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渔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探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2 位作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贝藻类 捕捞群体 方法学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3
2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琪 冉轲 孔令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海洋贝类 种质资源 物种诊断
下载PDF
基于科学调查与渔业生产数据的山东近海口虾蛄生长参数估算 被引量:11
4
作者 耿玉玲 张崇良 +1 位作者 韩东燕 任一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6-764,共9页
渔业资源评估一般有两种数据来源,即科学调查数据和渔业生产数据;前者需要定期出海采样,耗时长且费用高,后者易于获取但样本代表性存在问题。本研究以山东近海口虾蛄为例,基于电子体长频率方法(ELEFAN)评估了口虾蛄的生长参数,采用boots... 渔业资源评估一般有两种数据来源,即科学调查数据和渔业生产数据;前者需要定期出海采样,耗时长且费用高,后者易于获取但样本代表性存在问题。本研究以山东近海口虾蛄为例,基于电子体长频率方法(ELEFAN)评估了口虾蛄的生长参数,采用bootstrap 重抽样方法比较了基于渔业生产数据与科学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的差异,旨在探讨渔业生产数据在估算生长参数上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科学调查数据估算得到的口虾蛄von Bertalanffy季节性生长方程中的极限体长L∞=193.16 mm, K=0.62,生产数据估算得到的口虾蛄极限体长L∞=171.70 mm,K=0.67;非参数检验表明基于两种采样方法所求得的口虾蛄的极限体长L∞呈现显著性差异, K 和“夏季点”ts 均呈现不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渔业生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生物的生长状况,对K 和ts 的估算与科学调查数据估算的结果较为接近,但对极限体长的估算误差较大。因此口虾蛄生长研究需要依靠科学调查数据的支持,同时渔业生产数据可以作为辅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渔业生产数据 bootstrap重抽样 ELEFAN 季节性生长方程
下载PDF
渔业信息船数对海洋捕捞产量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亚宸 徐宾铎 +4 位作者 王晶 薛莹 张崇良 程远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71-77,共7页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和单位渔船年总捕捞产量的估计值为渔业生产监测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渔业生产监测信息船数量对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估计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各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的绝对值均随着渔业信息船数的减少不断增大,渔业信息船数少于130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当渔业信息船数量由210减少至130时,即渔业信息船数降低近38%,所选指标的REE值增加约8%,RB绝对值平均增加0.17%。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的渔业信息船数在保证监测目标估计值一定准确度、精确度的情况下可进行优化,130可视为2017年山东海洋捕捞生产监测可接受的最优渔业信息船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捞 样本量优化 渔业信息船 渔捞日志 计算机模拟 相对估计误差 相对偏差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生物量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庆轩 崔正国 +3 位作者 曲克明 王庆奎 魏玉秋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依旧受到传统技术和方法的限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检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测定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黑白瓶法、遥感估算法、碳同位素测定、快速重复率荧光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的主要方法有细胞体积转换法、流式细胞术、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同位素与快速重复率荧光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测定出初级生产力,而最具优势与应用前景的碳生物量检测方法是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其中,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具有拟合异常值、测定结果准确等优势,能够实现现场浮游植物群落以及各个功能群碳生物量的估算,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估算。通过本文的综述,一方面为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含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深入研究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以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碳生物量 碳循环 检测方法 分位数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中国海洋牧场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46
7
作者 李忠义 林群 +1 位作者 李娇 单秀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70-1880,共11页
本文对中国海洋牧场自建设以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海洋牧场建立的背景与必要性,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状况。阐述了国外海洋牧场研究内容与研究经验,特别是日本在海洋牧场研究方面的经验总结,国外研究者提... 本文对中国海洋牧场自建设以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海洋牧场建立的背景与必要性,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状况。阐述了国外海洋牧场研究内容与研究经验,特别是日本在海洋牧场研究方面的经验总结,国外研究者提出海洋牧场建立的终极目标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我国海洋牧场当前的研究侧重于牧场本身的建立与增殖种群数量恢复方面,对于牧场生态系统的研究虽有所涉猎,但多停留在研究初级阶段,研究精度与深度不够。提出我国海洋牧场今后研究重心应集中于牧场生态系统实时食物网结构与能量传递方面,在此基础上提高海洋牧场生产力,并建立海洋牧场与周边水域的自然营养通道以逐步改善与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生态系统 现状与发展 中国
下载PDF
海洋环境因子对澳洲鲐亲体补充量关系的影响——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6,共8页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30°~132°E)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产卵场2(34°~35°N,138°~141°E)海表面温度(SST2)、索饵场(35°~45°N,140°~160°E)海表面温度(SST3)、潮位差(tidal range,TR)、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亲体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SSB)6个影响因子任意组合与补充量构建多个模型,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资源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预测其补充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B对补充量具有最长期且稳定的解释能力,其次是SST3,PDO、TR、SST2、SST1也对补充量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SST3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最大的因子,可能是由于补充群体在索饵场内生活时间较长,索饵场温度对仔鱼或鱼卵的生长存活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基于BMA的组合预报综合考虑了各个模型的优势,优于单一模型,可用于澳洲鲐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太平洋群系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索饵场 产卵场
