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东学院海洋化工产品研究与开发情况介绍
1
作者 董淑慧 王海增 《海湖盐科技资料》 2002年第5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海洋化工产品 青岛海洋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开发情况
下载PDF
海洋资源的化学XX盐化工废弃物高低温盐有效利用的研究
2
作者 孙汉章 孙玉善 +1 位作者 乔凭 周兵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419-424,共6页
报道利用盐化工废弃物高低温盐制取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和具有广泛用途的氟硅酸钠的几种新方法。本文采用沉淀法,使高低温盐中的Mg2+、Na+得以有效的利用,其利用率可达100%
关键词 海洋资源 高低温盐 盐化工 氢氧化镁 氟硅酸钠
原文传递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被引量:49
3
作者 刘素美 张经 陈洪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4,共7页
根据东、黄海地区化学海洋学方面的调查结果 ,概述了东、黄海海区生源要素 (N、P、Si、DO等 )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 ,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对东、黄海生源要素的贡献 ,以及沉积物与上覆海水的营养盐交换。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生源要素 化学海洋学
下载PDF
海洋微表层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于志刚 张正斌 刘莲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5-80,共6页
海洋微表层是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薄层 ,海 -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界面 ,许多物质如营养盐、有机物、痕量金属、微生物在海洋微表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微表层研究的主要成果 ,并对进一步的... 海洋微表层是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薄层 ,海 -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界面 ,许多物质如营养盐、有机物、痕量金属、微生物在海洋微表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微表层研究的主要成果 ,并对进一步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表层 浮游植物 采样 海洋化学 海洋监测
下载PDF
浮游生物对某些化学物质在海洋微表层中富集所起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志坚 李军 +2 位作者 丁海兵 张正斌 刘莲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3-47,共5页
本文综合分析了浮游生物对有机物、痕量金属、氮磷营养盐在海洋微表层中富集所起的作用。浮游植物和部分浮游细菌释放的溶解有机物大部分具有表面活性且能与痕量金属络合,它们能靠Gibbs吸附富集于微表层,并促成与络合的痕量金属的富集... 本文综合分析了浮游生物对有机物、痕量金属、氮磷营养盐在海洋微表层中富集所起的作用。浮游植物和部分浮游细菌释放的溶解有机物大部分具有表面活性且能与痕量金属络合,它们能靠Gibbs吸附富集于微表层,并促成与络合的痕量金属的富集。浮游细菌对微表层中富集的含氮和含磷有机物的分解可能是促成氮磷营养盐在微表层中富集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海洋微表层 化学物质 富集
下载PDF
海洋中铁、锰、铜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光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莉 杨桂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33-36,共4页
关键词 海洋 过渡元素 光化学 存在状态 迁移
下载PDF
二甲基硫的海洋化学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桂朋 戚佳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109-116,共8页
二甲基硫(DMS) 是海洋排放到大气中的最主要的生源硫化物。作者综述了DMS在海洋中的分布特征、影响DMS转化的因素、DMS的海空扩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DMS在海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时空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与海洋初级... 二甲基硫(DMS) 是海洋排放到大气中的最主要的生源硫化物。作者综述了DMS在海洋中的分布特征、影响DMS转化的因素、DMS的海空扩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DMS在海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时空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有关,而且还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切相关。微生物的降解、光化学的氧化以及海空扩散是DMS在海洋中迁移变化的三个最重要的途径。DMS的海- 空扩散也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化。DMS的释放会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酸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同时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DMS) 时空分布 微生物降解 光化学氧化 海-空通量
下载PDF
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吴莹 张经 唐运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56-261,共6页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在中国边缘海及一些大河口(黄河、长江)体系中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诸多成果,如:中国边缘海的物质输入特点是陆源输入的影响由北至南减弱而海源输入正相反;在长江和黄河体系中,陆源输入的...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在中国边缘海及一些大河口(黄河、长江)体系中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诸多成果,如:中国边缘海的物质输入特点是陆源输入的影响由北至南减弱而海源输入正相反;在长江和黄河体系中,陆源输入的贡献占绝对优势,且受一定人文活动的影响;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古海洋学方面的应用表明了目前我国的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的实力。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在广度和深度上仍距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尚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有机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古海洋学
下载PDF
