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45年来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银国 陈建文 +9 位作者 龚建明 梁杰 廖晶 王建强 杨长清 赵青芳 孙晶 杨传胜 雷宝华 袁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共22页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青岛所)自1979年重建始,便开启了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序幕。45年来,青岛所持续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黄东...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青岛所)自1979年重建始,便开启了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序幕。45年来,青岛所持续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黄东海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海域和海丝路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并于2019和2021年开展了2个航次的北印度洋重点海域联合地质科学考查。本文回顾了45年以来青岛所海域油气调查与研究历史,梳理了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介绍了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技术、东部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新认识、印度扇近海盆地的科学考查发现与认识、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形势与战略性方向,梳理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展望了油气调查主要领域和方向,这对进一步摸清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服务海域油气矿政管理和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新区新层系 油气资源调查 战略研究
下载PDF
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对中国的启示
2
作者 陈建文 骆迪 +4 位作者 袁勇 李清 赵化淋 王建强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沿海地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的解剖认为,中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下一步示范工程选址应重视目标级和场地级封存潜力评价,... 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场景之一,是沿海地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全球海洋地质碳封存典型案例的解剖认为,中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下一步示范工程选址应重视目标级和场地级封存潜力评价,针对不同条件开展分类选址,并将地质风险监测贯穿示范工程始终。结合中国海域不同盆地CO_(2)地质封存源汇匹配性和施工条件提出:海上油气田CO_(2)伴生气咸水层封存项目是优先示范项目,CO_(2)驱油气与封存协同项目具有现实应用价值,枯竭油气藏封存项目是示范工程的重要选择,全链条规模化海上咸水层封存项目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碳封存 咸水层 枯竭油气藏 CCUS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MWCNN网络的海洋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研究
3
作者 胡嘉晨 童思友 +5 位作者 尚新民 孙朋朋 王忠成 王士雨 魏皓 辛成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2,共1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级小波变换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Multi-level wavelet CNN, MWCNN)来压制海洋地震资料中的自由表面多次波。该方法通过小波变换实现数据特征尺寸的压缩,从而避免传统下采样带来的信息缺失问题。此外,它...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级小波变换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Multi-level wavelet CNN, MWCNN)来压制海洋地震资料中的自由表面多次波。该方法通过小波变换实现数据特征尺寸的压缩,从而避免传统下采样带来的信息缺失问题。此外,它还引入了注意力机制来扩大感受野,提高训练的保真效果。用本文算法与DnCNN网络、U-Net网络分别对不同观测系统下的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MWCNN网络能较好地分离一次波和自由表面多次波,对有效信号的保护比其它两种网络更优秀,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压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资料 自由表面多次波 多级小波变换驱动的卷积神经网络(MWCNN)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深海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鑫海 孙治雷 +10 位作者 曹红 耿威 张喜林 翟滨 张现荣 徐思南 张栋 周渝程 吕泰衡 李世兴 黄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72,共13页
深海蕴藏了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深海稀土、天然气水合物等,是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储备。当前,社会迅猛发展对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引发了又一轮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热潮... 深海蕴藏了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深海稀土、天然气水合物等,是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储备。当前,社会迅猛发展对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引发了又一轮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热潮。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深海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国际海底区域,以及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内的海底。与陆地矿床相比,深海矿床具有品位高、种类多、开采地点远离居民生活区、且易于运输转移的优势,但采矿又势必会影响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破坏深海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不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开采技术的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未来的深海采矿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将无法估量。鉴于此,本文从深海典型矿产资源开采现状、开采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对深海生态系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为未来深海采矿技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矿产资源 采集技术 提升技术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基于多次波逆时偏移的海洋垂直缆探测精度模拟