下载PDF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潜在碳来源贡献及对碳汇渔业的思考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永松 单秀娟 +2 位作者 杨涛 金显仕 韦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 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栖食物网中不同碳来源(浮游植物、大型藻类、悬浮颗粒有机物和底质有机物)对主要消费者类群(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杂食性鱼类、底栖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的相对贡献,并以此对海洋碳汇和碳汇渔业展开了讨论。结果显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生物类群的潜在碳来源主要为藻类(包括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和海底底质有机质(SOM),但悬浮颗粒有机物(POM)的贡献较低。碳来源主要以内源性碳(海源)为主。由于大型藻类对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明显高于鱼类,在碳汇渔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地进行藻类增养殖,并通过贝类或以贝藻为食的鱼类混和养殖可能增加碳汇能力,从而促进碳汇渔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碳来源 食物网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 海洋碳汇 碳汇渔业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青岛市售三文鱼水产品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新宁 牟铭 +2 位作者 李昂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191,共8页
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难度很大,而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市6... 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难度很大,而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市6个城区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的三文鱼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进行了调查。在采集的74份三文鱼样品中,成分为大西洋鲑的样品有61份,占比为82.43%;成分为虹鳟的样品有11份,占比为14.86%;另外,青岛市售三文鱼商品中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各占比为1.35%。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场流通的三文鱼商品以大西洋鲑为主,但核对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发现,14.86%的三文鱼外包装标识商品名称与检测结果不一致,且有多于40%的三文鱼商品未标注产地信息。可见,三文鱼水产品仍存在一定的掺假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这一国际公认的高端水产品的市场监管还有待于加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确保三文鱼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文鱼 DNA条形码 大西洋鲑 虹鳟
下载PDF
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对我国构建海洋保护地选划布局体系的启示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韵洲 孙铭 +1 位作者 任一平 陈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年第2期41-47,共7页
海洋保护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海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海洋保护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海洋保护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和合理布局提出迫切需求。文... 海洋保护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海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海洋保护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海洋保护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和合理布局提出迫切需求。文章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海洋保护地在选划布局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海洋生态系统连通性考虑不足、选划依据滞后于海洋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明确的量化指标以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建设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和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形势下,介绍国际海洋保护地选划布局的主流方法即系统保护规划,并对其技术路线进行解读;对采用该方法促进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与管理提出6项建议,即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筛选保护空缺和优先保护区域、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海洋保护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海洋保护地选划的多方参与和论证以及开展适应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地 系统保护规划 海洋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 保护成本
下载PDF
海洋动物体内氧化三甲胺和甘氨酸甜菜碱的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长坤 宋若晗 +4 位作者 曲克明 崔正国 赵婉玉 胡清静 毕相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2期18-28,共11页
氧化三甲胺(TMAO)和甜菜碱(GBT)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它们被降解后产生的有机胺可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中,进而可以促进新粒子生成及增长,具有潜在重要的气候效应。多数研究认为浮游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TMAO和GBT,它们是海洋大气中有... 氧化三甲胺(TMAO)和甜菜碱(GBT)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它们被降解后产生的有机胺可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中,进而可以促进新粒子生成及增长,具有潜在重要的气候效应。多数研究认为浮游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TMAO和GBT,它们是海洋大气中有机胺的主要贡献者。也有研究发现海洋动物体内也含有TMAO和GBT,但它们对大气中有机胺的贡献报道较少。