解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及重力流沉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分析湖盆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 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在陆相湖盆广泛发育,其形成和分布对理解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及重力流沉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分析湖盆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类型、成因及沉积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地质意义。湖盆主要发育滑动、滑塌重力驱动块体搬运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等重力流流体沉积,同时广泛发育重力流混合事件层沉积。湖盆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包含多层结构、双层结构和频繁互层三种大的类型;其中,双层结构的重力流混合事件层进一步根据上下两个沉积单元厚度的差异可细分为两个亚类。多层结构的混合事件层主要为流体侵蚀或砂体液化成因,多发育于混合事件层沉积近端;双层结构与频繁互层结构的混合事件层主要为流体减速膨胀、泥质碎屑流中碎屑颗粒的差异沉降成因,多发育于混合事件层沉积远端。相同沉积单元组成的沉积层在垂向上的规律叠置是岩芯中识别重力流混合事件层沉积的可靠依据;在未明确其沉积过程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沉积信息的错误解读。同时,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发育会导致重力流沉积非均质性增强,不利于常规油气的储集;但是,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形成的细粒沉积物是非常规油气"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碎屑流 混合事件层 地质意义 陆相湖盆
下载PDF
极地旅游发展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荣 李萍 +2 位作者 刘杰 李培英 冯秀丽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6期26-29,共4页
文章回顾极地旅游的发展历史,从旅游路线、旅游业发展状况和相关法律规制3个方面概述极地旅游的现状。针对我国极地旅游活动不断增多,但存在法律缺失和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问题,提出完善法律体系、抓住政策机遇、独立承办项目和开展资... 文章回顾极地旅游的发展历史,从旅游路线、旅游业发展状况和相关法律规制3个方面概述极地旅游的现状。针对我国极地旅游活动不断增多,但存在法律缺失和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问题,提出完善法律体系、抓住政策机遇、独立承办项目和开展资源评价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极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立法 旅游市场 旅游资源评价 南极 北极
下载PDF
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的DNA保存方式和提取效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曼 类彦立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6-353,共8页
对有孔虫的DNA进行有效保存及提取是开展有孔虫分子鉴定工作的前提。本研究以探索适合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的DNA保存及提取方法为目的,以中国近海优势属——玻璃质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为模式生物,考察不同温度(20—120&... 对有孔虫的DNA进行有效保存及提取是开展有孔虫分子鉴定工作的前提。本研究以探索适合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的DNA保存及提取方法为目的,以中国近海优势属——玻璃质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为模式生物,考察不同温度(20—120°C,间隔10°C)烘干、冷冻(–20°C、–80°C,有水、无水)以及脱氧胆酸钠裂解液(Na deoxycholate,简称DOC)处理(含和不含EDTA)保存有孔虫DNA方法,同时进行了DOC裂解液法和Guanidine裂解液法对Ammonia spp.DNA提取效能的比较。结果显示,烘干保存法中20°C组和30°C组显著优于40°C组(P<0.05);冷冻保存法中无水组显著优于有水组(P<0.05);DOC裂解液保存法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保存方法综合效果表现为冷冻组显著优于烘干组和裂解液组(P<0.05);两种DNA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都很好,但DOC法更廉价且操作简便。本文给出了一套适用于玻璃质壳类有孔虫的DNA保存和提取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质壳 底栖有孔虫 分子生物学 AMMONIA DNA提取 保存
下载PDF
水合物直井与水平井产气效果分析——以神狐海域SH2站位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申志聪 王栋 贾永刚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以现有的南海神狐海域SH2钻孔资料为基础,建立起了与试采站位类似的“水合物层—游离气层”成藏模型,利用TOUGH+Hydrate数值模拟软件,对开采井内产气的来源问题做出了定量解释;分别使用直井和水平井降压开采方式,对“水合物层—游离气... 以现有的南海神狐海域SH2钻孔资料为基础,建立起了与试采站位类似的“水合物层—游离气层”成藏模型,利用TOUGH+Hydrate数值模拟软件,对开采井内产气的来源问题做出了定量解释;分别使用直井和水平井降压开采方式,对“水合物层—游离气层”的储层进行了产气效率、储层开采程度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1)对研究工况,使用直井降压开采时,前100d内井内气体有16%是直接来源于下部游离气层,且仍有很大部分游离气是向上迁移至水合物层中后产出,最终游离气层的贡献可达40%左右;2)直井开采易生成二次水合物,而使用水平井开采时,游离气的向上迁移会带动更深层热液的向上运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合物分解速率,并能够防止二次水合物的形成;3)对研究工况中的“水合物层—游离气层”储层进行长期开采时,水平井降压开采更具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水平井 直井 产气效率 游离气 饱和度
下载PDF