5
作者 张子鑫 邢磊 +4 位作者 杨慧良 李倩倩 张洪茂 尉佳 刘鸿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86,共7页
海洋垂直缆地震勘探是一种将水听器垂直布放到水中的探测新技术,与传统的拖缆地震勘探相比,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优势。针对海洋垂直缆观测系统的不同造成的地震照明密度差异特点,采用多次波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对Marmousi模型进行基... 海洋垂直缆地震勘探是一种将水听器垂直布放到水中的探测新技术,与传统的拖缆地震勘探相比,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优势。针对海洋垂直缆观测系统的不同造成的地震照明密度差异特点,采用多次波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对Marmousi模型进行基于声波方程的垂直缆地震采集正演模拟和成像处理,分析了垂直缆地震勘探方法的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当垂直缆位于勘探区域的中部时,对勘探目标层的成像更为有利,对含有自由表面多次波的地震数据进行成像能有效增加地下的照明范围,使得高陡构造区域的成像结果更为清晰。该研究对海洋垂直缆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和高精度成像处理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缆 逆时偏移 多次波 正演模拟 精度分析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现状及展望
6
作者 刘鸿 徐华宁 +6 位作者 刘欣欣 陈江欣 张菲菲 王小杰 颜中辉 杨佳佳 杨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2,共13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和展望。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多波束高精度成像及声学信息提取技术、重磁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浅水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低信噪比小道距... 本文详细介绍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和展望。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多波束高精度成像及声学信息提取技术、重磁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浅水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低信噪比小道距多道地震成像技术、长排列多道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水合物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和地球物理反演与目标体识别技术等关键处理技术的现状,并对今后数据处理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这些技术已成功运用于多项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岸带调查、深海地质调查、油气和水合物资源调查项目中,为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融合 目标识别
下载PDF
中国在冲绳海槽深部地震探测的新进展
7
作者 祁江豪 梅西 +5 位作者 张勇 张训华 陈晓辉 李阳 吴志强 张菲菲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0引言洋陆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沟-弧-盆体系是认识板块相互作用以及地球深部与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重要窗口。东海冲绳海槽作为西太平洋最年轻的边缘海,是发育于陆壳基底之上,现今正受到强烈的弧后拉张并处于形成演化初期的弧后盆地... 0引言洋陆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沟-弧-盆体系是认识板块相互作用以及地球深部与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重要窗口。东海冲绳海槽作为西太平洋最年轻的边缘海,是发育于陆壳基底之上,现今正受到强烈的弧后拉张并处于形成演化初期的弧后盆地。目前,关于弧后盆地地壳深部结构演化规律及形成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仍较为欠缺,尤其是冲绳海槽地壳属性的厘定、洋壳化模式等众说纷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弧后盆地 西太平洋 地球深部 动力学机制 洋陆俯冲 陆壳基底 能量传递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对南海西部盆地成盆过程影响机制实验研究
8
作者 张家轩 郭玲莉 +4 位作者 张京京 陶圩 赵淑娟 王光增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7,共19页
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南海西部盆地格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解构青藏高原隆升间歇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过程,探讨红河断裂带与南海西部盆地之间成因的关联性问题。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研究了印欧板块碰撞背... 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南海西部盆地格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解构青藏高原隆升间歇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过程,探讨红河断裂带与南海西部盆地之间成因的关联性问题。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研究了印欧板块碰撞背景下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作用对南海西部盆地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的成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雏形受控于红河断裂带走滑运动所产生的NW向剪切作用,南海打开过程的近SN向伸展作用使盆地规模增大。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早期形成过程中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位移被盆地的边界断层以及内部断层吸收进而控制了盆地35~23 Ma的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成盆动力学 红河断裂带 莺歌海盆地 中建南盆地
下载PDF
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片钠铝石的固碳研究
9
作者 曲希玉 温竞凯 +2 位作者 袁勇 施凯腾 陈铁鑫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8,共10页