Al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任景玲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4,共8页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Al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Al在海洋中的来源及输送通量、不同海区的分布特点、水体中的溶解态Al的赋存形式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等。简要介绍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并对今后...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Al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Al在海洋中的来源及输送通量、不同海区的分布特点、水体中的溶解态Al的赋存形式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等。简要介绍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下载PDF
海洋物理化学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正斌 刘莲生 +1 位作者 郑士淮 张曼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2期16-17,共2页
海洋化学系的科研有三大方向: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洋物理化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我系的海洋物理化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在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本研究方... 海洋化学系的科研有三大方向: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洋物理化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我系的海洋物理化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在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本研究方向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海洋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形式、结构和特性、海洋中发生的一切化学变化的规律、理论和方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理论问题。海洋物理化学是使海洋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主要理论支柱。海洋物理化学研究不仅是我国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物理化学 海洋化学
原文传递
海洋石油光化学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戚佳琳 杨桂朋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83-89,共7页
石油进入海水会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 ,以往的研究已证明光化学氧化在石油及其精炼产品风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光化学氧化机理主要在于接受日光照射的能量 ,以不同的方式与溶解氧结合 ,从而最终降解石油烃。生成的光氧化产物一般为... 石油进入海水会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 ,以往的研究已证明光化学氧化在石油及其精炼产品风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光化学氧化机理主要在于接受日光照射的能量 ,以不同的方式与溶解氧结合 ,从而最终降解石油烃。生成的光氧化产物一般为羧酸、醇、醚、羰基化合物等几类 ,还有一些产物尚不能确定其结构。光氧化产物仍然存在毒性 ,对海洋生物等十分有害。在动力学方面 ,针对其某一组分已证实为一级反应动力学行为 ,并定量地得出了速率常数。光降解速率会受到光照条件、溶解氧、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 ,对石油光化学进行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光氧化机理 光化学 降解 海洋污染
下载PDF
海洋光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桂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海洋光学 光敏剂 光化学生产
下载PDF
海洋资源的化学ⅩⅠⅩ.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对海水体系中钾离
13
作者 孙玉善 冯飞 +3 位作者 孙汉章 彭启强 夏宗凤 王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1-59,共9页
首次报道了一种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其对低浓度溶液和海水体系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基于近年来发展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Chemistry)等理论概念构思,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冠合型聚双内酯类的... 首次报道了一种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其对低浓度溶液和海水体系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基于近年来发展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Chemistry)等理论概念构思,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冠合型聚双内酯类的新高分子钾离子富集剂,即均苯四酸-二甘醇聚大环醚双内酯(Polymacrocycyclicetherbislactoneofdiethleneglycolpyromylliticacid,以下简称PBL树脂),产率几为定量,为97.4%左右。笔者研究了这种热固性树脂对低浓度钾盐溶液、莱州湾海滨地下卤水和天然海水中钾离子的富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BL树脂可适用于天然海水及莱州湾地下卤水等复杂体系中低浓度钾离子的富集分离,富集容量可分别达到22.5×10(-3)和36.5×10(-3)。初步探讨了PBL树脂的捕钾机理,并对富氧大环高分子对钾离子选择性络合的孔径匹配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 海水 树脂 富集 醇酸树脂
下载PDF
多环芳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江 玉 吴志宏 +2 位作者 韩秀荣 张 蕾 王修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50,共5页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4种(多环)芳烃对6种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并应用对数模型计算了其EC~(50)值。结果表明,根据对数模型计算的EC~(50)值与定义作图法所得结果较为一致,但在低浓度PAHs对浮游植物有促进作用时,其...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4种(多环)芳烃对6种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并应用对数模型计算了其EC~(50)值。结果表明,根据对数模型计算的EC~(50)值与定义作图法所得结果较为一致,但在低浓度PAHs对浮游植物有促进作用时,其具有准确和合理的优点。其中甲苯、萘、2-甲基萘、菲的72h-EC~(50)分别为34.1~114mg/L,3.9~7.3mg/L,169~3.03mg/L,0.6~1.92mg/L。4种芳烃对6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急性毒性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甲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此外,4种芳烃的72h-EC~(50)与其相应的Kow值有较好的log-log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浮游植物 急性毒性 EC50 海洋 生物毒性
