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渔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探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2 位作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贝藻类 捕捞群体 方法学
下载PDF
豆粕粒度及容器堆料对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室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王若愚 赵若恒 +2 位作者 宋增磊 宋晓玲 黄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82-84,88,共4页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豆粕 实验室小试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下载PDF
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覆盖率管理策略和中国履约 被引量:2
4
作者 左涛 朱建成 +1 位作者 王新良 时永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回顾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体系中科学观察覆盖的主要要素,以及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执行科学观察计划的主要成果,旨在帮助中国磷虾渔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国际科学观察制度是CCAMLR管理... 回顾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体系中科学观察覆盖的主要要素,以及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执行科学观察计划的主要成果,旨在帮助中国磷虾渔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国际科学观察制度是CCAMLR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监管组成部分。它是由观察员指派、职责和方法标准、执行效果评估等组成的相对独立管理机制。科学观察员覆盖率是其实施策略的核心评价指标,它在渔船、网次以及具体观察任务3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南极磷虾渔业必须接受CCAMLR严格监管并实施科学观察。2009—2015年6个渔季,中国渔船在贯穿所有渔业活动中,按照CCAMLR要求执行最大可能全面、系统的观察覆盖。已有的23船次中,19船次执行科学观察,聘用科学观察员近30人。各渔季的观察天数覆盖率介于81%—100%(平均覆盖率为94%);渔船覆盖率介于66%—100%,6个渔季平均覆盖率为82%,超过CCAMLR的50%的要求。为应对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管理可能的调整,建议我国建立开放的科学观察培训机制,积极储备极地渔业国家科学观察员人力资源,开拓灵活简便的多重委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渔业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 科学观察制度 科学观察员覆盖率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琪 冉轲 孔令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海洋贝类 种质资源 物种诊断
下载PDF
海洋双壳类中镉与必需元素的相互作用
6
作者 张晓宇 李斐 +1 位作者 吉成龙 吴惠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6,共11页
镉(cadmium,Cd)是海洋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海洋双壳类因其底栖和滤食的习性极易在体内富集Cd,进而引起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异常和能量代谢紊乱等毒性效应。Cd能通过必需元素的转运载体或通道进入海洋... 镉(cadmium,Cd)是海洋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海洋双壳类因其底栖和滤食的习性极易在体内富集Cd,进而引起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异常和能量代谢紊乱等毒性效应。Cd能通过必需元素的转运载体或通道进入海洋双壳类体内。海洋双壳类具备一系列防御Cd的机制,如与含硫、氮和硒的配体结合,以减少游离Cd^(2+)浓度并降低氧化应激,从而减轻Cd毒性。而在某些关键的生物学通路中,与Cd大小和电荷相似的必需元素(如钙、铜和锌)能被Cd竞争或取代,导致必需元素稳态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机体代谢异常,产生毒性效应。此外,本文介绍了可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工具——离子组学,以深入探究多种元素的相互作用。本文为深入了解Cd的毒理机制和海洋生态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双壳类 离子互作 离子组学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藻类生态学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雅静 席天乐 +1 位作者 梁成伟 叶乃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 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够改变藻类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海洋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从初级到次级生产者及更高营养级的传递,引发食物链效应,进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评估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光合作用、碳固定、生长、钙化、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对代谢组分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归纳了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围绕海洋酸化与环境因子以及海洋污染物对藻类的复合胁迫展开综述,并基于当前海洋酸化对藻类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展望,以期为人们解决海洋酸化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藻类 生态学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电荷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生长及光合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任玉东 贾志华 +1 位作者 梁成伟 叶乃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4-22,共9页