CO_(2)的矿物捕获是最持久、最稳定的地质封存形式。片钠铝石作为一种天然的CO_(2)示踪矿物,其形成与CO_(2)注入密切相关,也是CO_(2)地质封存的重要固碳矿物。片钠铝石在地质背景中大量稳定存在的条件是制约CO_(2)矿化捕获的关键问题,... CO_(2)的矿物捕获是最持久、最稳定的地质封存形式。片钠铝石作为一种天然的CO_(2)示踪矿物,其形成与CO_(2)注入密切相关,也是CO_(2)地质封存的重要固碳矿物。片钠铝石在地质背景中大量稳定存在的条件是制约CO_(2)矿化捕获的关键问题,也是寻找CO_(2)地质埋藏地点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探索利用CO_(2)快速合成片钠铝石的条件,对pH(8.5/9/9.5/10/10.5)、温度(100/120/140/160/180/200℃)和反应时间(6/12 h)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实验,并基于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阐明了合成片钠铝石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在pH为8.5~10.5和温度为100~180℃的范围内,产物均为纯片钠铝石,合成量随pH和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0℃的温度下,片钠铝岩的结晶度降低,拟薄水铝石的含量增加。延长反应时间对产品质量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200℃下延长反应时间反而会加速片钠铝石的溶解。总的来说,140℃和pH 9.5是CO_(2)合成片钠铝石的最佳条件,也可能是地质封存CO_(2)的理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钠铝石 CO_(2)水岩相互作用 水热合成 最佳条件 CO_(2)矿物封存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昌岭 张永超 +7 位作者 纪云开 孟庆国 郝锡荦 孙建业 胡高伟 陈强 李承峰 刘乐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沉积物中的动态聚散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解答。微观测试技术可以在毫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获取研究对象的状态、演化等特征信息,是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的重要...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沉积物中的动态聚散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解答。微观测试技术可以在毫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获取研究对象的状态、演化等特征信息,是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回顾了基于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X-CT)、X射线衍射(XRD)、固体核磁共振(NMR)、低场核磁共振(LFNMR)、拉曼光谱(R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HPDSC)等技术建立的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体系;重点介绍了各项技术的特点及进展,以及相关微观测试技术在含水合物沉积物微观结构量化表征、微观渗流特征等方面的应用成果与最新进展;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向与趋势,旨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微观测试 晶体结构 孔隙结构 微观渗流
下载PDF
电火花震源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
11
作者 骆迪 蔡峰 +4 位作者 闫桂京 李清 孙运宝 董刚 李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5,共12页
精准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震勘探技术是水合物勘查的重要手段,但海域多道地震勘探多采用气枪震源,震源主频较低,导致地震波的分辨率有限,限制了其在探测浅表层... 精准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震勘探技术是水合物勘查的重要手段,但海域多道地震勘探多采用气枪震源,震源主频较低,导致地震波的分辨率有限,限制了其在探测浅表层或细微地质结构中的能力。随着水合物勘查精度和难度日益增长,采用气枪震源的地震勘探技术已无法满足精细刻画水合物矿体的需要。因此,提高地震勘探技术的分辨率对于水合物勘查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电火花震源的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通过与气枪震源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电火花震源的特点及其在海域水合物勘查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电火花震源地震勘探技术在扩散型水合物和浅表层渗漏型水合物识别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对于浅表层渗漏型水合物,电火花震源地震可以更好地识别出海底和浅部地层的振幅异常、流体运移通道和海底微地貌,可有效提高浅表层渗漏型水合物识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 电火花震源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属性
下载PDF
渤海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2 位作者 温珍河 付军 徐晓达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共8页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环境地质因素 地质环境稳定性 定量评价
下载PDF
川东及周缘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13
作者 刘芷含 陈亚琳 +2 位作者 徐松 孟福林 葛新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5-1197,共13页
保存条件是影响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川东及周缘下古生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构造作用、封盖条件、流体特征等3方面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并结合勘探开发实践建立了川东及周... 保存条件是影响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川东及周缘下古生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构造作用、封盖条件、流体特征等3方面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并结合勘探开发实践建立了川东及周缘地区海相页岩气保存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是页岩气破坏与散失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构造变形强度、断层规模与断裂发育程度、地层隆升剥蚀程度等3个方面;封盖条件是页岩气藏富集的基础保障,厚度大、展布稳定、岩性致密的顶底板条件以及厚层页岩自身封闭性是有利于页岩气保存的宏观地质条件;地层压力系数与页岩气含气量呈对数正相关关系,是页岩气保存评价的重要判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保存条件 构造作用 封盖条件 地层压力
下载PDF
