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珊瑚骨骼形成的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奎栋 梁延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801,共15页
珊瑚碳酸钙骨骼作为珊瑚礁或珊瑚林的结构基础,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生物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有机基质、晶体自身生长调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作用,迄今对珊瑚骨骼钙化过程中... 珊瑚碳酸钙骨骼作为珊瑚礁或珊瑚林的结构基础,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生物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有机基质、晶体自身生长调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作用,迄今对珊瑚骨骼钙化过程中生物调控的认识仍相当有限。文章从不同珊瑚类群的骨骼结构特征及演化历史、有机基质的调控机制、珊瑚钙化模型和环境因素对珊瑚钙化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八放珊瑚与六放珊瑚的造礁石珊瑚钙化过程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组织-骨骼界面的钙化细胞结构和离子运输途径,并梳理出了初步的珊瑚钙化模型。从不同碳酸钙晶型的骨骼结构、有机基质蛋白组成上的低共有率和生物控制下的钙化过程差异性表明八放珊瑚与造礁石珊瑚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珊瑚钙化策略。未来珊瑚生物矿化研究需融合多学科技术进一步探究骨骼形成机制,结合海洋环境变化记录,揭示驱动珊瑚骨骼形成的环境因素,为理解珊瑚如何应对当今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事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放珊瑚 石珊瑚 珊瑚生物矿化 骨骼有机基质 钙化模型
下载PDF
虾青素分子结构、活性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分布和应用
2
作者 曲丽雯 刘建国 于文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5,共13页
虾青素呈鲜红色,属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可淬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防止或阻断单线态氧和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抗氧化性最强的可食用物质,在化妆品、水产、食品、营养保健甚至药品领域都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虾青素呈鲜红色,属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可淬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防止或阻断单线态氧和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抗氧化性最强的可食用物质,在化妆品、水产、食品、营养保健甚至药品领域都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从虾青素独特的化学分子结构、不同类型的旋光与顺反异构体角度入手,对虾青素的结构特征、组成和主要作用机理予以综述,阐述其生物活性和功效的异同,分析和展望在水产生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顺反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 抗氧化 水产
下载PDF
基于TMT技术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大菱鲆幼鱼心脏的差异蛋白筛选分析
3
作者 赵一诺 徐荣静 +6 位作者 黄智慧 蒋宇航 曹郡文 王新安 刘诗颖 闫鹏飞 马爱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41,共12页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心脏对于维持脊椎动物机体稳态有关键作用。因此,为探究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关键蛋白或代谢通路,本研究利用TMT联合LC-MS/MS技术开展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差异表达蛋白...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心脏对于维持脊椎动物机体稳态有关键作用。因此,为探究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关键蛋白或代谢通路,本研究利用TMT联合LC-MS/MS技术开展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差异表达蛋白谱分析。将大菱鲆幼鱼分为3组进行实验:control组(14.0±0.5)℃(适宜温度),HT1组(20.0±0.5)℃(高温),HT2组(28.0±0.5)℃(极高温)。定量分析鉴定到的肽段数量为35434个,其中特有肽段数量为31704个;鉴定到的蛋白质总数4765个。3个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形成3个比较组,并进行差异蛋白筛选,结果显示,HT1/control共筛选到87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HT2/control共筛选到171个DEPs,HT2/HT1共筛选到188个DEPs。KEGG富集结果显示,HT2组与control组和HT2组与HT1组的差异蛋白均主要富集在与脂肪酸代谢、炎症以及免疫防御相关的通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多个蛋白(HSP90B、HSP70等)在HT2组相较于control组均显著上调。蛋白互作网络结果显示,关联度最高的是HSP90B。首次发现,高温胁迫下心脏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FGA、FGB和FGG)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在热响应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极高温可能引起大菱鲆的脂肪酸代谢紊乱,引发炎症反应,而热休克蛋白家族蛋白的上调可能对缓解热胁迫下的应激症状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大菱鲆热应激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大菱鲆的耐高温选育提供候选蛋白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蛋白组学 高温胁迫 心脏
下载PDF
不同月龄膨腹海马表型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4
作者 肖辉裕 马爱军 +4 位作者 孙志宾 王新安 孙伟恒 慈小静 俞兰良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50,共15页