评估了30 nm阴离子羧基修饰(-COOH)和100 nm阳离子氨基修饰(-NH_(2))的聚苯乙烯(PS)NPs及其不同浓度下(PS-COOH:0、2、5、8和10 mg·L^(-1);PS-NH_(2):0、0.2、0.3、0.4和0.5 mg·L^(-1))对海洋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 评估了30 nm阴离子羧基修饰(-COOH)和100 nm阳离子氨基修饰(-NH_(2))的聚苯乙烯(PS)NPs及其不同浓度下(PS-COOH:0、2、5、8和10 mg·L^(-1);PS-NH_(2):0、0.2、0.3、0.4和0.5 mg·L^(-1))对海洋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在生长及光合活性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NPs在培养基中均出现了聚集和电位绝对值的下降;经过羧基修饰的PS对海洋微拟球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而经过氨基修饰的PS在不同浓度下对海洋微拟球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低浓度(0.2 mg·L^(-1))PS-NH_(2)对海洋微拟球藻生长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0.4和0.5 mg·L^(-1))PS-NH_(2)对海洋微拟球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海洋微拟球藻在不同浓度PS-NH_(2)胁迫下显示出了低促高抑现象;并且当海洋微拟球藻暴露于0.2 mg·L^(-1)PS-NH_(2)时,叶绿素a(Chl a)含量较对照组高,而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在0.2 mg·L^(-1)PS-NH_(2)处理下的海洋微拟球藻Fv/Fm值一直高于对照组,而在0.5 mg·L^(-1)高浓度的PS-NH_(2)胁迫下,海洋微拟球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始终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与生长数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 纳米塑料 聚苯乙烯(PS) 海洋微拟球藻 低促高抑 毒理效应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生物量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庆轩 崔正国 +3 位作者 曲克明 王庆奎 魏玉秋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依旧受到传统技术和方法的限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检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测定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黑白瓶法、遥感估算法、碳同位素测定、快速重复率荧光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的主要方法有细胞体积转换法、流式细胞术、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同位素与快速重复率荧光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测定出初级生产力,而最具优势与应用前景的碳生物量检测方法是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其中,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具有拟合异常值、测定结果准确等优势,能够实现现场浮游植物群落以及各个功能群碳生物量的估算,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估算。通过本文的综述,一方面为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含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深入研究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以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碳生物量 碳循环 检测方法 分位数回归模型
下载PDF
青岛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星媛 张秀梅 +2 位作者 刘甜雨 李文涛 张沛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117,共12页
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 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 N),结合胃含物分析研究了海区食物源结构的季节变化对魁蚶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魁蚶及其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魁蚶的δ^(13) C值(-19.6‰^-19.2‰)介于SPOM(-23.3‰^-21.8‰)、BPOM(-22.1‰^-21.2‰)和AM(-17.0‰^-16.0‰)之间,δ15 N值范围集中在8.7‰~9.9‰。冬季魁蚶的δ^(13)C值最低,δ15 N值则最富集。水体颗粒有机物(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是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60.0%~77.8%),以夏季的饵料贡献率最高;海区再悬浮作用使BPOM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30.8%~47.1%);而养殖网笼上的附着微藻也可为魁蚶提供约22.1%~40.0%的食物。研究揭示了筏式养殖魁蚶可以混合滤食颗粒有机物和附着微藻,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魁蚶 食物来源 季节变化 筏式养殖 稳定同位素分析 胃含物分析
下载PDF
海洋环境因子对澳洲鲐亲体补充量关系的影响——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6,共8页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30°~132°E)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产卵场2(34°~35°N,138°~141°E)海表面温度(SST2)、索饵场(35°~45°N,140°~160°E)海表面温度(SST3)、潮位差(tidal range,TR)、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亲体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SSB)6个影响因子任意组合与补充量构建多个模型,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资源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预测其补充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B对补充量具有最长期且稳定的解释能力,其次是SST3,PDO、TR、SST2、SST1也对补充量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SST3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最大的因子,可能是由于补充群体在索饵场内生活时间较长,索饵场温度对仔鱼或鱼卵的生长存活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基于BMA的组合预报综合考虑了各个模型的优势,优于单一模型,可用于澳洲鲐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太平洋群系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索饵场 产卵场
下载PDF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潜在碳来源贡献及对碳汇渔业的思考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永松 单秀娟 +2 位作者 杨涛 金显仕 韦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 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栖食物网中不同碳来源(浮游植物、大型藻类、悬浮颗粒有机物和底质有机物)对主要消费者类群(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杂食性鱼类、底栖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的相对贡献,并以此对海洋碳汇和碳汇渔业展开了讨论。结果显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生物类群的潜在碳来源主要为藻类(包括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和海底底质有机质(SOM),但悬浮颗粒有机物(POM)的贡献较低。碳来源主要以内源性碳(海源)为主。由于大型藻类对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明显高于鱼类,在碳汇渔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地进行藻类增养殖,并通过贝类或以贝藻为食的鱼类混和养殖可能增加碳汇能力,从而促进碳汇渔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碳来源 食物网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 海洋碳汇 碳汇渔业