深海稀土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石学法 毕东杰 +5 位作者 黄牧 于淼 罗一鸣 周天成 张兆祺 刘季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深海稀土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富集中-重稀土的新型海洋矿产资源,其资源量远超陆地稀土储量,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中国是继日本之后在国际上第二个开展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的国家,2011年以来,先后在中印度洋海盆、东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深... 深海稀土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富集中-重稀土的新型海洋矿产资源,其资源量远超陆地稀土储量,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中国是继日本之后在国际上第二个开展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的国家,2011年以来,先后在中印度洋海盆、东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深海盆地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区,在全球大洋中初步划分出4个深海稀土成矿带:西太平洋深海稀土成矿带、中—东太平洋深海稀土成矿带、东南太平洋深海稀土成矿带和中印度洋海盆-沃顿海盆深海稀土成矿带。深海富稀土沉积主要发育在深海盆地的沸石粘土和远洋粘土中,属于自生成因;部分发育在洋中脊附近的盆地中,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深海粘土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生物磷灰石中,海水是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在早期成岩阶段,稀土元素在深海沉积物中发生转移和重新分配,并最终富集于生物磷灰石中;大水深(CCD面之下)、低沉积速率和强底流活动是深海稀土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今后需要继续加大深海稀土基础调查,加强深海稀土调查探测技术研发,并开展海陆稀土成矿作用对比研究,揭示深海稀土成矿机制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稀土 分布规律 成矿作用 控制要素
下载PDF
波致粉质土海床剪切破坏及其强度演化的试验研究
14
作者 王振豪 贾永刚 +4 位作者 刘晓磊 魏巍 王晓丽 张少同 单红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4-112,共9页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波致海床剪切破坏过程中孔压响应与土体强度变化的室内水槽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先后在模拟海床床上施加5、10、15cm波高的模拟波浪荷载,同步测量海床内不同深度处的孔压变化,并对海床进行贯入...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波致海床剪切破坏过程中孔压响应与土体强度变化的室内水槽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先后在模拟海床床上施加5、10、15cm波高的模拟波浪荷载,同步测量海床内不同深度处的孔压变化,并对海床进行贯入阻力测试和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研究发现:海床中孔压响应过程的规律为孔压快速累积-孔压缓慢消散,在该过程中海床内最容易形成大幅度的孔压累积、孔压响应最强烈的位置,也是海床内土体强度的逐渐丧失以及土体剪切破坏是处开始发育的深度;波浪作用下粉质海床剪切破坏后会在海床内部一定深度处出现明显的弧形破坏界面,破坏土体沿界面随波浪作振荡运动,且破坏范围经历先扩展后回缩的过程,剪切破坏界面以下会有强度硬层的发育,强度硬层的形成与演化直接受剪切破坏过程控制,最终整个海床出现明显的强度非均质化;在孔压响应过程中孔压比即超孔压与上覆有效应力比值存在临界值K(本文水槽试验所得K=0.5),当超过K值时,土体贯入阻力和不排水抗剪强度降低,发生剪切破坏,这是波浪作用提供的剪切力以及超孔压累积导致海床内部抗剪强度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作用 水槽试验 黄河口粉质土 剪切破坏 孔压响应 土体强度
下载PDF
深海浅层沉积物强度贯入式原位测试装置研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超祁 张民生 +3 位作者 贾永刚 王振豪 魏志明 文明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1-125,共5页
自由下落式CPT测试技术(FF-CPT)是一种重要的海上沉积物强度原位测试方法。本文在FF-CPT室内试验原型样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进,研制了深海浅层沉积物强度贯入式原位测试装置。FF-CPT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单元、贯入探杆、配重、耐压控... 自由下落式CPT测试技术(FF-CPT)是一种重要的海上沉积物强度原位测试方法。本文在FF-CPT室内试验原型样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进,研制了深海浅层沉积物强度贯入式原位测试装置。FF-CPT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单元、贯入探杆、配重、耐压控制舱及释放器等组成,设备总长度约6m,贯入深度约5m,极限工作水深1 500m。FF-CPT采用自容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与存储,可同时测量深海表层沉积物的侧摩阻力、锥尖阻力、孔隙水压力等参数。目前已将该FF-CPT原位测试装置初步应用于渤海、南海等海域的表层沉积物强度测量,FF-CPT工作状态良好。期望本研究可为国内海上FF-CPT自主研制与进一步工程应用提供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下落式CPT(FF-CPT) 沉积物 强度 原位测试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陆架坡表面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探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超祁 周蕾 +5 位作者 张红 程升 焦欣然 姜君 申志聪 贾永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66-1573,共8页
南海北部陆坡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并分布有大量油气资源,对该区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研究工作。本文利用2015年6月于"实验3"号科考船南海北部航次获得的箱式样和柱状样样品,在室内进行了含水率、天然密... 南海北部陆坡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并分布有大量油气资源,对该区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研究工作。本文利用2015年6月于"实验3"号科考船南海北部航次获得的箱式样和柱状样样品,在室内进行了含水率、天然密度、比重、微型扭力十字板以及微型贯入试验和压缩试验,获得了该处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研究表明,南海北陆坡架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具有较高的含水率和较低的湿密度,抗剪强度、贯入阻力、压缩性等力学性质较差。沉积物的各项土工参数随深度呈现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且沉积环境、粒度成分和沉积年代等因素对其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陆架坡 沉积物 物理性质 力学性质