下载PDF
营养盐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修林 张蕾 +2 位作者 韩秀荣 祝陈坚 葛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6-101,共6页
概述了海水中营养盐和细胞体内营养元素含量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阐述了数学模型方法描述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发展过程,指出在现有生物生长模型基础上,建立重要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等生态学过程与赤潮生物生长关系相结合的数学模... 概述了海水中营养盐和细胞体内营养元素含量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阐述了数学模型方法描述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发展过程,指出在现有生物生长模型基础上,建立重要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等生态学过程与赤潮生物生长关系相结合的数学模型是建立现场环境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数学模型,进而揭示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机理等的必要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营养盐 浮游植物 生长模型 赤潮 环境污染物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玉坤宇 刘素美 +1 位作者 张经 叶曦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31,共7页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减弱.在上覆水中加入营养盐后,硝酸盐、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增大,硝酸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交换的主要部分,约为62%.铵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减弱,硅酸盐变成由水体向沉积物迁移.沉积物对于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无论在充空气或充氮气条件下,磷及硅的交换速率变化不明显,铵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98%以上.充氧条件下硝酸盐由沉积物向上覆水的迁移通量较充氮气条件增加.比较两种不同的通量计算方法(积分和拟合),结果表明由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换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海水界面 交换 室内培养 海洋沉积物 海洋污染 海洋监测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与模型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蕾 王修林 +4 位作者 韩秀荣 祝陈坚 石晓勇 蒋凤华 杨汝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04-810,共7页
本文应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No.0柴油石油烃污染物对 6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高浓度石油烃污染物 (CPH>1.0 5 mg· dm-3 )对裸甲藻 ,新月菱形藻 ,三角褐指藻 ,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于... 本文应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No.0柴油石油烃污染物对 6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高浓度石油烃污染物 (CPH>1.0 5 mg· dm-3 )对裸甲藻 ,新月菱形藻 ,三角褐指藻 ,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于中肋骨条藻 ,石油烃污染物浓度在高于 1.96 mg· dm-3 时抑制其生长。但低浓度石油烃污染物则易促进赤潮藻类 (裸甲藻 ,新月菱形藻 ,中肋骨条藻 )的生长。在 Logistic生长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 L orentz方程和 Exponential方程 ,引入石油烃污染物浓度项 ,建立石油烃污染物条件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模型。Lorentz方程可描述石油烃污染物对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参数的影响 ,Exponential方程可描述石油烃污染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石油烃 浮游植物 生长模型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鸭绿江口溶解态P、Si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熊辉 于志刚 +1 位作者 陈洪涛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共5页
初步讨论了鸭绿江口溶解态 P、 Si 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我国其他主要河流相比,鸭绿江口中的 Si O2 -3含量较北方河流高,接近于南方河流水平,为952 μmol/ L,这主要由上游流域盆地的气候及自然条件所决定。而 P ... 初步讨论了鸭绿江口溶解态 P、 Si 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我国其他主要河流相比,鸭绿江口中的 Si O2 -3含量较北方河流高,接近于南方河流水平,为952 μmol/ L,这主要由上游流域盆地的气候及自然条件所决定。而 P O3 -4 由于上游水库中浮游生物的消耗含量偏低,仅为020 μmol/ L。鸭绿江口 Si O2 -3 的行为是保守的,主要受物理过程的影响; P O3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 地球化学 河口 海洋环境
下载PDF
大气的干湿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金良 于志刚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0-76,共7页
对国内外学者近些年来在大气干、湿沉降研究方面的工作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包括于湿沉降的采样方法、研究方法、主要结论。重点讨论了大气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与河流输送量的对比,指出:大气干湿沉降对某些海区的初级生... 对国内外学者近些年来在大气干、湿沉降研究方面的工作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包括于湿沉降的采样方法、研究方法、主要结论。重点讨论了大气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与河流输送量的对比,指出:大气干湿沉降对某些海区的初级生产较之河流而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氮的输送以湿沉降为主,而磷的输送尚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提出了大气干湿沉降今后可能的若干重要研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沉降 湿沉降 气溶胶 海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生态数学模型及其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东方 詹滨秋 +1 位作者 陈豫 张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生态数字模型 海洋生态学 生态特点 生态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