下载PDF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上的应用
13
作者 于红 林茜 李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革命性技术,为动植物的细胞异质性图谱构建、细胞谱系追踪、免疫响应机制解析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革命性技术,为动植物的细胞异质性图谱构建、细胞谱系追踪、免疫响应机制解析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水产养殖动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研究中更广泛的应用,加速水产养殖动物单细胞水平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动物 单细胞RNA测序 细胞异质性 细胞谱系
原文传递
金乌贼新型产卵附着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牛超 杨超杰 +1 位作者 黄玉喜 张秀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34-1244,共11页
2015年6—7月和2016年6—7月在青岛金沙滩水产有限公司室内产卵池中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水深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产卵附着基附卵效果对比实验,以及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的影响实验。实验用产卵附着基为0.33 m×0.33 ... 2015年6—7月和2016年6—7月在青岛金沙滩水产有限公司室内产卵池中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水深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产卵附着基附卵效果对比实验,以及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的影响实验。实验用产卵附着基为0.33 m×0.33 m×0.33 m的十字形可折叠钢丝框架,上覆黑白2种聚乙烯网衣材料;每个产卵池中金乌贼亲体数量约35只,雌雄比约为1∶1,胴长(139.2±1.1)mm,体重(435.9±8.5)g。同时选用等比例放大的1.0 m×1.0 m×1.0 m钢筋框架与不同颜色网衣制作的十字形可折叠附着基,于2015年6—7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35?36?6?N,119?54?8?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6'6?N,119?50'50?E),以及2016年6—7月在青岛薛家岛近海(35?57?24?N,120?16?22?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5?45?N,119?50?38?E)开展了海区附卵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同一水体环境中柽柳附卵效果最佳,其次是十字形附着基,海参框附卵效果最差;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黑色(P<0.05);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有积极影响,加装柽柳附卵器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明显提高;产卵池底层摆放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表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1)。海区附卵验证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海区投放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良好,最高附卵率分别为82.14%和56.72%;海区投放的黑色和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海底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近底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金乌贼产卵繁殖季节,选择其重要产卵场和主要增殖放流海区水深15~20 m的缓流区,底层设置十字形可折叠产卵附着基,可有效进行资源增殖与产卵场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乌贼 产卵附着基 附卵效果 产卵场修复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青岛市售三文鱼水产品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新宁 牟铭 +2 位作者 李昂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191,共8页
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难度很大,而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市6... 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难度很大,而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市6个城区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的三文鱼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进行了调查。在采集的74份三文鱼样品中,成分为大西洋鲑的样品有61份,占比为82.43%;成分为虹鳟的样品有11份,占比为14.86%;另外,青岛市售三文鱼商品中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各占比为1.35%。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场流通的三文鱼商品以大西洋鲑为主,但核对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发现,14.86%的三文鱼外包装标识商品名称与检测结果不一致,且有多于40%的三文鱼商品未标注产地信息。可见,三文鱼水产品仍存在一定的掺假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这一国际公认的高端水产品的市场监管还有待于加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确保三文鱼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文鱼 DNA条形码 大西洋鲑 虹鳟
下载PDF
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建平 单秀娟 +1 位作者 陈云龙 魏秀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3,共10页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海洋暖化 黄姑鱼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对我国构建海洋保护地选划布局体系的启示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韵洲 孙铭 +1 位作者 任一平 陈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年第2期41-47,共7页