下载PDF
砂质沉积物强度动力贯入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民生 朱超祁 +2 位作者 王振豪 王秀海 崔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3,共7页
自由下落式CPT测试技术(FF-CPT)是新兴的海上沉积物强度测试方法。本文构建了海上FF-CPT原型样机,并以海洋干砂质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F-CPT的贯入特征、速度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装置触底速度与最终贯入沉积物的深度受装... 自由下落式CPT测试技术(FF-CPT)是新兴的海上沉积物强度测试方法。本文构建了海上FF-CPT原型样机,并以海洋干砂质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F-CPT的贯入特征、速度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装置触底速度与最终贯入沉积物的深度受装置释放高度影响,释放高度越大,则触底速度与贯入沉积物深度越大。贯入过程的阻力分布规律是影响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FF-CPT初始贯入阶段,沉积物贯入阻力随深度线性增加,但增幅不明显,这导致贯入速度变化不大,几乎可视作匀速,该段行程超过总贯入深度的2/3。后段行程贯入阻力骤增,导致贯入速度迅速降低至0。对于干砂质沉积物,FF-CPT贯入阻力与贯入速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FF-CPT贯入阻力的速度相关性与装置质量、沉积物密实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下落式CPT(FF-CPT) 沉积物强度 速度相关性 动力贯入阻力
下载PDF
基于原位观测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悬浮物浓度叠加锯齿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超祁 单红仙 +4 位作者 刘晓磊 盛连成 邢聪聪 王振豪 贾永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201,共7页
利用海底原位三脚架搭载水动力观测仪器,在黄河水下三角洲进行了为期134天的原位观测,获取了该海域波浪、潮汐、海流、海水温度、浊度等相关数据。并利用观测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测试,发现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悬浮物浓... 利用海底原位三脚架搭载水动力观测仪器,在黄河水下三角洲进行了为期134天的原位观测,获取了该海域波浪、潮汐、海流、海水温度、浊度等相关数据。并利用观测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测试,发现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悬浮物浓度与海水浊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底层(距离海床约50cm处)悬浮物浓度在2~4g/L范围内变化。切应力计算结果与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强浪过程中波浪对泥沙起动起控制作用,进而显著提高悬浮物浓度;其余时间段,海流控制泥沙起动,悬浮物浓度随流速动态波动。该海域悬浮物浓度表现为叠加锯齿模型。因波浪作用而形成大锯齿,因海流作用而形成小锯齿。切应力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浓度 叠加锯齿模型 波浪海流 海底原位三脚架 黄河水下三角洲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地壳结构反演及构造解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龙 邢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3,共9页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三条横跨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剖面,并进一步研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莫霍面深度为33-38km。菲尼克斯板块俯冲消减下沉至南设得兰岛弧之下,导致南设得兰海沟的俯冲带后撤,产生3-4km厚的岩浆混染地壳,密度为2.9g/cm^3。分析认为受板块运动和弧后扩张影响,沿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扩张脊分布的海底火山裂隙式喷发,并进一步导致盆地的持续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重震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扩张脊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重力场特征及莫霍面深度反演
20
作者 马龙 郑彦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30航次、第32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资料,结合NGDC资料,开展12个航次重力场数据的平差融合工作,全部386个交点平差后标准差减小为±1.53×10−5 m/s2,与卫星重力差值平均值为1.49×10−5 m/s2,均方差为&...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30航次、第32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资料,结合NGDC资料,开展12个航次重力场数据的平差融合工作,全部386个交点平差后标准差减小为±1.53×10−5 m/s2,与卫星重力差值平均值为1.49×10−5 m/s2,均方差为±3.81×10−5 m/s2,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率域界面反演法计算莫霍面深度。研究发现,与沉积盆地对应重力异常低值相悖,在罗斯海北部盆地、维多利亚地盆地、中央海槽、东部盆地4个主要盆地腹地却表现为重力异常高值,跨度达100 km以上。莫霍面深度分布整体呈南深北浅之势,范围为10~28 km。伴随着罗斯海西部盆地的多次拉张及岩浆活动,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和莫霍面深度高值和低值相间分布,并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综合剖面结果表明,罗斯海重力异常值的长波长变化与莫霍面的起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反演的莫霍面深度与区域重力场特征并非完全对应,所以岩浆底侵和地壳侵入仍不足以导致罗斯海盆地的重力异常或盆地几何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莫霍面深度 罗斯海 南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