高分辨率小道距处理技术及属性分析在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
14
作者 颜中辉 杨睿 +4 位作者 冯京 刘欣欣 刘鸿 王小杰 姜春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9,共14页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在能源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类型特征和成藏模式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一般赋存于近海底地层中,在勘探过程中要求有更高的分辨率,常规多道地震由于主频较低难以满...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在能源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类型特征和成藏模式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一般赋存于近海底地层中,在勘探过程中要求有更高的分辨率,常规多道地震由于主频较低难以满足要求。海洋高分辨小道距地震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作业方式灵活等优势,在浅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实际的高分辨小道距资料由于采集设备条件的影响,往往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本文针对高分辨小道距地震数据的特点开展精细化处理和属性分析。首先采用基于f-x域和曲波域的多域噪声压制方法、基于频率域自适应虚反射压制和基于相干函数控制的虚反射走时电缆等浮校正等关键技术方法,获得了波组特征更清晰的地震剖面。处理后的剖面具有信噪比较高、连续性好、地层结构清晰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揭示BSR特征、空白带、气通道等地震反射特征,为识别浅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地质信息奠定了基础;然后对精细处理后的数据进一步开展瞬时振幅属性、瞬时频率属性、烃类检测等地震属性分析,以此识别浅层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类型和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小道距 浅层天然气水合物 属性分析 噪音压制 虚反射压制 电缆等浮校正
下载PDF
中国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与找矿远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克章 韩日 +5 位作者 回凯旋 李真真 阚靖 王乐 高燊 赵俊兴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415,共33页
我国银矿床分布广泛,矿床成因类型多。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的相继发现,改写了我国银资源的分布格局。因此亟需对我国银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本文经过系统整理,梳理出我国77座中型以上(>20... 我国银矿床分布广泛,矿床成因类型多。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的相继发现,改写了我国银资源的分布格局。因此亟需对我国银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本文经过系统整理,梳理出我国77座中型以上(>200t)的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信息与要素,将我国银矿床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VMS型、SEDEX型、MVT型、沉积型和风化型(红土型)等八种类型,其中以浅成低温热液型最为主要。中国银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尤其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空间上划分出兴蒙、华北、秦岭-东昆仑、华南、西藏-三江等五个银成矿省。银成矿省成因与陆壳类型(古老和新生地壳)、伸展构造背景和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综合上述因素,兴蒙复合造山带仍然是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成矿区。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表明东昆仑(原特提斯-新特提斯)叠合造山带地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三江复合造山带在银锡矿床的勘查方面亦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银矿床 成因类型 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 银成矿省 找矿前景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石英胶结物成因机制
16
作者 王健 李振坤 +3 位作者 操应长 杨海军 莫涛 汪顺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无杂质,通常以加大边或充填孔隙的形式存在,还常见其在裂缝中形成自形—半自形石英。按照阴极发光特征可将石英胶结物分为两期,第一期在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呈蓝黑色,第二期发光略亮于第一期,呈紫黑色。横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克深和克拉3段,在大北段东部其含量也较高;纵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靠近不整合处。第一期石英胶结物Li、Al含量普遍高于石英颗粒,Ti含量低于石英颗粒。第一期石英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溶解的长石,成岩流体为大气水。白垩纪末研究区发生构造抬升时,大气水淋滤溶解了大量长石而富含H_(4)SiO_(4)、Na^(+)、Ca^(2+)等物质,当H_(4)SiO_(4)达到一定活度时,石英即发生沉淀。第二期石英胶结物成因可能和有机酸充注有关,也可能和黏土矿物转化有关,有机酸沿构造裂缝充注到储层中,溶解了附近的长石并发生石英沉淀,黏土矿物转化释放的SiO_(2)被泥岩排出的地层水带到附近裂缝中产生石英胶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胶结物 成因机制 巴什基奇克组 克拉苏构造带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百年以来有机碳来源和影响机制
17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7 位作者 褚宏宪 白大鹏 冯永财 李梦婷 阎琨 鲍宽乐 陶昱君 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以及影响有机碳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百年以来黄河入海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主要为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混合。有机碳主要富集在细粒沉积物中,其中ZY009柱状样75 cm以下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而75 cm以上则以海洋溶解碳占主导;ZY054样品中的有机碳主要以黄河C3陆生植物为主。此外,有机碳的分布对黄河入海口5次迁移极为敏感,其中入海口的北移导致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南移则有机碳含量降低。在有机碳埋藏通量方面,自1886年以来,ZY009样品显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事件、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有关,同时由于其距离河口较远,受到流域以及人类干扰较小。