海洋保护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海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海洋保护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海洋保护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和合理布局提出迫切需求。文... 海洋保护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海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海洋保护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海洋保护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和合理布局提出迫切需求。文章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海洋保护地在选划布局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海洋生态系统连通性考虑不足、选划依据滞后于海洋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明确的量化指标以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建设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和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形势下,介绍国际海洋保护地选划布局的主流方法即系统保护规划,并对其技术路线进行解读;对采用该方法促进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与管理提出6项建议,即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筛选保护空缺和优先保护区域、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海洋保护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海洋保护地选划的多方参与和论证以及开展适应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地 系统保护规划 海洋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 保护成本
下载PDF
海洋动物体内氧化三甲胺和甘氨酸甜菜碱的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长坤 宋若晗 +4 位作者 曲克明 崔正国 赵婉玉 胡清静 毕相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2期18-28,共11页
氧化三甲胺(TMAO)和甜菜碱(GBT)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它们被降解后产生的有机胺可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中,进而可以促进新粒子生成及增长,具有潜在重要的气候效应。多数研究认为浮游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TMAO和GBT,它们是海洋大气中有... 氧化三甲胺(TMAO)和甜菜碱(GBT)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它们被降解后产生的有机胺可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中,进而可以促进新粒子生成及增长,具有潜在重要的气候效应。多数研究认为浮游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TMAO和GBT,它们是海洋大气中有机胺的主要贡献者。也有研究发现海洋动物体内也含有TMAO和GBT,但它们对大气中有机胺的贡献报道较少。概述了不同类型海洋动物体内TMAO和GBT合成方式及它们降解为有机胺的途径,归纳了不同海洋动物体内TMAO和GBT的浓度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动物体内TMAO和GBT浓度的因素,剖析了该领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认识海洋环境中有机胺来源及其气候效应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物 氧化三甲胺 甘氨酸甜菜碱 浓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清静 崔正国 +5 位作者 孟赫 白莹 宋若晗 陆长坤 王宏胜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大气中的有机胺具有潜在的气候效应,这是当今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是大气中有机胺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海水中有机胺检测难度较大,导致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海洋生物体内有机胺前体物的浓度特征及其对环境... 大气中的有机胺具有潜在的气候效应,这是当今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是大气中有机胺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海水中有机胺检测难度较大,导致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海洋生物体内有机胺前体物的浓度特征及其对环境中有机胺的影响,阐述了沉积物、海水及大气中有机胺的浓度特征,分析了海洋大气气溶胶中有机胺的形成途径,并指出海水中有机胺检测的难点及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潜在气候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海洋生物 盐度 形成途径 检测方法
下载PDF
海洋细菌来源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分泌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文彬 白露 +3 位作者 刘彬 王朋梅 莫照兰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4,共8页
为了筛选稳定性较好的低温褐藻胶裂解酶,本研究进行了海洋细菌分离鉴定、酶的编码基因克隆与分析、酶分泌表达与纯化、不同因素对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酶解产物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用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的平板,筛选出一株能分泌低... 为了筛选稳定性较好的低温褐藻胶裂解酶,本研究进行了海洋细菌分离鉴定、酶的编码基因克隆与分析、酶分泌表达与纯化、不同因素对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酶解产物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用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的平板,筛选出一株能分泌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海洋细菌SJ-H-12,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进化树,该菌株鉴定为Yangia sp.SJ-H-12。进而克隆酶的编码基因Alyya,ALYYA属于PL5家族褐藻胶裂解酶。将基因在食品级宿主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中进行分泌表达,重组ALYYA的活力达到34.2 U/mL,分子量约为39.0 kDa,具有较强的PolyM偏好性。ALYYA在25℃~35℃时表现出80%以上的活力,且在30℃时表现出最高活力;在pH为5.0~10.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孵育后剩余超过60%的活力;0~2.0 mol/L的NaCl能明显激活ALYYA的活力。ALYYA降解褐藻胶的产物主要是二糖,另有少部分单糖和三糖,该酶是一种内切褐藻胶裂解酶。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到一株产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细菌,所产ALYYA是典型的低温褐藻胶裂解酶,具有优良的酶活力和稳定性。本研究为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裂解酶 分泌表达 编码基因 pH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