【目的】为了探究膨腹海马生长特性,分析各月龄膨腹海马表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大小,寻找影响体重的主要表型形态性状。【方法】实验每月定期从1~5月龄膨腹海马养殖池中随机各取60尾,连续跟踪4个月,测量其体重及7个表型性状,综合采用... 【目的】为了探究膨腹海马生长特性,分析各月龄膨腹海马表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大小,寻找影响体重的主要表型形态性状。【方法】实验每月定期从1~5月龄膨腹海马养殖池中随机各取60尾,连续跟踪4个月,测量其体重及7个表型性状,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方法分析性状间相互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各月龄膨腹海马体重模型。【结果】1~4月龄膨腹海马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5月龄膨腹海马除吻长与体重相关性不显著之外,其余表型性状均与体重极显著相关;1、2月龄膨腹海马表型性状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的为头鳃盖后缘到尾尖长(r_(1)=0.615、r_(2)=0.334),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程度(r_(1)^(2)=37.8%、r_(2)^(2)=11.2%)最高;3、4、5月龄膨腹海马表型性状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的为背鳍处宽度(r_(3)=0.792、r_(4)=0.619、r_(5)=0.397),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程度(r_(3)^(2)=62.7%、r_(4)^(2)=38.3%、r_(5)^(2)=15.8%)最高;各月龄膨腹海马所选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回归系数R_(1)^(2)=0.932、R_(2)^(2)=0.915、R_(3)^(2)=0.958、R_(4)^(2)=0.932、R_(5)^(2)=0.877,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以背鳍处宽度(DFW)、头鳃盖后缘到尾尖长(CPCT)、背鳍处厚度(DFT)、背鳍后缘到尾尖长(DFPCT)、头颈处厚度(HNT)、头长(HL)、吻长(SL)为自变量建立了估计1~5月龄膨腹海马体重的回归方程。【结论】在膨腹海马体重选育中,应充分考虑其生长特性,不同月龄期选育的性状依据不同,本研究可为膨腹海马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选育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腹海马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原文传递
退火促进变性蛋白的正确折叠
5
作者 黄清艺 杨留艳 沈庆涛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退火技术是冶金工业常用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对金属、合金和半导体材料进行先加热后降温的处理,可以同步化其微观结构,改善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前期,本课题组率先把退火引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实现对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同步化,进而... 退火技术是冶金工业常用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对金属、合金和半导体材料进行先加热后降温的处理,可以同步化其微观结构,改善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前期,本课题组率先把退火引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实现对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同步化,进而提高冷冻电镜解析分辨率。为了拓宽退火的应用,本文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研究对象,对热变性的EGFP进行退火处理,发现退火处理的EGFP展现出更快的复性速度和更高的复性效率,这一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蛋白质折叠的机制,也为利用退火稳定和修复变性蛋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蛋白质复性 负染电镜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发育中体色花纹时序发生的色素细胞变化和控制基因表达的分析Ⅱ.仔稚幼鱼时期
6
作者 孙志宾 孙伟恒 +10 位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黄智慧 李迎娣 苟冬惠 于宏 闫鹏飞 田蜜 Vorathep Muthuwan 曲江波 洪宜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6-764,共9页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其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有待深入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仔稚幼鱼体色花纹模式建成的发育过程,对...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其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有待深入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仔稚幼鱼体色花纹模式建成的发育过程,对比不同发育时期体色变化的特点,筛选出仔稚幼鱼时期体色花纹变化较为明显的9个发育时期,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眼斑双锯鱼各发育时期的10个体色控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眼斑双锯鱼的体色发生存在明显的时序性,仔鱼时期鱼体呈现半透明状,黑色素细胞排列在身体两侧,随着生长发育数量逐渐增多;稚鱼时期,体表开始出现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身体慢慢变得不透明,9 dph开始出现第一道条纹,虹彩色素细胞数量逐渐增多,10 dph时期观察到第二道条纹出现;幼鱼时期,三道白色条纹完全形成,体表的橙红色和白色条纹被黑色素细胞分隔开来,界线逐渐清晰,长成完整的花纹。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在仔稚幼鱼阶段,10个体色控制基因在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不同功能分类的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仔稚幼鱼前期表达量变化较大的基因主要为TYR、Dct、Ednrb、Sox10等与黑色素细胞迁移、分化、合成相关的基因;随着幼鱼不断的生长发育,白色条纹逐条出现,与虹彩色素细胞相关的Fms、Foxd3等基因也开始出现表达量显著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发育 体色花纹 时序发生 色素细胞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低盐胁迫下LXRα激动剂添加和RNA干扰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刘志峰 徐菲 +6 位作者 赵海池 施越雷 杨明超 黄智慧 孙志宾 徐荣静 马爱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1334,共11页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随着养殖水域逐渐向滩涂和内陆拓展,亟待研究其低盐适应性机制,进而为培育耐低盐良种提供参考。通过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T091317,以进一步检测下游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脂代谢产物...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随着养殖水域逐渐向滩涂和内陆拓展,亟待研究其低盐适应性机制,进而为培育耐低盐良种提供参考。通过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T091317,以进一步检测下游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脂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设置两个盐度梯度(5和30),每个盐度设置4个处理组(干扰组、激动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72 h。