相反,ZY054样品自1886年以来有机碳埋藏通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在1988年后,由于黄河断流等因素,通量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由于人为调水调沙措施以及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得到提升,进而导致靠近黄河入海口区域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增加。百年以来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复杂,粒度特征、黄河入海口迁移和人类活动对有机碳的分布和埋藏通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来源 粒度 影响机制 百年尺度 渤海西部海域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起源——来自海底钻孔岩芯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方辉 黄威 +5 位作者 朱晓青 陆凯 秦轲 李攀峰 孙军 韩同刚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4,共13页
已死亡的西菲律宾海是菲律宾海板块上最大的构造单元,然而关于西菲律宾海的起源仍存在争论。本文基于海底浅钻岩芯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西菲律宾海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海底岩芯的93个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在2759~31 Ma之间,除了3... 已死亡的西菲律宾海是菲律宾海板块上最大的构造单元,然而关于西菲律宾海的起源仍存在争论。本文基于海底浅钻岩芯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西菲律宾海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海底岩芯的93个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在2759~31 Ma之间,除了3颗年轻锆石与西菲律宾海盆的新生代海底扩张有关外,>95%的年龄早于新生代,表明大多数碎屑来自更古老的、早先存在的岩石单元,且位于大陆边缘而不是洋内弧。大量元古宙—太古宙碎屑锆石年龄以及Lu-Hf的模式年龄表明存在古老的再循环陆壳物质。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形成环境图解,均显示陆壳来源。锆石年龄谱显示有2532 Ma、2022 Ma、1500 Ma、792 Ma、426 Ma、210 Ma等几个峰值,与冈瓦纳大陆的年龄谱有相似性,表明西菲律宾海(原菲律宾海陆块)可能起源于东冈瓦纳大陆澳大利亚东北边缘。伴随着新特提斯洋打开,原菲律宾海陆块(包括大东海脊区、加瓜海脊、东菲律宾地体、哈马黑拉-卫古地体等)从澳大利亚北缘裂解后快速向北漂移,随后伴随着西菲律宾海盆的打开而发生分裂,裂离的各个部分则位于目前的西菲律宾海北部大东海脊区、西部加瓜海脊、南部哈马黑拉-卫古岛,以及东菲律宾的吕宋-萨马儿-棉兰老东部。该研究为进一步约束东南亚-西太平洋的古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海底岩芯 同位素年代学 地球化学 板块起源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新生界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与封存前景
19
作者 袁勇 陈建文 +6 位作者 骆迪 李清 梁杰 蓝天宇 王建强 曹珂 赵化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7,共13页
海域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与沿海碳源分布空间匹配较好,是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区。本文分析了烟台坳陷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通过建立地层... 海域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与沿海碳源分布空间匹配较好,是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区。本文分析了烟台坳陷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通过建立地层体积模型约束计算过程预测了新生界咸水层封存潜力,评价了该区二氧化碳封存前景。结果表明,烟台坳陷作为NEE向发育的地堑式或半地堑式的凹陷群,其新生界发育有4套储碳-封盖组合,地壳稳定性较好,具有较低的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值,呈现“冷盆”特征,总体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烟台坳陷800~3200 m深度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平均为99 Gt,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巨大;烟台坳陷新生界主要发育逆冲背斜、重力滑塌背斜、挤压背斜、断背斜和断块构造等5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平面上发育有4个封存有利区,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前景。相关评价结果可为未来的二氧化碳离岸地质封存场地选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咸水层封存 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 潜力评价 烟台坳陷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部中生代多幕构造变形及其形成机制
20
作者 李金月 黄志 +5 位作者 胡志伟 赵淑娟 戴黎明 杨宇 李法坤 占华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为揭示渤海湾盆地中部印支期与燕山期多幕变形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为潜山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构造解析,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的地层划分、构造变形序列及晚期变形对早期变形的叠加改造过程,并探讨了... 为揭示渤海湾盆地中部印支期与燕山期多幕变形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为潜山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构造解析,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的地层划分、构造变形序列及晚期变形对早期变形的叠加改造过程,并探讨了各阶段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部在中生代期间主要发育三组断层,其中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形成NW-近EW向叠瓦式逆断层,其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发生负反转活动,而该时期形成的NNE-近SN向的捩断层调节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燕山运动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中侏罗世末和晚白垩世的两幕NW-SE向挤压,形成了NE-SW向逆断层,其局部继承印支期断层面活动,而印支期捩断层在燕山期演变成压扭性的左行走滑断层,并约束了NE向逆断层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改造 中生代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