概述了不同类型海洋动物体内TMAO和GBT合成方式及它们降解为有机胺的途径,归纳了不同海洋动物体内TMAO和GBT的浓度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动物体内TMAO和GBT浓度的因素,剖析了该领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认识海洋环境中有机胺来源及其气候效应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物 氧化三甲胺 甘氨酸甜菜碱 浓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清静 崔正国 +5 位作者 孟赫 白莹 宋若晗 陆长坤 王宏胜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大气中的有机胺具有潜在的气候效应,这是当今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是大气中有机胺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海水中有机胺检测难度较大,导致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海洋生物体内有机胺前体物的浓度特征及其对环境... 大气中的有机胺具有潜在的气候效应,这是当今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是大气中有机胺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海水中有机胺检测难度较大,导致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海洋生物体内有机胺前体物的浓度特征及其对环境中有机胺的影响,阐述了沉积物、海水及大气中有机胺的浓度特征,分析了海洋大气气溶胶中有机胺的形成途径,并指出海水中有机胺检测的难点及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潜在气候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海洋生物 盐度 形成途径 检测方法
下载PDF
海洋细菌来源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分泌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文彬 白露 +3 位作者 刘彬 王朋梅 莫照兰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4,共8页
为了筛选稳定性较好的低温褐藻胶裂解酶,本研究进行了海洋细菌分离鉴定、酶的编码基因克隆与分析、酶分泌表达与纯化、不同因素对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酶解产物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用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的平板,筛选出一株能分泌低... 为了筛选稳定性较好的低温褐藻胶裂解酶,本研究进行了海洋细菌分离鉴定、酶的编码基因克隆与分析、酶分泌表达与纯化、不同因素对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酶解产物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用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的平板,筛选出一株能分泌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海洋细菌SJ-H-12,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进化树,该菌株鉴定为Yangia sp.SJ-H-12。进而克隆酶的编码基因Alyya,ALYYA属于PL5家族褐藻胶裂解酶。将基因在食品级宿主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中进行分泌表达,重组ALYYA的活力达到34.2 U/mL,分子量约为39.0 kDa,具有较强的PolyM偏好性。ALYYA在25℃~35℃时表现出80%以上的活力,且在30℃时表现出最高活力;在pH为5.0~10.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孵育后剩余超过60%的活力;0~2.0 mol/L的NaCl能明显激活ALYYA的活力。ALYYA降解褐藻胶的产物主要是二糖,另有少部分单糖和三糖,该酶是一种内切褐藻胶裂解酶。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到一株产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细菌,所产ALYYA是典型的低温褐藻胶裂解酶,具有优良的酶活力和稳定性。本研究为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裂解酶 分泌表达 编码基因 pH稳定性
下载PDF
海洋藻类中甘氨酸甜菜碱的浓度特征与影响因素综述
15
作者 宋若晗 陆长坤 +4 位作者 曲克明 崔正国 赵婉玉 胡清静 毕相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1期19-26,共8页
甘氨酸甜菜碱(GBT)是海洋藻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氮渗透调节物质,其被降解后产生的有机胺可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中。近年研究表明,大气中有机胺可以促进新粒子生成及增长,具有潜在重要的气候效应,因此,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形成机制越来... 甘氨酸甜菜碱(GBT)是海洋藻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氮渗透调节物质,其被降解后产生的有机胺可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中。近年研究表明,大气中有机胺可以促进新粒子生成及增长,具有潜在重要的气候效应,因此,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形成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概述了海洋藻类中GBT合成及其降解为有机胺的途径,归纳了不同藻类体内GBT的浓度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藻类体内GBT浓度的因素,剖析了该领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对海洋环境中有机胺来源的认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甜菜碱 有机胺 海洋藻类 浓度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不同投喂策略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氨氮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雪倩 李丽 +2 位作者 董双林 田相利 张盛坤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目的】实现对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总氨氮(TAN)浓度的预测,并研究投喂策略对TAN预测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测定了斑石鲷养殖池内7个水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前处理并形成三种数据集... 【目的】实现对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总氨氮(TAN)浓度的预测,并研究投喂策略对TAN预测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测定了斑石鲷养殖池内7个水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前处理并形成三种数据集:原始数据集(OD)、Pearson数据集(Pearson D)和PCA数据集(PCAD),结合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BP)、门控循环单元(GRU)、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这4种模型,对两种投喂策略下养殖水体中的TAN浓度进行预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R方值(R2-score)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RF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差,随着投喂策略的改变,GRU与LSTM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且稳定,而BP模型预测精度波动较大。不同投喂阶段筛选出的最优预测模型不同,人工和自动化投喂阶段的最优模型分别为Pearson D-BP和Pearson D-GRU模型,在整个实验周期中,PCAD-LSTM模型、Pearson D-LSTM模型和Pearson D-GRU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人工投喂阶段与自动化投喂阶段相比,Pearson DLSTM模型的RMSE、MSE和MAE分别降低了0.0072、0.0019和0.0036,R2-score升高了0.1075;Pearson D-GRU模型的RMSE、MSE和MAE分别降低了0.0030、0.0008和0.0030,R2-score升高了0.0826。【结论】投喂策略会影响TAN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结合Pearson分析的GRU或LSTM模型可很好地实现该系统养殖水体中TAN的预测,该结果可为RAS氨氮预测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循环水养殖系统 投喂策略 总氨氮 水质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64