结果显示:在dsRNA注射后,肝脏中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盐度30下;盐度5的肝脏组以及不同盐度的肠道组中,干扰效果不明显。激动剂注射后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盐度组中均呈现了激动效应,但维持时间较短。低盐可以抑制SREBP-1、CYP7A1和ApoA-IV基因的表达,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三者尽管表达趋势不同,但整体上均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血清生化结果显示,低盐显著抑制了TG和HDL的含量,对T-CHO以及LDL的含量无显著影响。30盐度下,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TG的含量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以上表明在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后,都能够相应的导致LXRα基因表达量降低或者升高。LXRα基因受到抑制后,可以引起下游转录因子SREBP-1基因表达的降低,进而抑制了TG的合成,因此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可以进一步作为大菱鲆耐低盐选育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脂代谢 LXRα基因 RNA干扰
下载PDF
中国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比较研究
8
作者 牛建峰 王旭雷 +6 位作者 郇丽 张宝玉 郑阵兵 解修俊 王立军 顾文辉 王广策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共9页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显示配子体半饱和光强约为56μmol/(m^(2)·s),四分孢子体的约为88μmol/(m^(2)·s)。光照强度对藻体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分孢子体光合活性显著高于配子体,且具有较高的强光耐受能力。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的光补偿点均约为10μmol/(m^(2)·s),四分孢子体饱和光强在250~270μmol/(m^(2)·s),相较于配子体的100μmol/(m^(2)·s),显示出了更宽广的光强适应能力。在15~31℃,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光合作用系统均未受到显著影响,而四分孢子体有效量子产额在长时间29℃条件下轻微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藻体在可溶性总蛋白、藻红蛋白及叶绿素a含量上未见显著差异,丝状四分孢子体因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显著高于配子体的光合效率。同时紫杉状海门冬四分孢子体具有较广的光强适应范围,因而是一种更适于基于反应器的规模化培养的藻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四分孢子体 配子体 温度 光照强度
下载PDF
庙岛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9
作者 张悦 徐勇 +5 位作者 王金宝 吴忠迅 隋吉星 龚琳 于国旭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71,共13页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春季(57种)>秋季(45种)>冬季(39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要类群。庙岛群岛潮间带以弱固着型和游走型底栖动物占优势,3个季节调查共发现5种优势种: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 littore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葛氏囊须虫(Pharyngocirrus gabriellae)、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和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间和岛屿间差异均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季节间差异和站位间差异均显著,J′只季节间差异显著。南部岛屿多样性指数较高,而丰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10个岛屿潮间带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较低,这可能是庙岛群岛诸岛自然环境差异大,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低盐度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徐菲 刘志峰 +4 位作者 赵海池 杨明超 孙志宾 徐荣静 马爱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2,共11页
为了研究脂肪水平是否对低盐胁迫导致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质代谢紊乱具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低盐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的投喂实验,以确定大菱鲆在应对低盐度时的最佳脂质需求量。本研究设置了3个盐度梯度(10、20和30)... 为了研究脂肪水平是否对低盐胁迫导致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质代谢紊乱具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低盐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的投喂实验,以确定大菱鲆在应对低盐度时的最佳脂质需求量。本研究设置了3个盐度梯度(10、20和30),每个盐度组设置4个脂肪含量梯度(8%、12%、16%和20%),分析在不同盐度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脂质含量为16%时,盐度20与盐度30组之间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盐度10组的生长性能要低于盐度20和盐度30组;盐度为10时,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20%组,且高于盐度30与盐度20下的20%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方面,在盐度10和盐度20养殖条件下,与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lxra、cyp 7a1和srebp-1的表达量基本随脂肪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尤其在盐度为10时,12%组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组,20%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盐度为10时,acc和fas基因的表达水平类似,在高脂肪20%组中均被抑制,在12%组的表达量较高。与脂质吸收相关的基因apoa-Ⅳ在盐度10下20%组的表达量远高于相同盐度条件下其他各组(P<0.05),而且在脂肪含量20%条件下呈随盐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这与其他脂质组中的趋势完全相反。以上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影响脂质代谢后,通过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可以从脂质合成和脂质吸收的角度来缓解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这种缓解作用更多的体现在脂质吸收层面上,进而提高低盐胁迫下的生长表现。研究结果从盐度影响脂质代谢的角度探索鱼类对低盐的适应性,可为大菱鲆耐低盐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大菱鲆 生长性能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
下载PDF
斑马鱼早期胚胎血细胞分布特征
11
作者 秦思师 何秋霞 +4 位作者 刘艳松 金瑶波 王丽娟 尤锋 谭训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3,共9页
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邻联茴香胺对血红蛋白进行染色,并对染色胚胎进行组织切片,利用解剖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将基因表达与血红蛋白染色分布相对应分析斑马鱼早期胚胎不同时期血液系统发育情况。定量PCR结果显示受精后12 h,原始造血开始,受精后24 h,血管开始形成,72 h之前斑马鱼血液循环系统已基本发育完全;而通过染色观察有一定的滞后,在斑马鱼胚胎受精后30 h才可以观察到血红蛋白在卵黄囊中出现,受精后48 h可在心脏观察到红细胞,此时通过切片可以在躯干和体节中发现红细胞;通过切片还可以在72 h胚胎的脑部发现红细胞;受精后96 h斑马鱼胚胎血液循环基本发育成熟。本研究不仅仅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对应描述了血管及血细胞(红细胞为主)的发育过程及分布特征,也为通过简单检测方法分析血液相关疾病的病理及毒理特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胚胎 血液
下载PDF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体壁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凝血活性研究
12
作者 张学鑫 李荣锋 +2 位作者 李航 李冠天 毕允晨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93,共11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主要死因之一。开发天然抗凝活性物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是一种主要栖息于中国南方近海的底栖动物,其体壁富含多糖等生物活性物...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主要死因之一。开发天然抗凝活性物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是一种主要栖息于中国南方近海的底栖动物,其体壁富含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其抗凝血活性的研究报道。本文从方格星虫体壁中分离纯化了一种非中性多糖,结果表明,方格星虫多糖(SLP)的产率为5.76%,主要由Man、Rib、Gal和Glc组成,物质的量比为1∶2.83∶5.34∶6.95。SLP的数均分子量为9201 g/mol,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1.05,表明其为均一多糖。SEM和FT-IR分析显示SLP呈不规则片状结构,主要以α-吡喃糖构象存在。SLP表现出对APTT的延长作用,在200~400µg/mL时呈现量效关系,但800µg/mL时活性趋于饱和。目前,SLP的抗凝活性尚不及海参和硫酸软骨素等海洋硫酸化多糖,这与其硫酸基浓度低有关,也暗示了SLP可能具有不同于其他海洋多糖的抗凝血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综上,本研究为开发海洋动物来源的新型抗凝候选药物提供了新的候选物质及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多糖 结构测定 抗凝血活性
下载PDF
夏季昌邑海域东、西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赵华 徐勇 +4 位作者 李新正 韩庆喜 张悦 王金宝 隋吉星 《海洋科学》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以2023年7月莱州湾昌邑海域东、西两个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对东、西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 本文以2023年7月莱州湾昌邑海域东、西两个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对东、西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5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4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12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群动物1种。优势种为彩虹蛤(Iridona iridescens)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等。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西侧调查断面均显著高于东侧断面。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将东、西两个调查断面划分为2个群组,PERMANOVA分析显示2个群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SIMPER分析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中华半突虫(Phyllodoce chinensis)和彩虹蛤等。Mantel分析显示影响软体动物的环境变量最多;CCA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值粒径、铁和总氮及水体亚硝酸盐、温度和pH能够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莱州湾昌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要明显少于莱州湾整体或其他局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莱州湾 渤海
下载PDF
基于恶臭假单胞菌F1的条件性自杀底盘细胞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亚樵 徐凌雪 +2 位作者 许艳红 孙延瑜 胡晓珂 《微生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26-5036,共11页
【背景】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F1营养需求简单、生长迅速以及多样的代谢途径,被认为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中最有潜力的底盘细胞之一。然而,将P.putida F1的基因组进行精简构建生物降解的底盘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构建... 【背景】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F1营养需求简单、生长迅速以及多样的代谢途径,被认为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中最有潜力的底盘细胞之一。然而,将P.putida F1的基因组进行精简构建生物降解的底盘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构建生物安全性较高的底盘细胞。【方法】利用基于同源重组原理的无痕基因编辑技术对P.putida F1基因组进行精简,并将条件性自杀系统整合到基因组中。【结果】成功敲除了占基因组大小1.83%的2个溶源噬菌体基因组岛PP1(50.7 kb)和PP2(58.4 kb),构建了敲除菌株P.putida F1ΔPP12,进一步将由阿拉伯糖启动子控制的条件性自杀系统整合到P.putida F1ΔPP12基因组中的upp基因位点,构建了生物安全性更高的底盘细胞P.putida F1ΔPP12-Para-nuc。【结论】提高了P.putida F1的现实应用价值,并为使用其或以其为底盘细胞进一步改造的基因工程菌进行环境原位修复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F1 底盘细胞 溶源噬菌体基因组岛 条件性自杀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