17
作者 唐启升 蒋增杰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过水生藻类养殖、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等养殖、渔业生物群体捕捞和增殖等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移出和储存”CO_(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了贝类养殖在不需要投放饵料的前提下,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大量使用水体中CO_(2)的过程及机制,从能量收支层面论述了使用碳、移出碳、储存碳和释放碳4个碳库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进而证实贝类养殖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碳汇而不是碳源。贝藻养殖碳汇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生产持续发展,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碳汇量从2001年394万t增加到2020年659万t,其中近三年(2018—2020)平均总碳汇量为648万t(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87万hm^(2));净碳汇量从2001年255万t增加到2020年430万t,近三年(2018—2020)平均净碳汇量为422万t(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56万hm^(2))。最后,提出了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碳汇渔业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碳汇渔业 贝类养殖碳使用、移出、储存与释放 贝藻碳汇量评估 发展建议
下载PDF
盐度突变对黄条鰤幼鱼渗透调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柳学周 史宝 +6 位作者 刘永山 张言祥 高全义 徐永江 王滨 姜燕 宋雪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7-775,共9页
为探讨盐度突变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渗透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5、29(对照)、15、10、5、0共6个盐度组,分别将体质量为80~120 g的黄条鰤幼鱼放入不同盐度下进行120 h的盐度突变试验,分别在试验的6、12、24、48、72、9... 为探讨盐度突变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渗透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5、29(对照)、15、10、5、0共6个盐度组,分别将体质量为80~120 g的黄条鰤幼鱼放入不同盐度下进行120 h的盐度突变试验,分别在试验的6、12、24、48、72、96、120 h对黄条鰤幼鱼鳃丝中Na^+/K^+-ATP酶活力,尿、血浆、血清中Na^+、K^+、Cl^-含量,以及尿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并观察了盐度急性处理对黄条鰤幼鱼存活和渗透相关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0条件下,黄条鰤在25 min时出现部分死亡,50 min时全部死亡,其他各盐度组未出现死亡;盐度5、10、15试验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黄条鰤鳃丝Na^+/K^+-ATP酶活力逐渐降低,总体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35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鳃丝Na^+/K^+-ATP酶活力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96 h后保持稳定且与4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力在72 h或96 h后根据盐度的不同呈现“U”形分布;从尿、血浆、血清中Na^+、K^+、Cl^-浓度变化看,盐度5、10、15组,在6~72 h内各离子浓度持续降低,整体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96 h达到最低值后保持稳定,盐度35组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各离子浓度均上升,在120 h达到峰值;从渗透压的变化看,盐度5、10和15组中尿和血浆渗透压随盐度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0.05),而盐度35组尿和血浆渗透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渗透压在72 h后开始趋于稳定,在各处理时间点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即在低盐度(5、10、15)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鳃丝Na^+/K^+-ATP酶活力,尿、血浆、血清中Na^+、K^+、Cl^-浓度,以及尿和血浆的渗透压均持续下降,上述大部分测定指标均在96 h后趋于稳定,而在高盐度(35)下各项指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盐度5处理组的幼鱼鳃丝根部弯曲、小片粘连表面褶皱增多,皮肤分泌大量黏液物质,肾脏表皮露出大量颗粒状物质,而盐度35处理组损伤较轻。研究表明,黄条鰤幼鱼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通过改变体液中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来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盐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鰤 盐度突变 Na^+/K^+-ATP酶 离子浓度 渗透压
下载PDF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戴芳群 朱玲 陈云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优势种
下载PDF
工厂化和网箱养殖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微生物群结构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姜燕 徐永江 +4 位作者 柳学周 郑炜强 陈佳 史宝 王滨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3,共9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式,对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消化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黄鱼幼鱼消化道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式,对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消化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黄鱼幼鱼消化道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工厂化养殖大黄鱼消化道优势菌属组成比较稳定,包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优势菌属中,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乳杆菌属、弧菌属(Vibrio)等18个物种为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消化道的共有优势菌属;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Escherich-ia_Shigella为主要差异菌属(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饵料中菌群对消化道菌群影响较大。并且,在菌群基因参与功能方面,两种模式下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的主要功能相似,但工厂化养殖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这些功能的基因丰度高于网箱养殖的,这可能是对幼鱼的生长代谢在环境胁迫中的一种补偿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功能菌群的筛选与菌群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消化道菌群 工厂化养殖 网箱养殖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